炊烟的记忆

潇雨

<p class="ql-block">散文:炊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文/老愚</p><p class="ql-block">童年,我在山村长大。现在久居小城铁山,对山村生活的怀恋,很多时候就从炊烟开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我寄居在外婆家。这是一个把民居建筑成山顶上的村落。解放前,据说这村子有很多富贵人家,但后人基本没落了,那高大而破损的青砖黑瓦的老屋见证这沧桑历史……尽管本地从事民俗研究的人把它后来叫做大冶贵人村,但那年头,村民衣着寒酸,与其他村子并没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贵人村,那些年苕多,粉,大,并不甜。当地有种说法:早晨三碗苕,正午苕三碗,傍晚苕过夜(“过夜”就是吃晚饭)。我的记忆中,村民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吃这种“粉苕”。特别是冬末春初,靠向阳的老屋墙下,一群老小每人满满的一碗苕,有的就着咸菜“呼哧呼哧”地吃,有的什么菜也没有“呼哧呼哧”地吃,这时有的老人会说:什么时候能天天吃白米饭就好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家家都要上山砍柴:干柴棍子,耐烧;而稻草要挽成“柴把子”,用于引火。做饭的时候,柴火灶产生的烟雾从烟囱出来,青灰的,袅袅升腾……干完活赶回家饥肠辘辘的农民(那时应该称做社员)看见了炊烟,便有了好心情,疲惫的身子突然有了气力,说着笑着唱着,兴致盎然。</p><p class="ql-block">我真正感觉炊烟的美丽,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已经上班,在大冶金牛教书。我和父亲在节假日去外婆家。乘公汽到鄂州太和,还要走将近两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早晨动身,往往看见贵人村的那些青砖黑瓦的老屋时,已是中午炊烟四起的时候,在更高的山头看这山村,弥漫的炊烟仿佛就意味着繁盛的人烟。一些往事如水波般撞击心头,哦,久违了山村。哦,久违了炊烟……</p><p class="ql-block">因为村民生活的改善,现在的大冶贵人村很多村民已经和城里人一样烧上了煤气,那种从老屋的烟囱冒出的炊烟或者从老屋的黑瓦缝间沁出的炊烟早已成了永久的记忆……现在,村子里青砖黑瓦的老屋早拆得所剩无几,盖成平房或者楼房,据说那老些屋颇有些来历,是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老屋,以及在老屋顶上升腾的炊烟,如今只能梦见。</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冶贵人村,与很多村子一样再没有了上世纪那样的人声鼎沸:很多村民离开了村子,外出经商、打工,村子多是老人或者孩子,冷清得很。这,在我鄂州乡下老家也如此,很多房屋平常日子就是一把锁看守,只有春节时才有了居家过日子的火红。平日,想看到炒菜做饭的烟火都难。</p><p class="ql-block">耳畔响着《又见炊烟》那首歌,可是不过一种虚幻的想象,记忆中的炊烟似乎渐渐离我越来越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