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快乐的牛虻

雪落无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牛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无论我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或者是死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永远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快乐的牛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中的时候,老师推荐过一系列必读名著,写革命者的就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相信没读过原著的人都对保尔柯察金和江姐这两个名字和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听说过牛虻或亚瑟,或许玩游戏的同志们了解一个叫亚瑟的个王子,我今天要介绍的人也叫亚瑟他,是个忧郁青涩的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父亲早逝,母亲守寡新丧的大男孩亚瑟,他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关系还不是很融洽,出于情感和宗教信仰上的依赖他把神父蒙泰尼当做自己情感支柱和人生的导师。少年是迷茫的,孤独的,总看不到方向,总要问往那里去。但选定方向之后就坚定不移的走脚下路。懵懂的亚瑟是个坚定的老派基督教徒,信仰基督,信仰蒙泰尼。蒙泰尼是个温和的长者,他对待亚瑟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能更好了。他了解到亚瑟从同学那里接触到了青年意大利党,为他的未来而担忧,所以利用暑假带他去旅游来排忧解闷,希望少年只是一时冲动,这些危险的想法能随着成长和经历自然的消逝。旅游途中有一段关于未来和理想的对话,亚瑟说:“但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能见到的光明”,蒙泰尼意识到亚瑟的思想坚定不会轻易改变,谈心告一段落。神父因为要去做主教而离开亚瑟。神父离开后亚瑟因为被新神父告发是青年意大利党而被逮捕,又因没有经验而被狱卒玩弄背负背叛者的名声,和暗恋着的女孩琼吵架后出海身亡。</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不应该用大段的笔墨来写亚瑟的,因为一般革命者形象都是铁血硬汉或者意志坚定信念不移。牛虻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战士,不完美的人,他脾气古怪,性格孤僻,傲慢,丑陋,毒舌。再出场是以笔锋老辣,讽刺犀利而出名的作家,他的笔下教会和统治者总是被骂的体无完肤。因此琼所在的革命组织请牛虻来主笔。在琼和牛虻的逐步接触中,读者从第二人的视角来逐步揭开牛虻的面纱。你知道牛虻就是亚瑟,但他身上没有一点亚瑟的影子。亚瑟是天真浪漫,阳光又纠结,快乐青涩有勇气又理想化让人心疼的孩子。牛虻是个斗士,他用笔极尽讽刺之能把主教骂的狗血淋头,又频繁参加革命武装活动,目标清晰,手段高明。只有在和琼谈心的过程中讲了南美经历,在那悲惨的往事中真情毕露,能窥探到过去的影子和内心的柔软。</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武装活动中,所有人都按照牛虻的安排全身而退,只有牛虻直面主教蒙泰尼没有开枪被捕,也许像马提尼说的一样,他内心深处仍然深爱着蒙泰尼。在监狱里,在寒夜里午夜梦回,你好像又看见了那个脆弱的亚瑟。多年悲惨生活和革命斗争,他的躯体伤痕累累,晕倒在越狱途中。逮捕他的长官对他深恶痛绝,用尽一切手段虐待他,想法设法让他上军事法庭被审判。而军事法庭最终审判结果最重要的一票取决于蒙泰尼。蒙泰尼去监狱里看牛虻,认出那就是他的孩子亚瑟,他提出解决之道,找人劫狱救出亚瑟,然后自杀谢罪。但亚瑟不愿意,他说“我对你没有要求,爱,难道还能强求吗?在我和上帝之间你究竟最爱谁,你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你最爱上帝,就选择他好了。”他是个斗士,不会祈求敌人,认为战争中一切手段都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不妥协,不愿意承受教士的恩惠。在生死绝境让他脆弱,苦苦祈求的只有爱,父亲之爱,长者之爱。蒙泰尼虽然痛苦但信仰坚定,对上帝的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融入到血液里的。所以审判结果匆匆敲定。牛虻笑面死亡,那些执行死刑的兵士同情他,敬佩他,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杀死他的刽子手,数枪过后他鲜血淋漓还戏谑的说,来吧兄弟……预备,瞄准……“硝烟缓缓散开,向上飘去,融进金光闪闪的朝霞中,牛虻已经倒下,但仍没有死去……他大笑:再来,伙计,看你们能不能……”在上校愤怒的咆哮中牛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他不用再感受孤独,不用时刻舔舐着伤口,不用承受着自己的痛苦还为千万人的痛苦而奔波,不用为祖国担心,他看见了光明,那苦苦追逐一生的。不用再祈求被爱,担心被抛弃,他是无忧无虑的亚瑟,是欢乐的牛虻。</p><p class="ql-block"> 书要写到这里为止故事就是少年革命者的成长。但作者不愿意停笔,在主教的崩溃中故事又推上另一个高潮。宗教固然深入人心,左右着蒙泰尼大义灭亲判儿子死刑,但在儿子死后人性终于战胜了神性,爱大于信仰。在严肃的宗教活动中,他公然发言:“他为你们而死,自己却被黑暗吞没。他死了,可是不能复活;他死了,我也就没了儿子……”主教蒙泰尼怒视着教士,像是一头野兽……人群向潮水一般涌向大街。牛虻的死不是没有意义的,他点燃了那些不忍开枪的士兵,点燃了虔诚的主教,也点燃了千千万万不甘奴役渴望自由的意大利公民。他身在地狱历经一切磨难还深爱着的世界终有有了曙光……</p><p class="ql-block"> 每再读一次,那些苦难都让我心疼无忧的亚瑟,敬佩和怜悯无畏的牛虻。在《牛虻》中我看到了成长与梦想,信仰与人性,爱与自由。每再读一次,从不同的角色经历中获得新的体悟,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很多次的书,也是一本值得看文的人去搜索阅读原著的书——《牛虻》</p><p class="ql-block">2021.10.20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