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形声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教”的初形是从支( pu ),爻( yao )声。支为表意的形旁,表示手持杖进行施教。施教干吗要拿杖?为了敲打呗。屡教不改便要敲打敲打让学生长记性。手执杖或鞭子“教”人,最初大概多用在奴隶身上。可是,相较于教训奴隶劳动,对儿童进行全方面教育则更为重要,后来,为突出教育儿童的意思,便在其表音旁爻下加上了"子”,所以,“教”这个形声字,表意的形旁有两个,其一为表示敲打的“支”,其二为表示接受教育的主体“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或家教中,在学习过程中偷懒懈怠或犯了错,被先生打手板或被父母大人打屁股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犯错就要略施惩戒,以戒下次再犯,与说服教育相结合一点都不矛盾。</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国旗下,过着物质充足,生活无忧的90后,赶上了“两免一补”“九年义务教育”“雨露计划”等各种优惠政策的一群人,但我们唯一没有“躲”过的或许就是现在不再被提倡的,被化为“教育红线”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吧。</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不听话,做了错事,被老妈用巴掌在屁股上狠狠地“溜”过,还被用烧火的细铁棍满院子追着打过,各种“神器”都招呼过的我们顽强得不得了,第二天,甚至半天时间该干嘛就干嘛,丝毫不影响我们在田野里撒欢捉蚂蚱。(你当真以为我们是铁打的娃娃,转世的石猴,特异体质分外抗打不成?罢了:只不过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手上惦着轻重,才让我们看起来总是那么“结实”)</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还有几个同龄人记得从橘子框上拿下来的那种厚厚的“竹板”,它不仅可以做成响亮“快板”,还在小学课堂上发挥着一个神圣的作用:XX,你最近是不是皮子痒痒了,为什么又不好好听课了?XX,你的语文上交作业怎么又没交呢?XX,你怎么又抄别人的作业?XX,你怎么又迟到,你不知道早上背书记得快吗?(哪怕是忘了,这会你也该记起来了,可不是吗?老师教育我们的时候也会用到。)</p><p class="ql-block"> 小学不好好听课的时候,不好好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迟到的时候,做错了事的时候,(当然,都是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的时候,老师才会启动这一“法宝”来紧紧我们身上的“皮”),凭心而论,作用“杠杠滴”。因为怕“它”,所以就怕老师,因为怕老师,所以就更加努力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到了初中,教鞭这一“法宝”就该退居二线了,谁知道它一直伴着我走过了“青葱”岁月,直到进了大学的校园,木已成舟,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再去进行“猛烈的反击”,“开天辟地的叛逆”啊?后来我们大部分人就长成了这样:不怎么叛逆,也能担得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努力着,好好经营者自己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现在好了,所有的老师都不敢打学生了,谁打家长举报谁,家长不会没关系,学生可以自己举报啊,这年头,哪个学生还不会用个手机啊?反正只要电话打通了,媒体报道了,这个老师准倒霉,管他什么理由呢,体罚就是不对,变相体罚也不对……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挺好,学生不用挨打了,似乎闻到自由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而今,看着越来越懒惰的孩子,越来越不上进的孩子,越来越不怕老师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知识的孩子,心里感觉怪怪的,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p><p class="ql-block"> 直到去年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个宝宝,而今不到九个月,才明白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了哪样“调味品”——可不就是“体罚”嘛,哎:</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有时候觉得孩子真该打,不仅我是这么想的,他爸也这么想的,“最可怕”的是:我们不仅这么想,还已经实际操作了,虽然过后有点儿心疼觉得这么小不应该,但反过来想,“爱与痛”本来就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只有爱没有痛与体罚的教育太完美而又显得不完美,总有些“过犹不及”的感觉……想着想着,开始后怕起来……真怕孩子以后的遇到的老师“不敢管他,更不敢体罚他”,当“体罚,甚至变相体罚”都成为了教育的“红线”后,我们家长该拿什么,为我们的孩子保驾护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新手妈妈夜晚的几点忧思</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