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邦先生在《周秦汉唐梦——蔡昌林画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蔡昌林

<p class="ql-block">先生今日在西安驾鹤西去,将三月前发美篇置顶,并转发治丧委员会讣告以悼念!</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石兴邦先生,于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石兴邦先生1923年10月出生于陕西耀县,先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中国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是陕西考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首届“陕西省社科名家”,荣获“中国第二届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石兴邦先生先后主持或参与发掘了辉县琉璃阁、西安半坡、沁水下川、临潼白家等重要遗址,出版《西安半坡》《临潼白家》等十余部学术专著。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促生了中国首座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先生务本求真、知行合一,对考古事业饱含深情,创建了以社会人类学方法诠释考古遗存的科学范式,为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躬耕田野,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陕西考古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石兴邦先生的逝世是陕西社科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石兴邦先生千古!</p> <p class="ql-block">(图 发现号系列之石兴邦先生 素描 蔡昌林画于2003年)</p><p class="ql-block">石兴邦先生是 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1923年生于陕西耀县,原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过从半坡遗址到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等一系列陕西重大考古发现,2018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图 石先生正在讲话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图 展览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图 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石先生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刚才看了展出,感到这个展览的规模、深度、广度,表现形式以及这个内容确确实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过去我了解的没有那么丰富,所以今天这个艺术展览恐怕在全国还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图 展厅场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我所了解到的在考古界从事考古艺术方面的同志,那多了,但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以考古文物的文化类型品一一我说了行话,作为一个主题,来探讨它的内容、形式、发展以及影响,恐怕昌林同志是第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 人精)</p><p class="ql-block">故宫也好,历博也好,都没有这样作的,昌林同志作了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是很值得可喜可贺的。值得我们在陕西考古的同志骄傲的,觉得很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我谈三个问题;一个是昌林同志从事的这门艺术,此前为他的画集写过评语,这次印出来了,我挑主要的念一下:“昌林同志不管从画集也好,或者是现在这个展览也好,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展现着历史文物图像与现代民间艺术相交融的历史画卷,这是作者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出古代传统与现代民间艺术的历史联系和血脉情缘。他用现代艺术的手法,阐释古代艺术的内涵。神秘而富有魅力的传统蕴蓄,给他以激情创作的动力;探寻中西方的历史联系,赋历史内涵以生命的活力,注现代民间艺术以历史的含蕴,化古砾今,古今融合,形成祖源相通、古今一体的艺术创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成功尝试,是唯物史论艺术观的丰硕成果,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创造。”</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个创造,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成果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可以独立一家吧。这是他的特点,这是我们艺术园的一支奇葩。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就是他的艺术、他的研究,在我们艺术、历史、考古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至于他的研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功能,还有他的学术的价值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图 石先生为展览题词:“溯源培根,返朴归真。”)</p> <p class="ql-block">(图 宝鸡石鼓山贵族窖藏岀土青铜器)</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我就讲学术价值,我觉得我们周秦汉唐这么多的器物,就青铜器而言,里面每一个图像,都有历史,都有内涵,不管是鸟也好,兽也好,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它是神器,研究这东西首先要知道我们民族文明的特点,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除过打仗外,就是祭祀。尊祖、敬祖崇祖,我们的历史整个就是这样。这一点,维系着全世界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对这一点,研究这个铜器的纹饰、图像,我们考古界研究很薄弱,一般都是形式的类型的一般制式的研究,即表面的研究,但没有追朔到内在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列祖列宗的背后有一批作为当时精神支柱的神,可以是鸟、可以是兽、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说他从铜器花纹的表象研究到实际上,就是这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再一个他对古文字的研究,就是对文明起源的研究是一个启示,起码提示我们还应当注意哪一种材料,给我们开了史源。</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郭沫若先生讲,在甲骨文前面还有两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彩陶艺术。我们的彩陶花纹就是文字的原始。从仰韶文化起,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文字发展了好多代,就和我们的人发展一样,我们只知道成制式的文字和最古老的文字,但中间的方面还没有完成。所以他的研究对我们研究文字学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支件,我们现在知道从彩陶的花纹图案到现在的方块字。历史上发现了六千多个符号,这一切都从文字中表现出来,现在知道不完全是华夏的,还有一个是淮夷的,相当发达,还有女书,实际上是古代女权的遗留,还有东巴文等等遗留,所以文字的组合对其起源的研究很有价值,我看了他写的文字,很有感触,埃及六千年的历史能说出来,我们说不出来,但我们能说出在西南夷是那个族,在淮夷是那个族,在华夏是那个族。但我们没有统合起来,说不清甚时候整合的,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最后一次,是四夷文字成型后的最后一次。所以这个学术价值就在于文化的价值用于我们文化的起源和文字的起源,文字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这很重要。因为文字的起源本来就是文化起源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很有价值,当然还有其它的方面如艺术方面。</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第三个说到乡土,我一辈子只说陕西话,乡土意识浓一些。</p><p class="ql-block">昌林是宝鸡岐山人,我们陕西这个地方是一个鬼斧神工制成的适应人类发展的最好的地方。我了解了在世界所有的早期的氏族社会,我们氏族社会一万年到六千年、四千年氏组社会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遗址比我们宝鸡丰富。</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华人大学者何炳棣看了我提供的关中遗址分布图后,感叹比西亚密度大十倍。</p> <p class="ql-block">(图 宝鸡眉县杨家沟)</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是关中,在关中的是宝鸡地区,宝鸡这个地方是真正的一个宝地。那么我们中国文化来讲,炎黄文化的古里,周秦文化的摇篮,汉唐文化弘扬四海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 西周巫师)</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中国历史文化是从这个地方起来的,蕴藏非常的丰富,是不得了的,因此在这一方水土上生长起来的这些同志,他的文化基因较之其它地方要浓厚些。</p> <p class="ql-block">(图 秦虎符 彩墨 蔡昌林作品)</p><p class="ql-block">文化的亲和力,热爱故乡,热爱国土,热爱文化是好的事情,因此自然有这个历史的潜染,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有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来进行这个研究,这也是他能够作出这一点的条件。也是给我们这些陕西的同志研究祖先文化的做了楷模,希望这个对我们今后,多鼓励大家或启示大家或感染大家注意这方面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图 眉县楊家村遗址)</p><p class="ql-block">如杨家村的李润乾,将历代杨家沟出土的青铜器写了一本书,说我是杨家村的子孙,很感人的,我给写了个序,对此大加发挥。</p><p class="ql-block">(编者注:李润乾,原陕西省人大副秘书长,此前曾在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十七年。其著作《杨家村五次重大文物发现考释》2007年,由陕西人民岀版社岀版。由石兴邦、郑欣淼做序,石先生的序言8000字。蔡昌林补记于2022年10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图 眉县杨家沟27件青铜器窖藏岀土地)</p> <p class="ql-block">(图 宝鸡石鼓山贵族青铜器窖藏)</p><p class="ql-block">爱国、爱乡、爱家是统一的,所以我觉得昌林同志也是这个类型,是我们三秦子弟的好类型,确确实实的汉唐之子,周秦子孙,这是一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图 2000年蔡昌林、张立柱、罗宁与石兴邦先生在陕博东展馆门口合影)</p><p class="ql-block">我对昌林同志提些要求,已经进入这个领域了,已经开辟了这个园地,希望能坚持下去,更扩大一些,向更深更远的地方发展。</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现在中国历史的相关研究,源远流长,但是不是那么复杂?我们现在考古发现的,和我们现在56个民族,基本我们可以把它什么时候到那里流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56个民族,我们过去好多事情没做的,现在都做了。</p> <p class="ql-block">比如基因,我们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吴汝康老师就已经做了。他把贵州苗族的基因做了之后证明他们是由长江泰和迁移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图 蔡昌林彩墨作品)</p><p class="ql-block">昌林同志这个行动带动了我们,我们在考古和艺术方面,在这个研究的层面上,程度上,范围上,更广,更深,更准确一些,解决我们历史上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我就讲这些,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p> <p class="ql-block">蔡昌林画展学术研讨会</p><p class="ql-block">时间:2006年4月28日上午10:30——12:50</p><p class="ql-block">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贵宾接待室</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冯庚武、杨凌开发区副主任孟建国、陕西国画院院长张立柱以及陕西文博界、文学艺术界、书画界、评论界名家及新闻媒体代表和从北京、天津专程赶来的学者及专家50余人。</p><p class="ql-block">主持:程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著名美术评论家)</p><p class="ql-block">王崇人、石兴邦、孙宜生、肖焕、张淑瀛、王炎林、张立柱、吴振锋、丁玉来、孙韶、张渝、张宏斌在会上作了讲话和发言。</p><p class="ql-block">这些讲话根据录音整理,(石先生讲话电子版曾呈其本人审阅,2006年12月连载首发在《蔡昌林新浪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