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与送别诗赏析

£浅街★默巷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惊艳了众人,惊艳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外国人浮光掠影,无法像中华儿女那样明白“折柳寄情”的千年传统,无法真正领略“折柳送别”这一个词内涵的深情。<br> 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折柳”来送别呢?一般的解释是说,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意,“折柳”体现了不想要分别的炙热情感。当然,也有别的解释,《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文字。“杨柳”代表了“依依不舍”的情,同时杨柳一条条的形状,可以形象表达愁绪,所以,后人用“折柳”来表达无法消除的离愁别恨。另外还有一种相对小众的解释,说柳这种东西随处可活,随遇而安。所以送别的人希望离别的人像柳一样,能够在异地他乡万事如意,平平安安。<br>   总而言之,折柳成为了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生增添了许多诗意。下面我们来欣赏四首杨柳送别的极品古诗。<br>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又称“渭城曲”,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的朋友要出塞,王维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谐音“留”,经过雨水冲刷的柳叶显得十分新鲜,也代表着王维心中的不舍之意。<br> 也就是说,这一句诗已经表明了“送别”的主题,虽然是明快轻松的语调,却暗藏着悲伤惆怅的心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文字不但不深奥,反而是人们送别时候经常会说的话。可是,只有王维把这两句话写到了诗歌里,也写到了送别人们的心坎上,“不作深语,声情沁骨”,真情实感,溢于言表,难怪能够流传千古。<br>  第二首《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br>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非常简单,文字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却让人感叹不尽。“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为什么杨柳被人们频频攀折到了“苦恼”的地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离别的人太多了,因为离别的人都“折杨柳”送别,所以活生生苦了杨柳。虽然说受苦的是杨柳,实际上真正苦的是“送别与离别”的人。所以说,这首诗通过折柳这一习俗,写出了离别之情的煎熬,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真情,十分耐人寻味。<br> 第三首《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br>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雍陶。雍陶有一次送别朋友,来到了雅州当地的“情尽桥”。因为离别的愁绪,就像一条条柳叶一样,让人无限惆怅,永远都不会消失。而这座“折柳桥”,体现人们珍惜情分,更寄托了诗人希望人间不要有离愁别恨的美好祝愿。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愁绪,构思精妙,功力十足,令人拍案叫绝。<br> 第四首《折杨柳》:“水边杨柳麹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杨巨源。这首诗写了春风、杨柳等意象,体现了送别之时的难分难舍之情。“立马烦君折一枝”,为什么折柳呢?自然是因为面对离别,难分难舍。<br>  这首诗最妙的是后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吹拂着离人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这里首先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情的春风写成懂情懂意的“人”,更好表达了情感。然后,诗歌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春风显然就是送别之人,代表着送别之人的无限殷勤。“手中的杨柳枝”,象征的是辞行之人,代表着离别之人对送别之人的无限感激。<br><br> 在“折柳”的文化氛围里,离愁别恨具有了诗意,让千年后的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悲欢离合。 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