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十周年祭 (外一篇) 作者:晨驰 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父亲节”征文大赛获奖作品之七

锦绣中华

<p class="ql-block"><b>父亲十周年祭 ——晨驰</b></p><p class="ql-block">一晃十年,</p><p class="ql-block">您坟茔上的蒿草缠绵,</p><p class="ql-block">是我日日疯长的思念。</p><p class="ql-block">白雪覆盖了您的屋檐,</p><p class="ql-block">您的音容笑貌一如从前,</p><p class="ql-block">遮不断。</p><p class="ql-block">常凝神驻足生活中那一个个苍老的容颜,</p><p class="ql-block">盼望您的转身,</p><p class="ql-block">寻找您的出现。</p><p class="ql-block">时世烟云渐渐飘远,</p><p class="ql-block">您从未走出我的视线。</p><p class="ql-block">长夜漫漫,</p><p class="ql-block">您的身形游走于我的梦里边。</p><p class="ql-block">长了翅膀是否就注定命运就是飞翔?</p><p class="ql-block">在飞向辽远天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搭一架云梯,</p><p class="ql-block">让记忆中的您走出来迈步天堂。</p><p class="ql-block">大树的荫蔽,</p><p class="ql-block">绿叶的滋养,</p><p class="ql-block">我从未走出过您为我开辟的坚实的土壤,</p><p class="ql-block">一直追寻着</p><p class="ql-block">您指引我的通向光明的道路前方。</p> <p class="ql-block"><b>怀念父亲 ——晨驰</b></p><p class="ql-block"> 当我开始理解我的父亲那一辈人的时候,我才开始直面我的丑陋和虚伪。我从我的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但直到我的父亲2011年去世以后,我才想明白很多关于父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过去的老长时间里,我曾经一度自卑了许多年,我甚至不想让我的父亲到我的学校里,当着我同学的面多说上几句话。我上初三该报考中考志愿的时候,父亲有一次专门从十几里外骑车来到学校操场上给我送东西,一再叮嘱我不要报考高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他想让我上个中专,好马上有个自给自足的工资收入。我非但根本没有听他的话,反而把他非常不耐烦地撵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离我家至少四五十里地,父亲骑着自行车要骑上两个小时给我送粮食,中间也不吃饭,碰到学校食堂该吃午饭的时间,他就跟我一起吃一点儿;碰不上,他就再骑上四五十里路赶回家再吃。我以前觉得,这是父亲太小气,我甚至觉得丢脸。尤其是当我学过一篇《葛朗台》的课文后,更觉得父亲这样做,自己脸上没颜面。</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善交际,甚至性格孤僻。在路上若是遇到熟人,他向别人敬烟时,往往是他把烟递到别人面前,自己的脸却早已扭向了另一边,嘴里说着热情的话,眼睛连看也不看别人一眼。有好几回,我在旁边看着他这样子,觉得尴尬万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喜欢抽烟,甚至有极大的烟瘾。几乎每天清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被窝里抽上一支烟。但父亲抽烟的质量并不讲究,起初纸卷的烟叶,烟斗都抽过,后来三元钱一包的“红杉树”,五元钱一包的“中华”怕是父亲抽的最奢侈的香烟品牌了。只是后来,在他62岁时,患上了脑中风,医生明白告诫他是抽烟造成的。也奇怪,从此,嗜烟如命的父亲似乎压根就忘记了还有抽烟这档事。我也就再没见过父亲抽过一次烟,取而代之的是,我经常看到他坐在堂屋当门的沙发上,侧着身子,一声不响地,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电视上的戏剧类节目,一看就是大半天,身体连挪动也不挪动一下。</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父亲只打过我一次。我八岁那年夏天,学校一连多天有午睡课,因为条件简陋,同学们总是自带铺的东西睡在教室的水泥地板上。当时家里只有一块白色塑料布可以供我用,但它很大,至少能并排躺两三个人。我那时又小,总觉得不相宜,于是闹着父亲给我剪两半。父亲不依,我就犟,学也不愿上了。父亲急了就要打我。我一看拔腿就跑,父亲就在后面追着我跑,一直追到村庄的尽头。父亲抓住了我,用鞋底朝我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下。迫于父亲的“规矩”,我只好一边抽泣着,一边老大不情愿地拿着那块完整的塑料布走进课堂,身上似乎还在隐隐的痛。例外地,那天老师并没有安排午睡课。</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话不多,嗓门却特高,也挺冲,又偏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肚子里“墨水”的增多,我便经常与他理论。有时,父亲被我气得脸通红,张着嘴说不出话,双眼瞪得老大,几乎要突出眼眶。有好几次,父亲的手臂扬起来,差一点就要落在我身上了,可他再也没有往下落。</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每日全心全意抚养着自己的孩子们,对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无怨无悔。他和母亲用自己无尽的辛劳和对朴素的如泥土一样的坚持供我们读书,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中师、中专、大学……当时,邻居们都劝父亲,女儿家早晚是人家的人,念书识几个字不就行了?父亲却有他自己的想法:父母不指望子女以后有什么报答,孩子们有出息,以后少受罪,自己累点算不了什么。因此,任凭人们怎样议论,父亲就是认准了让我们读书这条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若不是当初父亲的深思远虑,我和姐姐们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又怎会有后来的“鱼跃龙门”?我们真得感谢父亲那博大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在农村的重体力劳动下一天天变老。慢慢地,父亲也到了年近古稀的年纪,岁月的风尘带去了父亲的健康和青春,长年累月的劳作,给他的脸和手臂都刻下了深深的痕迹。2000年起,父亲第二次脑中风,半身不遂,行动起来已是吃力,越发不善言谈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父亲在将近十一年的时光里,起初十年还能靠一张板凳扶着走路,日常起居生活基本能自理。最后,病情明显加重,父亲过得特别痛苦,痛苦得让我们都后悔不该让他上医院的,因为从医院出院后回到家的那一年,父亲再也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讲话,只能靠胃管进食,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再后来,他的免疫力急剧下降,旧的伤口来不及愈合,新的伤口又添上。我们都心疼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我从一百多里外的市区回老家看望父亲时,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我把父亲从床上撑起来,用胸口靠着他的背,对他说:“没有人帮你受,你身上一块一块的不疼吗?”说着,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父亲的身体那时候已经虚弱到极点,他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默默地承受着肉体的痛苦和内心的煎熬,静静地听着我的忧虑。但是,我竟没有想起来怎么减轻他的痛苦,甚至没有这种认知,譬如打杜冷丁等麻痹神经等,这也是我后来一想到父亲就感到十分内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生命最后的一两年里,我也从来想不到给他买个躺床、轮椅什么的,他就是一直在老家的一个硬板床上躺着。我一般是一两个月回老家一次,父亲的病和卧床成了我们眼里的习惯。父亲临去世的时候,弟弟说他“快不行了”的电话打到百里外我的住处时,我仍固执地认为父亲没事。可是,父亲这次确定是永远地“走”了,他“走”时没有看到我。听姐姐说,他“走”得并不安详,这从他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到。后来,我把父亲的情况写进了《最后一次聆听》的诗里,心中中满无限悲悲怆和哀伤——</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聆听》:“给您买些镇痛药/或者打个麻痹的针吧/您痛苦的身躯辗转反侧的时候/我的心也在痛苦地反侧辗转/在您生命将息前的时刻/我不要您那么痛楚/您的痛撕裂神经/也蚕食着我的精神/多想为您承受/哪怕只是分担/只要能够/您艰难地睁眼/已不能够言语/多少次张口/却只有微弱地摆手/跋山涉水/我来到您久病的床前/在您身体形容枯槁的背面/我依然看见/您心的坚忍/脊柱的骨干/您默不作声/父亲啊/此刻,您不要说话/不要睁开眼/用您的心/做最后一次聆听/我帮您提起幸福的回忆/走过懵懂、天真、烂漫/走过刚毅、果敢、坚守/走过孕育、播种、收获/您的执著/就是您一生劳作的希冀/已经虔诚地奉献给/您脚下的大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晨驰,双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教师、工程师、政工师、高级企业培训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徐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徐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著有诗集“歌三部曲”《虔诚和歌》(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生命踏歌》(2019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烟火载歌》(2022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即将出版)。</p> <p class="ql-block"> <b>本次“父亲节”征文大赛由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冠名支持,由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徐州市策划营销商会、徐州市春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铜山区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协办。</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监制:李坚强</b></p><p class="ql-block"><b>编辑:李克华</b></p><p class="ql-block"><b>出品: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