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常门舖水库食堂风箱70年代</font></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润子,官名苏守海,生于清光绪23年(1897),卒于1972年,享年75岁,杨千河乡新庙村人。他虽离开人世整半个世纪,但右玉许多地方一些年长的人,至今说起小润子的风箱都赞不绝口,因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都使唤他的货,说他的风箱割的美观精细,密封性好,轻巧风大,经久耐用。上世纪20~50年代,他的风箱在右玉无与伦比,独领风骚。当地人们赞誉说:“润日的手艺实在高,买他的风箱不用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了解小润子的风箱手艺,5月29日下午3点,我驾车来到新庙村,村人领我到了小润子儿子苏保和的家,因我事先对上他家的时间和目的都在电话中进行过沟通,故他没出地锄田在家等我,我进门后也无需再重复介绍自己,我脱鞋上炕,盘腿而坐,直奔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和说:“老贺,我一天书也没念过,秃嘴笨舌不会说,从你夜儿(昨天)告我,我躺在盖窝圪筒里思谋了我大(父亲)半夜,他死了这么多年,我的记性又不好,好多事情我都记不住了,只能揪烂席片子,想起啥说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我大(父亲)说,他的风箱手艺是跟关南崞县一个姓唐的师傅斅的,师傅的名字我忘了。民国三年冬,唐师傅来我村做营生,突然生病,浑身发烧,三天水米不打牙,村里人害怕他得的是传染病,都躲得远远的。后来,我爷爷苏培成看他一个出门人,病成那样没人理怪恓惶的。于是,他把他领回家,并赶骡子从城里搬回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说他得的是伤寒病,没大的事情,吃几副草药就会好的。爷爷送医生时,顺便从城里抓回五副汤药,奶奶每天为他熬药,头天正药,二日复渣,连服十天,病情日渐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师傅病好后,拿来八块大洋诚心相谢我爷爷,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杀了一只小公鸡,晌午没叫唐师傅走,两人喝起烧酒来,边喝边聊。唐师傅说:“苏兄的救命之恩,我不知如何报答?”他说:“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个灾灾病病,快别提这些,咱们喝烧酒。”唐师傅说:“你三个儿子,老大是黑皮匠,老二是白皮匠,润子也是17岁的后生了,歘马(马上)到了结婚年龄,要不然叫他跟上我斅割风箱吧,一来有点手艺好问个媳妇,二来也算是我对你们苏家一种报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小润子跟唐师傅斅了三年手艺,他为人勤快老实,与师傅搁守的又好,再加上父亲和师傅那层关系。故此,唐师傅把割风箱的绝技原原本本传授给了他,出徒后他又白伺候了师傅一年,第五年头上,师傅送给他一套割风箱家具,人家回关南了。从此,他凭耍风箱手艺开启了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的他,已经二十好几了,旧社会早该到了娶媳妇的时候,可父亲老了,拳头上没肉挣不回钱,自己才立摊杖,手无半文。上门提亲的倒是不少,可一说钱就没话了,愣瞪中间(转瞬间)28岁了,他还没娶媳妇。那年,他给大堡村一家姓白的做营生,伺主看他手脚麻利,做出的风箱受使唤,给完工钱多嘴了一句,说你这后生这么有本事,谁家的姑娘寻上你也算走了运气,肯定吃不完那香东西。他说,我家穷,世界的女子没人寻(xin)。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家人打听到后生真的没媳妇,一天黑将来,他把他叫到家里说,我有个女子16啦,你要看对我不嫌你穷,两人拉呱中间,他扯起嗓门吆唤“香串日,进来给贴人(客人)滚点儿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姑娘出门后,他问他:“我姑娘怎样?”他说:“我倒没啥,可我比人家大一轮儿,她能愿意吗?”他说:“只要你然意,女儿的事情我做主。”十不估划这桩自捣亲竟然半点卡绊没有就说成了,大人很快抓了一个媒人,秋后订婚,腊月就娶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媳妇娶过后,他再无别的搁记,一门心思挣钱,包劳自己的小光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割的风箱,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他的风箱有“绝窍”,风大、音脆、拉着轻,因而走俏四方。随着名声的扩大,他由原来走乡窜村上门服务,陡转变为顾客找上门来买风箱,因买风箱的人较多,一时做不出来,往往需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进行排队等待。另外,还需支付一定数额的定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卖的风箱多,收的现洋多,小光景过得倒也有滋拉味,可事情往往不能件件如人愿。他婚后样样都好,就是生了小孩存不住,连生了8个都夭折了,其中最大的一个儿子都12岁了,死后对两口子打击特别大,老婆白香串上吊,全凭人们发现早,不然要命了。他找拉骆驼的先生算了一卦,人家说他天生就是没儿女的命,趁早不用生了,即便生出来也不会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听了瞎先生的话,彻底崩溃了,后来竟抽上了大烟,以此来解脱他心中的苦恼,卖风箱的钱,不够他买洋烟泡泡,没几年让他把好旦旦的光景吸塌了。直至解放后,政府下了戒毒令,他才彻底忌掉大烟。扔下讨吃棍,拿起斧和锛,重新割开了风箱,光景才逐渐有了起色。1952年老婆又怀了第九个孩子,儿子生出来后,俩口子害怕儿子再出意外,就为孩子起乳名“保活”,并到奶奶庙摆了供敬了纸,祈求神仙保佑孩子健康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香串生下这个老圪蛋儿子,因年龄偏大,奶水不算多,孩子多少受些跌落(lao),身体略显瘦小,但也没啥毛病。孩子四岁那年,国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调他到县木器社工作,工商联领导亲自登门三次,说他只要肯去木器社工作,一切待遇从优。而他任你木器社有多大的利益诱惑,他心中有个老主意,那就是他的手艺不外传,只能传给他那宝贝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器社没有挖回小润子这个人才,便打发人买回了他的风箱,社里组织木工师傅拆了装,装了拆,反复拆装了多次,却始终没有破解其中的奥秘,做不出像小润子那样的风箱。旧社会,手艺人的技术都比较黑,绝对不肯轻易告诉别人,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告诉,社会上说他们有“传男不传女”的讲究,还有“告给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其实,这种事情何止是旧社会,直到今天,任何国家对他的某一项先进技术也不是要绝对保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幸的是苏保和十二岁那年,母亲突然暴病而亡,66岁的父亲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一时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母亲走后,他麻烦的一年没做营生。过完周年,上门求他割风箱的踢断门限。他想走的已经走了,父子俩还得活下去,保和还需他交待,再说不做营生吃个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他又扎挣地做开了营生,姑且了四五年,保和也长大成人了,他将风箱手艺彻底传给了儿子,保和不足20岁,基本能做出和父亲一样的质量的风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和20岁那年,与道阳村姑娘孙心宽完婚,此时,小润子将风箱手艺顺利地传给了儿子,又为他娶回称心如意的媳妇,算是彻底交待了儿子,他于同年含笑九泉,永远离开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保和近照2022年5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老右玉采访苏保和2022年5月</b></p> <h1> 保和虽身怀父亲的绝技,但他艺不逢时,他正准备施展技艺时,刚好遇上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村里各类手艺人的工具包括鼓匠的唢呐都被统一收回大队仓库,他的木工家具也不例外,后来,虽然家具还给了他们。可农村学大寨运动,村集体对社员管理仍然十分严格,社员根本不准随便请假,尤其是像他们苍头河沿岸两边的村庄,常年都有做不完的营生,每年场面一了,紧接着就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是叠圪塄,便是刨圪针,就连过大年也只放三天假。苏保和实在有义不过的人想割只风箱,那他也只能捎来搭去,农业社出工回家,晌午不睡觉或挑灯夜战一阵儿,一月半载对付一个。<br> 但保和割风箱也不全是利用业余时间,遇时半月二十天也在家里做木匠营生,那是大队干部批准的,是为县里和公社干部割风箱,村里规定,凡大队干部指派他的营生,每割一个风箱大队记工三个,另一层意思是,你做一个风箱可以三天不出工。<br><p class="ql-block"> 他记得最多的一年,累计在家呆了两个月,做出风箱20支,年底到农业社结算,、挣工分60个,每个工分值两毛钱,等于他辛辛苦苦干了60天,挣了12块钱。当时他伺候私人,来料加工每个风箱是15元,买他的风箱每个是20 元,也就是说闹腾了两个月,及不过给私人割一个风箱的钱,他<span style="font-size:20px;">觉得有点儿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春期,公社秘书又给他拿来四个风箱的钱木板,说是县里某局领导们的,他借故胳膊疼,把人家推了。结果,没出三天,县税务局来了两名干部,查他偷税漏税,弄在社房里整整将他审问了一天,费了很大劲也没审出个情由,最后罚了十块钱拔起走人,这事让他很伤心,一里一外,做了两个月营生就落下两块钱,还惹下一大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他的记忆里,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夕,不足20年时间,他也记不清给大大小小当官的割了多少风箱,反正公社换一茬干部,割一茬风箱,县领导和局长们割的也不少,具体他也不知道人名,人家送来板材也不会告他给谁割风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公社秘书给拉来两个风箱的柏木板,说是给地区领导割,秘书反复安顿他,一定要把营生做好,那怕让队里多记两个工。自从上次顶了人家公社秘书一遭,自己吃了大亏,他深知小腿列不过大腿,以后再不敢得罪人家了,只能照吩咐办事。后来,他和公社秘书,村支书的关系理顺了,有时秘书割风箱的松钱板材故意多让给他些;有时他在家里做三天两日私活儿支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年下来,来料加工割个四五只,再卖上五六只,打闹不足二百块钱补贴家用,光景也就比一般人家强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问保和,你们父子的风箱在右玉乃自口外的和林和梁城为啥卖的那么火,它的诀窍究竟在哪里?他说,这我一时半会儿也给你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我们做出的东西,第一不哄人,几十道工序非但不节没,且每个细小环节也都是认真做出来的。第二割好风箱,你必须手上得有硬功夫, 我大常教导说,你看人家唐师傅,抡起大锛气势磅礴;操起推刨刨花纷飞;举起斧头虎虎生气;吊起墨线周正笔直。那真叫“一眼看世界,一线吊乾坤” 。另外,手柄上的孔,前堵头上的孔与猫儿头上的孔,必须三点成一线。还有活塞板与风箱内壁结合的不易过紧,否则拉风箱时会太“沉”,但也不能太松,松则跑风,风箱没劲儿。总之,割一个好风箱不单是诀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span></p></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锛子柄长73头长34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吊线锤 6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胶锅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锯子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老木匠尺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老鼠纹墨斗 民国</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木匠凿子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推刨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风箱模具 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木风箱工作原理图</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风箱示意图</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苏守海遗物 民国风箱 </font></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钉锅匠的风箱50年代</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箱质量的好坏,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小家庭如此,大单位也不例外。1973年常门舖水库食堂因风箱不吃劲,按时做不出饭菜,经常不能正常开饭。一次,水库负责人李青山转到西黄家窑公社民兵连食堂,正遇人家蒸莜面压饸饹,炊事员扇风箱三八两下笼屉就圆了气。他问人家:“你们这风箱是从那儿买得?”人家告诉他:“就是我们公社小润子的儿子苏保和给割的。”他又问:“苏保和是你们公社那个村的人?”对方骄傲地说:“你连新庙小润子父子也没听说过,他们就是咱右玉割风箱最出名的人”。李青山回去便和总指挥宋尽臣说了此事,宋立即联系通公社书记王荣,请他尽快帮水库解决一个食堂用的大风箱。保和接到公社通知后,连明昼夜五天做好风箱送到水库,不仅为食堂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提高和扩大了他的声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手摇风箱 70年代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有了手摇鼓风机,庄户人嫌这名字挠口,仍把它叫作“手摇风箱”,价格八元钱,这种鼓风工具较纯手工的木风箱又大大进了一步,它转轮大,转速快,比较省力。但转轮橡胶带不太结实,容易断掉。那时候,黑皮匠还常到村里给农业社做营生,人们就求皮匠师傅用剩下的废料,帮他们做一条牛皮轮带,它用三五年肯定使不坏。</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电风箱80年代初</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80年代初,就有了电动鼓风机,人称 “电风箱”。当年阳高、天镇两县产的“电风箱”可火了,十二块钱一台,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产品愣头愣脑,显得笨重,噪音也不小。而浙江乐清县生产的“电风箱”只有碗口大,几乎无噪音,价格也不过十八元,因此很快就将本地的产品取代了。</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苏保和东房至今仍使唤着父亲遗留的风箱 2022年5月</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老右玉母亲曾经使用过的风箱及其灶具</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煤气和天然气灶、电磁炉、微波炉等厨房工具早已走进普通百姓家,有钱人已用上了数万元的集抽油烟机、燃气灶、蒸烤箱、消毒柜、储藏柜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豪华集成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市里各类风箱已经绝迹,在农村“电风箱”庄户人还在使用,木风箱已经无影无踪了,我看到保和家至今仍使用着他大大(父亲)遗留下的一只风箱,也许是本人习惯,再是对逝去老父亲的一种念想。我装潢楼房时,阁楼上专门为我妈妈复制了一间住房,老人离去,我从老家将风箱搬回置于其中,每当我步入房间,总能勾起老妈做饭我扇火的美好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