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p><p class="ql-block"> 在您的关心、理解与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已顺利完成了本学年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在此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谢!为了让您的孩子度过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充实、愉快的暑假,我们诚挚地希望您配合学校,认真履行监护人的职责,教育和督促孩子做好暑假期间安全防范和自主学习等教育工作。我们特别针对以下事项温馨提示您:</p> 放假通知 <p class="ql-block">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安排,我校学生从2022年7月2日开始放暑假到8月31日,正式上课时间为9月1日。</p> <p class="ql-block">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请家长教育子女不要放松警惕,倡导孩子及共同居住人在河度假,非必要不离河,确有必要离河的,须提前向学校报备,严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不前往有新增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地区所在县(市、区)。离河师生返校时须持24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粤康码绿码、核验行程卡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期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聚集,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和免疫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与子女一起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如发现存在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咽痛、结膜炎、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学校,并配合学校做好跟踪管理工作和开学前14天的自我监测,达到返校健康条件后方可返校。</p> 防溺水安全 <p class="ql-block">请家长们加强对孩子的暑期安全教育,尽到监护责任,增强孩子的防溺水意识,不要让孩子单独玩水、游泳等,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牢记防溺水“六不两会”:</p><p class="ql-block">“六不”:</p><p class="ql-block">1、不私自下水游泳;</p><p class="ql-block">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p><p class="ql-block">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p><p class="ql-block">4、不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p><p class="ql-block">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p><p class="ql-block">6、不到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p><p class="ql-block">“两会”</p><p class="ql-block">发现险情时,</p><p class="ql-block">1、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p><p class="ql-block">2、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p> 出行安全 <p class="ql-block">1.过马路走斑马线、天桥或地下通道,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注意要走人行道,靠右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不骑电动自行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不在马路上、停放车辆周围玩耍,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不在机动车道骑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不在暴雨、雷电等天气环境和易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环境逗留、玩耍。</p> 居家安全 <p class="ql-block">1.用电:不使用“三无”或伪劣电器,不用湿手触摸开关,不私拉乱接。做到电器设备人离电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防诈骗:非实名制QQ、微信等通讯信息要多方核实,未经核实真实信息前,不借钱、不转账、不支付。不滥加好友,不轻信网络“好友”哄骗教唆,理性甄别,防范各类网络诈骗。</p> 心理健康 <p class="ql-block">1.正直开朗、积极乐观,多与老师、父母、同学及亲朋好友沟通交流。</p><p class="ql-block">2.积极参加健康、活泼的活动(如坚持体育锻炼、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不沉迷网络世界。</p><p class="ql-block">3.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同时学会请他人帮助解决,遇到挫折不气馁。</p><p class="ql-block">4.不欺凌他人,不打架斗殴,不抽烟、喝酒、打牌、吸毒。</p><p class="ql-block">5.不轻信网络信息,不传谣言,不参与迷信、邪教、传销等非法活动。</p><p class="ql-block">6.我们与大自然的万物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应做到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p><p class="ql-block">7.如果长时间不能调整好自己心态,可以寻求班主任老师或心理老师的帮助。</p> 食品安全 <p class="ql-block">放假期间,孩子的生活作息习惯都被打乱,如果这时候孩子乱吃东西,就更容易生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合理规划饮食与营养摄入,孩子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在这一点上,家长一定要注意,购买食品要注意:</p><p class="ql-block">1.一定要到正规商店购买食品,留意商品标识,不买“三无”食品。</p><p class="ql-block">2.要购买正规厂家所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比较好的品牌。</p><p class="ql-block">3.不要盲目相信电视、网络上的广告,广告并不代表权威。</p><p class="ql-block">饮食保证营养健康:</p><p class="ql-block">1.很多食物、饮料含有大量添加剂、色素等等,长期食用会威胁健康,所以要少吃。</p><p class="ql-block">2.在进食前,要对食品一闻二看三品,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饮食。</p><p class="ql-block">3.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不仅没有营养,而且还会损害健康。</p><p class="ql-block">培养饮食安全习惯:</p><p class="ql-block">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要洗手,洗干净、煮熟了的食物才能食用。</p><p class="ql-block">2.一日三餐要吃好,定时定量进食,切忌暴饮暴食。</p><p class="ql-block">3.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冷菜、不喝生水、不吃垃圾食品。</p> 防雨防雷 <p class="ql-block">夏季是雷雨多发季节,雷击伤亡事故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请各位家长在放假期间务必要做好防雨、防雷工作,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防雨措施</p><p class="ql-block">(1)尽量不要出门,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披雨衣。</p><p class="ql-block">(2)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井或坑、洞中。</p><p class="ql-block">(3)远离围墙、广告牌和大树,以防意外发生。</p><p class="ql-block">(4)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活动。</p><p class="ql-block">(5)外出突遇暴雨时,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防雷措施</p><p class="ql-block">(1)应注意关闭门窗,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并拔掉插头。</p><p class="ql-block">(2)不靠近水管、暖气管等导电物体,不在喷头下淋浴,不拨打手机。</p><p class="ql-block">(3)不在高楼平台上停留,不在走廊聚集、奔跑及大声呼喊。</p><p class="ql-block">(4)不要站在电线杆下,或者带有金属物的旁边,不在大树下躲避雷雨。</p><p class="ql-block">(5)突遇雷电时,应立即下蹲降低自身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膝上,身体其它部位不要接触地面,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p> 充实假期 <p class="ql-block">1.积极参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家务活,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家庭事务;</p><p class="ql-block">2.提前安排好暑假阅读计划,每天定时阅读书籍;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手机,读健康有益的书籍,多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做做手工、练练书法等;</p><p class="ql-block">3.认真完成暑假作业、积极撰写日记,提高自己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4.鼓励孩子在家坚持参加一项体育锻炼,做到持之以恒,不断增强自身体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如:跳绳、仰卧起坐、篮球、足球等;</p><p class="ql-block">5.关注、指导孩子的交友问题,加强交流,多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加强亲情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