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飞叉撞上了旋肩微运动

留馨雨旋肩操

<h3>一天经过汉阳区政府门前的墨水湖公园进口处,见一老者,在墨水湖畔的草坪上,舞起双飞叉,很快吸引了我的眼光。他将重达28斤的双叉握上手,手肘随即旋动,瞬间,这把钢叉便围着他的身体,盘旋滚动,上下翻飞。</h3> <h3>一把飞叉被这位老者舞得行云流水。</h3> <h3>我感觉到亮点:叉竿会神奇地在他身体很多部位滚动,大多滚动的部位正是经络所在处。此图这个动作,至少能作用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如果心经有堵点,为了治病,玩飞叉时,稍调整下手臂的角度,大约也是可作用到手少阴心经的。</h3> <h3>这个动作,居然将后背也能滚动到!飞叉+经络,从原理上说,应该可以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疗疾。</h3> <p class="ql-block">乘他休息时,我与他攀谈后,方知道我俩还是同年兄弟,而且他还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袁氏飞叉传人——袁明新先生。他说飞叉是佛系功法,传承己有一千五百余年。</p> <h3>当我们聊到飞叉中的一个叉竿滚小臂动作时,说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打通心经、心包经、肺经时,袁兄和我说了一件他自己的往事。他曾因一次胸口不适,就做了这个动作,很快胸部难受的感觉就消失了……。</h3> <h3>飞叉,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已有近1500年历史,为少林一代禅宗初祖达摩所创,是十八种兵器中最难练的兵器。这一技艺练的是手、眼、身、法、步,能使人活动四肢,强筋壮骨、强心健肺,还可以娱乐身心、解压消疲,同时还有很强的观赏性。<br>这种融合了武术、杂技、戏曲,以民间游艺为主要舞台的飞叉表演、自宋代开始成形。在宋代,民间有大量被称为百戏“社火”、“开路”的各种民俗演出活动,飞叉这样一个极具传说色彩、民俗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技艺便有了十分合适的生存与发展的舞台。<br>真可谓历史的沉淀特厚重!!<br></h3> <h3>我看了袁大师这个叉竿在后背滚动的视频,感觉有我的靠背旋的功效。于是讨要了这个视频,极不熟练地照着练了一会,后背大椎穴以下,果然就有了热流感……。</h3> <h3>其实,旋肩微运动是可以和其它适宜的运动、扭秧歌、江南style骑马舞……混搭的,可以让更多喜爱其它形式运动的人,在保持自己爱好的情况下也可完成旋肩等微运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