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频仍欧罗巴,——东欧巴尔干历史印迹

李建申

<p class="ql-block">  俄乌战争正打的如火如荼,北约30国也不甘寂寞积极拱火,全世界的目光都紧盯着这片“热土”。欧洲这块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来就没有太平过,历史上战乱频仍。仅上个世纪以来,一战、二战、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直至此次俄乌冲突,战火断断续续、未有绝期。</p><p class="ql-block"> 欧洲有三条腿: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其中,巴尔干是最粗的一条腿,其国家最多、民族最杂、宗教林立,因而历来战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2017年初夏,我第六次踏上百去不厌的欧洲,就选择了东欧巴尔干。21天、5000公里(平均每天250公里),绝对不算轻松,但踏访了植根脑海的许多历史印迹,还是圆梦心仪,乐此不疲。</p> 萨拉热窝,拉丁桥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整,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场军事演习后,乘车途径现波黑萨拉热窝拉丁桥,被17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普林西普的行动是对奥匈帝国统治塞尔维亚的反抗,是民族抗争的表现,但刺杀斐迪南的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从而成为延续了4年、至1600万人死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拉丁桥也因此成为这场战争的发源地和见证处。</p> 波德边境,奥得河 <p class="ql-block">  奥得河是德国与波兰边境一条不宽的界河。1945年1月苏德两军在此展开决战,苏军出动180个陆军师,德军共30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整个战役进行了20多天,苏军西进了570公里,从东面威胁德国首都柏林。在朱可夫元帅和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下,消灭了德军35个师,重创25个师,歼敌15万人,俘敌4.3万人。记得电影《攻克柏林》中,苏军指挥官举着手枪高喊:“同志们!打过奥得河,向柏林前进!乌拉……”</p> 波兰卡廷惨案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有2.2万苏波战争的波兰战俘和政界、知识界精英被苏联当局押送至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秘密处决,此事直至1990年才被俄罗斯公开。2010年,时任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去卡廷参加悼念活动,不幸飞机失事,总统夫妇及多名政要命赴黄泉,再生悲剧。可见波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恩冤由来已久,旧恨新仇难以消弭。</p> 奥斯维辛集中营 <p class="ql-block">  奥斯维辛,是恐怖与死亡的代名词。它距离波兰克拉科夫50公里。1940年纳粹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命令在此修建集中营。同年6月14日,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p> <p class="ql-block">  整个集中营占地40平方公里,至1944年底共在此关押并杀害了110万人,平均每天近千人被处死。其中,90%为犹太人,还有苏军战俘及政治人士,这里因而被称为史上最残忍、最血腥的“杀人工厂”。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仅有7500人被解救,包括130名儿童。</p> <p class="ql-block">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屠杀设施包括毒气室和焚尸炉,用于大批量地处死犹太人。16米见方的毒气室里,一次可以毒死上百人,一天最多可以毒死6000人。被毒死的尸体再装进焚尸炉或挖大坑焚毁。奥斯维辛比克瑙毒气室与焚尸炉,已于德军撤退时被炸毁,现在看到的已是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杀人如麻……所有这些词汇用来描绘都不为过,都不足以形容法西斯的血腥与残忍。为警示后人,这样的人间悲剧不能再重演,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1979年被列为“世界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  身临奥斯维辛,心情异常沉重。七十多年前这里发生的悲剧,从一幅幅历史照片中再现,从一处处眼前实景中还原。种族歧视和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创伤是惨痛和深刻的。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并以正义与和平来告慰千千万万冤屈的魂灵吧!</p> 黑山,塔拉峡谷大桥 <p class="ql-block">  《桥》是1969年南斯拉夫拍摄的一部战争片,曾在中国放映引起轰动。片中男主角“老虎”和那首《啊,朋友再见!》的片尾曲至今仍被那一代人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片中的塔拉河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二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电影《桥》讲述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为阻断德军退路,决定炸毁德军撤退途中这座必经之桥的故事。游击小分队的“老虎”在顺利完成了炸桥任务后,发出了与德国将军一样的感叹:“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桥。”随即,影片在轻快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中结束。</p> <p class="ql-block">  如今,桥头矗立着当年游击队长“老虎”原型的雕像,基座的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p> <p class="ql-block">  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站在桥头雕像前,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凭吊昔日南斯拉夫游击队英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影片中“老虎”的战斗画面,口中默默地哼唱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p> 萨拉热窝,波黑首都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个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建于1263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这个城市,还是源于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讲述了游击队长瓦尔特凭借个人出色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让打入内部的间谍现出原形,成功挫败德军企图把萨拉热窝坦克燃料秘密运输给A军团的阴谋。剧中假瓦尔特——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叛徒肖特先后被游击队员皮劳特消灭。皮劳特最终炸掉了德军运送燃料的火车。德军“劳费尔行动”失败,上校冯•迪特里施感叹道:“空气在颤抖,天空仿佛在燃烧。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  瓦尔特成了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代名词,而两度在电影中出演瓦尔特和“老虎”的前南斯拉夫演员巴塔,还差点被竞选上南联盟总统。</p> <p class="ql-block">  如今,身临瓦尔特战斗故事的一个个现场,电影中一幕幕场景再现眼前:钟表店老板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清真寺、瓦尔特成功逃脱的钟楼、影片中的铁匠街等等。萨拉热窝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参观的地方: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水塔、纪念二战胜利长明火、波黑战争(1992—1995,导致近30万人死亡)纪念广场、萨拉热窝古城墙等。</p> 波黑,莫斯塔尔 <p class="ql-block">  来到波黑,必去莫斯塔尔,而莫斯塔尔最著名的莫过于一座老桥。</p> <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前,这里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土耳其人于1566年在内雷特瓦河上,用长方形石材建造了一座宽4.49米,跨度为28.7米的拱桥,这些石材彼此以铁钩连接并灌铅密封。桥梁竣工后成为世界上最宽的人工建造的拱桥,至今某些相关的技术问题仍是未解谜团:如何架设棚架?如何把石头从河的一侧运到另一侧?如何在耗时9年的建造周期内让脚手架保持牢靠?所以这座桥梁可以列入当时最伟大的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老桥的一边居住的是克罗地亚族人,另一边则是穆族人的领地。波黑战争期间,塞族人镇守着这座桥,防其遭受破坏,而克族人却蓄意炸毁之,以防塞族人骚扰。于是莫斯塔尔桥惨遭厄运,于1993年11月9日被摧毁,以致波黑战争结束后,三名克族实施破坏者被送上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p> <p class="ql-block">  战后,重建桥梁计划被提上日程。2004年7月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该桥得以重建。根据决定,尽量按照原貌恢复,使用同样的技术和材料。匈牙利军队的潜水员从河中捞起原来的石料供建桥使用,不足部分则从当地的采石场开采。</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桥重跨内雷特瓦河,引得四方游客慕名而至,无不驻足于此,惊叹这一建筑奇迹和工艺杰作之美。围绕老桥又发展起了塔楼、堡垒、城门和街巷,构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整体。莫斯塔尔老桥足见“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p> 波黑内战 <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的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据史料记载,1992年3月,波黑议会在塞族议长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日、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于是波黑三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至1995年12月结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造成近30万人死亡。</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列为战犯,被控告在克罗地亚、科索沃等几场战争中犯下了66条罪行,并被逮捕转移至海牙。</p><p class="ql-block"> 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联合国监狱里离奇死亡。直到2015年,联合国国际法庭才判决米洛舍维奇无罪。</p> <p class="ql-block">  究其南斯拉夫分裂并引发波黑战争,从巴尔干地区所见所闻,觉得由以下诸原因造成:其一,经济因素。铁托时期,前南斯拉夫的经济在东欧巴尔干地区算是名列前茅的。随着铁托时代的结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南斯拉夫周边国家,如匈牙利、捷克、奥地利、意大利经济迅猛发展,前南斯拉夫封闭落后的体制,使其经济明显逊色于邻国,其百姓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日趋强烈。其二,民族宗教。前南斯拉夫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各地区相对独立。二战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加之又诞生了像铁托这样的领袖,他出生于克罗地亚,有斯洛文尼亚血统,战斗在波黑,就任总统于南斯拉夫首都——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于是,作为二战胜利成果,能把各加盟共和国捏在一起,组成南斯拉夫联邦。随着他的逝世,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性日益显现。其三,大国干涉。西方势力出于其自身利益,一直觊觎巴尔干,对南斯拉夫这块战略要地虎视眈眈,想伺机攫取,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底,苏联解体,随后东欧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纷纷倒向西方,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国从斯洛文尼亚打头,陆续脱离南联盟宣布独立。其中,波黑独立的阵痛最为惨烈。资料显示,波黑内战爆发前夕,在440万总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尔维亚族占31.4%,克罗地亚族占17.3%,各自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有分析认为:战争因民族矛盾而起,因“统”与“独”而扩大,最后在西方军事打压下结束。结局是穆克联邦控制波黑51%领土,塞族控制49%。</p> <p class="ql-block">  由民族矛盾引发的战争往往伴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族群仇恨使人丧失了理智,个个像杀红了眼的恶魔般,抡起屠刀互坎,人间地狱惨不忍睹。据统计,波黑战争造成近30万人死亡,200万人出逃。万人坑遍布全境,迄今已有2万具无名遗骸身份得以确认,但仍有上万人去向不明。波黑的克族人和塞族人至今依旧有着无法磨灭的隔阂心结甚至仇恨。</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在超过二十年之后,被炸毁的建筑、弹痕累累民居仍清晰可见,它们在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隆隆炮声、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在看得见的战争遗迹面前,人们应该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避免灾难……任何国家解体,都有其外部和内部的原因,政治动荡、民族纷争、宗教隔阂、经济衰退、文化割裂、外部势力介入、人口此消彼长等等,各种因素一起发力,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南斯拉夫上空近30万冤魂告诉我们:民族宗教往往是一把切割国家的利刃。</p> <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地区一直被称作“欧洲火药桶”,是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决定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希望这个地区有个不听话的南斯拉夫存在,于是想方设法分裂之。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轰炸贝尔格莱德,消灭布尔什维克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堡垒。”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则是波黑战争的延续。</p> 中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旧址 <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前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旧址。中心广场的黑色大理石上写着:“缅怀烈士,珍爱和平——谨以此纪念在北约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6月17日立”。</p> <p class="ql-block">  在旧址路旁拐角处的纪念碑写有:“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旧址外墙上还挂有一块铭牌,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在此地块建设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8日清晨(北京时间)美军悍然出动B—2轰炸机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炸毁中国驻前南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遇难。中国方面认为,这是一次蓄意的轰炸,可能是对此前反对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报复。而北约作出的解释却是误炸。国外媒体和相关人士也说法各一,有的说因南联盟用此地作为雷达信号接力站,有的说北约认为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正在中国大使馆,所以轰炸是一次计划好的“斩首行动”。直至2008年4月经幸存者和关联者证实,中国大使馆里有一部分被塞尔维亚军队以SA—3导弹击落的F—117战斗机残骸,美国军方不愿中国得到此项技术,遂而炸毁使馆。美军的暴行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并在中国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直到1999年底,北约对死伤受难者和被损坏的中国使馆馆舍进行经济赔偿,此事件才得以平息。让我们记住发生在这里的事件,并献上一束鲜花,展开一面国旗,以此缅怀罹难烈士。</p><p class="ql-block">(部分历史资料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