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子箴言百则第29:</p><p class="ql-block">重为轻根,静为躁君</p><p class="ql-block">——轻则失根,躁则失君</p><p class="ql-block">近读《道德经》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警句,忽然想到汉三杰之张良的人生经历。老子认为,处事稳重是避免随意轻率的根本,沉着冷静是治疗急躁冒进的良药。轻率会失去成功的根基,暴躁会失去对大局的主宰。因此,君子处世,须臾不可离道。沿途虽有各种诱惑,仍能泰然处之,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张良祖籍韩国,生在城父,为报强秦灭国之仇,他与死士埋伏在博浪沙,用百斤铁锤猛砸秦王的车辇,不料击中副车而失败。秦王脱险后下令全国搜捕凶犯,张良只好向下邳逃避。在经过老子故里石弓山包河小桥时,见一老者把鞋子扔到桥下,且听老者令他下桥拾鞋。张良满心不快,不情愿地拾回鞋子。老子接着命令张良给自己把鞋穿上。张良虽然不高兴,还是强忍着照办了。老人见张良已有忍耐之心,便要他五日后清晨桥头相见。结果张良两次迟到,颇为失礼。第三次他半夜前来等候,终于来在老者前面。老者很高兴,于是给张良一部兵书,告诉他熟读后大有用处。张良记住老者教诲,深悟大道,果然辅佐刘邦灭秦朝、胜项羽,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大功。后来张良才知道,教他学会隐忍的老者正是神人黄石公,内心十分感激。时至今日,涡阳县石弓山包河遗履桥,依然还在见证这段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苏轼满腹才华,忠诚报国,却是一路坎坷,屡经磨难。他读《史记•留侯列传》写下史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p><p class="ql-block">苏轼总结张良和刘邦的成功之道,同时也汲取项羽失败的教训。他说的遇事隐忍,不要轻率冒进,就是老子所谓“稳重宁静”。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一般人难免惊慌失措,躁动不安,轻率地做出错误决定。张良报仇刺杀秦始皇,成功概率很小。即使刺杀成功,也很难改变历史发展趋势。要推翻一个政权,必须靠千百万民众起义暴动,陈胜、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成功就是证明。</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每临大事有静气”,只有冷静思考,从容应对,方能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诸葛亮在敌军大兵压境、城内空虚的危急时刻,竟然独自在城头弹琴迷惑敌人。对方不知此乃空城计,不敢冒进,只好退兵。反看张飞,他作战勇猛,所向无敌,但是遇事暴躁,不听劝告,随意轻率鞭挞下属,最后被部下谋害。两相对比,我们更加明白遇事要稳重宁静,三思而行。</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日星期六,古历六月初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