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凉绿莫干山

沧海一粟

莫干山是江南著名的避暑胜地之一,也是一处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文化地标。2022年6月中旬,我们自驾前往莫干山,游览了这座文化名山,感受了那里的清凉世界。 我们第一天住在荫山街的民宿。民宿的附近有座天主教堂,但没有开放。因为教堂规模不大,当地人俗称“小教堂”。 “小教堂”旁边,是“莫干山发电厂”。发电厂规模也很小,门楣上标注了“1953.5.1”字样,估计是发电厂建成的时间。195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了莫干山管理局,同时兴建了这座电厂,以保障山上相关设施恢复运行的需要。 早在1928年,当时的浙江省政府也曾设立过莫干山管理局。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了莫干山存在的“国中之国”的状况,收回了主权。图为现在的莫干山管理局办公楼夜景。 我们游览的第一处景点是附近的剑池景区。这尊莫邪与干将铸造宝剑的雕塑,是剑池景区的标志。为纪念这对春秋时期的夫妻,人们以他俩的姓来命名此山,这便是“莫干山”名称的由来。 而他们铸剑、磨剑的地方则被称作剑池。 剑池景区的“阜溪桥”。走过这座小桥,便可前往观赏剑池景区的瀑布。 有人说剑池瀑布有三迭,也有说是四迭的,但位于阜溪桥下方的瀑布落差最大。这道瀑布飞流直下十余丈,奔腾于竹林深谷之中,水声幽绝,颇为壮观。 剑池还是莫干山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景区。一些近、现代名人,在此题字镌刻,借景抒怀,充满激情。图为抗日名将马占山题写的“横磨歼虏”。 剑池景区附近有座中式别墅,名为“华厅”,它精致小巧,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透过圆洞门,也能欣赏到华厅的飞檐雕甍,琉璃屋顶,朱红栏杆等。 听说大坑景区是莫干山观赏日落的好地方,于是在下午16:30以后,即景区允许自备车辆通行游览公路的时段,我们自驾前往。图为大坑景区怪石角。 这里峰峦竣峭,怪石林立,视野开阔,山谷中的别墅与民宅一览无余,确实是观赏日落的一处佳境。怎奈夏季此地蚊虫很多,令人无法驻足赏景,于是我们草草收兵,结束了当天的游览。 第二天,我们借助景区观光车游览了其他主要景区。景区观光车沿着山上环形游览线路运行,沿途串联起芦花荡公园、旭光台、武陵村等七处景区,一次购票,当天有效,相当方便。图为荫山街莫干山换乘中心局部。 观光车依次在各个景区的站点停靠,游客可根据需要选择上下车。我们的第一站是旭光台景区。景区主要由清凉亭和旭光台组成。其中清凉亭是民国名人黄郛于1928年为纪念其母而建。以前常有轿夫、行人在此小憩。 旭光台是莫干山观赏山景与日出的理想之处。这座建于1980年代的建筑,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环境,自身也成为山上的一道风景。 旭光台由两座相连的二层飞檐小方亭组成,上层设置栏杆,构成回形通道,视线毫无遮挡,确实是个供游人小憩以及近览远眺的好地方。 离开旭光台,下一站是武陵村景区。这里有蒋介石官邸等许多民国建筑,还有关于当年币制改革会议的介绍。图为武陵村蒋介石官邸。 蒋介石官邸被称作“松月庐”,是座规模较大的二层建筑。一楼主要有会议室、会客室等,二楼主要有蒋宋夫妇卧室、起启室等。 图为“松月庐”内的蒋介石办公室。 这扇拱门内便是当年召开币制改革会议的会场。 1948年7月29日,蒋介石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币制改革,商讨发行金圆券以替代法币的方案。但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政权此时已回天无力。会议后不到一年,金圆券停止流通,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因为宋美龄喜欢跳舞,故在“松月庐”的东侧,建有一处椭圆形水磨石的露天舞场。 “松月庐”附近,还分布着许多民国名人,如翁文灏、陈叔通、刘烈卿等人的别墅。图为刘烈卿的别墅,名为“栖霞山庄”。1940至1941年间,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东南局政治交通站。 武陵村旁边有个滴翠潭,系利用1980年代废弃采石场改造而成,潭水清澈、内植睡莲。1987年夏,书法家钱君匋应邀赴莫干山避暑,并题写了“翠”字,镌刻于崖壁之上。“翠”字高约10米,气势雄伟,神韵飘逸,被誉为“江南第一擘窠大字”。 芦花荡公园是另一处景区,并和白云山馆挨着。芦花荡公园是莫干山里最大的人工园林。清末民初,莫干山辟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芦花荡也是山里最佳“消夏湾”之一。公园里这尊雕塑,述说的是莫干山开山老祖莫元和女儿莫邪救助仙鹤信使的故事。 而这只仙鹤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在大旱之年捉住为非作歹的鲤鱼精,并将其啄在口中,逼它不停地吐水以缓解旱情。于是,芦花荡公园里这处源泉被叫做“鹤啄泉”。 公园里建有生肖园,分布着十二生肖的石雕。图为石雕生肖龙。 公园里,陈毅诗碑亭最为醒目。该亭建于1960年代,亭中石碑镌刻着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七首手迹。碑亭边的石碑上,镌刻着陈毅名作《青松》的诗句。 “清凉世界”由著名书法艺术家李铎题写。他曾为央视题写了《新闻联播》的片头。 白云山馆是民国时期著名人物黄郛的寓所。这幢掩映在松林竹海里的别墅,静谧典雅。作为蒋、宋蜜月小居处,国共二次合作谈判地,别墅具有了特别的文史价值。图为白云山馆院门对面的黄郛手迹“莫干山”碑。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后,受结拜兄弟黄郛的邀请,首次登上莫干山,在这里开始了蜜月生活。图为白云山馆局部。 1937年3月23日,周恩来、潘汉年与蒋介石、张冲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这次谈判最终促成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庐山谈话的发表。周恩来用“一登莫干,二至匡庐,两党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 评价了这次谈判。图为白云山馆。 黄郛为了迎合宋美龄的爱好,在白云山馆的院子里,专门修建了露天舞池。 为了充分感受莫干山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之美,第二天我们入住了著名的皇后饭店。饭店由八幢民国时期风格各异的别墅群组成。1948年由杭州西冷饭店租赁经营,并取名皇后饭店。图为皇后饭店主楼大堂一角。 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期间,曾赴莫干山视察并下榻于此。饭店因此成为莫干山的著名景点。图为皇后饭店主楼前广场上“中国国家地理”标识。 <p class="ql-block">在饭店主楼门前的观景台远眺,眼前的景象是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不愧“江南第一山”的美誉。</p> 从皇后饭店去参观毛主席下榻处,非常方便。沿着饭店门前的柏油路向里行走200多米,就到了路尽头的院子大门。门柱上挂着“毛泽东主席下榻处”的大理石牌。 毛主席下榻的这幢别墅由原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蒋抑厄出资,于1933年建造。据说毛主席喜欢这幢别墅的原因,一方面是周边环境清静幽雅,另一方面是别墅门、窗的上部均呈拱形,类似于延安窑洞。 别墅内陈列了有关毛主席当年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展览,房间里保存着当年的一些用品用具。图为毛主席休息室。 图为二楼走廊一角。 图为别墅内的螺旋式楼梯。 我们在山上游览的最后一处景区是大教堂景区,也是著名的1984年莫干山会议旧址。大教堂由美国人海依士建于1923年,原称“聚会堂”,主要用于礼拜、祈祷以及举办音乐会、演讲会等。图为大教堂外观。 1950年代后,大教堂改为大会堂,供召开会议、放映电影以及各类演出之用。在保留下来的门楣上,依稀可见“人民大会堂”五个字的痕迹。 1984年9月12日,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此召开,史称“莫干山会议”。会议用五个“不讲”,即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仅凭论文水平遴选代表的方式,从全国各地精选了124名中青年学者参会。图为大教堂大厅。 莫干山会议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使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脱颖而出,走上历史舞台。会议不仅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对其他方面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为由教堂塔楼进入大厅的门。 2018年,莫干山管理局对大教堂进行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大厅顶部装饰的彩色玻璃,如同永不凋谢的巨型花束,纪念着那场载入史册的会议。图为教堂大厅背景墙。 莫干山的酒店、民宿是比较出名的。莫干山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洗礼,有着丰富美妙的文化空间。现存的250余幢各类别墅已经成为莫干山中的风景,而在此基础上改造和发展起来的酒店、民宿,正在续写着莫干山的旅游、休闲文化。 莫干山祼心堡度假村的设计修建者,从当地人文历史入手,结合中西文化以及有关城堡的历史传奇,将其建成莫干山著名的高端度假村,同时也是莫干山标志性美景之一。 即使傍晚时分,祼心堡仍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里的一道景观,颇有“正是黄昏诗意好,月明无处不泉声”的意境。 图为掩映在绿树竹海中的芦花荡饭店主楼。主楼旁边有幢88号楼因陈毅曾经住过,被称作“陈毅楼”。 图为莫干山金茂天籁之梦度假酒店。距皇后饭店较近。 武陵村附近的“浙江莫干山庄”,现在是浙江省职工疗养院。 相对于莫干山上众多民国时期的别墅,疗养院的房屋显得宽敞高大,造型与风格更加现代化。 荫山街通往剑池景区的山道旁,有幢叫做“頣园”的别墅,现已改造为民宿。听说陈丹青等人曾经在此住过。 我们第一天住宿的枫之谷酒店,老板用枫叶作为店堂内的点缀,既增添了室内的生气,营造了一份优雅氛围,也与酒店的名称相互映衬。 酒店内提供了台球、乒乓球、桌式室内足球机等多种娱乐设施,体现了莫干山旅游休闲的主题。图为枫之谷一体化的前台与吧台。 这个名为“莫干驿站”的小屋,是一家无人值守的小超市。游客若有购物需求,只要扫码支付即可。这种商业模式的运行,也是人们信用与诚信水平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要进一步了解莫干山,山下的庾村也是值得游览的地方。第三天早上,我们驱车下山并游览了庾村。 在庾村的民国风情街口,有座青砖黛瓦的老式平房,它是建于1929年的莫干山车站。车站门外的雕塑以及那辆“杭州─莫干山”老爷公交车模型,无不体现了莫干山和庾村近百年前的风情。车站现已辟为“莫干山交通历史馆”。 “莫干山车站”的对面是一家名为法国山居的餐厅。在浙江德清的仙人坑,另有一处莫干山“法国山居”,它是由法国人建造,外观为中式风格,内部却是法式情调的别墅。 庾村民国风情街上的独轮车雕塑。独轮车在运输效率、人力时间成本等方面,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无法相比,但它毕竟是早年常见的个人运输工具之一,是那个时期特有的产物。 “莫干山车站”的旁边,是庾村广场。钟楼后面的小平房,前身是黄郛先生创办的莫干小学的礼堂,建于1932年。现在改成了“莫干山民国图书馆”,其内部装修具有典型的民国时间色彩,并成为了德清县图书馆的庾村分馆。 庾村广场上这尊雕塑来自于一张一百多年前的照片。说的是一位中国小男孩,向为他治病的英国人士梅藤更先生鞠躬致谢,而梅藤更先生亦还以鞠躬礼的场景。 这张照片摄自当年的杭州广济医院。梅藤更先生时任广济医院第一任院长。梅藤更先生在莫干山祼心堡那里,曾建有一幢别墅。他每次来莫干山避暑休假期间,都会为当地百姓免费看病,因而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照片下载自网络) 广场上这座仿欧美风格的饮水台,由于没有文字介绍,具体建造年代不详。 广场上的鸽子似乎习惯了游人的投喂。哪里有人喂食,它们便会聚集到那里。 图为一群游客在“我爱莫干山”的标识前合影。 庾村也有一些民宿与休闲场所。图为一家咖啡馆的户外装饰。 庾村的“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也是一可观赏之处。黄郛自1928年辞任外交部长后,虽曾短暂再度出山,但他却将大量精力、财力投入到莫干山农村的改良改造中,并取得了不少成效。图为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大门。 馆中展示了黄郛耐人寻味的一段话:“在莫干山隐居,是想在山林之中寻求心境的平和;推行农村改良,则是在政治之外实现生命的意义”。他提出的自治自卫自教养、相友相助相扶持的农村改良方针,突出了耕读并重的特色。 黄郛重视教育,创办了“莫干小学”,拟定的“勤俭忠慎”校训,也编入了“校歌”。他成立“莫干农村改进会”,改良农村生产技术,创办信用合作、医疗卫生事业等,为当地农村带来生机,给农民带来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的进步。图为莫干小学“校歌”。 作家吴承涛在《莫干山别墅往事》中写道:“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他将莫干山看作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特有标本。这是莫干山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标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座百年风貌尚存、清静凉绿依旧的名山,是一个去了就会让人喜欢上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