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量感”专题——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量感培养

雪莲花

<h3>《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相比,将“量感”单独列出来,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下面,笔者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长度单位”,谈谈量感的培养。</h3></br><h3><strong>一、感官认知,助力量感形成</strong></h3></br><h3>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依赖于对各种长度的直接体验与感受,而不同学生的感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通过创设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实践中分析比较,积累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多元的直观理解,助力量感的形成。</h3></br><h3>如在教学“毫米、厘米、米”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尺子对生活中的物品长度进行测量,并用“画、估、量、比”等方法,用尺子裁剪出1毫米、1厘米、1米长的绳子,并选择出合适长度的绳子,测量数学课本、课桌、椅子、讲台、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在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基础的量感。</h3></br><h3><strong>二、</strong><strong>实地体验,提高量感直觉</strong></h3></br><h3>对于“毫米、厘米、米”这样较短的长度单位,学生能通过肉眼感知其长度,但对于“千米”这一小学阶段最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通过肉眼直观感知其长度,便难以在脑海中深入感知千米的的长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体验,了解无法通过视觉触及的长度单位,提高对量感的精准认知与直觉。</h3></br><h3>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分别沿着长度为1米、10米、100米的跑道走一走,数一数分别走了多少步、花了多少时间,再根据推理与估计,推算出10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多少时间,并进行验证;放学后,还可以通过从学校走回家,估计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在自己走、自己算、自己估计的体验中量化长度单位,深入感知“长度单位”。</h3></br><h3><strong>三、容纳错误,加强量感沉淀</strong></h3></br><h3>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学生在完成长度单位有关的练习时,仍旧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会反复出错。这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生成的错题资源,通过辨析帮助学生联系不同的长度单位,进一步沉淀对长度单位的感知。</h3></br><h3>如对于练习“一块橡皮的长度是5(   )”,有学生填写了分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会发现1分米非常长,5分米与橡皮的长度不符,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容纳学生的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比较联系不同长度单位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量感。</h3></br><h3>小学阶段的“长度单位”是学生建立“量感”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对长度单位的感官认知,结合实地体验感知长度单位的表象,在对错题的反复沉淀、积累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知,最终将其从抽象转化为具象,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核心素养,为以后的量感学习奠定基础。</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