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丙察察进藏记(之三、四)

大洲

<p class="ql-block">  三、在西藏</p><p class="ql-block"> 20日,驱车55公里至下察隅寻找僜人部落。僜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一个族群,仅1300多人,国内尚未从法律上确认为少数民族,被称为“第五十七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一番周折,终于找到僜人部落。走进书有“僜人部落”门楼,平整的道路,式样统一的白色红边围墙,基本都是砖瓦房,仅残留着少数几间老旧的木屋。院墙内家家户户种有果树,俨然是一个新建的村庄。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解放后,整体搬迁于此,显然有了巨大的改变,“部落”的原貌显然是看不到的了。</p><p class="ql-block"> 惟村口一家围墙是与众不同的火红,围墙外竖着几根粗粗的木桩,不知有何讲究。见大门虚掩,便推门而入,悄然无人。院子很大,左边种着枇杷树,果实累累,很是诱人;右边一排精致的木屋,屋前建有遮雨长廊。沿长廊而行,透过中间一间木屋的玻璃门,可见一组硕大的皮质沙发,看似极其奢华;长廊尽头连通院子中心的一座开放式六角塔楼,设有石材桌凳。塔楼另一侧前后两排木屋,中间花花草草,环境优雅清净,看规模像是开着民宿。遇一女子,貌似这家雇的工人,说是村长(也许应该称头领)出门开会去了。问其能否买些枇杷,说可以摘了吃,不用钱。枇杷很甜,但树高难摘,品尝一二即罢。</p><p class="ql-block"> 出村长家往村中遛达一圈,不见行人,偶见一家有人,也似乎不太愿意交流,兴味索然。忽然想到,来此不知是看景还是看人。看景,无非是个“新农村”(藏地的村落更宜远观);看人,也不过看个稀奇,又对人不尊重。有人说可以了解民风民俗,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走马观花的皮毛,只作了他日胡吹海侃的谈资。他人如何生活,干卿底事?</p><p class="ql-block"> 原路返回过察隅县城十多公里后,有“千年水磨石”。从公路旁一小路向下几分钟,便可见峡谷,水流湍急,隆隆作响。有一段水道狭窄,两边崖下各有巨石凸出,且互为交错,因巨石挡道,水势更猛,并不断形成洄旋,看似极为凶险。千百年来,在强大的水动力下,水流对岩石裂隙或较软部位不断地冲刷和磨蚀,不仅有浑圆的坑穴,规则的凹槽,更使岩石光滑圆润,形态怪异。人们联想出犀牛、河马之类,倒也栩栩如生,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赏此奇观只在冬春枯水季节,夏季水涨以后淹没不可见。</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翻越海拔4900米的德姆拉山口,一片白雪茫茫不见他物。挂经幡祈福,玩雪打卡而去。</p><p class="ql-block"> 行160多公里后过然乌到来古冰川。眼前是一个冰蚀湖,湖面满飘散着大大小小的冰块、冰堆(称冰山似乎还不够大),最大的几块隐隐泛着幽蓝,有些白洁,还有些则是“脏脏”的。远处冰舌的前端也似乎是白中泛蓝,上面却又是“脏脏”的了。显然,冰川已融化得不成“样子”。听说,要欣赏最美的冰川,须得在冬天,须得徒步数小时(也只能到达冰川的底部),可见舒舒服服要得到什么也只能想得美。</p><p class="ql-block"> 夜宿然乌湖边的玻璃房,海拔3850米,没有供氧,终究睡不安稳。</p> <p class="ql-block">  21日,早晨醒来,拉开厚厚的布帘,透来一丝暖阳,这是进藏后见到的第一缕阳光,白云的空隙间也显露出小块的天蓝。慵懒地靠在床上,望着青翠的湖水,望着对岸高山的积雪与冰川,倘是可以这样发一天呆,倒也是件极惬意的事,但显然这是种奢望。</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沿然乌湖前行,无疑又是一条“美丽公路”。然乌湖是堰塞湖,很狭长,若是从空中俯瞰,定然如寒玉带一般清奇、剔透。一路水清山明,是江南山水没有的寒俊与奇秀。途中免不了下车玩赏一番,一处“一湖碧水映雪山,浸浴冰川不知寒”;另一处“顽石突兀坐水间,群戏春波论天蓝”,无不美得撩人。</p><p class="ql-block"> 至米堆冰川景区,骑马前往冰川。打马放缰而行,马跑得不快,以一种“屁颠屁颠”的状态,穿林过溪,不亦乐乎。至观景台,眼前一湖,湖水黄浊,中间一方巨冰,冰尚白,但置于污水之中,终究失了美感。可见物之美离不开背景,人大约也是这样。观景处海拔3800多米,冰川主峰则达8600米,遥望冰川,冰瀑幽蓝,雪色亮白,当是极为壮观而艳美的,但因为距离太过遥远,观感便不够强烈。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使美失去了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廊秋冰川路途远,想去廊秋村看看,但被村民设卡拦下,化大价钱去看个村庄,似乎有所不值;过嘎隆拉冰川,因为天下着雨,还要徒步一段路,故而又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行150多公里后到达波密,波密到处是桃树,可惜已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22日,离开波密进墨脱。墨脱,藏语意为“花朵”,因高山相环,状如莲花,故名;墨脱,有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墨脱,最低海拔仅155米,与最高的南迦巴瓦峰相对高差7000多米;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所以有一块“墨脱公路通车纪念碑”,碑还很新,上面系着哈达;墨脱,是全国惟一一个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的县,而且全年限行,双进单出或者单进双出……所以,墨脱被称为“莲花秘境”,令人的向往、着迷。</p><p class="ql-block"> 出波密约20多公里,进入长3300多米的嘎隆拉隧道。隧道的将尽时转了一个大弯,紧接一个明洞。出隧道后迎面一座山峰,峰上积雪渥厚,在云光下映射出一片湖蓝,如梦如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经二十几道拐下行,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经亲水叠瀑,瀑呈三叠,幅度宽,水量大,自顶端狂泻而下,声势浩大,庐山的三叠泉与之相比,真的就只是“泉”了。墨脱县是瀑布云集之地,有大小瀑布500余处,后来沿途多次遇见瀑布,无论大小,都能感受到飞流悬泻的力量,不知以太白先生超人的想像,会不会说“八神撕破九重天,落尽银河满挂川”。</p><p class="ql-block"> 过喜荣沟,公路边一条河流,水色纯清,水流疾速,两岸树木葱郁。河上横跨一座老旧吊桥,小心行过桥去,桥端有板门拦封,隔栏可见林中有木栈道,应可通至仓秀措湖上,可惜栈道已朽烂塌垮,无法行走,废然而返。</p><p class="ql-block"> 之后,公路两旁的树木渐渐浓密起来,笔直高大的杉树,低矮浓密的灌木,带着浓郁的绿意扑面而来,顿时神清气爽起来。</p><p class="ql-block"> 经过门巴族人的一座村庄,房屋建在公路两旁,整齐划一。小村由广东省援建(村民只需支付一半钱款),每家门前各有一个摊位(为援建单位赠送),售卖当地特产。买了香蕉品尝,个头虽小,但口感滑腻,香甜可口。</p><p class="ql-block"> 出村见水稻田和茶山,若不是远处高山积雪皑皑,便以为误入烟雨江南,令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树木愈发地浓密,柔枝嫩叶,葱翠欲滴,极是赏心悦目。更有漫山的芭蕉树,高大鲜绿,仿佛进入了热带雨林一般。古人若是在这里听雨打芭蕉,定然不会生出什么“一点芭蕉一点愁”之类的哀怨来吧。</p><p class="ql-block"> 行驶将近120公里后到达墨脱县城。公路虽不宽,但因为限行,无对向来车,所以一路顺畅。有桥梁被冲垮或成危桥的,须走旁边便道,虽多凸石凹坑,且崖上急流直下,积水不浅,但都有惊无险。墨脱公路无疑是一条名符其实的“美丽公路”,而这种美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纯净得使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下午往果果塘,雅鲁藏布江在这里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在四面青山的重围中,十分醒目,十分形象,十分壮观。途中经过德兴藤网桥,桥两侧以藤条编成网状,桥长150余米,距江面50米,如一条矫龙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但桥已封闭,不能行走。此地海拔仅680米。又往格林村,欲一睹南迦巴瓦峰的真容,可惜云雾重重,抱憾而归。</p> <p class="ql-block">  23日晨,往观“海市蜃楼”。天下着小雨,登上山岗,雨雾弥漫,缥缥缈缈,对望山腰处的墨脱县城,若隐若现,几处明朗,几处迷蒙。山巅在云团之上,楼宇在云隙之间,宛如海市蜃楼一般。倘若在天晴时的云雾缭绕之间,相信会更加逼真,更加生动。</p><p class="ql-block"> 出墨脱,雪山、峡谷、森林、村庄、桥梁、溪流、瀑布、云雾……墨脱始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梦。</p><p class="ql-block"> 经波密至鲁朗小镇,已近黄昏,行程260多公里,鲁朗海拔3700米。</p> <p class="ql-block">  24日,进藏一周后终于迎来了大好晴天,蓝天白云,澄彻明净。阳光有些强烈,投射在扎塘鲁措湖面,粼粼波光有些闪眼。</p><p class="ql-block"> 湖对岸是一片高山草甸,是一座如在图画中的高原牧场。</p><p class="ql-block"> 一片茵茵草色,柔润清新,虽是浅得尚不能“没马蹄”,却平整得如同修剪过一般;草间时时夹着成片或是星星点点的野花,或黄或紫,风姿娟秀。</p><p class="ql-block"> 木栅栏弯弯绕绕地割据出各自的地盘,泛出岁月的浸染和琢刻;几座木屋在草绿之间看似随意安置,却又似出自丹青妙手的神来之笔,屋外垒得整整齐齐的木柴,又有些“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的味道;草甸之间水声潺潺的溪流上,偶尔会出现一座小木桥,虽然粗糙原始,却凭添了一分情趣。</p><p class="ql-block"> 牛马在草地上悠闲自在地觅食、散步,车过近旁也绝不受打扰,神意自若。诺大的草甸牛马不多,近则三三两两,远则星星点点,但无不体形健壮,生气勃勃。</p><p class="ql-block"> 草甸之外是茂密的森林,郁郁苍苍,层叠如嶂,漫上山岭。高处裸露着岩石的群峰覆着白雪,挂着冰川,与林海相照应,尤为雄奇壮观。</p><p class="ql-block"> 坐车横穿过草甸,意犹未尽,于是,牵过一匹白马,踏镫而上,信马由缰,假想出“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场景来。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指“叫人不想家”的地方,奈何旅程匆匆,不得不行。</p><p class="ql-block"> 离开鲁朗,一路绿意盎然。后翻越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米,积雪满山,极目远眺,南迦巴瓦峰依然躲在云层之后,不见真容。</p><p class="ql-block"> 行460多公里后,夜入拉萨,经过布达拉宫,灯火通明,将宫墙照得一片亮白,在夜色中极为显眼,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25日,往布达拉宫,入口排着长队,有导游揽着生意,有人在兑换一沓沓厚厚的一元零钱。过安检,随人流往布宫后方绕行,白色的墙体嵌着金色的转经筒,连续不断。白墙止处是黄墙,不知有何寓意。</p><p class="ql-block"> 绕了一个大大的圈方至布宫前方,抬头仰望,一座宫堡式建筑,高高屹立于玛布日山上,峭壁一般的高大石壁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两翼墙面雪白,称为“白宫”,中间墙面鲜红,称为“红宫”,又间以一些黄色,红、白、黄三色对比鲜明,庄严而圣洁。十几层的建筑层层套接,极具藏族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再过安检,沿白宫外部“之”字型蹬道上山,布宫海拔3700多米,游人无不气喘吁吁,走走歇歇。蹬道外侧的护墙上是漆成红色的白玛草墙领,用白玛草砌成的墙叫边玛墙。白玛草是乔木不是草,用它砌墙,材质轻,能防虫啃蚀,还是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走完蹬道,还要经内部的廊道曲折向上,上面是一个广场。进入广场东侧的白色建筑,由内部廊道再曲折扶梯而上。之后三过安检,矿泉水被没收,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 继续曲折而入,进到一个庭院,内有小卖部,供应矿泉水和饮料,但有开水提供。取一纸杯,倒一杯热水,一边喝着布达拉宫的水,一边参观,感觉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继续穿廊、上扶梯,曲曲折折,一上再上,大约是进入了红宫。殿堂高大宽敞,雕梁画栋,彩色壁画以及大大小小的金色佛像,看起来金碧辉煌。期间穿过有大量经书的,应该是三界兴盛殿了,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而最主要的当然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真身的灵塔殿了,有穿着袈裟的喇嘛,不知在进行什么仪式。</p><p class="ql-block"> 供游人参观的通道自然是狭窄的,须鱼贯而过,所有的宝物都只能隔着护栏,透过玻璃观看,护栏的隔板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小方孔,还书有“请勿乱扔钱币”的标语,方才明白有人换零钱的用意。忽听一导游信誓旦旦地说,释迦牟尼真的是从腋窝诞生的。在如此神圣的宫殿中,把故事传说当真人真事讲,大约是最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吧。</p><p class="ql-block"> 曲曲折折,兜兜转转,上上下下,仿佛走了一圈迷宫一般,布宫数千间房屋的布局想必极其复杂,不知宫里的僧人和工作人员如何才能不迷路。而一路走马观花,只怕所见不足十之一二,甚至千之一二,万之一二,所知更是连皮毛的皮毛都算不上。</p><p class="ql-block"> 走西翼的“之”字蹬道下山,见四围商铺无数,与布宫的神圣似乎格格不入,甚感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而后去大昭寺,“大昭寺门前铺满阳光”,但大昭寺门有被栏杆挡着,看不到寺门。“阿刁”自然是碰不到的,倒是看到一位年青女子在扑地磕头,不知磕了多久,也不知还要磕多久,神情和动作都无比虔诚与坚定,令人心生敬意,也许她就是另一位“阿刁”。</p><p class="ql-block"> 进大昭寺也要预约,只得作罢。只在广场上看看白墙、红檐、金顶,也算是见识了藏式平川寺庙;看看唐蕃会盟碑,以及据传是文成公主所种的公主柳,也算是知晓了一点历史;看看缠满经幡的高大的立柱,直直地指向蓝天白云,似是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进不了大昭寺,便去逛逛八廓街,街自然就只有商铺与商品了。在八廓街的东南角见到土黄色小楼——“玛吉阿米”,古朴而透着浓浓的藏式韵味。“玛吉阿米”意为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相传是仓央嘉措的情人,而这座小黄楼便是他们相遇的地方。如此浪漫与充满传奇的故事,对年青人当然是极具诱惑的,“玛吉阿米”餐厅也许算得上是商业与文化融汇的典范吧,只是看到旁边的“绿茶”、“必胜客”,很有大煞风景的感觉。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想到布达拉宫四周的商铺,又觉得也许这就是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毕竟无论谁都是要生活的。离开时再看看头顶的蓝天,才是如此的洁净,如此的清朗……</p><p class="ql-block"> 入夜至布达拉宫前的广场,见到在夜空的背景下,被灯光照得烁亮的布达拉宫像是失去了立体感,如同一板油画立在山上,甚感神奇;而用一瓶矿泉水拍出布达拉宫的倒影,也算是一种神奇吧……</p> <p class="ql-block">  26日,出拉萨,到达羊卓雍措。藏语“羊”是上面的意思,“卓”指牧场“雍”为碧玉,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湖”;因汊口较多,湖面形状如同珊瑚枝一般,又称珊瑚湖,湖面海拔4441米。</p><p class="ql-block"> 至湖边,湖水清澄透澈,天很蓝,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深深浅浅的层次不同的蓝色,如梦如幻。沿湖岸行驶,蓝色渐渐深浓,仿佛被漂染过一般;湖岸上的草也渐渐浓绿起来,草地上有一群羊儿在缓缓移动。</p><p class="ql-block"> 往前下至湖岸边,羊群走近,见人便撒蹄奔跑起来,蹄声蹋蹋,夹着“咩、咩”的叫声和有节奏的铃铛声,颇有些千军万马的气势。羊有黑色、灰白色,都很肥壮,羊毛浓密同团,灰白色的羊背上都有一坨或两坨红色,漂亮可爱。</p><p class="ql-block"> 岸边有一群鸥鸟在嘻戏,毛色雪白,两翼长而末端有黑色。有人靠近也只在近岸湖边不去,时而展翅,时而悠游,翩翩自乐,范仲淹的“沙鸥翔集”,大约便是如此。又见牧羊人为鸥鸟喂食,群鸟上下翻飞,灵动而温馨。</p><p class="ql-block"> 羊群、鸥鸟、牧羊人,湖光、山色,还有蓝天白云,羊卓雍措,祥和而富有生机。</p><p class="ql-block"> 沿湖而行至日托寺,日托寺建在羊卓雍措北岸的一个半岛上。以前寺中只有一个和尚,一湖一岛,一寺一僧,加上地处偏僻,故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隔湖而望,一横长堤连接着水滴状的半岛,岛上似乎只有荒草和乱石,一座下白上红的寺庙孤零零地立在山巅,在洁净空明的蓝天的背景下,确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强烈观感。</p><p class="ql-block"> 过堤顺着砂石路绕山而上,到得寺前,寺庙很小,方方正正一间石垒的红房子。寺门紧锁着,看不到寺内的陈设,四面通道呈回字形,外侧有栏杆,一侧下方有一排小屋,大约是僧人生活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凭栏眺望,一湖水蓝或明或暗,或深或浅,这是一种无法描摹的蓝,一种不可思议的蓝,一种静止了时间与空间的蓝,一种可以浸透灵魂的纯粹的蓝。</p><p class="ql-block"> 同学告知,说是老和尚收了一个小和尚,她们去时,小和尚给予一人一杯酥油茶,大解疲惫,感怀至深,念念不忘。当时因山上手机没信号,无法扫码,又没带现金,嘱我付钱还愿,怎奈兜转一圈,既不见老和尚,也不见小和尚,只得作罢。后来听说小和尚下山打水去了,想来僧人所赠,乃是行善,也该是修行的一课,而世人倘能心存善念,也不必拘于一事一物。临寺门而不得入,觅高僧而不得见,我等凡夫俗子终究也只是看看风景而已。</p><p class="ql-block"> 离开日托寺,绕湖岸,弯拐道,越垭口(最高垭口5100多米),近四小时车程后,到达卡诺拉冰川,海拔5020米。</p><p class="ql-block"> 卡诺拉冰川在拉轨岗日山的主峰——米乃钦康桑峰的南麓,素有“最美的天堂在心里”的美誉。但见山体雄伟,危岩嵯峨,两峰的缓坡间有一巨大的冰帽,雪色洁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下面两条冰瀑呈倾泻而下的态势,动感十足,极为壮观,冰舌末端如波如浪,距公路仅数百米远,仿佛可以感受到冰川凛冽的气息。中间一个巨大的缺口,是当年为拍某部电影,以爆破造成惊天动地的雪崩,再也不能恢复。这个缺口如同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控诉着人类的狂妄无知与卑劣无耻。</p><p class="ql-block"> 卡若拉冰川是进藏以来见到的距离最近,也是最美艳,最壮观的冰川,是大自然的杰作,也刻着人类罪与罚的警示。</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行程近500公里,入夜时进入日喀则市。</p> <p class="ql-block">  27日,出日喀则,经318国道5000公里处打卡,翻越海拔5248米的嘉措拉山口。放眼望去,山地粗砺坚硬,呈单调的赭红和灰黄色,天空一片纯净的瓦蓝,细腻柔软,对比强烈。</p><p class="ql-block"> 进入珠峰景区换坐景交车,翻越加乌拉山垭口,海拔5210米。这里可以远观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玛卡鲁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希夏邦玛峰,可惜虽然可见远处雪峰连绵,高处却云团重重。</p><p class="ql-block"> 翻过垭口,便是108拐的“珠峰天路”,从绵延的长弯道到急剧短弯,呈螺旋状下行,犹如柔肠百转一般,惊险刺激。也许这是在告诉你,走过无数的弯道,方能通向人生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途中一路阳光,到达珠峰大本营却阴云浓密,甚至飘起飞雪,又或者是珠峰飞来的扬雪,带着凛凛寒意。大本营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坳里,坳口正对珠峰,初时尚能望见珠峰旁的两座峰尖,云层背后的阳光把珠峰下端照得雪白亮眼。渐渐阳光消失,云雾弥漫,越压越低,只剩茫茫一片了。尽管如此,依然沿栈道前行,栈道尽头有石碑:一碑刻着“地球第三极”,一碑为“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刻着珠峰的海拔高度8848.86米,另有一碑则刻着珠峰大本营的海拔高度5200米。行走在5200米的高处,是日后未必有的体验,只可惜珠峰缘悭一面,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出珠峰大本营,至定日,行程约250公里。3800多米的海拔高度,严重影响睡眠。</p> <p class="ql-block">  28日,返经日喀则往当雄。走304省道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411米的雪格拉山垭口,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高公路。公路两侧平旷,视野开阔,笔直的公路仿佛直通云天,蓝天近在咫尺,飘浮的白云也似乎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途经琼穆岗嘎雪山,琼穆岗嘎藏语意为“智慧女神”,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站在海拔4715米的观景台看海拔7048米的琼穆岗嘎雪山,再加上蓝色天空的映衬勾勒,线条、形貌格外清晰,浑厚的穹形峰顶,刚硬的裸岩,如削的崖壁,纯白的积雪与冰川,以及两边连绵的锥峰,无不美仑美奂。驱车前行,可以欣赏雪山不同的侧面,听说徒步深入,还能看到冰川湖泊,宛如仙境。所以有人说琼穆岗嘎是神秘高原上的神秘之地,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灵秀之峰。</p><p class="ql-block"> 行车一小时后,又见到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与另外三个7000米以上的山峰东西排列,山形尖峭,银装素裹,雄奇遒峻。</p><p class="ql-block"> 行580公里后,黄昏时分到达当雄,入住酒店海拔4275米,大约是供氧给力,睡得较为舒坦。</p> <p class="ql-block">  29日,自当雄出发,一路山岩嵯峨,积雪不融,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垭口,狂风呼呼,经幡猎猎,雪寒凛凛,故匆匆而过。</p><p class="ql-block"> 到纳木错景区,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湖面海拔4718米。换坐景交车,大约也是沿途藏民的免费公交,一小时后到达湖边。湖水清纯湛蓝,蓝如凝脂,蓝得摄魂夺魄;湖面蓝波滟滟,有时一带亮色如练,令人目眩神摇;南岸是念青唐古拉山绵延的雪峰,与湖水相映,圣洁而绚丽(传说纳木措是帝释天的女儿,是念青唐古拉的妻子,念青唐古拉山脉伸入纳木错湖心,形成扎西半岛。);西望则不见边际,似与蓝天相接,两相交融。</p><p class="ql-block"> 湖边鸥、雁翔集,见两只赤麻鸭,全身黄褐,翅羽和尾羽墨黑,漂亮可爱,展翅而飞时尤甚。又有白色牦牛一排,倒映在蓝色湖水中的画面也很美,可惜毛色不够白洁,远不如那年去雨崩途经高原牧场所见的那样洁白威猛,又有恶臭阵阵,大煞风景。经过圣像天门景区,封闭禁入。</p><p class="ql-block"> 翻越海拔5170米的妥巨拉山垭口,穿行于广袤的草原,期间有大雪飘飞,迅速将草原覆盖成白茫茫一片,偶尔可见到野毛驴和藏羚羊,三五成群地在草地上觅食,自由自在。因距离远,看得不甚真切,野毛驴的皮毛是棕黄色,健壮且漂亮,藏羚羊则白色的臀部比较显眼,活泼可爱。</p><p class="ql-block"> 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有些向往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峰,可惜不在行程之中。唐古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由于常年风雪交加,被称为“风雪仓库”,又因为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路况不佳。不久到达西藏与青海的分界处,出西藏,进入青海的可可西里。到达唐古拉山镇已是深夜,行程700多公里。唐古拉山镇位于长江源头沱沱河边,海拔47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四、归途</p><p class="ql-block"> 30日,离开唐古拉镇,跨过宽阔而平静的沱沱河,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常常与青藏铁路并行,有时列车驶过,齐头并进,似与竞速;因草原平坦开阔,长长的火车如线如箭,在一片寂寥静默中动感十足。</p><p class="ql-block"> 草原广袤,绿、黄、褐以及赭红错杂,色彩斑斓。野毛驴渐渐多了起来,有落单的,有三五成群的,最大的一群大约有二、三十头。野毛驴耳朵尖长,四肢健壮,尾巴细长,腹部及以下黄白,背部两侧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部,十分显眼,没想到野驴居然这么漂亮。再往前就不断有藏羚羊出现,显然雄性要比雌性漂亮些,毛色俱为棕黄,但雌性看起来有点灰,雄性则要浓一些;雌性臀部白色,雄性则无,但头部长着两根竖琴形状的角,长而笔直,顶端尖锐,稍有内弯,不仅漂亮,而且显得极有灵气。还见到一只狐狸穿过公路,但一下就消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车过五道梁就算是进入无人区了,蓝天白云下,广袤的草原,巍峨的雪山,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远离人类社会,与世无争,纯净而自然。但这里有公路、铁路,大约只能算是无人区的边缘,体会不到“生命禁区”的危机与恐怖。</p><p class="ql-block"> 过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儿时便有“巍巍昆仑”的听闻,心驰神往,但天色阴晦,云雾重重,虽远处隐隐雪山连绵,也只见莽莽,未识巍巍。</p><p class="ql-block"> 昆仑山,古人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史记·大宛列传》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又说“本纪及山海经为虚妄也”。黄河源自巴颜喀拉山,而巴颜喀拉山为昆仑山东延部分,所以说“河出昆仑”似乎也不算“虚妄”。后来经过瑶池景区,但至瑶池尚有110公里,太白有诗“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入口处有一道观,昆仑山在道教文化里被誉为“万山之祖”、“万神之山”,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清代建“昆仑道观”,气势恢宏,文革中被毁,98年重建,已非全貌。</p><p class="ql-block"> 过昆仑山口之后,行驶在山岭之间,近山残雪片片,远山积雪皑皑,青藏铁路也长段长段地铺于高架之上。山石嶙峋,寸草不生,荒凉而狰狞。及至开阔处,见山体连绵,千峰万壑,犹如万马奔腾,滚滚向前,确也“巍巍乎可畏”。继续向前,则有草原、沙漠、土林等多种地貌,一处干涸的河床铺满砾石,左岸岩壁如削,右岸则是沟壑纵深连连的黄土,别有趣味。</p><p class="ql-block"> 行750多公里后,到达都兰县城,海拔3191米。见有浙江援建的医院和学校。</p> <p class="ql-block">  31日,行车130多公里至茶卡盐湖,景区规模甚大,但空空荡荡不见游人。</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湖面海拔3059米,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茶卡盐湖的称呼似乎是重复累赘了。至湖边,只浅浅的一层水,下面便都是盐了,泛着淡淡的青色;稍远一点则映着低低的云团,辨不清是云白还是盐白了;长长的栈道深入湖心,水中倒影格外清晰。坐小火车观湖,外侧湖水湛蓝,湖面开阔,对岸雪山绵延,交相辉映;内侧为栈道分割成数方,更像是盐田,有几处泛青的水色下一片白色的珊瑚状花纹,煞是好看。盐湖的中央有这样那样的色彩明艳的饰物,色彩是丰富了,但也只是满足了人类的臭美之欲,完全没有了自然状态的纯粹。</p><p class="ql-block"> 离开茶卡盐湖,过西宁,出青海进入甘肃,过兰州到定西,行车750多公里。到定西后被告知,进入定西后须留观三日,两次核酸阴性方能流动,于是不敢入城,“落荒而逃”。又驱车400公里进入陕西,于午夜时分到达鸡西,经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后入城。一番折腾之下,感叹回家路难于丙察察。</p> <p class="ql-block">  6月1日,一路不敢再停留,穿秦岭,跨淮河,过长江,急驰1500多公里,子夜时顺利到家。</p><p class="ql-block"> 此番进藏,跨十一省(皖、鄂、湘、黔、滇、藏、青、甘、陕、豫、苏),行程一万多公里,历山川无数。期间烂路虐身,美景虐心,不知疲累。这个世界风光无限,便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已山外有山,源远流长,人生苦短,不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p><p class="ql-block">         2022.6.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