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 录</p><br></h5><h5><font color="#ed2308">【神农新声】</font><br></h5><h5>办公室:蒋湘晖副市长到茶陵潞水神农殿调研<br><font color="#ed2308">【故里寻根】</font><br>丁福东:神农故里考察记<br><font color="#ed2308">【地名典故】</font><br>林晚同:露岭<br><font color="#ed2308">【传说故事】</font><br>付寿贵:狮子岩和它的溶洞</h5> <font color="#ed2308">【神农新声】</font><div><br></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湘晖副市长到茶陵潞水神农殿调研</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办公室</h5><div><br></div><h5> 6月30日下午,株洲市副市长蒋湘晖一行,冒着夏天高温天气,来到茶陵县潞水神农殿调研,重点考察神农故里文物文化。<br> 市政府副秘书长喻华军,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文星,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彭喜雨,市文旅广体局推广交流科科长龙磊,市文联办公室负责人易天蓉、茶陵县政协副主席、茶陵县文联主席刘小琴,茶陵县腰潞镇党委书记罗四海、思聪街道办主任周宁等人一起参与调研活动。</h5></div> <h5> 据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资深学者段立新介绍:“潞水神贝,是神农氏生前活动的主要地方之一,至今还留有许多与神农有关的遗址和地名,特别是神农殿。相传,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刘邦八年)兴建的潞水神背神农殿,经过历代多次修复,现存的潞水神农殿是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神农在茶陵踏遍千山万水,但与神农有关的地名还是数腰潞镇最多,比如潞水境内的潞岭、天子山、神塘、农源、神贝、公彦龙、冲米前、大竹头、桑园里等等,都是神农族群生活过的地方。”</h5> <h5> 蒋副市长认真听取介绍后,仔细翻看潞水神贝神农殿保存的文物和挖掘整理的资料,对潞水人民祭祀人文始祖炎帝的传统风俗、传承神农文化精神、完好地保护神农殿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最后鼓励大家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同一片蓝天,共一方山水,一定要保护好老祖宗的文物文化,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赓续着优秀优良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史。”</h5> <h5> 另外,这一天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鼎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几名画家老师,亲临神农故里——潞水神贝写生。原茶陵县党史办主任、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尹烈承,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晚同,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丁福东,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龙雪哲、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资深学者段立新在潞水开展神农文化采风活动。</h5> <h5>画家老师亲临神农故里——潞水神贝写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潞水开展神农文化采风活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潞水开展神农文化采风活动</h5> <font color="#ed2308">【故里寻根】</font><div><br></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农故里考察记</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福东</h5><br><h5> 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鼎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湖南省益世馆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位专家和教授组成考察团队来到茶陵县腰潞镇、思聪街道,在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成员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在潞水村、清水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于6月8日至9日实地考察了潞水和临近的清水等地神农族群长期生产生活的地方。</h5></div> <h5> 8日中饭后,一行人首先前往潞水神农殿拜谒了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圣像。这座建在神背的神农殿最早建于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刘邦八年),现存的神农殿是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茶陵县及周边县市保存至今唯一的一座古代神农殿。</h5> <h5> 接着我们来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农族群住得最久的一个山洞。走近洞口,我们惊奇地看到了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但洞口上面的石壁上还清晰地保留着古人雕刻的龙凤图形和无法辨认的古文字,洞内有着古人生活的痕记,洞口不远处就有水源,还有古人开垦的水田和旱土。这个重大的发现充分证实了神农族群在这里活动的证据。</h5> <h5> 我们接着来到了神农架桥的地方。传说神农看到天堂山里的九条山脉象九条龙一起汇聚在山下的大龙,大龙下面不远处是三马龙峡谷出口处,在这里架一座桥就能保住天堂山的风水不外流。然后就在天堂山建一座神农都城。当他打定主意后就决定当晚下半夜鸡啼前就开始架桥。不料想山神土地怕神农城建好后会没人理会他就趁机捣乱。当神农从碣石布子坑担了两块大石头快要安放时,山神土地学鸡叫把神农吓了一跳,两块石头一块落在舟无形,一块落在上王江,扁担一下就飞到十里之外的弹子坑去了,这座桥就停下来没修成。</h5> <h5> 三马龙峡口往上不到五百米右岸石壁上有一个神奇的圆形图案,传说神农教会人们种田,把谷子收到家舂了米后,没办法和糠皮分开,神农知道后教人们用竹片制成一个圆形的筛子就可以筛出来。人们用神农教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为感恩神农为人类解决了吃饭问题,就在这块峭壁上凿了这个图形,这个石米筛至今还挂在那块石壁上。</h5> <h5>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神农每次采药回来都在那里清洗杂物和泥巴洗药的地方神塘,来到了神农族群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最早的墟场神巷;来到了神农祭天的大台;来到了神农教人农耕的洋田和弯塘屋。来到这里后,看到了酷似一头雄狮蹲在那里的狮子山,我们走进了狮子山溶洞内,发现这个溶洞分布很广,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据说这个洞子有四五里长,相传洞内当时住了一个很大的族群,这个洞出来后就有流水经过,出洞后就有大片的农田供人类耕种。</h5> <h5> 从洞里出来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有文字记载的黄帝封神农榆罔氏诸侯国的起点露岭山顶。这里过去有一座很大的庵堂,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但屋基脚还在。</h5><h5> 旁边残存的亭子只剩下进门的一面墙,墙上方留有一块清同治元年题写的《潞岭亭》门额。<br> 这一天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露岭山脚下的公彦龙洞口,洞里流出来的水很大,能灌溉下游三、四千亩农田,洞内很宽畅。龙洞周边有不少溶洞,神农族群刚到这里时就住在这些溶洞中,后来才逐步向龙王冲到舟无形,从碣石到清水上垅更好的溶洞去住,去发展。</h5> <h5> 6月9日考察组分两个班子进行。一个班子继续在潞水村开展工作,这个班子在炎帝误食断肠草去世的旁边找到了准备安葬炎帝的天子坑。在天堂山找到了神农最初发现的三尖岭茶叶山,面积有近百亩,每年摘茶季节当地妇女都会争先恐后来到这里摘新茶。 </h5> <h5> 另一个班子来到了与潞水一山之隔的清水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神农在山上采了药后另一处清洗杂物和泥巴的药塘,后改为郁塘的池塘边。</h5> <h5> 同时在洗药塘边不远的地方找到了神农和赤松子两人一起发现大蒜的地方。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影响,这里产的大蒜享誉中外。</h5> <h5>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上垅溶洞群所在地,看到这里的溶洞更有特色,更适宜古人类居住、生产和生活。</h5> <h5> 紧接着一行人驱车来到了神农族群日中为市的古市场的庙市墟场,来到了神农族群停放车马的庙坪,来到了神农取名的挂壁塘和布子坑。这里有两处奇石群,相传神农为修三马龙峡桥第一次受挫后不死心,第二次又来布子坑担石头这次还没起身就又听到鸡啼受到惊吓,就又把两块石头弄丢了,一块掉在原地,另一块飞到了碣石桐子堰后面山槽里,后来这里成为当地一个景点。经过这一次失利后神农就放弃了在天堂山建都城的念头。</h5> <h5> 然后我们到了神农在碣石灯笼坡发现生长野生姜的地方;到了神农在穆家洲发现白芷的地方;还一起来到了与虎踞茶干相邻的太子坟边。<br> 直到天黑,我们才打道回府。大家心里想:这两天虽然走了很多路,受了不少累,但通过近距离接触炎帝神农族群的活动现场,感到很值得。</h5> <font color="#ed2308">【地名典故】</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露 岭</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林晚同</h5><br><h5> 露岭,又称露岭坳。《潞水颜氏族谱》记载为:“鹭岭”。《茶陵州志》载:“在州北四十里。其上产铁”。《湖广通志》云:“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而得名。故名。<br> 属罗霄山武功山脉西南段支系。位于湖南省茶陵县腰潞镇双泉村、潞水村、碣石村及云阳林场潞水分场境内,在株洲市茶陵县、攸县二地交界处。南北走向。主峰海拔952米,经纬度113°52′26°96′,为潞水发源地。东支延至腰潞镇潞水村一带;南支延至腰潞镇双泉村一带;西支延至腰潞镇碣石村一带;北支延至株洲市茶陵县云阳林场潞水分场、攸县莲塘坳镇山田、阳升观、幽居等诸村一带。</h5></div> <h5> 主峰及支系,由朱罗系的砂页岩、石灰系灰岩、寒武系板页岩组成,地表为板页岩风化后的红壤、黄红壤。矿藏有石灰石、铁、煤。山上多人工造林,有杉、松、竹、樟、枫、茅、杂。山上树木茂盛,山腰多药材林,中草药资源丰富,有厚朴、银杜、首乌、茯苓、银杏、木瓜、茶叶、夏枯草、金银花、益母草等名贵药材,也是炎帝神农踏遍千山,亲尝百草,发现中草药、教民农耕的地方。花卉品种更是繁多。有野猪、野猫、野兔、穿山甲、黄鼠狼,以及乌鸦、麻雀、雁、鹰、野鸡、喜鹊、白鹭、禾鸡、斑鸠、布谷、虫、蛇等野生动物。有一条水泥公路从潞水至攸县莲塘坳镇穿山岭而过。</h5> <h5> 露岭,潞水人称之为“露岭坳”。清光绪版《湖南通志》卷九十《封建制》载:“黄帝封炎帝榆罔氏于露,则茶乡之露水山地”,为湖南众封诸侯之始。宋罗泌父子著《路史》卷二十四载:“参卢之封茶陵有潞水山,予访炎陵,稽其始封,字亦作‘路'。盖商周间衍于河东北尔。”罗萍注解说:“路亦作露。今茶陵军有露水乡有露水山,高于衡山等,初封在此。《元和姓篡》云封榆罔之子(支,支系,旁系)于露。” 在当地颜氏族谱中记为“鹭岭”,后演变为“露岭”,并有颜氏族谱《露岭晨曦》诗云:“露岭著奇迹,清晨每最多。水光连海道,日色映山河。行旅鼓朝气,流霞泛艳波。未逢平定日,逸兴畴能那。” 一般指公彦龙西北一段叫“露岭”的山岭,它是武功山的西南端。在潞水至攸县莲塘坳镇山岭交界处有一条古道,一座清同治元年兴建的“潞岭亭”,现已倒塌留下遗址,有残碑,有残砖破瓦,唯一朝东那扇岩石砌筑的门墙还保存下来,拱门上方嵌入一块大理石,刻有“潞岭亭”三个字,并有凉亭维修的年份。</h5> <h5> 龙兴庵,位于露岭东南一公里山脚下,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先后五次维修、扩建和兴建。2012年,于原址撤除重建成一座新型的龙兴庵。<br> 公彦龙,露岭山麓有一龙湫,因传有仙人名公彦而得名。相传,有一位叫公彦的人,是露岭一所私塾的伙夫。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公彦就到山那边小水池中去挑水。突然,他看见一对漂亮的野鸡,正在玩弄一颗蚕豆大的宝珠。一次,野鸡玩着玩着把宝珠放入嘴巴里,用口衔在嘴内,拍拍翅膀,就会天气大变,乌云密布,阴雨纷飞。公彦见状,疑惑不解。第二天,公彦比往常起得更早,来到小水池,悄悄地躲在草从中。一会儿,一对野鸡出来了,依然和往常一样,在小水池边玩耍宝珠。这时,公彦奋然跃起,将扁担扫去,两只雉鸡吓得张开美丽的羽毛,飞走了,遗下宝珠在地上。公彦拾起宝珠放入口袋里,挑着水回到私塾。休息时,公彦召来几个学生一起玩耍,他取出宝珠,模仿雉鸡动作,顿时天地突变,风雨纷飞。大家大为惊奇,相互涌向公彦,争抢宝珠。公彦一见心急,连忙将宝珠吞入口腹,就地一滚,顿时现一龙潭。因此,美丽传说一直传到现在。<br> 如今,公彦龙泉,四时溢水不涸,溪流清冽潺潺;泉井旁,古树掩映,长满了古藤蔓,还有古枫、古松。</h5> <h5> 观音岩。在露岭山腰公彦龙之侧,有一岩洞,洞内岩浆凝结成殿堂,观音静坐,莲瓣云上,左右牛肝马肺,花草虫鱼,形态万千。间有小窦,扶斜坡而进,流水潺潺,水越积越深,无人穷其源。观音岩之下,有一直洞,深不可测,传为“风洞”,掷石其中,冷风连刮不止。<br> 园潭飞瀑。入公彦龙山口,大石高悬,称“龙门石”。其下有一潭,圆圆如筛,称“水筛潭”;潭上悬岩高4米许,流水飞奔直下,似白练悬空,浪花翻腾,涛声震耳,四季蔚为壮观。</h5> <font color="#ed2308">【传说故事】</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狮子岩和它的溶洞</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付寿贵</h5><br><h5> 茶陵是一个山多的丘陵地域,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西边,小溪河流分布广泛,山峦连绵,群峰耸翠,溪谷迴环。潞水的露岭,根据史料记载是神农氏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封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众多的溶洞景观,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尤为引人入胜。<br> 在潞水露岭一带,开阔平展的田野上,坐落着一座酷似巨狮的山峦,张开着大口向西南方向吼啸。雄踞在双关,大元两村相邻的一条小溪畔,名为狮子山,又名狮子岩。狮子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各种乔灌,野草野花星星点点点缀在其间。一眼望去会给你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愉悦。在灌木丛中,杂草中间,星罗棋布的生长着各种中草药。在缺医少药的旧社会,他为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十大功劳,夜关门,楠天竹等草药,是当地百姓常用药材。楠天竹不光是一种中草药,它还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一蔸生长着五六根树杆拥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它叶子又绿中带红,它既形美,神美的树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是庭院绿化的欣赏植物。在密密麻的植被覆盖下面,就是石灰石,它不但给这些植物提供了养料,也是烧石灰的原材料,用狮子山的石料,烧成的石灰,粉刷成的墙面光滑白净,有一种特别的质感。</h5></div> <h5> 沿狮子山中线,靠东边约三十米,有一座石公神庙,这座神庙还留下很多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当地村民讲,以前如果哪家做喜事,櫈子、桌子少了,带着香、纸、蜡烛求石公老爷,请帮忙借多少櫈子、桌子,第二天你就可以到石公庙如数取到,做完喜事必须如数归还。有些农户走失了牛、羊、猪、鸡也去求石公老爷,帮忙寻找,石公老爷总是有求必应,屡屡见效。有些村民一时经济困难,借钱无门,也去求石公老爷,天刚蒙蒙亮借钱之人,来到石公神庙,果真钱摆在神庙前。消息传到贪财者耳中,也去求石公老爷借钱,借了钱再也不归还了,有个别借櫈子、桌子的村民也不如数归还。后来不知何因村民再也借不到什么东西了,石公老爷不显灵了。人啊一定要诚实守信,正如人们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定不能贪图小便利,而失去了一个人的诚信。我在潞水铁矿工作期间,和同事几乎游览过潞水所有溶洞,如公彦龙溶洞,登子园观音洞,狮子洞。这些溶洞各有特色。从公彦龙到狮子山,又是交错地带,已被村名发现的干岩,风岩溶洞,地下河及天坑漏斗等有十多处。<br> 在我的印象中,狮子山溶洞群是最具有参观价值,它交通便利,不必爬山,溶洞集中。现已探明的游览路线就有三千多米。最高的“大礼堂”穹高约10米,瑰丽奇特的钟乳石直垂地面,十分壮观,据村民介绍能进入的大小溶洞三十个左右,分布在狮子山这座一平方多公里山峦中。</h5> <h5> 石公神庙往西边十多米处,就有一个溶洞入口处,它离地面约三至四米,洞口较小,但人不需弯腰可以方便出入。洞口有一块约1.6米高的侧形石头立在正门口,就像一个忠诚卫士守护着溶洞的大门。进入溶洞,洞内约一致二米宽,宽窄不一,高约二米,洞内弯弯曲曲,蜿蜒如游蛇,下坡如滑梯,上行如爬山。进入百步就能见到美丽奇特的钟乳石、石笋、石花,有的钟乳石直垂地面,形成一个石盘,钟乳石柱就像插在石盘中的盆景。有的钟乳石悬在半空,形状多种多样,非常美丽,无法用言语形容。有些钟乳石一排排就像“玉雕长廊”,溶洞墙壁上到处似“玉雕冰镂”,或似飞禽走兽,或似奇花异果,有的好似鲜花盛开,有的好似众仙下凡,越看越觉惟妙惟肖,特别引人入胜。有些狭小的空间,用手电筒一照,里面另藏奇观。往内再走一段,有一个悬崖,悬崖下又有一个别致的小溶洞,长十米左右,宽约二至四米,靠内是岩壁,外侧楹柱联列,两端各有一个洞门,就像人工开凿的“走廊”,可以使游览的人停留休息的地方,依柱远望,仿佛置身于“空中楼阁”,真是鬼斧神工,大自然的绝作。<br> 在洞内只见大洞穿小洞,小洞连大洞,洞洞相连,洞内忽高忽低,各种各样钟乳石琳琅满目,看的你不知哪个钟乳石更奇妙,辨不清哪副图案更美丽。穿过一个小洞又进入一个大溶洞各种钟乳石,石笋就像经过人工雕刻打磨一样艳丽。这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似“观音菩萨”,栩栩欲生,似“瓜果棚”,棚下挂满奇异瓜果,有些似一串串“冰糖葫芦”,看到就想到它的甜酸味。有些钟玉石挂在顶上离地面只有约十几公分,我拾了一块石头敲击,其声响有些如洪钟,有些似铜锣,有些如丝琴,有些如银铃。如果几个人轮流敲击,可以听到一曲美妙乐章。洞内有几处地表上形成了一幅幅酷似地图一样的图案,盘根错节,又像水蛇起舞,婀娜多姿,绝伦无比。<br> 在溶洞内辨不清东南西北,不经意间一块似飘在天空的 “彩云”出现在我眼前,它长三米多,宽一米多,厚只有一公分多的薄石板,悬在两石壁之间,离地约五十多公分,真是很奇妙。大自然有如此的神奇,把它的绝作留在了人世间,我真是感慨万千。狮子山的溶洞众多,洞内各种奇景,构成的胜境,使你留恋忘返,惊叹不已,尚未被发现的溶洞更多。他是一块处女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天然资源,若能开发利用必将是旅游宝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狮子岩</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茶陵县神农文化研究会组织机构</b></p><br>顾 问:罗尔胜 谭红日 刘文星 彭雪开 颜定良 刘池生 苏运良 谭穆喜 沈诗文 陈 科 段华文 谭爱亭 罗四海 郭益勇 丁攸平 谭海平 谭鑫华<br>名誉会长:尹烈承 蔡景然<br>会 长:林晚同<br>副 会 长:谭小军 刘旭奇 丁福东 彭运南 龙雪哲<br>理 事:(按姓氏笔画排序)丁福东 于华祥 邓九华 龙雪哲 龙琦源 朱高峰 刘 秀 刘一民 刘立坤 刘旭奇 刘燕宏 李回苟 沈运智 吴宇欣 吴金泰 陈 缘 陈件华 陈忠明 何显良 何清林 林晚同 段三丛 段立新 段建光 彭运南 彭国勇 曾元发 傅小芳 雷 明 谭小军 谭小勇 谭苏文 谭剑桥 谭金良 颜运华 蔡景然 <br>办公室主任:龙雪哲(兼)<br>办公副主任:李回苟 傅小芳 刘燕宏 刘立坤 于华祥 <br><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茶陵神农文化通讯》编辑部</b></h3><h5>主 编:林晚同<br>副主编:丁福东 龙雪哲<br>编 辑:李回苟 傅小芳 刘燕宏 刘立坤 于华祥</h5>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挖掘神农文化</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传承农耕文明</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赓续神农精神</b></font></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莫莫</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