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亚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今年是我们初中毕业50周年(1972年7月—2022年7月)的特殊日子,中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忙碌筹备50周年庆祝活动,并向每位同学发出邀请。鉴于路途遥远,我估计参加不了这次庆祝活动,在此聊写一段文字,以示对那段岁月的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50年前,从无知幼童到青春少年,八五厂子弟学校有我太多的回忆,然时至今日岁月更迭,剩下的也就是零零碎碎的片段,甚至许多同学的名字我都叫不全了(这里请同学们谅解),现把我琐碎的记忆写出来,和同学们共享回味,以怀念我们逝去的青葱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一、记忆中的子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1965年前,八五厂子弟学校是在后来的单身宿舍楼那里,当时应该是两栋平房,一栋是小学1~3年级的教室,另一栋则是小学高年级(当时应该还没有初中)的教室,高年级教室前有一个稍大一些的坝坝供课间活动,每个年级为两个班。1965年7月后,学校搬到运输科(现在的小学地址),教学楼也才只有一栋。我们应该是64年上一年级在舟水桥,二年级后搬到运输科的,记得舟水桥一年级的课桌、凳是那种长条桌和长条凳,就是一块长条木板,下面钉几个脚,脚高一点的是桌、矮一点的是凳,摆成两排,中间是过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二、记忆中的部分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由于时间太久远或记忆的忘却,教授过我们的大部分老师我都不记得了,真的有些惭愧,现在只能忆起少数的恩师:崔老师 女(小学一年级,教语文;当时好象住在碱厂那边);张德英老师 女(小学二年级,教语文,住在当时的建修车间下面的小桥河边);陈老师 女(小学4年级,教语文);赵元英老师 女(教音乐);王定国老师 男(教那科记不得了);吴登榜老师 男(教几年级和教什么科目记不得了,好象是政治吧);周玉容老师 女(教几年级和什么科目不记得了);史作良老师 男(教语文 );侯虎生老师 男(教语文);陶老师 女(张声玉老师的爱人,教数学);王丽莲老师 女(教中学语文);周增凡老师 男(教中学数学);吴家俊老师 男(教中学数学);吴承美老师 女(教中学化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三、学习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我们从64年开始上小学到72年初中毕业,小学读了6年,初中读了2年,小学三年级开始文化大革命,至此后书本知识学得少了,但每天的毛主席语录没有少读,早上的"天天读"雷打不动。记忆中一年级课本内容有"日月水火 、山石田土"等简单的生字、单词等;二、三年级开始有短文"桌椅的对话"、"铁杵磨成针"、"小脏手"等。文革开始后基本上就是毛主席语录,直至后来的复课闹革命,从初中开始,我们才真正学到一些知识,有了语、数、英、理、化课,印像好深,这个时期各科老师都是当时学校最棒的,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四、班级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当时的学生不是太多,每个年级是两个班,我们是一班,后来因为学制改革,初中由三年改为两年,因为不清楚的原因,原比我们高一个年级的两个班变成和我们同一年级了,所以后来我们这一年级的学生有4个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五、部分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那个时候,每年老师会组织学生春游,记得我们曾去过桃溪寺、红军山等;农忙时还组织同学们下乡到田间地头插秧、割麦子;第一次出远门去重庆参覌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解放碑、到南温泉等。可惜年代久远,好多都不记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六、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最早舟水桥一年级的同学有:赵亚非、凌友芬、曹月先、张应明、王先德、唐永明、李柏福、代广生、张得会、张元德、王心丽、张金龙、谭兰珍、母世余、黄丽英、赵瑞兰、付相加、李定秋、钟文芬、李公群、彭香凤、田维素、陈志敏、梅雪丽(记得最开始叫梅光荣吧)、朱翠玲、王小佩、喻熙杨、杨锐、童良美、库有余、冉从来、邓国庆、何凤碧、赵姓女同学(名字记不得了,她哥哥是2<班>的)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二年级开始后,同学就有流动了,转进转出及从上一年级留下来或从其他班级转入的时有发生。计有转入同学邱福强、金学会、秦忠原、李志、张艳、薛鲜明、雷开容、谢福英、苏成印、张勇、王红、尤春娟、刘玉华、胡向前、孙全军、黄吉苏、冯瑞源、三勘队的王永琪、易同学(名字不记得了)、阮同学(名字不记得了)、丁同学(名字不记得了)、陶同学(名字不记得了)等;从上一年级留下来或从其他班级转入的有:韦秀兰、高永志、杨小金、任洪芳等;另外还有几个转入的女同学我实在是记不得姓名了;中途由于父母调离或其他原因而转学去了他地的同学:详見并与同学群里毕业照对比即知。(这部分对同学的记忆可能有些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七、同学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很抱歉,分别太久大多数同学都不记得了,加上年逾六旬,记忆已经开始断片,只记得课堂上大家认真听讲的样子,上、放学路上追逐嬉笑的瞬间,田间地头无拘无束快乐的笑声,春游、支农等火红的场面——都给了我极深的映象。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许是小学高年级开始的吧,同学之间有了那么些现象:1、男女同学开始划"三八"线,相互不说话或少说话了(应该是文革或是少男少女的蒙懵无知造成的);2、开始有小团体了,个別同学有拉帮结派、有歪想法了;3、对知识的渴望没那么在意了(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后)。不如现在的我们这么团结友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以上回忆零零星星、点点滴滴,如有言辞不当,请多見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回想起来,8年同窗,58年的回忆,相识相知至今实属不易,应该感谢"群"的组织者把大家聚在一起,年少的我们和花甲的我们,尽管中间的50年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忙,但我看到现在的同窗们都在返老还童,开启了“不劳而获”的幸福模式,真的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尽情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吧同学们,在此祝福大家聚会愉快!人人健康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2022年7月1日于广东肇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