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晚于银城资江北岸文昌阁旁观看迎七一文艺晚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前迎七一,</p><p class="ql-block">盛世欢歌颂党恩。</p><p class="ql-block">资水欢唱流日夜,</p><p class="ql-block">乐享太平不羡仙!</p> <p class="ql-block">益阳文昌阁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文昌阁)位于益阳市资阳区汽车路街道办事处文昌阁社区。</p><p class="ql-block">文昌阁的前身称为学宫,始建于宋。大革命时期,为第一届中共益阳县委机关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24年8月,熊亨瀚受“五四”民主思想影响,和进步青年夏时等,决心与封建势力决裂,投入人民革命洪流,组织益阳县公民自治会,并在县城文昌阁创办益阳最早的革命刊物——《资江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对益阳县封建顽固派头目王建龙的斗争,影响波及湘中数县。1926年5月,益阳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革命的烈火势如燎原,革命的洪流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文昌阁又成为了革命人民经常聚会之地。7月,临时中共益阳地区执行委员袁铸仁,先后与高文华、戴武仁、何凝庶、余璜、何圣等在南湖圫、龙洲书院、兰溪、双江等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决定筹建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1926年10月在兰溪高等小学召开了中共益阳县第一次党员会,有5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大会选举袁铸仁、何凝庶、高文华、余璜、何圣、彭梅生、何成舟、孙慕韩、龚宜家等10人组成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袁铸仁任书记,何凝庶任组织部长,戴武仁任宣传部长。会后,益阳县执委机关即设县城文昌阁。圣殿石阁,一时成为益阳县革命活动的中枢。</p><p class="ql-block">1929年,文昌阁被民国当局改设教育机关,后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战时期,将中后两殿改为忠烈祠,神龛横匾书“浩气长存”。正中设有抗日阵亡将士牌位,两壁挂有将士遗像,共有将级军官3名、校级军官38名、士兵多名、益阳战亡团员8名,飞行员1名(系盟军美国人罗泊尔)。1944年,民众图书馆重新移入,接着开办益师附小。1963年,益阳县拆除忠烈祠,建立县花鼓戏剧院。至此,文昌阁仅存外壳作剧院前厅,其余部分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文昌阁)于1998年6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作者:彭国兴</p><p class="ql-block">河流,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益阳文化和文明的第一行脚印,一定是踩在湿漉漉的资江河边的。</p><p class="ql-block">资江从雪峰山脉的丛林中走来,在丘陵与平原交汇之地的益阳,汇入洞庭湖。在山与水、江与湖紧紧相连的益阳,万古流淌的资水,孕育了益阳古城独特的三国文化、简牍文化、河运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和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从战国时期的水南治县,到隋朝的水北建城,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演进,益阳文化和文明的每一行脚印,都书写在资水河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6年3月,益阳市成立资江风貌带建设指挥部,自此,益阳资江两岸的改造与重塑正式开始,资水的文化生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时期,资水、河滩和堤岸,从长期作为城市的物质生产空间,真正转变为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空间。迄今,三年多来,益阳资江南北两岸,共完成近二十公里的堤岸生态化、园林化综合建设,风貌带正初步成为安全带、生态带、休闲带、文化带、产业带,正在成为益阳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银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益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在资江北岸风貌带文昌广场兴建新的益阳文昌阁,楼体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比邻,采用一楼两亭结合的建筑式样,中心主体为八角楼,两侧为四方亭,取四面八方之意;一楼两亭三位一体的建筑构成,取古代科举三甲之意,祈福益阳文运昌盛、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主楼文昌阁高19.9米,两侧游亭高9.7米,一楼两亭建筑群总长116米。建筑群采用明清木结构建筑风格,整体构架全部采用木质结构。中心楼24根立柱、两亭48根立柱和两侧游廊24根立柱,全部采用进口的美国花旗松材;一楼两亭共62根大梁、2根圆柱和4根方柱全部采用进口的印尼菠萝格料,总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属于公共园林建筑,为凸显它的益阳古城重要的文化地标意义,其建筑的涂装彩绘显得尤为重要。承建单位湖南德衍园林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此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二十多位古建涂装彩绘的民间工匠和画师,在益阳本地美术工作室的精心设计支持下,开展涂装彩绘工程。</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益阳历史上的文昌阁,始建于宋朝,元朝末年,曾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三年和清顺治年间,多次重修。查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其益阳古城示意图明确显示,文昌阁位处古城西门外,比邻文庙。</p><p class="ql-block">我国很多城市在历史上都建有文昌阁,在民间风水文化中对文昌阁选址讲究“东方有塔,西方来水”。益阳文昌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益阳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东有三台塔和斗魁塔,双塔相照,旺文启智,资水自西而来,千古东流,催人奋进。正如益阳龙州书院山下的斗魁塔所示:朝从碧落团摶风角,暮泛灵槎出斗魁。</p><p class="ql-block">仪式是一种文化传承,植树更是一种情怀表达,资江风貌带指挥部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彭建忠、谭喜华,亲手在文昌阁主楼旁种下了两颗金桂树,大家一边培土、浇水,一边祈福益阳文运昌盛,祝愿益阳后代人才辈出。正如《文昌阁记》所曰:他年攀桂采芹,当忆资阳鸣铎。</p><p class="ql-block">登楼怀古,站在古香古色、雄伟壮丽的文昌阁上,凭栏远眺、依依东望,不禁浮想联翩,益阳资江风貌带上延续和传承着多少古今益阳的文化和智慧,这个崇文深远、人才辈出的古城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自然界的地貌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更生动、更优美的了,河流及其沿岸是益阳城最具可视性和审美价值的自然文化景观。益阳文昌阁的建成,让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资江,焕发着益阳城市沿岸景观新的活力,她会让流过益阳的资江更加美丽,她会是未来益阳人永恒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坐落在益阳资阳区资江东路学门口,始建于宋,初称学宫,后改称圣庙。光绪三十三年诏升为祠,后又改为阁,文昌阁之名即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民间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帝君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作为地方文化诉求的依托, 一直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祈求文运昌盛的美好夙愿,处于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备受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益阳文昌阁或源于益阳儒学,这里儒学就是指的学校即县学,或称学宫,益阳县儒学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代无考。</p><p class="ql-block"> 县学目的是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再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学宫就是古代的初中。</p><p class="ql-block"> 古代官办教育机构的体制是学校与祭祀机构一体,庙学制度确立后,必须“有学必有庙”。也就是说儒学(学校)实际上包括教学(训)系统和祭拜系统(文庙)。</p><p class="ql-block"> 儒学本应该与文昌神君无关,或者说儒学是官学,而崇尚文昌神君则是一种民间的意识。但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人文基础,因此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和谐共存的局面,并共同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 后进入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先烈熊亨瀚,曾在在文昌阁创办进步刊物《资江》,宣扬新文化,新思想。</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文昌阁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动工,破败不堪的雕梁绣柱绿瓦飞檐终于重焕新颜,如今又成了一个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及视频来自《益阳好》歌词作者蔡秦亮老师,他七月一日晚拍摄于益阳一园两中心老百姓大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