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走进武昌红巷寻访红色记忆,——毛泽东同志旧居纪行

天马行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汉历来是九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中有不少战争遗迹、重大事件会址等红色纪念地,其中位于武昌古城核心区的中华路街道,有一条聚集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五大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等红色场馆的街道红巷,成为人们前来游览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值此“七·一”建党节和“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游学话题举办了一次以“红色游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为了切身感受红色教育的魅力,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以及伟人和革命前辈在艰苦岁月中的生活场景。6月29日上午湖北襄阳龙老师、襄阳老年大学手机摄影班的张宏华老师,我们一行三人由龙老师开车,前往武昌红巷毛泽东同志旧居纪念馆进行实地游览。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次实景地触摸,在红色基地重温一下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感受一代伟人的家国情怀吧。</p> <p class="ql-block">沿着红巷向东行走不远,向南一条平整宽阔的石板路向远处延伸着,前方不远处路西有个导向牌,牌子上标示纪念馆的名称,分别是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纪念馆,陈谭秋烈士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陈列馆,最下方标示的是位于路北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匾额由敬爱的周总理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昌区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这座红色教育基地,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感受伟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目睹先人们曾经住过的地方,重温一下曾经留在这里的时光印记,打开那久已封尘的记忆,聆听伟人们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和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传奇。</p><p class="ql-block">走进这里看到门前左边立着一块游览导向图,清晰地介绍了旧居内部房间布局图,在大门南侧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雕刻宣传栏,整个外部显彰显着红色氛围,为这座建筑物增添了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里,看到一座坐东朝西的建筑物,传统的天井、青砖黑瓦、堂屋加厢房,这是一栋晚清江南风格的民宅,坐东朝西,青砖黑瓦,这座旧居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及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一家人最后团聚的地方,灰色砖墙上蓝色的门牌标示着都府堤41号,似乎在述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旧居占地面积3648.7平方米,建筑面积2053.9平方米,正门额上红色横匾“毛泽东同志旧居”为郭沫若题写。进入纪念馆前可网上预约扫码进入参观,门口有热心的工作人员为游客进行流程操作,所有景点免费进入,整个游览过程须佩戴口罩。</p> <p class="ql-block">旧居占为砖木结构,青砖黑瓦,四周为风火墙体,三进三天井,大门前檐为单坡屋面,墙体上有门楣装饰,大板门有门钉,门跋装饰,内部隔断均为木质板壁及格扇门窗,后檐有门,贯通呼应。原房1956年因修武昌公园而拆除,现在的房屋系1967年按原貌重建,并复原了毛泽东和杨开慧、彭湃、蔡和森等所住房间,走进堂屋可以看到正中悬挂着毛泽东年青时的照片,下方摆放着一张桌子和四条长条凳子,看到这样的摆设,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老屋里度过的情景,记忆中老家的门也是这样木制的板门,门外是铁制的铁桦子,门里是门跋子,每扇门都带有门轴,可以取下来的,窗户是小格子糊麻纸的那种,睹物思人,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了故乡老屋的样子来,在我们上辈的岁月里生活清贫,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成就了毛泽东的建国伟业。</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是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昌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地。武汉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的重要地方,他曾广泛探讨农民运动、并最终找到了农民运动的出路,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写成。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方桌和几把长条凳子,左右靠墙放着的是椅子和小方桌,用来开会时使用,这就是当时开会的地方。如果你来参观毛泽东旧居,就会深刻的领悟,原来伟人居住的地方也不一定多么豪华奢侈,即使在最简单的居室,也可以诞生最伟大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蔡和森与来自湖南的基层同志探索革命去向问题。</p> <p class="ql-block">1926年11月下旬,毛泽东从上海经南昌来到全国革命的中心——武汉。他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武汉,毛泽东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他针对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用亲自在农村考察所得的事实,在这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文公开发表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他主办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急需的农运干部。他筹备成立并领导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使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他参加了农民问题讨论会和土地问题讨论会,制定了关于农民革命的方针和政策。</p> <p class="ql-block">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回到武昌,在党组织安排下,租下了都府堤41号这栋民宅。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位于前厅左侧的房间,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工作室兼卧室。门口是关于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住过的房间文字介绍,临窗的桌上摆放着个玻璃罩,里面是当年毛泽东用过的笔筒、砚台和一盏煤油灯。毛泽东伴着油灯,在这台座钟见证下,挥笔疾书,只用了4天时间就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用实地考察所得的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照片是杨开慧与毛岸英(右)、毛岸青,是1924年在湖南长沙拍的。下图卧室图片来自武汉同城美友陈琴珠老师拍摄,这次我们看到桌上没有座钟,估计是放在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里了,在此说明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从湖南回到武昌后,开始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时杨开慧正身怀六甲,身边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但她为了使毛泽东有更加充沛的精力运筹革命大事,主动帮助毛泽东整理书稿、资料。1927年4月4日,毛泽东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出生,这一天也是武昌农讲所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但因工作繁忙,直到三天后,毛泽东才得以赶到杨开慧身边,看望刚出生的毛岸龙。</p> <p class="ql-block">武昌都府堤41号居住的大半年时光在毛泽东一生中弥足珍贵。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夫妻二人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就义,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收藏着一只生锈的铁箱和一台漆面斑驳的座钟。铁箱由白铁皮打制而成,箱内刷有红色油漆。箱盖上有两个横杠,箱盖及两侧各铆有8个铁质乳钉,用作加固及装饰。铁箱的正面和两侧各有一个铁制吊环拉手。</p><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毛泽东和杨开慧离开都府堤时,将这只铁箱带回了杨开慧的家乡湖南长沙县板仓。杨开慧1930年牺牲后,这只铁箱由杨母保存。长沙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与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一家迁往长沙,这只铁箱便被带到了长沙。它是见证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武昌从事农民运动以及他们一家短暂美好生活的珍贵物证。1967年修复武昌都府堤“毛泽东同志旧居”征集文物时,杨开智将这只铁箱捐赠给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毛泽东有更加充沛的精力运筹革命大事,杨开慧夜以继日地根据毛泽东的需要整理书稿、资料。1927年4月4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开学典礼。就在这一天,毛泽东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出生了。但因工作繁忙,直到几天后,毛泽东才抽空赶到杨开慧身边,看望刚出生的毛岸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经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批准,都府堤41号按原貌修复,并辟为纪念地。工作人员远赴湖南找到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向其说明情况。杨开智回忆了都府堤41号的原貌,并把他自己的一台座钟捐赠给武汉革命博物馆。这台座钟和毛泽东、杨开慧当年使用的座钟是一模一样的。毛泽东、杨开慧使用过的座钟在革命的辗转迁徙中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睹物思人,这台座钟虽然不是原物,但是同样能见证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持革命工作以及与杨开慧在武昌都府堤41号的居住生活,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武昌从事革命工及共同生活的珍贵物证。</p> <p class="ql-block">澎湃,毛泽覃先后住过房间。</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的母亲和保姆住过的房间,杨开慧的母亲、保姆和幼年的毛岸青和毛岸英在这间房间住过。</p> <p class="ql-block">夏明翰和罗哲先后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住过的房间和洗脸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家居住在都府堤41号时使用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在武汉武昌都府堤41号度过了在一起的日子,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爱妻杨开慧。</p> <p class="ql-block">特写镜头里看看伟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毛泽东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为中国的未来描绘着蓝图,看到这样的老物件我们心灵为之震撼,不由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筷笼子。</p> <p class="ql-block">墙角堆放的煤和炉钩子和火钳。</p> <p class="ql-block">光辉永存,旧居人物照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杨开慧简历。</p><p class="ql-block">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p><p class="ql-block">“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杨开慧一生都为了革命,她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到来。</p><p class="ql-block">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毛岸英介绍。</p> <p class="ql-block">其他革命前辈简历介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18-1927年,毛泽东多次来汉从事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40多次来到武汉。“峥嵘岁月 伟人足迹”,通过追寻伟人足迹,感受伟人情怀,重温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片段,见证着武汉这座城市崛起的历程,武汉红色教育基地,让我们见证了毛泽东一家人在武汉武昌都府堤41号度过的最难忘的日子,家国情怀令人感动,为了中国革命的早日成功,毛泽东一生失去的太多了,他为了革命成功,失小家顾大家,成为世界最敬佩的领袖人物,今天恰逢“七·一”建党101周年,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