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父亲在党岁月

张健

(父亲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h3>父亲在世,一直想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父亲去世,我代他领取“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今天,建党101周年,早上收拾父亲遗物时在铁皮盒里发现了一枚人民警察勋章和一张《荣誉证书》,才知道父亲曾经的辉煌,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h3> <div> (父亲两次荣获人民警察荣誉章)</div><div><br></div>睹物思人,在这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的季节,我的思绪又飘回到父亲从警时无私奉献守初心,平凡岗位写忠诚的难忘岁月…… 警察之路,是平凡的,而又是不平凡的,在平凡中体现着不平凡,他们的青春选择了警察,选择了奉献,他们就拥有了不朽的青春。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老去,然而警察的青春在祖国和人民的记忆中永恒不朽。<br><br><div>五十年代,上海治安状况极其严峻。1956年,父亲20多岁, 在昆明路派出所任所长,充分利用群防群控等力量,对重点逃犯的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摸排,并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扫黑除恶、保障建设、维护稳定。有一次,接到命令带领民警缉捕在逃案犯。在社区检查可疑对象证件时,犯罪嫌疑人突然从包中抽出一把尖刀向一名民警刺去。父亲不顾被刀刺到的危险,和民警一起赤手空拳与嫌疑人展开搏斗,最终将犯罪嫌疑人抓捕。那时候,派出所作为分局派出机构,工作内容十分繁杂。除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外,还要承担着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民政工作。<br><br></div><div>六十年代,父亲调任定海路派出所所长。他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乐于为民做好事,在群众心目中是和“马天民”一样的好警察。1962年8月的一个夜晚,几十年未有的暴雨一直下着。当时杨浦区定海路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只要大雨家家户户都进水。所以,定海路街坊很快就水漫金山了。父亲带领所里民警及时赶到社区,面对过膝盖的雨水,父亲冲进居民家,一连救出好几个小孩和老人。还有一次,父亲在居委工作,来了一位大嫂,手上抱着一个婴儿,哭诉着说,孩子才二个月,家里孩子多,养不活了,求居委会找人领养。望着哀求的大嫂,父亲接过孩子找人领养了。<br><br></div><div><font color="#333333">七十年代,父亲值班我会去福州路市公安局活动室看电视。有一次在他办公室书柜里看见有几本笔记本,随手翻看着才知道父亲过去的一些事和现在的工作。怪不得我们家住房紧张,原来六十年代,父亲在派出所工作时,将自己的一间住房无偿送给了派出所无房结婚的民警小王,后来也没有向他索回过。父亲因为是师范毕业的成了市公安局的笔杆子,撰写的文章经常在《公安报》上发表,还是上海第一部《治安条例》主要起草者。平时父亲还经常去各分局检查执法违纪情况,有错必纠。每年还要去上海一些大型厂矿企业开展普法教育宣讲,甚至经常给全市律师讲课分享案例。</font><br><br></div><div>八十年代,由于父亲廉洁自律,我们家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连家具也是单位的,每月工资里扣4分钱,直到我退伍从部队制作了一套家具带回来,才将用了20多年的家具还给单位。改革开放后,父亲不是没机会“赚钱”。那时他负责出国人员申报材料的复审,有机会接触出国人员,一些亲朋好友找父亲帮忙,而他总是婉绝。有些出国的继承了遗产或做了老板,回国专程给父亲送来美金、贵重礼物,被父亲断然拒收。所以,父亲一生一直践行着警察的格言,没有给我们儿女攒下物质财富,我们也毫无怨言。</div><div><br></div><div>九十年代初,父亲从市局岗位上退休了。但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被杨浦区公安局聘为外来人口办公室工作人员,当起了“编外警察”继续发挥余热。每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骑着那辆骑了十多年的28寸破旧自行车跑工地、下村居、进店铺核对外来从业人员或农民工的信息,协助分局和派出所做好日常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两年后,母亲看他岁数大了、老慢支经常复发,好几次劝他别干了,但他还是咬咬牙坚持干了七八年。我们子女知道,这是父亲对警察这个职业的热爱,也是对警察事业的深深眷恋。<br><br></div><div>父亲的一生,光荣在党68年,初心不改跟党走。几十年的从警生涯,父亲不负使命、恪尽职守,在正与邪的较量中诠释初心、在国与家的守护中担当使命、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彰显忠诚,为崇高的警察职业抒写精彩,实现人生价值。<br><br></div><div>父亲只是千千万万个人民警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热爱本职工作,为了大上海这一片热土的治安和老百姓的幸福安宁,满腔热忱默默无闻地奋斗奉献了一生。他在我们子女的心中牢牢树立了一座丰碑,时刻鼓励和鞭策着我们。</div> 声明:《学习强国》征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