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国的故事 (三)刘惠国口述 李 晶整理

吴鸿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惠国自制小提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惠国制作的第一把小提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惠国和他学生杰斯汀.竺</h3> 我学生杰斯汀.竺,在2014年度英国剑桥高中毕业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績,其中音乐获得了新西兰苐一名,为此他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丶耶魯大学、及加拿大全国排名弟一的大学、奥克兰大学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他的名字将永久的刻在状怀上,在新西兰全国剑桥考试第一名的颁奖仪式上他受邀演奏了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恰空”,他的演奏打动了听众,几位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所用的小提琴是我所制作旳第一把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h3><h3 style=""></h3><h1 style=";"><b> 小提琴的教学</b></h1><div><b><br></b></div> 在音乐学院的时候,李老师就说过,我是一个教学的天才,他说我是教琴的好材料,因为我常常能预先感知老师的想法。<br>大脑先于动作<br> <b>我的心中永远有一个上帝,那就是一个脑袋和一双手,要做就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不如不干。</b>这个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许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但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把自己放低,甚至把自己放到幼儿园,否则很容易高估自己。<br> 对于学习,我一再强调:大脑永远走在动作的前面。动作由心而生,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每次练习都应该受大脑支配,用大脑指挥动作,用大脑引领动作。所有的动作都要由自己做主人,学会做小提琴的管理者,明确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如果不知道练什么,就不如不练。通过相应的模式,发挥大脑的功能,并与肌肉有效配合,最后到达肌肉记忆的境界以及完美的效果。<br>如果时时是以大脑支配的行为与练习,遇到面对大场面难免紧张怯场时,就会避免脑海一片空白的出现,从而保证心态的从容与淡定。<br> 例如每一个拉琴的人都在用直板,但即使如此,很多人却不一定对每一个音有足够的熟悉程度。假如一个酒店老板或者好的经理应该对酒店的每个岗位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否则肯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常常习惯了这个动作,却从未了解过萝卜是什么。所以思考对于学习非常重要。<br> 有人说勤奋一定能出成绩,也不见得。有人学习小提琴非常勤奋,手上的泡很多,如果缺乏善于思考的大脑,成绩也不会很优秀。<br> 很多聪明的人,看到什么都学,但都不会学深。而往往把一件难的事情做到了,再回头看待很多别的事情,就很容易了。要做就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不如不干。我自己智商不高,记忆力也不强,之所以能小有成就,就在于此。对于刻图章,拉琴,制琴等等一通百通的秘诀,就是找资料,努力看懂,细细品味,对所学要学的事情有一个轮廓。多加思索,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完成思考。<br> 学生练习一个曲子,他所学习的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曲子只是一个教材,我们要了解曲子背后的东西,明白从曲子中能学到什么,或许是技术上或许是音乐处理上,所以曲子只是一个途径,而不是目标。有一些孩子经过了级别考试,可能只会教材上的几支曲子,对同级别的曲子一概不行,就说明没有达到那个级别应该有的能力。<br> 我在教琴的时候,如果孩子小,理解力不强,我就鼓励家长听。家长通过自己的理解力明白,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谨小慎微,否则后患无穷。在一周的其余六天里就可以做孩子最好的助教。家长会常常提醒孩子,纠正孩子,所以是老师最好的帮手,我认为孩子的成绩中,老师的作用是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功劳要归功于家长。我授课时大多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与此不同的是,很多老师都是只教孩子。<br><br><b> 慢练是金科玉律</b><br> 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慢。慢,不仅给大脑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从而指挥肌肉。而且慢了就不容易错,因为错了就要改,改了就会有痕迹,像一张纸上的字,错多了改多了纸也会脏的。所以第一遍非常重要,正如我们学习经典中的“慎于始”一样。另外,慢了心还要清净,还要思考。所以,慢是为了静,更是为了沉淀。<br> 学习小提琴要善于用耳朵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耳朵可以起到检察官的作用,发挥耳朵的功能,培养耳朵的能力,从而分辨与判断声音,反馈到大脑,大脑经过思考后再度进行调整。<br> 自己本身的作用很大,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人的潜力就来自于独树一帜。艺术像花一样,有一些绝对的因素,比如节拍,节奏,音准等,也有一些相对的因素,而那些与众不同就体现在这里。<br> 小提琴需要双手同时工作,在难以完美配合协调时,就先管好一只手,然后再另一只手,之后再拼装,就像做工具,先分拆,都明白了明确了再组装。否则直接组装容易每个部件都含糊其辞,不明所以。<br><br><div> <b> 教学要善于启发</b><br> 教学就要用心教,让学生享受这个过程,不要只是机械的学习,这样会很辛苦。要善于开发学生的热爱,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去主动的学习。国外的老师对学生不打不骂,完全靠孩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br> 技术方面,我会将乐器在技术上分析地十分详尽而全面,这样学生就能应用自如而且表现力就很充分。新西兰一个学生家长为他女儿找了5个老师,让女儿挑,女儿就说要选刘老师,因为刘老师把细节讲得很清楚,后来这个学生全家都跟我学琴。<br> 除此之外,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感觉,形象而生动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和理论层面的说教。比如常常叮嘱学生需要与琴弦垂直,我就很告诉学生,假如有一个放大镜,你会看到很多凸点和很多毛刺,只有垂直才会有最大数量的在拨动琴弦,而如果不垂直,就会产生很多噪音。再比如如何拉直方面,我会跟学生将所有关节是圆的,拉琴时我们的肩,肘,手都在画圆,而且是一个个圆的组合,有的像推车,有的要顺势而为。<br> 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莫扎特的作品充满了阳光,轻松而有弹性,所以常常用于胎教或者病人的治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是灰色而黯淡的,布劳姆思的音乐是矛盾而纠结的,蒙特尔松的音乐却温暖,典雅而贵气又绅士。人对于技法方面的学习受到年龄的影响,但是对音乐的感觉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年长的艺术大师即使拉出一首简单的乐曲,却也会因为涌入所有的人生经历而变得回味悠长。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最为重要,让孩子从音乐上得到享受,自然就会生出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好。有的音乐是纯技术的,可是无论技法怎样娴熟,如果没有了音乐本色,就不会有生命力。<br> 我教华裔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我可以用语言将各种感觉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可是教洋人时就无法放任自如,因为很多感觉方面的东西不能用英文恰如其分又能饱满含情地表达出来,比如遇到粘音的情况,我就给他们描述出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的情景。画家可以和音乐家成为好朋友,一个表现颜色,一个表现音色,而音色更为抽象。<br> 我到现在都非常感恩姚文卫,因为他的琴声我走上了艺术之路,他的琴声是有感觉有味道的,所以才能打动了当时的我。虽然有人技法很好,但琴声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生命力,而这种感觉是与生俱来的。<br> 由于是都是自学,是完全依靠自己摸爬滚打苦练出来的,也是因为理解之后才开始练习的,由学而教,感触良多。后来我看到一些大师的教学经验,读到《小提琴教学原则》,《小提琴教学道路》等书时,发现我们的思路完全一致,并深有共鸣。<br>音乐对人的要求很高,就手来说,就有手的力量,韧劲,弹力和耐力之分。一般人可以通过专业训练成为小提琴手,但杰出的人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有钢铁一样的意志。<br>放松自然就是最好的状态<br> 我有一个同学,手脚机能非常出色,技法也相当纯熟。他拉琴时胸腔没有打开,肩膀没有沉下,说明他拉琴时没有放松,而是过于劳累换来的,这样就是不科学,不协调,不自然,不放松的状态,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之后就很容易受伤,他现在身体上就贴着很多膏药。不管做什么,讲究胸挺,肩沉,这样肺是扩张的,也会有充分的氧气和血液进入体内进行循环。小提琴有时一秒钟要拉16个音,这只能在完全放松的时候才能做到,自然的状态才能保证肌肉充分的弹性。<br> 小提琴的抓拿本身就是不合于生理机构的和谐,持于肩膀,手腕反握,如果再紧张起来,就很难协调。<br> <b>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做到了最简单,就对了,任何复杂和花哨都是能量的消耗。</b><br><br></div><div> <b> 因材施教</b><br> 小提琴左手拇指的位置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手形而调整教学方法,手太大或者手太小都需要设计。孩子手指长短不一,手掌宽窄不一,手面大小不一,而琴却是一样的,手形的对音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就需要帮每个孩子设计与调整适当的手法。<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还有一个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但自信心不足,小提琴学得不好,我就让她改路教她学习中提琴,后来做到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于是信心大增,这时我再教她小提琴就提升很快。后来她考上音乐学院,当时音乐学院的教授有7个学生,看了这个学生的演奏后,很意外我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学生,立刻收了她,而免收了那7个学生。毕业后她到了法国室内乐团工作。</div></div> <b>做老师就要具备牺牲精神</b><br>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急功近利,过于急切地希望孩子能拉曲子,反而忽视了基本功,这样一来,以后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或者拉到一个程度很难再以提升。对于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家长素质尤其重要,一旦追求虚荣浮华的东西,孩子就不会成才。成为一个老师,成为一个好老师,要想教得好,必须要研究教学,也必须要具备牺牲精神,为学生着想,有良心,有底线。开始的道德操守很重要,不能为了名利,而牺牲学生的未来。很多学生如果前途受挫再改行,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无论是对其本人还是对其家庭,对社会都是好事。<br> 我的学生遍布新西兰的各大交响乐团,已经有很多LEADER。在推荐他们学习方向时,虽然有很多音乐学院的苗子,如果他们考上音乐学院,我的名声会更好,但为了他们一生的前途考虑,我还是支持他们走更适合他们的道路。获得新西兰剑桥音乐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如果考音乐学院是完全可以的,但他理工科的成绩也非常好,各科都是90分以上,音乐95分以上,他的个性很温和,比较内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孩子,香港人,与生俱来运动比较少,动作协调性方面有所缺陷。而小提琴对协调性平衡性要求非常高。如果走专业的音乐道路,其协调力的局限性会阻碍他的发展。所以我建议他还是走理工科路线,目前在工程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br> 坏老师的影响很大,坏方法更是像瘟疫一样,具有灾难性,现在的社会,坏老师远远多于好老师,而判断好老师与坏老师,对家长来说专业性很强,要求也高,一般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好老师碰到好学生就是缘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br>老师发现学生的缺点不难,难的是如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办法是最难的。而大部分的老师都处于纠错的层面。对学生负责,说起来容易,其实也挺难。表面上就是上一堂课,实际上在下面花费的时间很多。家长基本都是外行,如果敷衍他们骗骗他们很容易。很多老师把教学作为一种生意一种买卖,教一个孩子3年或者5年,然后以孩子天赋不好为由下一个定论,害了孩子,更违背了良心。老师就是一个有良心的职业,正如医生一样。<br> 在新西兰,只功课好不行,关心集体,献身精神,同情心,为社会服务都很重要,这就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而国内很多老师的眼光短浅,只能把孩子教成少年天才,但却终究无法成为人才。<br> 我从来不服命运,也不会伤害别人,小时候我很安静,虽然也有些调皮,但内心丰富很有想法,我曾是入团对象,入党对象,但一直秉守做人的底线。我与太太说,学生就是在供养我,我拿了学生的钱就一定要对其负责,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水平,看到不足之处努力弥补,只要这样就能成功。<br><br><b> 因果报应 丝毫不爽</b><br> 我从小就心善人慈,乐于助人。一次得知一个女生的父亲生病,我一大早就骑着单车找到在华山医院做护士长的邻居帮助那个女生。还有一次,一个朋友找工作,我就把朋友推荐到自己熟人那里。至今那些朋友都对我心怀感激。而我不论自己家境如何贫寒,从来没有向别人借过一分钱。<br>我一直认为作为男人气度一定要大,不计较。那个推掉首席,情愿做副首席的事情,从未向别人提起,一者为了首席的尊严,二者也为了维护剧团领导。老首席至今还不知晓此事,而我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br> 而我的太太也是为女同学打抱不平而得来的缘分。我太太的父亲是李瑞清的后代,当时父亲被打入右派,曾被抄家三次,因此被居心不良的邻居欺侮多日。我的侠胆义肠自然不容此事,再加上曾练就的一身武功,于是为同学两肋插刀伸张正义。困难时的帮助让我太太终生难忘,也乐以终身相许。 <b> 现状</b><br> 在新西兰定居二十多年,也教书教了24,25年,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源,也具有很强的优势。应该说我在新西兰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兄弟不合,无人愿意地照料父母。身为男儿照顾双亲义不容辞,于是我毅然回国,对父母说,不用想很多,就当只有我一个儿子,我情愿放弃新西兰开创的天地,回家照顾超过90多岁的父亲和母亲。人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相信,有心胸,有能力,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走到哪里都可以开辟新的天地。<div> (全文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