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躺平”叫“习惯了”

惊鸿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有所感,倘不立刻写出,就忘却,因为会习惯。</p><p class="ql-block"> ——鲁迅</p> <p class="ql-block">我这里说的“习惯”应作动词解,大体是说对曾经在意、上心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状态逐渐无感了,比如各种见怪不怪、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或熟视无睹……</p> <p class="ql-block">其实,让我受到触动以至于浮想联翩的,不过是缘于一个偶然事件。昨天是个大晴天,因事耽搁,所以傍晚下班就比平时迟了些儿,于是和同事结伴走到地铁站去乘车。同事是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我们一边走路一边闲谈聊天儿。聊“天”嘛,无非是日月星辰了。聊着聊着就说到了这么晴朗的天空咋就看不到几颗星星呢?她说给孩子讲故事、教儿歌的时候,比如说到“天上的星星眨呀眨,地上的孩子想妈妈”、“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孩子就缠着非要到外边看看货真价实的星星。可是,这年月哪里还能看得到星星啊,也早就忘记何时起习惯了在天上看不到星星的日常。于是,只好给孩子说星星晚上也要回家睡觉的,蒙混过关了事。</p> <p class="ql-block">我戏谑地应和道:是啊,星星现在只是存在于儿歌和书本里了,传说中天上的银河也是!还有,像我们今天这么晚下班,按过去的说法可以算是披星戴月了。今天阴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可以理解,可是,星星在哪儿呢?同事的一番感慨,让我不禁联想起去年曾经写过一篇短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bp6v7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星星去哪儿了</a>》,说的正是我对久违于星星的一点感触。</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并不打算通过科学的解释来说清楚为什么貌似晴朗的夜空仍然看不到星星,我也并没有试图找曾经的战友或同事去求证一下,在西北大漠戈壁辽阔无垠的天空上是不是还能一如既往地看到繁星,我只是在慨叹:我们都是曾经仰望过星空的,也是对星空寄托过无限遐想的,还曾走在星光下陶醉于关于浩渺星空的动人传说、美妙乐曲和唯美诗句氛围里。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不再仰望星空了呢?曾几何时,我们甚至连“星星去哪儿了”之问都不再有了呢?又是曾几何时,繁星和星空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了虚无缥缈的传说呢?</p> <p class="ql-block">恐怕不只是星星!比如你生命里渐行渐远的某人、回不去的故乡、无力挣脱的现状和回不到从前的情结;比如你生活里郁结于怀的满腹心事,从欲言又止到无人可说、尔后无从说起;比如你经历过的一段感情打击、一次职场挫折……凡此种种,莫不如此,都会最终沉寂为“习惯”了的某种宿命。</p><p class="ql-block">曾经温馨陪伴我们走过一段岁月的人和事,如今都已经远离或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而我们也习惯了或正在习惯着这些形形色色的“远离”。想当初,这些过往的存在都曾经让我们如此地留恋、感慨和依赖,也曾为了它的不可把握和日渐淡漠而苦闷、纠结、不甘、难过,甚至痛彻心扉。后来,痛定之后不再思痛,终于接受了远离和失去,以至于不再提起、不再想起、不再触及,再后来,即使听人说起某人某事某情形,心中也不会再起一丝波澜了。</p> <p class="ql-block">这种和解之后的遗忘、淡泊或从容,本质上是对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习惯”。当然,你会说这种新陈代谢的转变原本是生命、生活的常态,只是不禁有问:如此“习惯”,幸也?不幸也?恐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回答。我说,如果“习惯了”之后能让你变好或感觉更好,增益而不是减损你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为幸!</p><p class="ql-block">时光里奔跑,所有过往皆是风景,无论它好与不好。对于禁锢、消耗我们的,不妨选择性忽略,“习惯”了也好;而那些砥砺、温暖、照亮我们的,也许不能常伴左右,即使会留不住、会远去、会归来无期,也不妨时常念叨念叨。比如这天上星,不必挂在天上,亮在心中就好;比如对于你信赖着的和关爱着你的人们,不妨主动表达,而不是听任走向陌生、归于无言的结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