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瓦尔特

如歌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的许多人,可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对她的首都萨拉热窝却貌似非常熟悉,无它原因,只因一部电影,一部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图片:前往萨拉热窝途中,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那是曾感动过整整一代人的永难磨灭的珍贵记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我甚至敢说,在巴尔干名人录里,除了铁托,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心目中,排第二位的非瓦尔特莫属。前几年的出国旅游热,中国人去波黑,寻找瓦尔特曾经的踪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图片:当年的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走在萨拉热窝老城区,仿佛走进了那部老电影:始建于1667年的钟楼,如鹤立鸡群般最先跳入我们的眼帘,她不仅是萨拉热窝城内最高、最漂亮、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建筑,也是二战期间波德戈里察大轰炸中幸存的少数几个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静下心来,似乎还能听到钟楼上抵抗纳粹法西斯的枪声,还能看到瓦尔特从钟楼下撤的矫健的身影。哦,怎么找不到谢德的钟表店了呢?那个面似止水,心怀大义,对女儿充满柔情的汉子,在电影中抢了瓦尔特不少戏份。</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谢德对女儿说的那句话吗?“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投降了敌人,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女儿没有听父亲的话,没有等待到和平来临的那一天。(图片:萨拉热窝市容)</p> <p class="ql-block">谢德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的萨拉热窝,等来的又是一番腥风血雨的战争。我听到了那句暗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如果瓦尔特地下有知,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英雄又会做何等感叹?(图片:萨拉热窝郊区)</p> <p class="ql-block">说到瓦尔特,还有一段趣闻。在中国人初来此地旅游时,许多当地人因年代久远,并不知道瓦尔特为何许人也,对中国游客到处寻找瓦尔特感到莫名其妙。</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满足中国人的情感需要,萨拉热窝市政府特地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竖起了一尊小小的瓦尔特雕像。这雕像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有点寒酸,但瓦尔特在我们这辈人心中的形象,却不会因雕像的矮小而减弱半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年轻人追星追的近乎疯狂,而当年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崇拜,我们崇拜的是为民族,为正义献身的英雄。好在为了迎合中国人的瓦尔特情节,据说城市的管理者已着手遴选新址,准备再建一个更大的瓦尔特雕像。萨拉热窝的瓦尔特,俨然已经变成了中国人的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说到电影,现在与当年相比,若论数量,天壤之别。但若论哪个阶段算是“看”电影的盛世年代,那还真有点不好说。当年的电影数量虽少,一年也出不来十部八部,但全民观影的影响力,远非今天的大片所能比拟。(萨拉热窝市容)</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人物如此钟情?我想,这其中不仅有我们那一代人不灭的英雄情节,还因为那个人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时代。(图片:萨拉热窝市容)</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出名,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因为有瓦尔特,但对真实的历史而言,却是1914年6月28日的刺杀事件。(图片:萨拉热窝市容)</p> <p class="ql-block">那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侍女出身的夫人索菲亚到访萨拉热窝。在城郊检阅了军事演习后,两人乘敞篷汽车进入市区。行进中,一名刺客从路旁掷出一枚炸弹,好在机敏的司机开足马力助大公夫妇逃过此劫。(图片:一战爆发纪念馆,当天闭馆维修,未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真不怕死还是故作镇静,大公挥手“继续前进”,还要固执地去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当汽车途经拉丁桥时,17岁的普林西普冲上前去连开数枪,斐迪南大公夫妇当场毙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战幕。(图片: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波黑,一个美丽的国家,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国家。如果说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塞拉热窝就是这火药桶上的药捻。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低调,充满人性温暖和魅力的城市,却曾经演绎着惊人的破坏力和恐怖的死亡。</p> <p class="ql-block">且不说一战的爆发,仅二战在德军占领的头6个月,全城就有70%的犹太人、吉普赛人和塞族人遭到纳粹屠杀。</p> <p class="ql-block">而在上世纪末,三年半的波黑战争,给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更带来了巨大损失。人口普查显示,战前萨拉热窝地区人口有52万,战争结束时仅存战前的64%,伤亡人数高达六万七千余人。甚至连《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据说也饿死在自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在波黑旅游,到处可见战争留下的痕迹。不仅有一战、二战的,更有二十多年前的。(图片:街头的波黑战争遗迹)</p> <p class="ql-block">断桥和老式蒸汽车头记录的是抗击侵略的光荣,断墙残垣记录的兄弟阋于墙的屠杀。</p> <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机场附近有个被称为“生命通道”的波黑战争遗址。二十多年前,数计千计的妇孺和上万吨物资就是通过这幢弹痕累累的二层小楼,通过这条800米的生命通道被送出和输入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小型战争博物馆,真实地再现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不幸。</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萨拉热窝,鹅卵石小道和随处可见的红房子,可以让人们追溯这座城市曾经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二战后,铁托凭借着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压制了波黑境内的民族分裂意识。等他一死,联邦解体,矛盾激化,各民族大打出手,塞、穆、克三族混居的波黑首当其冲,战争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图片:萨拉热窝城内的穆斯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瓦尔特”们用鲜血赢了二战,赶走了德国人。现在,德国统一了,南斯拉夫却分裂成了。很遗憾,“瓦尔特”们的血都白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