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朝林亿本《伤寒论》第63条之错简

若尘

<p class="ql-block">《伤寒论》宋朝林亿版本之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A),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关于此条,有两个通用注解:其一,A句应放在无大热者后面,伤寒学者皆无异议。其二,认为此条无争议的大家有:方有执、尤在泾、黄元御、《医宗金鉴》、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十一版《伤寒论选读》,皆认为此条无误。</p><p class="ql-block">然,本作者认为此条必为错简,无论从仲祖论述伤寒论的药性,还是其方证逻辑,皆自相矛盾,如果按此照症状去用这个方,必然变症蝶起,病上加病。</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药性:</p><p class="ql-block">麻黄,仲祖再三强调,太阳病,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禁用桂枝汤只有一种情形,见《伤寒论》第16条: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至于麻黄,太阳病,无汗或汗出不彻,皆可用。</p><p class="ql-block">石膏:伤寒论用石膏的第一方是第26条,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显然是热极之症。我们再参考一下“石膏先生”张锡纯前辈对石膏的论述:“治外感实热者,直如金丹”,结合神农本草的论述:中风寒热、口干舌焦。翻译成白话就是说,中风伤寒引起的热,而且是极热,而且是入里之热。</p><p class="ql-block">好,我们掌握了这两位药的药性,我们再来分析症状: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汗出,说明表证正在和解;喘,这里不做讨论,方里有杏仁;无大热,此句表明可能有热,但热不甚,翕翕发热就是一种情形。如果考虑汗出,热不甚,大家想一想,伤寒论里面用什么方最合适?毫无争议,百分百是桂枝汤加杏仁(厚朴)。也就是说,63条之症状,没有任何用麻杏石甘汤的可能。但是,仲祖不会这么无聊,为什么要说用麻杏石甘汤?我们知道,古代,文字都是写在竹片上,传承非常容易错失,既然不是仲祖本意,那我们就看逻辑,我们就以方测证。如果一定要用麻杏石甘汤,我们以药方测证:用麻黄,必然无汗,或汗出不彻(身子如麻豆苦痒),本条无麻豆苦痒,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无汗。用石膏,必然有热,而且是大热才最适合用,无大热是很怪的描述,本条也没有翕翕发热的症状。如果考虑上述两条,假设原文错简,我们只需要改一个字,就可以重新组织原文如下:新63条:发汗后,无汗出而喘,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p><p class="ql-block">此条校正后,豁然开朗,并且可与伤寒论12、13、18、23、26、27诸条相互验证,无丝毫违和。反之,原文,句句都是矛盾,且条条都是矛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看162条、176条,可判皆为错简,可以更正如下:162条原文: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应纠正为:下后,若无汗出而喘,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应更正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热,白虎汤主之。</p><p class="ql-block">好了,我们重新构建了63条的逻辑,在实践上,有什么指导意义呢?这次疫情,我看到有媒体报道:有小孩高烧不退,因为医院拒绝接受治疗或延迟治疗,而病亡的报道,非常痛心,如果因伤寒而高烧不退(40度),还怕冷,医院如果不收,一个懂伤寒论的医生,肯定会君麻黄和石膏来辩证处理。伤寒论有一个方,叫越脾汤,肯定会被辩证使用,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咨询中医师以作备急之用。我们再来翻看大学之伤寒论教材,看到教材还是坚持宋朝林亿的注本,这教出来的学生,能看好这病吗?汗出意味表寒可能未退,寒邪要往里入,再加石膏,虽有麻黄,里外皆寒是大概率,况且麻黄竭阴,病人焉能妥善病愈?中医之传,不亦悲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