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烙饼香(原创)

米兰

<p class="ql-block">在家乡,小麦丰收的时节,也是家家户户烙饼飘香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的家乡还比较落后,一年到头,能吃上白面的家庭,算是村里极少有的富户了。</p><p class="ql-block">所以那时,一般的家庭,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者香喷喷的烙饼,那可是像过节一样的欢畅!</p> <p class="ql-block">多数的家庭,平日里的主食还是吃小麦粉里至少掺上一半的玉米粉做成的馒头。</p> <p class="ql-block">到了麦收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户户都会很奢侈地吃上一段时间的纯小麦粉(纯小麦粉被我们当地乡里人称作为“好面”)</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是因为小麦丰收了,还有更主要的一个原因,麦忙时节大家都赶着抢收抢种,干活都比较辛苦,比较累,天又越来越热,也为平安度暑吧,所以,即便条件不太好的,也会在麦忙时节略微改善一下自家的伙食。</p><p class="ql-block">当然,烙饼是大家的首选吃法。</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烙饼吧,不仅“解馋”,比较其它面食,要“节省”些。</p><p class="ql-block">到现在,我仍记得老年人常常说的一句顺口溜:“烙饼省,擀汤费,(这里的汤指的是面条)吃了油馍,卖了地。”</p><p class="ql-block">我奶奶也常常这么说,懂事以后的我,就曾认真地让我奶奶给我解读过。</p><p class="ql-block">因烙饼的手工制作方法,会经过反复地揉面、擀面这样一套程序,吃起来更有嚼劲,也更容易有饱腹感。若变个花样,制作成软软的大馒头或酥香的油饼,随心所欲地吃起来,在那时候,真的会把家吃穷的。(有些有“劳力”的家庭,烙饼都会烙上厚厚一大叠,因为对于一个干活的成年男子来说,若由着性子吃烙饼的话,一次大抵可以吃上十个八个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在当时,大家爱吃烙饼,真的是秉承了节俭的传统美德,并不像如今,有所选择地去吃自己喜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虽如此,可比起那难以下咽的粗糙的玉米面(那时的玉米面也不像现在磨制的这样精细)做成的馒头,(我们当地叫“黄面团子”)能吃上“好面”烙的饼,对各家各户来说已是喜上眉梢的最好的日子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也因为如此,村里大多数家庭妇女大抵都会烙饼,烙饼能手更是能将这烙饼烙到“出神入化”。(哈哈哈,这真不是乱“侃大山”哦)我奶奶就是村里出了名的烙饼能手。</p><p class="ql-block">因为家里人口众多,所以奶奶这烙饼的手艺,一年一年不断地加以巩固与演练,早已是村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了,从和面到制作,其精湛的技艺,一定会让你“叹为观止”的。</p> <p class="ql-block">你瞧,太阳刚冒红,我爷爷刚扛起锄头下地,奶奶慌忙起床,打扫着锅屋锅台,准备做早饭,邻居王奶奶就跑来了。</p><p class="ql-block">“大嫂,今儿俺在你这儿带点烙饼。”她要在奶奶家顺带烙些饼,先来给我奶奶知会一声。</p><p class="ql-block">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奶奶家人口多,麦忙时节常常烙饼。(烙饼是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家里人手不够的,或者烙饼技术感觉差些的,也或者图个省事又图个热闹的,邻里之间就会凑到一起,共同完成烙饼这件欢欢喜喜又热热闹闹的美事。)</p><p class="ql-block">于是乎,在这小小村落里,清晨的一波“烙饼大合奏”就由此开启了。</p> <p class="ql-block">我奶奶刷洗好和面的大盆,添水加面,动作麻利又娴熟地搅和着面粉,不大一会功夫,就把一大盆的面碎儿和成了一个光滑的大面团,(手光,盆光,面光,这才算是高手和面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此时,王奶奶用面瓢也端着和好的面来了,她将面瓢放在奶奶的“大案板”(想必在苏北农村呆过的都见过这个,手工木制的方桌,集菜板与餐桌两种功能。)的一边,就开始了她打下手的工作,她先将鏊子(算是一种古老的用来制作烙饼的铁制厨具吧)支在离案板不远的地方,再引燃麦草,将鏊子预热。</p><p class="ql-block">此时,我奶奶已开始揉面,只见她将那大大的面团用手分扯开,拽啦成宽窄适度的长条,然后极迅速地在案板上用两手滚动至均匀粗细,又揪拽成一个个大小一样的面剂,她将面剂的一半斜握在左手里,另一半与案板接触,用右手按压,左手和右手相互协调合作,奇怪的是,那面团在她手里像玩魔术般地自动旋转,那动作,虽重复不断,但的确精彩极了,我每每都会在一旁看得出了神。</p><p class="ql-block">那不规则的小面剂就这样被奶奶灵巧的双手揉成了扁扁圆圆的“小月亮”,然后就开始进入了烙饼的精彩关键的环节了。</p> <p class="ql-block">奶奶将揉好的“扁月亮”,放在案板上再次用右手按至扁平,然后用面轴开始擀开它,奶奶两手各握住面轴的一端,力道不断地朝两边延展,奶奶会穴着圈儿的擀面,然后翻转,再擀,再翻转,她翻转的动作极快,当那面团儿已明显变成了面片儿,奶奶的动作比先前又加快了许多,她会极快地用左手将小面片的一端搭在面轴上,然后又迅速地将面轴上的面片翻转到案板上,再搭上,再翻转,再擀开,只见那面轴不停地在奶奶手里舞动,面片儿在奶奶手中飞速翻转,如此重复数次,薄如纸片的烙饼就成型了。</p> <p class="ql-block">然后,奶奶会用面轴挑起成型的烙饼端端正正地放到烧热的鏊子中央。</p><p class="ql-block">负责烧火,翻饼的也要好眼力,好配合,才能烙出上等好吃的饼哦!(哈哈)咱们都知道,火候的掌握,也是烹饪美食的关键哦!</p><p class="ql-block">所以,能跟的上奶奶烙饼的速度,能给我奶奶打下手的,定然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哦!(哈哈哈)</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王奶奶表现也丝毫不逊色哦!她将燃着的麦草徐徐放进鏊子底下,烙饼的火候可一定不能用“猛火”哦,然后还要细心地观察着饼的变化,要在受热后最适当的时机将饼翻转过来,才能保证烙饼不糊,口感绵软又劲道。</p><p class="ql-block">王奶奶的眼力也是极好的,每一张烙好的饼,看起来那可都是一样的喷香诱人哦!</p><p class="ql-block">当奶奶家的麦草味,烙饼香飘出家门时,也是我奶奶最开心最忙碌的时刻。</p><p class="ql-block">东边的大婶婶也和好面送来了,南边的李奶奶也拄着拐杖带着她的面赶来了,还有爱凑热闹的我本家的姑妈,定会弄个小面团在一旁等待,在烙饼现场,她一边品尝着热腾腾的烙饼,一边嘻嘻哈哈地会说笑上一整个早晨。</p><p class="ql-block">我是极佩服我奶奶的,她会坚持一口气连续烙好三四家的饼,镇定自若,不慌不忙。</p><p class="ql-block">一个个面片儿在她手里上下不停翻飞,顷刻间就会变出一张张看起来绝对是规格相同的烙饼。</p><p class="ql-block">我奶奶坐在案板前烙饼的样子,直到如今,我都记忆犹新,在我眼里,这样的奶奶真的超有“范儿”。</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我奶奶家烙饼,我自然是想吃哪家的吃哪家的,大家都会照顾到我,谁家弄个“另样”点的饼(就比如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会在烙好的饼上抹上点猪油,再撒上点盐,然后卷起来,那在当时,可是最馋人最好吃的饼哦!)都会特意给我留上一半。所以,每次奶奶家烙饼,我都会过足饼瘾,不吃到肚子饱饱的绝不停止哦!(哈哈)</p> <p class="ql-block">大抵是这烙饼的香味飘远了吧,也或许是那些在地里干活的的各家的劳力们闻见了烙饼的香味了吧,当早晨的这波大型的“烙饼交响曲”接近尾声,来凑着烙饼的大婶大妈们端起各家热腾腾香喷喷的烙饼回去时,地里干活的劳力们也都陆陆续续地回家吃饭了。</p> <p class="ql-block">热热的烙饼卷上大葱或咸菜、辣椒什么的,门旁边一蹲或者大家干脆拿着各自的饼,再端上一碗汤水,出门和大伙一起,聚集在门口的路边上或柴草垛旁,一边大口大口嚼着饼,喝着汤,一边热热地聊起来,调侃声,欢笑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那种满足与幸福的画面,直到如今,都好让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的烙饼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我离开家乡多年,家乡早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到各种各样的面食。</p><p class="ql-block">烙饼更是早已翻陈出新,大小都有,口味不一。</p><p class="ql-block">机器做出的烙饼看起来比奶奶做的还要精致、精细许多。</p><p class="ql-block">我还是喜欢吃烙饼,每次出去吃饭必然要点上一份饼,但却怎么都吃不出奶奶的烙饼香味。</p><p class="ql-block">我想,大概是奶奶的烙饼带有故乡和故乡人的独有的味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