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传奇七 鞍字口古庙与二七和尚墓

冰河

2018年春,张家畈镇为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联合中国摄影报举办全国摄影拉力赛。前期准备过程中邀请本市摄影家踩点当地名胜,影友杨主席、兰主席和孙总前往鞍字口,拍摄了一座古墓,归来后告诉我该墓规模何其巨大,形制何其独特,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2019年秋,趁我在东山驻村扶贫的时机,特意拉老兰、孙总、夏知秋等再去探访古墓。同在木子店驻村的老余和张家畈中心学校的李校长是摄影爱好者,卢校长是张家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一行人兴冲冲前往。 古墓坐落在鞍字口古庙附近,鞍字口位于李家冲村,距镇区很近,站在山上远望,镇区历历在目。一路上,卢校长绘声绘色地介绍极富传奇的二七和尚,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就到了目的地。 据卢校长介绍,二七和尚因二十七岁出家而得名,晚清至民国间人,先在朝廷为官,因不满当朝腐败,遂辞官出家,云游各地。在鞍字口遇到智远禅师,遂在其门下潜心修炼得道,在智远禅师圆寂后继承其衣钵。二七和尚精通医术,靠中草药和医技在当地救人无数。民国十六年北洋军阀溃部李老末(本名李建邦)率部4万余人窜入大别山区,听说二七和尚有谋略,便请他当军师。二七和尚用神通测知此人不过一介草寇,成不了气候,便未应允。李老末祸害东山,东山大族组建民团拼死抵抗,不久老末果然战死于薄刀峰。卢校长讲了二七的种种神奇事迹,我印象最深的是“把太阳拴住”: 古庙周围一些田地归寺庙所有,僧人们种些五谷杂粮,遇到忙季,附近村民纷纷自愿前来帮忙。有一年插秧时节,村民照例来帮忙,从整田到扯秧,再到插秧,大伙觉得忙了一天,时间不早,就提出下山回家,明天接着干。不料二七和尚说:“太阳蛮高呢”。大伙抬头看,太阳果然还当头照着,便继续忙活,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时辰,秧全部插完了。大家来到庙前,见放着许多火把,都惊奇不已。二七和尚说:“为了把秧插完,贫僧今天将太阳栓住了,现在各位只能拿着火把回家,实在抱歉,请多包涵。”说完,只见他把手一挥,霎时间天地一片漆黑,徒弟们将火把逐一点燃,发给大家。乡亲们点着火把摸黑下山,回到家已是午夜时分。 把太阳拴住,这样的神通简直匪夷所思,闻所未闻。<br> 上得山来,先到一座古庙,只见大殿正门两边各悬挂一张照片,原来是鞍字口庙修路义工合影,时间为2013年4月18日。可见之前的进庙道路十分不畅。庙四周为砖木建筑,中间是院落,大殿里面很简陋,佛台不高,菩萨塑像不算大。因急于看古墓,没有在庙里多停留。看建筑大多是倒塌以后重新恢复的,只有部分山墙和走廊边门保留了旧貌。在里面的一堵山墙上面发现了一块砖,上面刻有文字,正文为“康熙九年”,后面两排小字:“6月18日定持”。从文字可知建庙时间至迟为清朝早期(1636年清朝国号确立,到末代溥仪逊位于1911年,凡276年,康熙九年为公元1670年,距清开国仅34年,距今则为352年)。东山建庙的历史最早的至少要追溯到唐朝,也许康熙九年是古庙某次修复的日期。<br> 出庙不远,就到了古墓群。先是一座小墓,墓前立了几块石条,墓门上有宝顶,一看就知是和尚墓。卢校长介绍这是庙里杂役的墓。再往前走,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墓现身了。整个墓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一座六边形石塔,不算很高,顶部有圆球形日轮,象征佛的智慧。墓门与前面的小墓一样,嵌有铁制圆环,便于开启。上面有刻字,可惜字迹比较模糊,加之石门下部残损,只能依稀识别出“康熙二十”、“临济正宗”、“普同塔”、“皆同拜造”等字样,则这是早期寺庙住持的塔墓,显然并非二七和尚的。墓门上面有一块石匾,“窣堵波”三字十分明显。经查资料得知,窣堵波又称窣堵坡,梵文音译,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比较普遍。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用砖石垒筑圆形或方形的台基,周围一般建有右绕甬道,设一圈围栏 ,分设4座塔门 ,围栏和塔门上装饰有雕刻 。汉代传入中国时与中国本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塔,中国阁楼式塔是中国木构重楼与印度的"窣堵坡"相结合的产物。按照佛经律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我今欲于显敞之处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众人随情供养。佛言长者随意当作。长者便念。云 何而作。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 乃至十三。次安宝瓶。长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为余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长者若为如来造窣堵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四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按照这些记载,鞍字口的这座“窣堵波”不仅有华美的顶盖、相轮,两边还对称地营构甬道,是一座典型的得道高僧埋骨塔,里面应有舍利子。如果这不是二七的墓,那二七的墓在哪里? 绕过“窣堵波”,走到背面去,一座呈单个“六角括弧”样貌的古墓在此显现出来。只见该墓主体部分由三层组成,下面有三块石板,分别由石条隔断,中间有两层石板,其中上面石板有波浪形凸起,再上面一层中间是一个石柱,两边各一块石板,石板两边是四块石墩,其中石柱上面刻了一个圆圈,推测为日轮,石墩、石板均有字,两块石板各刻有“断望”、“归真”字样,都是佛教用语,意即告别人世,归寂、灭度,石墩四字分别是“西”、“城”、“佳”、“域”,连起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最上层还有一个两头翘起的顶盖。主体部分两边各有延伸的部分,都是石块垒起来的,且与主体部分形成内收的夹角,就像六角括弧的一半。这个墓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虽然没看到年号,但相比“普同塔”,感觉年代要近一些。如果上述推测不错的话,这才是二七和尚的墓。“普同塔”应是清朝早期鞍字口庙的开山师祖的舍利塔。经历三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塔体遭到破坏,后来用水泥进行了修补。但整体保存还是不错的。 鞍字口庙,光绪八年版县志没有收录,二七的师父智远禅师也无从查考,也不知与临济宗有何渊源。一代高僧,长眠东山,大德高行,不仅勒石以纪,更将长期留存在百姓心中。 逆光下的鞍字口庙一角。 主殿正门,下面的门槛石是一整块石条,长度惊人。上面分段雕刻花纹。 大殿内景。 梁架似是新的。按光绪八年县志记载,清代麻城保存的坛庙寺观坊表非常多,而麻城市志(1986--2005)所载经过登记的佛道场所仅有42处,其中首推帝主庙,这是麻城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全真教道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惜乎晋“国保”失败。 木鱼似是旧物。 保存相对完好的拱券门。 老山墙,其中一块砖上刻有“康熙九年”等字样。 寺庙“杂役”之墓。中间石门上也有金属把手。顶部有宝盖,规格也不低,只是跟旁边“豪华”墓相比,才显得“寒酸”。从建筑美学角度看,宝顶硕大,下面有些单薄。左边的石块遭到破坏,其实可以复原。 窣堵波,根据碑石记载,可称“普同塔”。白鸭山上明代高僧道一的塔刻有“大同”二字。“普”“大”字异而意同,皆是高僧的理想国。六角形塔后边有石墙呈半月形环绕,契合古制,“具足”之作。 塔身近摄,文字、图案清晰而精美。然水泥修补痕迹不忍睹之。 石门残损,字迹部分可以辨认。 左右甬道,庄严规整。 疑似二七和尚墓的“断望”“归真”墓(我自强名之)。方形供桌今空空如也,遥想当年,二七归真之后,信众、乡民在墓前立石供桌,四时果馔,袅袅香烛,是万万少不了的。我今在大师墓前俯首合十,礼敬高僧,祈求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为昨日仙逝的恩人、兄长、教育家刘良斌君护持保佑,直达“西城佳域”!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