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30日,我和朋友三人来到史家胡同游览,疫情下两个月都在小区很少出来,北京昨天刚摘星,街上游人还是不多,我们乘坐公交到达史家胡同西口。</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史家胡同从明代历经清、民国直到今天没有更改过名称,可见其名称的稳定性相当强</p> <p class="ql-block">乘坐地铁五号线在灯市口下车或者公交车在米市大街下车往北走不远就是史家胡同西口。</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方位</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之高贵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许多高官名人都曾住在这里,这里还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英国威廉王子专程前来拜访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胡同每家门前的标牌</p> <p class="ql-block">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史家胡同小学</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口的史家小学,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旧址建起了“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清末成立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前身),在史家胡同小学招考赴美留学生,1909、1910、1911年三次赴美学生考试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都是从这里参加考试出国留学的。</p><p class="ql-block">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了</p><p class="ql-block">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也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院</p><p class="ql-block">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的故居,李维汉其子李铁映一直与他住在一起,因此这里也是前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故居。</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最早是清朝雍正帝第五子,乾隆之弟和亲王弘昼的宅邸,他的八世孙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先后住过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也住过原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p><p class="ql-block">1919年是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时作过朝鲜大使馆,现在是外交部机关宿舍。</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3号 </p><p class="ql-block">这里最早住过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p><p class="ql-block">据说住过清朝大太监李莲英,清末驻德国大使洪均和苏州名妓赛金花,</p><p class="ql-block">国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陆军中将范汉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同志都曾在此居住办公</p><p class="ql-block">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后院,而出入则在内务部街甲44号,华国锋就是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计划。</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是涉外宾馆:好园宾馆大门上的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 章士钊故居</p><p class="ql-block">曾为山东抗日名将国民党中将李树春将军私宅。</p><p class="ql-block">解放初,为越南驻中国大使馆。</p><p class="ql-block">1953年后为香港大公报驻地。</p><p class="ql-block">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曾任外交部部长)夫妇在此院居住。现被外交部收回。</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西口这三座一字排开的院落最初是清朝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府邸。乾隆中后期孙士毅军功卓著,因此封官加爵,赏赐史家胡同三路并连的大宅,这在清廷“汉官不得居住内城”限令下是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7号傅作义故居</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华北“剿总”总司令、北京和平解放功臣傅作义官邸。北京和平解放前夕,傅作义不知在这座大门里渡过多少不眠之夜。建国后傅作义任水利部部长,将47号捐出。</p><p class="ql-block">傅作义搬离后住过国民党陆军上将,时任新中国林业部部长的刘文辉。</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7号院也是已故国家副主席、中国中信集团老董事长荣毅仁生活多年的地方,“中信”的筹备工作就是在荣老家里进行的。荣老在世时,许多重量级的国际人士都曾成为荣府家宴的座上宾。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都曾到访过史家胡同47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2号,史家胡同精诚实验幼儿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信奉基督教的王明道夫妇将胡同里的42、43号自家私房用来基督徒聚会,成为北京东城相当著名的基督教会堂。1955年肃反中两口子双双以“反革命”罪入狱,42、43号两院全部房产做为“敌产”没收,以后成为孩子们课外活动的少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5号院</p><p class="ql-block">全国妇女老年活动之家,曾随傅作义起义的国民党中将周体仁曾住35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4号</p><p class="ql-block">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曾为铁道部副部长的石志仁曾经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甲24号中国妇女杂志社</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现在是胡同博物馆,它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她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凌叔华是上世纪20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p> <p class="ql-block">父亲凌福彭清末代理过顺天府尹(北京市代市长)和直隶布政使(河北省副省长),北洋政府时期是北洋政界高官,有着近百间房屋的干面胡同49号是凌家私产。</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与北大教授陈西滢结婚时,凌父将靠近史家胡同的后两进院子送给女儿陪嫁,成为以后北平著名的“大小姐家的书房”,上世纪20年代,史家胡同24号院门口来访者络绎不绝,汇集京华名流群英荟萃,其中很多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名人,从辜鸿铭、陈寅恪、胡适、齐白石、巴金、沈从文这些文化学者,到林徽因、徐志摩这样的名流等均常在此聚会谈笑风生,就连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成为过她的座上宾,沙龙的女主人便是凌叔华。</p><p class="ql-block">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10年。</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去世后,其女儿陈小滢把凌府的产权转让给了国家,唯一的要求是:院子要用于公益事业上,不能做商业,也不能盈利。所以,查尔斯基金会和街道的相关部门将凌府变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主要展示了史家胡同历史沿革及现状及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全景图,这是130个院落微缩复原。</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日,威廉王子首次来中国访问。他到访的第一站,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3号院模型</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是人艺摇篮展厅,这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史,和一些人物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史家胡同59号是近代教育的发端。</p><p class="ql-block">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909年,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年、1910年、1911年三次甄别考试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p> <p class="ql-block">促成美国退还庚子始放的清驻美公使梁诚,他也是早期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一生为国家外交和教育体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p><p class="ql-block">1905年,梁诚时任清驻美公使,他获悉美国从中国获得的庚子赔,已超出应得数额,随即开始与美国政府交涉,カ争收回余款。在这封致外务部的信函中,梁诚建议马上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p> <p class="ql-block">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合影</p><p class="ql-block">1910年第二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合影清华园旧照</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与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80多年前清朝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左翼宗学,在此传授满汉文化知识、骑射技艺等,培养人才。左翼宗学与右翼宗学(现北京三中)一并,始建于清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1724年5月27日)。左翼宗学系清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子弟学校。1905年,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3月,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1910年至1936年校址移至史家胡同。民国25年11月1日(1936年),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街15号现址。</p> <p class="ql-block">庚子赔款出国培养的留学生 胡适 梅贻琦 赵元任 竺可桢等一大批留学生。</p><p class="ql-block">他们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民国大师、成为各个文化领域的带头人,某种意义上,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在史家胡同小学三次考场选拔赴美留学人员后,清政府将北京西郊清华园地段拨给游美学务处,营建游美肄业馆,即留美预科学校。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 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主要介绍了她的成长过程和各方面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丈夫陈西滢,民国时期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他的表舅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吴稚晖,妹夫是竺可桢。</p> <p class="ql-block">1989年底,凌叔华也许是感到来日不多,下决心落叶归根,在最后的日子里从飞机上用担架抬下来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16日,凌叔华最后的愿望得以实现,躺在担架上的她回到了史家胡同24号。只不过,这里早在解放后就已经变成了一所幼儿园,孩子们列队欢迎这位老奶奶。六天后,经历过富贵贫贱,战乱流离,漂泊异乡多年,带着对史家胡同旧居的深深眷恋,凌叔华与世长辞,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胡同名人展</p> <p class="ql-block">章士钊(1881年3月20日~1973年7月1日),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p><p class="ql-block">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p> <p class="ql-block">傅作义 </p><p class="ql-block">曾是华北“剿总”总司令、北京和平解放功臣傅作义官邸。建国后傅作义任水电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周体仁,原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司令,随傅作义起义,赴云南成功策划卢汉云南起义。</p><p class="ql-block">范汉杰</p><p class="ql-block">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政府主席,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p><p class="ql-block">范汉杰被派任指挥锦州前曾经在53号院居住。</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p> <p class="ql-block">担当外交家 彭明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驻波兰共和国大使。</p> <p class="ql-block">雕塑大师滑田友</p> <p class="ql-block">石志仁 中国机械工程专家,曾任铁道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刘士豪 内分泌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同仁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乐松生 同仁堂13代传人,1948年接任同仁堂经理。</p><p class="ql-block">乐松生后来与上海的荣毅仁齐名,成为全国工商界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本人也因此担任了北京市的副市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邹雅 版画家、山水画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油画家罗工柳</p> <p class="ql-block">第六展厅:胡同的时代记忆展厅</p><p class="ql-block">陈列馆里摆放着凌淑华的生活物品和胡同的老屋檐、瓦当、小镇兽……院内主人的生活,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以及京胡同的旧时光都一一浮现。</p> <p class="ql-block">在时代记忆展厅内,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重现。</p><p class="ql-block">点击电子音乐菜单,也能听到老北京胡同各种腔调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迪七展厅:胡同生活场景复原,展厅内的展品多是胡同里的居民捐献的老物件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五六十年代北京家庭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最后一排房子门上贴着胡同里各种大门的介绍,就是没有王府大门,为了四合院大门的资料完正,我是在网上找到的王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合院大门样式多种,有几种不同等级的大门形式。</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大门第一级为王府大门。王府大门可谓是皇亲国戚专用大门,足足占有三间至五间房,并且两侧设有影壁。</p> <p class="ql-block">第二级:广亮大门亮门是有想当品级的官宦人家</p><p class="ql-block">第三级是金柱门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形制略低于广亮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级:蛮子门是南方到北京经商的商人经常使用这种大门,他们把大门推到了最外面的檐柱上,就是为了不给小偷容身作案的机会。而“蛮子”则是北方人给南方人起的“外号”。门大多时南方的商人和富裕人家不炫富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级: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普通人居的。如意门就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百姓人家常用的门。</p> <p class="ql-block">第六级 西式门也叫西洋门就是清末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清中期西洋文化进入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北京的老百姓模仿外国建筑,将自家的大门装饰成“西洋门”。</p> <p class="ql-block">第七级 随墙门就是直接在墙上开的门洞,也会在墙上略加装饰变成“小门楼”。没有柱子,没有房脊,是最低端的门,是最底层平民的房子大门和墙垣门多用于百姓人家的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号院是一个文艺大院,</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城后把这里作为驻地,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就在史家胡同20号院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宣布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史称“老人艺”也是新中国戏剧摇篮,首都剧场建成之前,很多剧目在这里酝酿排练的,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p><p class="ql-block">《龙须沟》《雷雨》《茶馆》等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孕育和排练。</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1号,内分泌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同仁医院院长刘士豪曾居过,现在的房子是被改造过的。</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3号院</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上将卫立煌曾住23号院</p><p class="ql-block">担当外交 彭明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居住于史家胡同23号院。彭明治曾任驻波兰共和国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3号院</p><p class="ql-block">外交家王炳南曾住33号院</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1号院</p><p class="ql-block">著名油画家罗工柳曾住31号,他主持第二三四套人民币设计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滑田友曾居住于史家胡同31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1号院史家胡同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13号</p><p class="ql-block"> 邹雅(1916-1974),江苏省无锡市人,版画家、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协会会员。曾居住于史家胡同13号院(旧门牌6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11号</p><p class="ql-block">整条胡同只有这里不是四合院格局,这是一栋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现在是大杂院。院里进深很窄,不好拍照。</p> <p class="ql-block">家胡同8号</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其妻子范瑾曾是北京市副市长,</p><p class="ql-block">乐松生,同仁堂13代传人,市政协委员曾住在8号院里。</p><p class="ql-block">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光远在此住了近四十年。</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号院</p><p class="ql-block">最早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索绰络·德保的旧居,德保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闽浙总督、礼部尚书等职,今已有2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奠基李何林曾在这里住过。</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最后一个独门独户的居住者是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的韩光。</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号院</p><p class="ql-block">中国社科院院长《红旗》副总编胡绳曾经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1号,作家藏克家曾经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的介绍墙。</p> <p class="ql-block">墙上刻着史家胡同的介绍和各个大院所住过的名人。还有杨朔 艾青都在此胡同住过。</p> <p class="ql-block">出史家胡同东口,午饭后来到内务府街往西返回的方向回去,顺便再看一些故居。</p> <p class="ql-block">内务府街</p><p class="ql-block">宣统年间因民政部设置于此而更名为“民政部街”;后因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而改称“内务部街”,后来这个称呼就延续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条街有三四个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11号</p><p class="ql-block">曾是清代乾隆年间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明瑞的府第,时称“明瑞府”,俗称“将军府”。后来道光皇帝的六女儿寿恩固伦公主嫁给明瑞的重孙子景寿,这里又被称为“六公主府”“驸马府”。民国:六公主府家道败落,将大宅卖给了当时的北京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1949年:成为总后勤部的办公机构,当时的旧门牌号是5号,现在改成11号院。1952年:总后勤部搬到复兴路办公,这个院子移交给总政治部管理使用。</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p><p class="ql-block">内务府街39号旧门牌20号是大文学家梁实秋的出生地,他在这里前后共生活了20多年。</p> <p class="ql-block">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街15号现址。</p><p class="ql-block">段祺瑞掌管北洋政府时,其内务部办公行署设在今内务部街13号(旧门牌15号),即今天的北京市第二中学校址,而今该校的拱形大门便是当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公署的大门。北京二中的前身是清代左翼八旗中学堂。</p> <p class="ql-block">内务府街甲44号</p><p class="ql-block">奉命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史家胡同在53号的后院,出入门在内务府甲44号,他和老帅叶剑英等,就是在这里一起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p><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移居中南海。遗留的偃龙府修葺一新,1980年分给辞去中央领导职位的纪登奎。纪登奎携家人住进华国锋曾经住过的院里,纪登奎夫妇去世后,纪登奎长子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台湾作家李敖也曾住过这个院里。</p> <p class="ql-block">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从过去的史可法、赛金花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于光远、章士钊、臧克家、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等还有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诚、牛星丽、金雅琴、濮存昕等艺术家都在这里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700年的风云激荡演绎在这条700米长的小巷中,史家胡同可谓风云汇聚,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充满了人文积淀和历史回忆……</p><p class="ql-block">真是“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让这座胡同名扬海内外,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胡同。非常值得浏览的。</p><p class="ql-block">我这是第二次来,做了一些功课所以把全部大红门基本都拍回来了,有的还待于考证。</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留下我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小学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p> <p class="ql-block">全国妇联老年活动老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李维汉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