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然一笑美篇(46)

欢然一笑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采访手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进士匾考究的故事</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张善格</span></h3> 旧时,老城区从东城门到西城门仅三里街,流水泉处是千年羊城最繁华的地方。在流水泉巷口街边是乐家大屋,大屋主人是乐生斯,是一个经济殷实的家庭。他有两个儿子都是“文林郎”,其孙子乐鸣韶是一个进士。在古代,这是地方上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br> 今年春上,我到寨下村乐家湾采访时,发现乐氏祖祠上有一块黑底溜金的牌匾,上书“进士第”;左边落款是: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加三级刘统勋,经筵讲官礼部左侍郎内阁学士加三级介福,礼部右侍郎纪录五次金德英。右边是:丁丑科进士乐鸣韶立。<br> 面对这块古代珍贵的匾额,我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为什么牌匾不悬挂在县城流水泉乐姓之家而悬挂于此?为这我进行了一周时间的采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玩童走上了仕途之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流水泉巷的乐生斯从小就从事经商行业,十多年过去就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们都是富裕了就追求名望,乐生斯为了家庭富贵双全,他积极送乐玉成、乐庶斋两个儿子读书,因此两人最终都获得秀才资格,赐得了文林郎名望。<br> 乐生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有一次,他到寨下堡去,看到了美丽富饶的寨下畈是一片宽阔肥沃的土地,一条清溪从磨皇尖下来然后款款地从畈中向东南流了过去。在沙堤与寨下交界处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那就是石鼓庄。<br> 乐生斯非常钟情石鼓庄的山水,他花费了重金在石鼓庄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建了农庄,让大儿子乐玉成落居此庄。<br> 清雍正六年(1728),居住在县城的乐庶斋生了一个儿子乐鸣韶。由于祖母郭老孺人的娇惯,小时候的乐鸣韶是一个调皮捣蛋鬼,七、八岁还不想进学堂。 乐鸣韶祖母十分疼爱孙子乐鸣韶,成天把他带在身边。郭老孺人有时在县城居住,有时来到石鼓庄在大儿子乐玉成家居住。郭老孺人信佛,因此她经常到茅田寺去烧香拜佛,求神求鬼。<br> 小小的乐鸣韶也经常随着祖母去茅田寺。那时,茅田寺开办有经馆,有十几个生员在那里课读。有一次,乐鸣韶扒在茅田寺的经馆窗口,看见里面的学生都在静静地读书,即使下课也仅仅是休息片刻又接着课读。乐鸣韶问祖母,说:“这些人为什么这样苦读书,不想玩耍?”<br> 郭老孺人把乐鸣韶拉到寺门外一条石凳坐着,说:“他们都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以后若是去参加科考,中举了就可以做官,你看当官的人都有八抬大轿坐,多威风!”<br> 乐鸣韶说:“我也想坐坐八抬大轿。”<br> 郭老孺人说:“那你去读书。”乐韶鸣说:“好的,我就回家读书去。”<br> 乐鸣韶回到县城后,就到圣庙读书去了。虽然平时乐鸣韶非常调皮古怪,但真正开始认真读书,他的成绩非常好。蒙馆读了几年后接着读经馆,很快成了通羊街上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乐鸣韶参加县试,很容易获得了秀才资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十八年(1753)八月,乐鸣韶前往省府参加乡试,在省城客馆住了几天后,就参加了乡试,考完后乐鸣韶就匆匆回到了通山县城流水泉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乡试刚过一旬,通羊街流水泉巷口的报子锣就敲得震天响,乐鸣韶和父亲乐</span>庶<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斋扑跪在地上听着官府的官员宣读了科考会试的榜文,乐鸣韶中榜了,获得癸酉科举人名望,那年他二十五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b><font color="#ed2308">一个荣登金榜进士的无奈</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乐鸣韶获得了举人资格后,他决心向更高的名望攀登,于是他又在八股文的书海中又奋斗了几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是乾隆皇帝准备第二次下江南寻访的那年,皇上要待殿试后才南巡。那时,会试地点位于贡院东街、贡院西街(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故称“北京贡院”。</span></div></h3> 乐鸣韶读书一直是伯父乐玉成资助的,也就是说乐玉成的田地收成的一小半是用于资助乐鸣韶就学。可见乐玉成也对这个有着读书天赋的侄儿的名望是多么大的期望啊!<br>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京城会试时间安排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共三天。<br> 正月半过后,因乐鸣韶父亲身体患病,只好让伯父乐玉成陪伴乐鸣韶进京会考。<br> 每到京城会试期间,贡院的六条大街都人满为患,乐鸣韶他们只好投宿在离贡院两三里远的旅馆住宿。<br> 到了考试那几天,为了不耽误进场时间,乐玉成有时半夜不睡等天亮,好做早饭给鸣韶吃。乐鸣韶进考场后,乐玉成就坐在大街上苦苦地望着贡院的大门,等待着美好的信息到来。<br> 二月二十日那天,贡院前的皇榜张贴出来了。乐鸣韶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殿试金榜》的第一甲开始流览,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三名,是蔡以台、梅立本、邹奕孝。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七十名,乐鸣韶很快看完,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一百六十九名,当乐鸣韶看到九十八名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了,这时他竟然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睛饱含了泪水。伯父乐玉成问道:“怎么?” 乐鸣韶轻轻地说:“中了!”说完父子两人就紧紧地抱在一起了。<br> 那年,乐鸣韶是中了进士,也正是身强力壮的年华,更正是人生大展宏图的岁月,乐鸣韶每日都在苦苦地等待,可就是没有等到皇上让他出任仕途的诏令。<br> 半年后,乐鸣韶以进士身份在县城自设经馆收徒任教。由于他学风严谨,教导有方,鼓励学生成才成器,使不少学生成绩优秀,并考上了秀才、举人。<br>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八年就这样过去了。<br> 那些年月,清朝廷对云南的局势若明若暗不放心,大有鞭长莫及之虞,“云南抚、按及沐天泽交章称黔国公沐天波造反、有土司沙定洲出奇兵扑灭之。”云南各地的土司有些自己组织起来,攻占州县,杀害官吏,社会非常混乱,很多官员都不愿到云南边疆去任职。 清乾隆三十年(1765)春,一张诏令送到了县城流水泉乐家大屋,朝廷让乐鸣韶出任滇南楚雄府南宁县令,那年他29岁。<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片荒蛮地域的县令</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清乾隆三十年(1765)夏,乐鸣韶来到了滇(云南)楚雄府南宁县。南宁位于云南高原的东部边缘,是经畹町直接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当时,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各地土司和回民经常制造动乱。朝廷为了平息乱局,派大兵前去镇压,因此,南宁县要承担支援前线的粮草任务。乐鸣韶毎一次接到命令,他总是积极响应,以妥善的办法备齐钱粮,押送交付,往来与民秋毫无犯。<br> 为了当一个好的父母官,乐鸣韶还安排较多的时间穿着便衣到民间去走走看看。经过多次的走访,他发现这边区农村人都不识字,什么清规、法纪都不懂,土司头目的号令就是王法,可他们又要受到土司们的盘剥。 他想,知识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生进步的头等大事。于是,他邀请邑内绅士会商进行扫盲、办学事宜。要求各堡甲都办学,要让七至十五岁的儿童少年最少能读两年书。他这一号召发出后就得到了各堡甲的热烈响应。<br> 随后,他自己捐资数百两俸银创建“曲阳”书院,并请来昆州太史施公顾问主席。一时间、南宁各地文化名流云集曲阳书院任教。短短两三年,南宁民间耕读的风气就逐渐形成。由于乐鸣韶办事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与南宁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br>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廷巡察到边疆视察,了解了安宁的变化,以及乐鸣韶善于安抚百姓,谙务军事的情况,对他大为赞赏,上报朝廷后,乾隆皇帝下旨让乐鸣韶调补楚雄府待补知府、兼管军务,并兼任楚雄县令。<br> 当时,楚雄府衙就设在楚雄县内,乐鸣韶到任后,他发现楚雄府辖属的楚雄县有差役之困,有随意调派劳役之风,老百姓叫苦连天。<br> 乐鸣韶心想:作为百姓父母官、不能解决老百姓的疾苦,怎么对得起来自老百姓的俸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全面掌握情况之后,立即召开绅士、乡老们的会议,提出差役不平等问题,交付大家讨论。通过耐心的工作,终于一致同意废除不平等制度,兴利除弊。老百姓欢天喜地,奔走相告。</span></div><br><b><font color="#ed2308">一个守孝赤子的两件大事</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故乡传来了父亲逝世的噩耗,给了乐鸣韶当头一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根椐当时清朝的制度,在朝为官的人死了父母、放假两年作为“丁忧”守孝期。乐鸣韶当即交待职事,匆匆起程。当车马行至原任地南宁县境时,沿途数千人饱含热泪,跪地送行,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使乐鸣韶终身难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回到故里,慎办了丧事。在守孝期间,他决定完成父亲平时嘱咐过两件大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一件事是续建祠堂。原乐家祠堂由于经费问题仅建前重,乐鸣韶这次决定组织乐氏登、雅两大族完成祠堂第二重建造。入冬,他邀请登、雅两户及各庄族长到家商议祠堂复工修建事宜。在他的推动下,大家一致同意祠堂第二重的修建,同时成立了董事会,大家推他举为董事长。重建后的乐氏宗祠在县城九大祠堂中被获得了“乐氏祠堂一支花”的美誉。</span></div></h3> 第二件是鄂东南八户合修大成宗谱(即通山、阳新、大冶三县)。为了敬宗穆祖,团结族亲。他自己做“鄂东南乐氏宗谱”大成宗谱合修的联络工作。在当时的交通不便,行路艰难的情况下,他打马往返于三县之间,跑遍乐氏村庄、多次召开大小会议,组织筹备修谱事宜。成立“鄂东南乐氏合修宗谱总局”后,推举他为总局局长。<br> 经过两年的努力,乐氏登、雅两族祠堂告竣,“鄂东南乐氏宗谱”大成也相继完成。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生前的遗愿。由于过度操劳,这时的乐鸣韶面容憔悴,疲惫不堪。<br>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乐鸣韶认为自己可以安心赴任了。临行前,他安排族人把家中的“进士第”匾牌送到石鼓庄,悬挂在乐氏祖祠的梁柱上了,以示感谢伯父助学之情。<br> 他告别了父老乡亲,登上了起程官车。在去滇南的官道上。谁知行至半途,陡觉身体不适。他自知不妙,回车返里,抱病一月,医治无效,端坐含怡而逝,酉年44岁。<br> 人们都为乐鸣韶短暂的人生感到惋惜,他像闪闪的流星一样而倏然逝去了。然而,他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闪光的一生。他不仅是乐氏家族的骄傲和榜样,更是为官爱民的模范,清廉的典型。在短短的五年仕途中,他留下了人生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不朽的英名。<br><div><font color="#39b54a">注:本文参考了乐正勋先生提供的资料。</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