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高台

海神

<p class="ql-block">从巷子口上沩山,一条公路在大山中折反而上,这就是九折仑。九折仑九折而上,高近千米。在九折仑上的沩山,是宁乡西部的高地,当九折仑隐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时,高台上的沩山或许是云雾缭绕,或者是晴空一片,这是一个山顶上的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大沩凌云历来为宁乡十景之一,站在沩山九折仑顶,面朝巷子口方向,山在云之上,山下田园村社,小如土垒,真有站立高山之颠,一览众山小的快意,沩山为八百米的高山盆地,山上常年云雾缭绕,那些云雾在山间飘浮,千变万化,又给了人们无尽的联想。清代宁乡诗人周在武写道:</p><p class="ql-block">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不改,云飞东复西。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p><p class="ql-block">“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这是诗人眼中的沩山。但在他眼中,除了山,还有更让他心动的东西。我曾经说过“云是山的妖,山因有云才有欲盖弥彰的诱惑”。在周在武的心中,沩山的山与云有着更深的情素:“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作者以云雾与山的关系为切入,吟咏沩山,云雾在山间,给山带来风雨,给了山的灵气和生命,这就是山与云的深情。作者以“云情竟如许”作为结论,其中“云情”二字,让人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在宋代大儒易祓眼中:“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易祓为巷子口人,宋代状元,宁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在晚年退隐家乡,面对云雾中的沩山,筑楼而居,他把居所取名为“识山楼”,沩山成为大儒心中的至上高地。</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沩山是宁乡的高台,也是宁乡母亲河的源头。</p><p class="ql-block">从沩山镇沿沩水上行,是一条两车道的柏油景区公路。公路沿河而行,在宁乡,安化交界的九折仑西端,便是宁乡母亲河沩水的发源地。这里的村子就叫沩水源村。公路两边是精致的农家院落,在进入山冲五公里后有一个停车场,车辆停在这里,之后步行,沿石块铺就的便道再走1.5公里,在山冲的顶端便是沩水源。</p><p class="ql-block">沩水源头分左右两处。右边是一个山窝,进去大概百米,有“沩水源”题字。水沟石块间有泉水滴出,这点滴的泉水就是沩水最初的渊源。左边沩水源的标志是一个圆形的石砌水池,还有一块小石和坐凳,作为休息之处,没有文字标志。</p><p class="ql-block">在沩水源的山窝往上,有一个观景亭,亭边是青砖砌的长城样墙垛。站在这里看过去,层层山脉由近而远,居高临下,对面是高大的巷子口的屏风扶王山,还可以看到天际边的青山桥的芙蓉山,流沙河的罘罳峰,老粮仓的望北峰,上宁乡的山川地势,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夕阳下,山脉中,农家傍晚的炊烟在天地间形成漂渺的淡淡的烟雾,这些烟雾在山间或沿山脉缓慢流动,或在村庄上空升腾,给人以山居人家炊烟袅袅的温馨。</p><p class="ql-block">在从沩水源往沩山镇上回走,小溪边,有一根竹片引来的山泉,流入沩水小河,我用这沩山的泉水洗手,水冰冷清澈。在公路边的一处山崖,有水从高处坠落,散开如芦花,名芦花瀑布。</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沩山以千米高台的位置,一年中大半时间隐在茫茫雨雾中,这里的空气绝对清新,伴有丝丝湿润。这里的茶树生出的叶子细而鲜嫩,雨雾中生长,这种宁乡特有的沩山云雾绿茶,是进贡皇上的极品。沩山的垄垄茶园,在山坡上画出精致的线条画,给山坡穿上深绿或浅绿的条纹衣。</p><p class="ql-block">一山之隔的安化,不产绿茶,安化的是发酵的黑茶,远销云南,西藏,在沩山西边的安化那边就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一山之别,都产茶,一绿一黑,一远销西陲,一为皇上贡品,这个高地有点特别。</p><p class="ql-block">它的这个千米海拔高度,给沩山一种世外洞天,夏天的温度比山下低几度。在沩山的夏天,不管太阳有多大,照射有多毒,只要在树荫或山崖背阳处,立马凉爽,在晚上农家从不用开电风扇,床上必放棉被,这里的昼夜温差,让人不知酷暑为何物。</p><p class="ql-block">在沩山就餐,塘里鱼和豆腐是必点的。沩山为高山盆地,塘为冷水塘,鱼在水中生长速度慢,斤多的鱼要一两年生长期。这里的水煮鱼只需几只青椒,或几片紫苏为佐料,煮出的鱼肉紧凑细嫩,按鱼刺分出一瓣一瓣,夹起,可以细嚼的,煮出的鱼汤是乳白的汁,其味鲜美,竟有甜的味道。鱼汤伴饭是忍不住要吃的,但每次都后悔吃撑了。因沩山水质的纯净,沩山豆腐特别细嫩。白色的豆腐入锅,在浅油中炸出米黄带稍焦的皮,将豆腐包裏住,用清水煮出汤汁,加上新鲜的葱花,咬一口,豆腐外焦里嫩,外黄里白,细腻清香,一定是你我的宠爱。</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小镇是沩山高台的盆地中心,四面都是山峰围着。史书有载“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涧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p><p class="ql-block">盆地中有一座独立的山丘,立在盆地中,这座山名毗卢峰。毗卢是佛教中释加牟尼的真身神,山脚下是千年古寺密印寺,山的额头处有99米高的千手观音大佛,日夜守护着这处高山福地。</p><p class="ql-block">唐朝时的灵佑禅师在这个高台上开山辟地,建沩山密印寺,取手密,口密,心密悟佛教真谛,创立世界佛教的密印宗。唐朝名相裴休将其子送入此寺代皇子出家,唐朝皇帝敕封密印寺,密印寺沐浴皇恩。此后,佛教密印宗远播朝鲜,日本,东南亚,沩山成佛教密印渊源。</p><p class="ql-block">我从密印景区入口广场,望着高山上的大佛走。这是一个很长的文化步道,中间是巨大的莲花湖,湖水清澈,荷叶仍是绿色的。黄色的古寺建筑倒映在水中,静谧而圣洁。走过宽广的寺门广场进入密印寺。这个千年古寺,仿南岳大庙,高大威严,庭院深深。在右边的钟楼处有一株银杏树,是唐宰相裴休手植,有1200年的生长。树干要四人围抱,但树干中间完全是空的,由树皮支撑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沩山西边的山岭属安化新桥,山上有一道观,有“南岳庙”之称。站在道观处,东边为沩山小镇,佛音回响,西边为层层叠叠的雪峰群山,山下为十里山谷,云雾在山腰游走,在高大山脉和宽阔山谷对比下,这或许是要让人领悟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哲理吧。</p><p class="ql-block">今晚我在大佛下的小镇入住,在这沩山高台,这个云雾里的小村子。想一想,在大佛守护的地方,应有最安然的梦乡。</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864年,大唐咸通五年,宁乡沩山密印寺。长夜的天空划过一颗流星,耀眼的白光照亮了这群山之中的十方佛地,之后在沩山的端山之上多了一座坟莹。</p><p class="ql-block">千里之外的长安。当时的皇帝得知爱臣去世,几声长叹,嘱咐臣下以王侯之礼厚葬这位三朝元老。在山西运城,古时称河东闻喜,有个裴姓小村子,在这里,这位元老入祀裴氏祖坟,树衣冠冢。</p><p class="ql-block">这位先贤叫裴休。他选择了远离家乡和京城的宁乡沩山,最终把生命托付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从祖塔到沩山是一条十公里长的峡谷,这是上沩山的路线。峡谷中有个相对平坦的地方,小河上一座石桥叫回心桥。这里曾经还有座庵堂叫裴公庵。</p><p class="ql-block">唐宪宗元和二年(807),36岁的灵佑禅师来到沩山盆地,在此开创佛教禅宗事业。之后,历经四十年的创业,小庙已成大寺,香火正旺。然朝廷佛道争斗,殃及池鱼,845年朝廷颁布灭佛令,沩山寺院存亡之际,灵佑仰天长叹,这位老僧时年74岁。</p><p class="ql-block">正当此时,时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亲访沩山,将退隐祖塔的灵佑禅师迎回沩山寺院,并为寺院置田三千亩,沩山佛寺免遭劫难。 </p><p class="ql-block">847年,唐宣宗即位,这是一位信佛的皇帝。裴休奏请皇帝为沩山寺院题额,宣宗御赐“密印禅寺”。由此,这个山顶盆地中的寺庙获得皇恩荫庇,之后,“四众云集,名禅迭起,故海内称佛地者,亦首沩山。名公巨卿,文人学士,操觚染翰,汗牛充栋,盖自是与衡岳辉映矣。”</p><p class="ql-block">唐大中六年(852),这一年,83岁的灵佑禅师在祖塔同庆寺圆寂,63岁的裴休前往长安,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857年退职,再为朝廷奔波。在身心俱疲时,他与夫人选择了隐居沩山,潜心向佛,最终归葬端山之阳。</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在裴休守望这里三百年后,一位满腹经伦的大儒来到端山之额的先贤墓地,来拜祭他心中的圣贤。他是南宋重臣、状元易祓。他在《题裴相君墓》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翠纷。</p><p class="ql-block"> 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渡秋雯。</p><p class="ql-block"> 田犹荷锸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君。</p><p class="ql-block"> 掷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璧颂元勋。</p><p class="ql-block">在大儒的眼中这里是一幅奇丽的神光:看啊,那一层一层的云彩停留在山腰,彩云间那争奇斗艳的花木簇拥着那块宝地,那里埋葬着一个古人。即使在夜晚,那里的天空会变得壮丽无比,月亮也会有一种神圣的气息萦绕,这里的山光水色也会变成秋天的云彩来守护这块宝地。这是一个怎样的大人物啊!你看,田野中荷锄而耕的僧人,还有那金城般的佛法殿堂,都是因这位大人物才有的啊。他就是唐代名相裴休,他舍弃了红尘中的官服,获得神的垂亲。三百年了,他的墓庐仍完好无损,这是世人对他的敬仰的最好表达。</p><p class="ql-block">在千年的守望中,裴休是有心灵相通者陪伴的。易祓最后回到生养他的故地,葬在巷子口上沩山的山路起始处,祖籍四川的南宋相国张浚、大儒张栻父子葬在官山。他们或慕先贤之德,或信禅宗之佛,将生命化作尘土守护着这座灵山,他们隔山相望,心灵相通。其中有三位国之丞相,一位儒学泰斗。</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我仰慕这些先贤,我在巷子口屏山拜谒过易状元,在官山张浚、张栻墓前领悟忠孝大义,今天我在端山山顶找到了裴公归葬地。</p><p class="ql-block">在沩山下祖塔的峡口,左边一条上端山的乡村公路,找到上山的小道。在山路上有户外登山者作的指路标志,一直到山顶裴休墓地。墓地隐在柴草中,墓为南方拱形圆顶建制,碑为“唐故相国裴休之墓”,碑左刻易祓颂诗,碑右刻拔节竹枝,另有“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存"之墓联。墓外有华表两根,及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石牌。裴公在此守望已有千多年,是该有人来看看这位先贤了。</p><p class="ql-block">裴休一生信佛,仰慕灵佑的禅宗,密印寺在他的心中是有份量的。但他身为朝廷之人,不能舍身入寺,他做了两件事以了却心愿。一是送子入密印寺代皇子出家,这是对朝廷的大忠,也是对佛的大孝,二是将自己葬在沩山,永远守护这块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二十里的祖塔峡谷,裴休从中年走到老年。峡谷入口有灵佑禅师的同庆寺和圆寂后的祖师塔,中有回心桥和裴公庵,以及端山上居高远望的裴休墓。我们将这三者连成线,这就是密印寺的历史,便是裴休对沩山托付终生的心结。</p><p class="ql-block">裴休葬于端山之顶,这个顶不是山的最高处,而是山顶之下,正好是人的额头之处。他背靠禅寺,可以聆听佛音,他远望祖塔,与灵佑心灵相通,守护着凡尘与佛地出入的要道,成为佛寺的护法神。 后来裴休的妻子陈夫人亦葬在端山,与裴休墓相距百米,这两座坟莹也许就是端山的双眼吧。</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重九登高是对人生的鼓励,我也到了登高的年轮。</p><p class="ql-block">沩山是宁乡的高地,且有高达重九(99)的千手观音,我在五十岁时萌发到沩山登高的想法。那次我独自一人,在从两株大银杏的笑佛广场到大佛顶台阶上,我采取了走三级一驻足的方式,以表达我对生命的敬畏。之后,我确定每年在特定的日子来这里登高。</p><p class="ql-block">这个通住大佛的礼佛大坡分“吉祥、如意、莲生、平安”四级广场,整个礼佛大道为菩提树状,有五个分枝,象征禅宗的五支,顶端的千手观音端立莲花中,手弹甘露,福泽众生。礼佛大道共有619级台阶。619是指观音生日中的一个日子,6月19日。当你在步梯上仰望大佛时,你会发现大佛总是向你慈祥地微笑,无论哪级台阶,无论哪个角度,都是佛望着你。</p><p class="ql-block">我爸妈在世时都信观音。我爸房间的神台上有我妈的照片、一尊瓷观音和一尊财神。瓷观音是我妈在世时敬拜的,我妈走后,我爸就把香火“接力”上了,我把沩山千手观音大佛的图片贴在我爸房间的“神台”旁,我爸每天都要在他的神台点上一柱香。我岳父在77岁时来到沩山,走上了这619级台阶。刚登台阶时,很费力,一旁的保安大爷说,“把每一步都踏实踏稳,就不费力了。”我岳父按照他说的走,大受鼓舞。我走步梯是用数石级的方式,用心数,每数到32就上了一组。步梯的每一组都是32级阶梯。我知道佛界有三生三世,可以说成33,也有三十三重天之说,也是33,但这里每一层都少一阶梯,这其中应该是包含佛语的。在千手观音大佛台上,还有33座观音立像,每一座石雕都是关于观音的传说,都有一个“大慈大悲”的佛语。</p><p class="ql-block">我是无神论者,但我对佛教有着一定的认同。佛教从本质上是领人向善的,它与儒家文化的“仁”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初冬时节,叶子变得五彩缤纷,落叶飞舞成风中的精灵,这是树叶的风光季。在寒风或暖阳中,有种高贵的银杏黄,它们飘落成人们心目中最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去沩山。沩山镇上街道两边是新栽的银杏树,两三米高,叶子细嫩,油油的黄色。银杏是落叶树,在每年的10月到11月落叶,在这段时间,银杏叶由绿转黄。这个时候,它的叶子活成了神奇的黄叶,树上的每片叶子都是,正如一出排练好的节目。这种整树的黄叶,或者成片的银杏林的黄色,标志着银杏黄节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银杏叶子厚实,叶子一片一片的,扇形的,很细很顺的纹理,由叶柄散射到叶子的边缘,叶子跟鸭子的脚一样,乡里人和古诗里把它叫鸭脚板叶,在我眼中,银杏叶是一把精致的油纸扇,打开,随风扇动,一如想象中古戏里书生手中的摇扇。</p><p class="ql-block">在密印景区的莲花湖边的草坡上,也有很多银杏树,黄色的叶子散落在绿草中,叶子正如翩飞的小鸟。它的黄色是一种清新、高雅的黄,它的落叶不是枯死,而是主动的脱落,每片叶子,树上的和飘落下来的都是鲜活的生命。落下的银杏叶仍是油油的,湿润的,有肉感的生命体。因为银杏叶的厚实,它并不随风飘零,而是铺在树的底下,形成环绕树底下的黄叶圈。这时的银杏树,是一个立体的金黄,远远看去,一种神圣、高贵的宗教般的黄色,让人油然而生敬意。</p><p class="ql-block">密印寺的钟楼处有一株古老的银杏,这是镇寺之树,据说是唐宰相裴休手植,是千年古树。树高大,枝叶丰富,沿树砌了一个大大的圆台,圆台上下落满了黄色的银杏叶。去年,我在这个铺满金黄的古树下,站了很久,总觉得这是一处神奇的地方,是与一个智者对话的地方。窋印寺后,千手观音大佛神道两边有两棵银杏树,也是千年古树。今年到这里,左边大树仍是青绿,右边的银杏正是黄叶飘落的时候,一片一片的黄叶落在石板广场上,黄小鸟和灿对这些黄色精灵欢呼雀跃。黄小鸟第一次来沩山,她坐在树下石沿上,以满地银杏叶为景,她说这是“黄小鸟与黄小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在刚登山的时候就下起了稀疏的小雨。这个时候,雨势正浓,给整个小镇蒙上雨雾的幕布,雨雾在远处的山中生长,白色的云烟在山中升起,给每一处山脊描出清晰的轮廓,并给出由深到浅的渐变色调。雨中的沩山,别有风景,这也是我第一次雨中朝佛。</p><p class="ql-block">下到密印广场,看到一株桂花树下一大片金黄,围成一个完整的桂花圆圈,金黄色的桂花铺满雨水的地面,很有诗意的。</p><p class="ql-block">中餐后返程,仍是雨,在出门时,餐馆老板娘一定要打着雨伞送我们上车,很是热情。沿公路下山,沩山平静地下着雨,祖塔冲里却没有雨,这里是激荡的云雾蒸腾,云雾在山腰或山顶间奔腾盘旋,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色。这条峡谷是云雾攀爬的路径,从这里爬上沩山盆地,再变成雨水落下。</p><p class="ql-block">在车上,灿发出了今天上沩山的朋友圈,收获满满的点赞。有一张我和灿手牵手向前走,扭头向后的照片。这是家后在密印寺鼓楼处拍的。作为有专业功底的手机照,灿说,家后的照片,随手都是大片,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在登大佛石级中,我看到灿和黄小鸟打着伞并排走的情景,一绿一红的上衣,蓝色花的伞,两人的欢笑亲密,我对家后说,这多美的画面。家后很专业地为她老妈和笑姑姑按下快门。</p><p class="ql-block">这美好的日子和雨雾中的高台佛地,是值得好好记录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