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博物馆

傅 毓

<p class="ql-block"> 走进鲁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傅毓</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带孙子,跟儿子说好了,周六周日是我的自由时间。琢磨着去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游览,到了门囗才知正在大修,不对外开放。沿阜成门内大街人行道漫无目标往西走,没走多远,一个北指的广告牌让我眼前一亮,“鲁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最早接触鲁迅,是从一副“对联”开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时小,根本不明白啥意思。听大人们说,鲁迅是一位一生用手中的笔向恶势力和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战士。他似乎离我很遥远,那么英勇、高大,还有几分神秘。后来知道这“对联”出自他的一首《自嘲》,对写这首诗的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鲁迅鲜明的个性也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运交华盖欲何求,</p><p class="ql-block"> 未敢翻身已碰头。</p><p class="ql-block"> 破帽遮颜过闹市,</p><p class="ql-block"> 漏船载酒泛中流。</p><p class="ql-block"> 横眉冷对千夫指,</p><p class="ql-block"> 俯首甘为孺子牛。</p><p class="ql-block"> 躲进小楼成一统,</p><p class="ql-block"> 管他冬夏与春秋。</p><p class="ql-block"> 读鲁迅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件小事》,它不吝笔墨褒扬底层民众的善良和担当,也毫不留情反省自己的冷漠与傲慢。鲁迅,不只有铮铮铁骨,也饱含脉脉柔情,他是可敬的,可近的。中学语文课,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节选)》,已不是一般的纪念、悼念文章,更是控诉反动当局残暴的檄文,是投向恶势力的一把匕首。我悲愤交加,热血沸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特有的战斗性。到了高中,读完《祝福》,眼晴湿润。作品深刻揭露旧礼教对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对故事主人的悲惨遭遇予以了深切同情。</p><p class="ql-block"> 整个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和故居。博物馆不大,参观的人不多,脚步很轻,很安静,这也让我能尽可能的走近鲁迅。看着各种新旧版本、各种译本的鲁迅著作,《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这些单行本的书名熟悉又亲切,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涌上心头。经历过一个除《毛选》就几乎只能读鲁迅的年代,这些书是父亲的最爱,而我只读过其中屈指可数的几篇。当年,我在的那个小城,不可能有鲁迅全集,如果有,孤寂苦闷的父亲也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心灵慰藉吧。如今,他买的那些书一本不存(瞧我这儿子当的),在我的书橱里倒是静静立着一套四本装的《鲁迅全集》,读,还是不读?不读,不知自己的浅薄,读了,在知道自己的浅薄之后甚或有更大的苦恼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给我触动最大的是用各种材料、形式制做的展示牌,一段段文字那么鲜活,似乎在提醒我们,鲁迅,没有走远。</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p><p class="ql-block">——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看得我脸有些发烫,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进步了吗?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纪念鲁迅的诗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属于后者。他的著作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是暗灰色的,给人以压抑,甚至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未绝望,再艰难,也要披荆斩棘去探索,去追逐光明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按展馆布置顺序走到展厅最后,一副玻璃框镶嵌着一面巨大的白底缎面的旗帜悬挂于展厅内,上绣三个黑色大字:民族魂。它曾覆盖在鲁迅离世后的遗体上。鲁迅的一生忧国忧民,为唤醒民众殚精竭虑,还有什么能比这三个字更好更准确的概括呢?</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来到旁边的文创商店,里面售卖和鲁迅相关的书和纪念品,买了一本《朝花夕拾》和一套书签。</p><p class="ql-block"> 在那间既是书房又是起居室、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被鲁迅揶揄为“老虎尾巴”的小屋里,他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章。鲁迅生前还先后在北京其它三个地方居住和生活,完成了他一生的许多重要著作,《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等等等。他处心积虑、伏案疾书,思想的火花不断从一间间小屋迸发和绽放。一篇篇奇文,如一道道闪电,划破天空,照亮黑暗的大地,唤醒麻木、沉睡的同胞。</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片赤子之心。对国民,他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和无奈,但更多的是渗透到骨髓里的凝重、深沉的爱。他弃医从文,不畏一生的孤独与跋涉,以一己的探索、思考和担当,希冀着通过文学,通过他讲述的故事,通过他所塑造的人物,从传统、文化、心理等方面揭露旧礼教、愚昧习俗对百姓的欺骗和戕害,引入现代文明理念,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开出医治国民的“药”。</p><p class="ql-block"> 书签是鲁迅的书法及诗词。除前述的《自嘲》,还有两枚也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自题小像》</p><p class="ql-block"> 灵台无计逃神矢,</p><p class="ql-block"> 风雨如磐暗故园。</p><p class="ql-block"> 寄意寒星荃不察,</p><p class="ql-block"> 我以我血荐轩辕。</p><p class="ql-block"> 想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想起“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秋瑾。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的先行者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践行了“我以我血荐轩辕”!</p><p class="ql-block"> 《无题》</p><p class="ql-block"> 万家墨面没蒿莱,</p><p class="ql-block"> 敢有歌吟动地哀。</p><p class="ql-block"> 心事浩茫连广宇,</p><p class="ql-block"> 于无声处听惊雷。</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四人帮”覆灭,世界的东方响起一声惊雷!上海话剧院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创作并首演了话剧《于无声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亿万民众的心声,演出盛况空前,获得巨大成功。苍茫辽阔的中国,即将掀开她震惊世界的崭新一页。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受到这首诗的启发和激励吧。</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院落的西侧,有一尊不大的裴多菲半身铜像,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引用了他那首著名的小诗:</p><p class="ql-block"> 生命诚可贵,</p><p class="ql-block"> 爱情价更高。</p><p class="ql-block"> 若为自由故,</p><p class="ql-block"> 两者皆可抛。</p><p class="ql-block">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两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者的心走在了一起。鲁迅,也为思想的自由战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