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24日(农历5月26日)是一个极为悲伤的日子,我们眼睁睁看着昏迷三天的父亲停止了最后一次呼吸,他和往常家人团聚时一样平静安详,可是,这一次,他再也不会在我们谈笑间突然插一句幽默的话,也不可能再次深情地盯一盯围坐在他身边的女儿们,更不会起身走到院子去看一看他精心培育的各种花草树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父亲昏迷的时间里,我们不停地讨论会不会有什么医疗方式可能让父亲醒来,甚至于幻想过奇迹的发生。走进父亲的房间,看他沉睡的样子,等待着他醒来,成了我们昼夜不停的执念。24日上午10点50分,随着他心脏的停止跳动,一时间,五雷轰顶的巨大打击让人五内俱摧---父亲走了,天崩了,船只失去了舵手,我们迷失在巨大的悲痛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14岁回乡参加农业合作社,少年老成,努力上进,样样争先。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脱产干部,经风雨变迁,尝世道艰险,历经锤炼。32岁起担任领导岗位,悯百姓之不易,创新敢为,尽心竭力,造福一方。他一生专注工作,追求济世助民的生命意义,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一生伴农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是慈爱的,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在他的天空下我们是无忧无虑成长的快乐孩子。在我们的记忆里,爸爸很少在周末休息,偶尔休息的一天,总是在院子里清理水路或者剪枝修叶,或者有时候会兴致勃勃地下厨,为我们做一顿从来没有吃过的饭菜。我们家的院子从门口的蔷薇花和竹子到院子每个房间门口的牡丹、月季、石榴、玉兰都是爸爸和妈妈一起亲手栽种。每次劳动过后,爸爸总是神色飞扬地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爸爸对生活的这份热爱,对生命的积极状态潜移默化地根植在了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了积极努力,乐观豁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是严格的,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刻刻用自己的标准要求我们。父亲爱好文学,他认为好的阅读可以培育我们的志趣,提高我们的认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订阅了《小说月刊》、《收获》等最好的文学期刊要求我们阅读,每有闲暇就会询问阅读情况,并启发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父亲的要求培育了我们姐妹对文学的热爱,这样的阅读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亦为我们后来的人生延展出了更大的空间。父亲从小就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我们几个姐妹陆续长大,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要求我们开始记周记,每到周末有时间都会随时抽查。有时候因为贪玩忘记写作总会被父亲严肃批评,他说:人要对自己忠实,答应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伴着记忆鲜活生动起来:他在我们童年厨房炸油糕的锅台边忙碌;他在初春牡丹花盛开的庭院里朗笑;他在北屋书桌前挥毫落纸;他在渭水丽景的大门口翘首等待远方的女儿回家……父爱深沉,历历在目,父亲的音容笑貌留存心底,铸就我们永不竭息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父亲的离去,我们舍不得,也放不下。其实,父亲对生死早已经看开了。因为慢性病的影响,这几年父亲的身体时好时坏,他常跟我们说:人活着要有人的尊严和质量,假如因为病痛失去了为人的基本尊严和生命质量,其实离开是一种解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生好强,年老体弱的时候都不愿意为我们多添麻烦。他一生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独当一面,到最后从容面对死亡,这样的旷达睿智也让我们能坚强面对失去他的巨大伤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挚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精神成了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他达观的人生态度将始终指引着我们。我们要以父亲为至高榜样,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生活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纸短情长,多少文字也无法表达对父亲的思念。父亲驾鹤西去,自此,他再不用经受难以安睡的苦痛,不用服用大量的药物,也不会感到腰腿的沉重,更不必为疫情中的子女儿孙担忧。他平静安详地离开了,在没有纷争、没有病痛的乐土永享安宁。挚爱的父亲,您一路走好,安息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儿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田芳、张文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月芳、张兰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叩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26日星期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祭叔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历2022年6月24日,农历壬寅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时吾唯一在世之至亲叔父与世长辞,悲痛不堪之余泣写拙诗以表怀念、哀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虽为寒门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却是耕读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少有鸿鹄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误落田园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本性爱山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此生再无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年少有老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告老还为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庙堂人民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罗堂慈孝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政五十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伴农七十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最早扶贫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济困万民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建成果蔬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渭川落金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忍辱又负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始终守初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好人终福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遗落儿孙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呜呼 哀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再无问道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哀思向天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隔世陪父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让侄何所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5日于凌晨三时</p><p class="ql-block"> 侄儿张宽</p> <p class="ql-block">沉痛悼念张如一同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斯人千古,雲天鸣咽山河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音容常存,文章纷呈日月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喗敬挽</b></p> <p class="ql-block">西北师大漆子扬教授哀挽张老先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联) 为政心中有百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联) 归田笔下藏风云</b></p> <p class="ql-block">张老千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欲赏牡丹,疫情阻,公事阻,几度未成拜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忽闻讣雨,惭愧生,悲凉生,此时徒剩微吟。</b></p><p class="ql-block"> 2022.6.27崔剑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远之怀念一一沉痛哀悼月芳父亲去逝!深切怀念张叔之德行言辞!记得半月时间左右,我专程拜访了我们慈祥可亲可敬之这位老人!渭北渭水丽景小区,喝茶品茗,谈天说地,谈诗论画,淡笑风生!还有我因传写编辑我们洛门营儿村省城赵国祯厅长的话题等等,张叔是从武山渭水之畔成长起来的农业专家,曾任县农业局长,县政府副县长,市农业局长等职,是诗人(诗词入编《历代歌咏武山诗词选注》2020年读者出版社),是书法家(武山县书协顾问),是我们晚辈们之尊者,慈祥、平易、长者,怎么就说走就走了!人生无常?祈愿我们的张叔一路走好!平和安祥!张叔之德行品格与君山永茂!张叔之诗文书法与渭水长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26日汪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的分享】大约十天前,张伯如一老先生给我提供一些文史资料的时候分享了一篇他曾经在武山搞农业时的专题报导文章,下载下来看了一点因近期烦人的俗务干扰心力交瘁而没得看完,因而也迟迟没有按惯例回复和他聊几句,昨日清早快看完准备微信和他聊几句,又因赶时间听拉稍寺研讨会学术报告且过程投入而再次放下,回来途中路过先生居住的小区门口还下意识地远远瞟了一眼他的窗口,心里还想着近期要过去在跟聊聊天顺带把这点资料拍清楚……然而正就是昨天上午的这个时候老先生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是今早在朋友圈一个群里头惊悉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的!一下子让人不愿接受,非常难过!这世界总要给人在忙忙碌碌马马虎虎中留下一些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真的让人不舍!痛感损失!一位非常好的非常令人受教益的长者说走就走了!我敬爱的忘年交音容宛在,永远活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过头再次细看老先生分享的这篇不经意中成了我们最后告别的讲述他故事的文章,竟有些潸然这是一篇时代气息很浓的报道,在叙述表扬中比较真诚地总结思考着时代和人民的主题,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主人公个人的事迹与评价,同时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那种向上的张力—— 一个真正具备实事求是之精神的党和国家的好干部,一代务实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一幅有如拓荒牛一般服务和奉献这片土地的背影……正如文章标题《为了这篇热土》,巧合地在老人逝世的时候跳进我们的视野,成了一个不是告白的告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印象中的张如一先生是一位性情温和,修养极好的长者,是一位思维保持年轻开放的历史老人,是一位对过去特殊时代的历史有深刻反思和理性评判的老同志,是一位对农业、农村、农民确实有感情的老干部,是一位对故乡和家族优良文化有情怀有使命的赤子,是一位向年轻人春风细雨般积极传播和分享正能量优秀文化令其受教益的老前辈。在老先生跟前较完整全貌地了解了宁远天锡家文化的生动故事和丰富信息,听说了新社会武山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不少重要事件和历史状况……斯人已逝,让那么多人特别是不少年轻朋友油然而生不舍与伤感,这是很不简单的。愿如一老先生道德精神传承,优良风范永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25日姚春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生不离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业亦为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苍生为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始终如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令陆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深切怀念张如一同志千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江仙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鼎山林都是梦",闻君归天猛惊。县市忙碌拼一生。在岗勤敬业,退休病缠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驻马力忙一年,公仆本色民亲。暮年偶遇简交心。微笑互勉励,孰料已成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请老友转告亲属,谨表愚夫淡水深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迟知为歉,节哀顺变,君子之交淡如水,贵在旅途心常存!</b></p><p class="ql-block"> 武山一中原书记王清林</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5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豁达乐观张如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令陆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张如一从市农业局局长的岗位退休之后,一刻也没停就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黄金阶段。他有很多牵过多年的夙愿,终于可以全心投入实践了:修编张氏族谱,研究家风家教,养花怡情,书法养性,探讨地域文化,新的生活精彩而坦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组织修编《宁远天锡张氏族谱》,是张如一退休后干的一件大事。张氏族谱是解放前修编的,族人张友玉积累了几十年的资料,想修编族谱,倡议了几年,但是没有实质性进展。张如一告老还乡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请张如一利用其威望和感召力组织族人,修编族谱。张如一不负众望,组织父辈和天锡张氏八头人的代表召开座谈会。他说:“过去的族谱只有人名,现在要重视文化,体现思想性,突出优秀家风的传承和正能量的传递,以激励和教育后人。张氏家族人才济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总结研究,把成果体现在族谱中。叙述事迹、评价人物要客观。修编族谱要大胆创新,体现男女平等,不能像过去一样以某氏代替女性,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张氏女性成才者众多,大家认为他讲得有理。在张如一的精心策划和协调下,成立天锡张氏族谱编修委员会,确定主笔人和八头人的代表。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2011年完成了《宁远天锡张氏族谱》修编,起到了凝聚族人和激励后代的作用,反响很大。族谱序中,张如一谈到要注重家教人品,男女都要学文化,要坚持中医传家,注重公益事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来,张如一致力于家风家教研究,从祖上教育子女成才到家训发展与传承,从各领域的张氏精英到各行业骨干,他都会研究总结每个人的成才之道及与家教的关系。他经常告诫子女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注重家风传承和家庭教育,立人为本。这种思想和行动的自觉,让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保持一种清醒,那就是不忘祖训,守住底线。家风家教让张如一受益终身,也让族人受到了良好的教益。1989年,张如一初任武山县副县长,他的兄长张如之把武山籍名医裴慎的诗《诫儿女诗并自勉》“岂以阿谀称至友,须将诋毁当良师。要知声誉远扬处,正是谦恭养晦时。”写成书法相赠,家风濡染,可见一斑。张如一得到兄长的赠书爱如至宝,作为座右铭,时刻警醒鞭策自己。受兄如之感染,张如一也酷爱书画,起初偷偷练书法,待自觉看得过去了,才让人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摊了事了”。村里人要他的书画,他认为写得不够好不愿送,可大家一定要要,他就立下“字不出村”的规矩。可他的书法作品影响越来越大,最后走向十里八村,还被邀参加书画公益活动。其书法遵循如之“书道”理念,学习借鉴了兄长书法技艺,内容上以弘扬家族文化为主,颇具特色。而今83岁的张如一,依然在研究家风家教、儿女教育、家庭教育等问题。他身体力行,教养四女成才。孙子提职后,即以当年兄之书法赠之,告诫道:“这是你大爷当年赠我的,你现在手中有了权,当思为民办事,决不能干敛财败德之事,要弘扬天锡张氏家风家教,不能给祖宗丢脸,不能让人戳脊背。”他常向家人说:“人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顺应时势,立德为本,领悟和践行陈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哲理和奥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张如一退休后,组织成立了天水市花卉协会,任会长13年,带领会员成功从香花槐变异繁育出“天香槐”,《中国花卉报》《中国花卉园艺》等都对此做了报道。2003年张如一也被市政府授予“全市民间组织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后在武山引进繁育香花槐,引进洛阳牡丹,为建设秀美山川发挥余热。日前,他还被武山县城关镇村党支授予2021年度“最美乡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如一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坚持与病魔斗争40年。他“把病拿在手里,而不是交给医生。”他经常做笔记,记录糖尿病的防治经验和方法,自己控制病情。耄耋之际,还以谦恭的态度,结交了一批热爱文化的忘年交,谈论诗文、地域文化,其乐融融。如今老先生又谋划族谱的完善提升,真是家有鸿儒畅笑谈,胸怀宏愿写余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文刊发于2022.3.1天水晚报老年周刊第6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这片热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天水市农业局局长张如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地处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典型旱作农业区 ,我们接触了长期活跃在农业战线上的张如一同志 。他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70年代开始 ,张如一同志作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的领导干部, 在甘肃省武山县山丹公社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管理。 在长期农业的生产活动中 他对土地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随着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联产计酬 、自主劳动等一系列的变革出现时, 张如一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亲眼看到自50年代后期建立起来的 人民公社 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优越性 似乎已失去往日的光辉,集体所有 、统一劳动、 集中管理 、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 也不再被农民所拥护,财产权利和自主经营 已成为农民的强烈追求 。今后农业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 成为张如一不断思索的问题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张如一看到,在农村变革中, 农民由于追求物质财产利益和自主劳动权利, 奋发出来的劳动热情及忘我的投入, 他深深的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依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来推动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而农村干部只不过是个带路人 。农民之所以从事农业生产,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切身权益 ,农民同社会中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们都需要自己的物质利益和富裕生活, 也需要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的自由权利 ,只有以农民切身利益出发 ,才能使农业获得发展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如一以农民的权益为己任 ,投入到农业变革之中, 他从武山县山丹和清池一带农民在土地上单靠种植粮食, 而难以在短时期解决吃饭温饱的处境出发 ,引导农民从种植农业经济作物 ,开拓农业自身发展之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数月以来 ,张如一和其他农村干部深入农户,同农民群众一同交流思想转换观念。从而对由种植经济作物 发展农业形成共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甚至连很多不适宜 种粮的山区旱地也强调种粮。由于粮食生长期较长 ,粮价又低, 农民缺乏必要的投资 ,以至种植的粮食效益也低 ,其结果既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 ,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也调动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相比 ,种植经济作物却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能使农民在保证吃饭的同时还有钱花 。同时,种植经济作物 农民也有一定的基础, 一开始也不需要很大的投入 ,只需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面积 ,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农业 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已达到用较少的劳动耗资 换取较大的劳动成果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把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同种植粮食结合起来, 这是条正确的选择 ,粮食生产可以保证经济作物生产者的口粮供给 ,经济作物的收入又可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 从而推动农业自身发展 。这样可把农业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引导农业走上商品经济道路 ,是对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1年 ,张如一针对甘肃武山县干旱山区的自然条件 ,针对山丹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 ,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 ,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 ,运用科学技术引进蔬菜大棚种植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棚种植蔬菜 先在五户农民中进行试种 。当年引进的大棚种植的韭菜和芹菜 ,实现了每个大棚带来一千多元经济收入 。农民吃到了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 ,口袋里有了钱币 ,心里乐开了花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种植实验成功之后, 张如一又因势利导 开始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推广工作。 他组织召开农户大棚种植蔬菜 成功的现场会 ,向广大农民宣传科技的实际应用。 他以事实向大家展示了科技与种植结合能给农民带来脱贫 致富的道路,带动了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对蔬菜大棚种植的推广应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保证大棚种植的推广得以顺利,他选择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栽培种植技术的农民 ,也选择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 ,一些有勤劳致富思想意识的农民 ,组成推广队伍 ,为实现发展大棚种植奠定了基础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统一的认识 ,有了推广的队伍 ,还需要一定的财力, 张如一找到县农行 ,为每个农民贷款300~400元资金 ,为七十多家农户申办了两万多元的贷款, 大胆帮扶农户种植蔬菜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棚种植蔬菜的扩大,也带动了露地蔬菜 ,蔬菜在农业产品中首先成为商品,给农民带来现实的收益,又把农业生产中的其他产品带向商品经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山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得天独厚。八十年代,他仼农业局长时,通过调研,提出了在武山五河流堿发展渔业的构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上成立了武山渔业工作站,选派了年富力强、事业心极强、学过专业的干部张福定、张旭先后任站长。通过办培训班,技术指导,在馬力、鸳鸯、温泉、四门、龙泉,东顺、山丹、榆盘、滩歌等乡镇办起了养魚埸。同时从省渔业公司爭取无偿资金30万元,利用洛门镇治河争出的河滩地,建起了渔业站经营的大型鱼场,从此改变了群众吃鱼全靠外地调运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地鱼大量进入武山市场,对武山渔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这样的大胆尝试为后来武山开发利用冷水养殖特色虹蹲鱼提供了先行经验。可以说,张如一是武山养鱼业的开创者和践行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武山县的川区已经大面积种植蔬菜。 随之而来,解决冬季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 ,如何提高低温 ,如何增加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问题 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时,已调任武山县农业局担任领导职务的张如一同志 ,把生产管理作为大事牢牢抓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一方面带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菜棚,研究 提高地温和 增加新品种试验 ,重点发展冬季蔬菜生产 。另一方面和大家一起针对农业种植生产的特点 ,采用集约化生产管理的方法管理生产,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天深夜 ,他被呼啸的北风惊醒, 从床上翻身披衣 、双手扶膝,坐在床前 ,望着窗外朦胧的夜色 ,想着田野的蔬菜大棚 ,睡意顿时没有 了。凌晨5 点钟,山风刮的很紧 ,田野上寒气袭人, 他拿着手电筒,深一脚浅 一脚走到田间的大棚 ,把被狂风卷起的草帘重新盖好。棚顶的响动引起了守棚人的注意 ,当守棚人看到张如一局长的身影时 ,感动的留下了热泪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张如一用自己的行动引导着农户和同事们注重对生产的管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对蔬菜生产的管理过程中 ,三层式大棚种植蔬菜方式出现了 ,笋子 、菜花 、萝卜 、辣椒 、蒜苗 、茄子 、黄瓜等菜种引进了。蔬菜的品种和产量猛增, 上市季节不断提前 ,从而推动了蔬菜业的发展 建立了蔬菜产业基地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 . 6万亩 ,产量1 2亿千克,产值3400万亩 ,其中塑料大棚种植1. 5万亩 ,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 ,而产量占68% ,产值占86% ,充分显示出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和管理对生产的促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张如一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 ,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同志们的支持下, 武山县的蔬菜生产一次又一次获得了丰收 。广大农民在自己食用的同时,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变成了商品 ,农民的口袋里装进了货币 ,又用货币购回自己所需用的生产资料和生产用品。 一方面农业种植业变成了商品生产 ,使农产品获得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 ,农民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学到了价值规律, 进而运用价值规律来指导商品生产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是先进的科技和管理能在现代农业中扎根 ,单靠一个部门 、一个地区的经验是不够的 。传统的种植业 ,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的劳动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 ,造成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受阻,信息传播不灵 ,先进的科技和管理不易推广 。农业生产一直延续上一辈传留下来的传统经验进行种植生产 ,形成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变革, 发展步伐缓慢。 而商品化生产却连接了整个社会, 需要用社会化先进知识指导生产 ,更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 。使农业经济和知识产业融为一体 ,走向农业发展现代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5月,张如一由武山县农业局局长升任县政府副县长 ,主管农业。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报道时 ,立即向县委 、县政府提出建议 ,组成了有农业部门领导干部 、扶贫干部、 技术人员和有关大棚种植金 蔬菜经验的农民参加 考察团 ,在他的带领下 ,于1992年元月赴山东寿光进行了考察 。从山东省寿光返回后 ,他向县委、 县政府做了汇报 ,进而在县委 、县政府的支持下 ,着手建立冬暖棚工程 ,开始了蔬菜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他从银行负责解决100万贷款作为资本注入,平均每个农户5000元本金 。他协调乡镇企业管理局解决建棚材料和工艺问题 ;农牧局负责技术指导 。他亲自到天水市农科所请来科技专家 ,解决蔬菜育种 、栽培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能让农民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用好资金 ,他五次招集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召开现场会 ,并多次举办学习班 ,专门解决建棚、育苗、保温、流水和防病等问题 。针对流水问题 ,指导每个蔬菜暖棚点都打了一口井 ,配套了一台小型喷水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武山县一次性建成了208亩蔬菜冬暖棚 ,实施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 。当年实现了果类蔬菜在冬季无加温条件下的生产 ,最高亩产值达到2 .6万元 ,创造了武山县蔬菜史 上的奇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奇迹来自创造 ,来自对事物本身的科学认识 。在蔬菜的发展中 ,也获得了对蔬菜本身的认识 。从科学的营养成分来看 ,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食物和肉类所不能提供的 营养物质,是人体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能有效的调节人体的生理代谢机能 ,提高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补充和提供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 。正因为蔬菜有这种特殊的营养价值的无可替代性作用 ,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 ,增加和对蔬菜质量 、品种要求的多样化 ,是蔬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给大量的多元化的蔬菜供给市场的同时 ,商品经济进而把农民从多少年来在土地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无数的农民带着自己的产品 ,走向市场 ,走向城市 ,走向四面八方 。进而学会了经商 ,形成了一只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队伍 ,与此相适应 ,一处处农贸市场在集镇和城市建立起来了 。从商品流通行业中又产生出从事运输业的队伍 ,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伴随着商品交换和走南闯北,农民的见识也日益宽广 ,不断的把学到的新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中 ,推动农业不断向商品化、 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迈进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农业产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从而把农业由自然经济影像商品经济进而跃入市场经济后 ,也使农业发展的步伐迈入现代社会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张如一走过的农业发展之路上 ,武山县的战友们又带领广大农民继续开拓着农业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各自的地域规模优势和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建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商品基地 ,商品化生产的面积扩大了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 ,亩产值由一千多元 上升到五千多元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县城批发市场为中心 ,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 ,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市场建立了 ,促进了商品流通 ,加快了促销速度 ,实现了与全国许多省市和地区的经济往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加工、储藏保鲜的工厂 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建成,深化着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保障着城乡居民的四季供应 ,促成了农产品的多样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农技站、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农机站、 经营站 、农资服务中心、 供销社、 信用社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各自充分发挥着为农业服务的职能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力求以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市场的需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以丰富的产品提供有效的社会供给 ,在社会中扩大和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 。并日新月异的创造者着社会的生产力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在地域广阔的农业生产中 ,农民通过新的组织形式,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创新 ,进行人才 、科技和资本的投入 ,成本、价格 、利润等经济概念也被农民所掌握 并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 。手工劳动被机器操作代替 ,传统的独立分散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现代化的管理也应用到农业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公司加农户 ,基地加市场,市场牵龙头 ,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的双层经营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化解和降低了农业中的风险 。农业在不断进行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广大农民在参与共同利益的过程中 ,使传统农业也从自然界的支配中解放出来 ,农业进入现代化 ,农民进入现代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的生活向农民迸发出火红的色彩, 农民向生活倾注光和热 。在农业崛起的弯弓上 ,农民犹如脱弦的响箭朝命运的前方奔去 ,随着飞驰的响箭 ,留下开拓的足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文刊发于1998年《甘肃农业》第5期人物专访《为了这片热土—记张如一发展武山县蔬菜产业纪实》,这篇报道总结了他为发展武山蔬菜产业付出的点点滴滴,对他情系家乡,为武山从传统型农业向市场经济迈进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记我的父亲张如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北广袤的干旱地区,有一种叫胡杨的树,扎根地下50多米,能够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顽强的生长,勇敢地抗争,不屈地拼搏。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被世人称为英雄树。胡杨是坚韧精神的一种象征,更是西北地区无数在时代的风起云涌里默默地忍耐,承担责任并创造奇迹的人的写照。伴农,就是一位如胡杨一般的西北汉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如一,字伴农,1940年生于甘肃省武山县韦庄村。自幼喜爱植物,沉醉种植和观测植物生长,喜好钻研新的农业技术,尝试各种新的植物品种的培育。他对土地有极深的眷恋,常常赞美土地对于人类的馈赠;他对农民有深切的情感,往往视他们的温饱冷暖为己任;他对家乡有无限深情,退休后回归田园,与村民乡里打成一片,成为乡邻老友新朋倾诉家常、寻求思路、畅意抒情的慈祥老人。80岁之后,他常常说:“我一生与农业为伴,以农民为伍,伴农就是我一生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千淘万漉虽辛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吹尽狂沙始到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4年,年仅14岁的伴农响应党的号召小学毕业回到农村,参加农业互助合作,成为韦庄村农业社会计。1956年,韦庄、老庄、腰庄、杜家塄成立了“荣胜”高级农业社,他任会计兼秘书。他年少老成,工作踏实认真,任劳任怨,打得一手绝顶的好算盘,经他手核对的数字都精确无比。由于工作性质,他练就了双手打算盘的绝活,每次会计核算时,他左右手各一副算盘,盲打计算,一次性完成计算和核对两项工作。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56年被树立为“全省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典范”,其先进事迹被《甘肃日报》、《甘肃青年报》、《甘肃农民报》、《武山报》报道。同时,他的事迹作为听从党的呼唤回乡工作的典范被编入1957年的小学政治课本,同年,被中共武山县委县政府树为“农业社模范会计”。1958年,18岁的伴农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选调为武山县脱产干部,调动到城关人民公社办公室任秘书和统计员,参加了在武威召开的全省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突击队队员代表大会。1960年参加全省农业统计工作先进代表大会,在兰州和平饭店授予奖状并做了大会发言。1962年调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当时的农村工作部是县委的重要部门,事务多,任务重,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是当时部长黄承恩、周茂子的得力助手。1965年,参加全省农业“五好”代表大会,会议由时任省委书记汪峰主持并授予其奖章。1972年,被任命为武山县农林局副局长,1980年调任山丹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当时刚刚包产到户,他经历过农民吃不饱饭的艰难时期,到任第一、第二年主抓粮食生产,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了之后又帮助农民解决钱袋子的问题。当时在清池村有三户农民种植蔬菜收益较好,他亲自深入村子调研走访,总结经验并积极推广。1986年任命为武山县农业局局长。1989年任武山县副县长(常务),分管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工作。这个时期省上把武山列为扶贫县。他在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利用政策优势争取省上扶贫资金,为武山县的蔬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奠定了武山后续发展成为“蔬菜之乡”的基础。1992年被评为“甘肃省两西建设扶贫开发先进个人”。1993--2001年,任天水市畜牧局任局长、天水市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2001年12月退休后至2014年任天水市蔬菜、花卉协会理事长。退休后,伴农依然心系桑农,他发挥余热到天水市蔬菜、花卉协会,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老领导们一起,继续为天水的发展努力工作。天水市政府授予花协为“先进民间组织”,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市民间组织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六十年的工作历程,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心系苍生,一直把服务农民、克尽职责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他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祖上“耕读持家”的传统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践行在他的行动中,尽管自己出身书香之家,但是他深知农民的疾苦和期盼,懂得一个农业为主体的社会最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问题。几十年里,他感念农民的辛劳付出,同情他们的艰苦和不易,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忽视农耕和农民的时候,他时常说:“我感谢农民,没有他们粗糙的双手,何来我们每日的饭食,没有他们基础的付出和劳动,就没有城市的建设和繁荣。”这种无论位多高权多重始终忠诚于初心的滚烫情怀正是伴农一生的真实写照。从1954年参加工作到2014年卸任天水市花卉协会,60年的艰苦历程,他始终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依然能够把握自己的方向,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公正评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问渠那得清如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为有源头活水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14岁就参加工作的少年,在经历屡次政治运动和社会转型变革以及技术进步,缘何他总能立于时代的潮头,奋勇争先,立于不败呢?这与他的审时度势的思考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力以及勇于担当的魄力有关,更与其矢志不移地坚定信念,天下为公的胸襟有关。从伴农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主要工作思路和方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1958--1993年武山县工作阶段。在武山工作的年月里,他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县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准了的事情狠抓落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他有宽阔的格局,能够放眼全局,细化局部。在县政府工作期间,首先非常重视农业结构的调整,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提出山区抓林果,川区抓蔬菜,普遍抓劳务输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很快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武山农业经济有了很大起色,农村的贫困面显著下降,武山成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大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其次善于利用资源优势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肥、水、种是发展农业的基础,重点是山区修梯田,川区抓水利,每年分夏、秋两季组织劳力突击,每年以1~1.5万亩的进度兴修梯田。水利建设组织专业队常年坚持抓维修、新修、扩大有效灌溉面,当时全县所有的道渠、堤灌、机井等水利设施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及时灌溉。武山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得天独厚。八十年代,伴农仼农业局长时,通过调研,提出了在武山五河流堿发展渔业的构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上成立了武山渔业工作站,选派了年富力强、事业心极强、学过专业的干部张福定、张旭先后任站长。通过办培训班,技术指导,在馬力、鸳鸯、温泉、四门、龙泉,东顺、山丹、榆盘、滩歌等乡镇办起了养魚埸。同时从省渔业公司爭取无偿资金30万元,利用洛门镇治河争出的河滩地,建起了渔业站经营的大型魚埸。从此改变了群众吃鱼全靠外地调运的局面。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地魚大量进入武山市场,对武山渔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这样的大胆尝试为后来武山开发利用冷水养殖特色虹蹲魚提供了先行经验。可以说,伴农是武山养魚业的开创者和践行者。第3,伴农是有远见,他懂得技术支撑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他抓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抓了乡级农技站、畜牧站、林分站、水管站。那时侯,全县有近百个学过专业知识的技术干部在乡村直接服务农民,推广科普知识。在乡里工作的科技干部采取编制在县,工作在乡,受农业、人事部门的双重领导,科技人员待遇落实极大的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几年来,他带领大家从省、市、县争取乡站建设资金一百余万元,做到了乡站“有班子(人员落实)、有房子、有票子(流动资金)、有服务项目”。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措施的落实。依靠科技,狠抓增产措施的落实,推广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建设,被群众称为“白色革命”。他认为解放后农业的三大革命是优良品种推广、化学肥料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80年代初,他在县农业局和山丹公社工作期间,认真总结了山丹公社清池大队群众在冬、春季利用塑料大棚种植韭菜、包心菜、黄瓜、萝卜等蔬菜作物的经验,同时协调从农行给每个塑料棚贷款70~100元,使得该区域塑料大棚得以迅猛发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清池村469户人建棚面积达到七百多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清池村成功试点的辐射带动下,塑料大棚在周边人多地少、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迅速发展,冬春塑料大棚在河谷地带连成一片,十分壮观,有人赞美如此的农业蔬菜种植规模化为“银河落渭川”的美丽图景。清池村与文家寺、洛门镇东、西、南街村、周家庄、冶扶等村都是我县塑料大棚种菜整村推进的典型。塑料大棚的推广利用,推动了我县蔬菜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产量1.2亿公斤,产值3400万元,其中塑料大棚1.5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蔬菜商品率达80%以上,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蔬菜专业村。1991年任副县长期间,县委、县政府决定由他带队组织扶贫办、经作站、科委、蔬菜公司、洛门镇的负责人、科技干部及东顺、洛门、郭槐等乡镇的蔬菜种植能手共19人组成考察团,于1991年12月29日~1992年1月11日赴山东寿光市考察学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暖棚)生产蔬菜技术。当时的山东寿光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和蔬菜集散地,成为全国富县富民的典范。在考察过程中,伴农充分信任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整合大家的考察结果后发现:武山县从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大体上与山东寿光相似,虽然海拔偏高,但山大沟深,川道地区形成“小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比寿光高3~5度。11月至次年2月份日照比寿光多70个小时,且风较小,水资源丰富。种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考察回县后,他立即向县委、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县上高度重视,以【1992】第22号文件印发了《赴山东寿光考察蔬菜生产的情况汇报》明确表态同意考察组想法和建议,要求乡镇及县农业部门遵照执行。县上成立了由张如一(伴农)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吸收农委、农牧局、科委、商业局、农行、扶贫办、乡企局、蔬菜公司为成员,在山丹、城关、东顺、洛门、龙泉、郭槐等乡镇确定了重点推广村组,通过技术培训,落实优惠政策,部门分片包干,搞好服务等办法,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在上述六个乡镇的28个村建成“冬暖棚”208座,占地173亩。冬暖棚生产的蔬菜以黄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茄子等高档细菜为主,加上原来已具规模的大棚韭菜、蒜苗和传统的露天白菜、洋葱、胡萝卜等,从此,武山成为“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品种齐全、四季有鲜”,一年四季运菜车不断的“蔬菜之乡”。1998年《甘肃农业》第5期刊登了他的人物专访《为了这片热土—记张如一发展武山县蔬菜产业纪实》,这篇报道总结了他为发展武山蔬菜产业付出的点点滴滴,对他情系家乡,为武山从传统型农业向市场经济迈进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1993~2001年在天水畜牧、农业部门工作阶段。在天水市畜牧局任职的三年期间,首先从调查研究天水市情开始,并积极赴外省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提出了发展天水畜牧业的指导思想:山区重点抓草食畜牧业,川区以养猪鸡为主,城郊区抓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所需的肉、蛋、鱼等。同时注重抓良种改良,规模养殖。总结推广了张家川县整体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在张家川召开了规模较大的畜牧工作现场会,推动全市畜牧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1995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天水市全省畜牧先进奖牌。在市农业局工作的五年,主要抓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突出抓农作物保护地栽培和配方施肥技术,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注重加强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努力改变工作环境,多方争取资金搞好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天水市上黄金地段修建了办公与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使市农技站、土肥站、经作站、农广校办公条件得以改善,同时解决了四十多户职工住宅困难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了工作时间长,住房没有改善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同志的住房问题。他作为一把手,把本来应该分配给他的住宅让给了工作时间长的老技术干部,此事在天水市各管理部门一时传为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2001年退休后的工作。2001年12月,伴农光荣退休,退休后的他不忘自己对农业和农民的牵挂,仍然关心农业工作,积极参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与其他几位退休的市领导一起积极为天水市的农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有价值的发展思路。2002年---2014年春,他担任天水市花卉协会第六届理事长,提出了南花北移、东花西进,把天水建成西北花木基地和集散地的构想。经过几年积极栽培、育种和改良,天水花卉走出甘肃,走向全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第六届花博会和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花博会上,天水花卉仙客来、竹芋、月季、菊花、盆景等得了大奖。配合“伏羲文化节”举办了三次大型花卉展览会,每年秋季举办菊花展销会,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中国花卉园艺》杂志、《中国花卉报》、《甘肃日报》及天水市报刊等多种媒体和省市电视台多次报道过天水的花木生产情况。为了尽快绿化、美化天水的山川,市花协从北京农林科学院引进速生花艳的西班牙国品种”香花槐“树种,与农科所合作建立育种育苗基地,在全市各地南北两山旅游景点栽种两万多亩。2004年又选育出粉红色新品种“天香槐”——香花槐变异品种,经专家鉴定后,作为美化树种得到快速繁育和推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未知天地恩何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翻对江山思莫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伴农始终牢记一句祖上的教导: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从14岁参加工作到后来担任领导岗位,任何时间,有好的政策他会想着村里的集体,有新的技术和致富途径更会积极推荐给庄里的村民。90年代初,蔬菜种植在渭河两岸发展的过程中,渭北区域村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运输问题。当时,武山县城的中心区域在渭河南岸,最大最繁华的市场在县城。当时县城南北只有一座西关村边的渭北大桥连接南北,而渭北的蔬菜种植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和县城对面的韦庄、老庄、腰庄、韩川、周庄等几个村庄。城北菜农天不亮就进棚采摘时令蔬菜,装到架子车上才要往县城拉运,路途较远,全凭人力,遇上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不堪,期间的艰辛劳累不言而喻。1992年,为了方便南北群众,伴农积极建议县委县政府决策在东关市场附近修建一座小桥,并积极筹划,从省上争取资金支持,共计筹得80万元(县上自筹30万,省上投资50万元),由当时的县交通局局长何鸿发负责修建成了这座便民桥。此桥投入使用后,节省了劳力,方便了菜农与商贩间的频繁交易,大大地方便了村民群众,发展了产业,而且为后来县城北扩奠定了基础。心怀感激的老百姓称这座桥是“爱心桥”。2012年左右他常常往来村庄,在一次和别人的闲聊中得知韦庄村那座建造一百多年的寺院如今又兴盛起来。他感慨万千,想起小时候自己的爷爷和村民一起修缮寺院的往事,也回忆起“文革”时期这座庙遭到的破坏。这座兴建于晚清的庙宇是村里的文物,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寺庙座北向南,面向老君山,名曰向君寺,是韦庄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往事历历在目,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后代子孙知道这座庙宇的历史。2013年,他考察了该庙宇从新建到修缮维护的过程,自筹资金,立《向君寺纪念碑》一通。2021年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漆子扬在考察渭水流域碑文时,专门来向君寺考察。韦庄村向君寺的知名度得到提高,进而也得到很好的保护。2021年7月,天水市委组织部为在党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颁发了纪念章。他深情地抚摸着刻着党徽的勋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入党63年,是党培养了我,假如说我做过什么好事的话,那也是党教育的结果,我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党的事业!”。聊起他的工作经历,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老百姓奉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是这片土地养育的,有机会回报这片土地是我的光荣。”是啊,他是一个穷尽一生寻求百姓温饱安乐的人。在社会演变的各种诱惑面前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初心,克己奉公,好学勤奋,与时俱进。他是苦干实干的行动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是体察百姓困苦的慈悲者,在田间地头,在风里雨里与农民站在一起;他是勇于尝试的改革者,善于顺应时代的潮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他是利他而乐的奉献者,先人后己,当大多数人都吃得饱过得好之后他才会真正幸福;他是负重前行的承担者,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工作,他都忍辱负重,主动担起最重的负责;他是言传身教的引领者,对家人严格,时刻不忘传承家教、家学,培养子女后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伴农兴趣爱好广泛,他从小受家庭影响,爱好文学,曾在省市报刊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新闻通讯等30多篇。参与编辑出版了《张尔进作品集》,编辑整理印发了张尔进先生纪念文集《正道沧桑》《张如之笔窗问道》。他关心乡里和同族的各种事务,注重家族传承教育,组织、协调、修订完善了《宁远天锡张氏族谱》,并做了序。他喜好书法,退休后利用闲暇时间练习书法,朋友乡亲要求他写中堂,写条幅,他都满口答应。他寄情花草,在自己的家院种植牡丹、玫瑰、丁香、玉兰等花树,并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成果推广来访亲朋好友,他的家成了大家春来赏花,夏来纳凉的好去处。2022年3月1日《天水晚报》刊登了《豁达乐观.张如一》,记录了他乐观向善,积极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生态度。他用点滴的行动和一语一念的善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乡民和子孙们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六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退休后在天水市花卉协会任会长获得的荣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壬午春节书赠如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趙国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少年赤子心向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火红年代早上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金色年华没虚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艰辛岁月永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日月不催人自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年过花甲人退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半个世纪艰辛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问心无愧话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长江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晚辈再举接力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喜看夕阳无限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鲜花喷香暖寒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一贤弟惠赠仙客来名花题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杜正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蓬荜生辉仙客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灵光瑞气降瑶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花香意远情谊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喜看明霞春又回。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嵌名藏头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杜正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如一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扬美德孝双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如玉无暇理念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往谦恭情意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诗吟雅契友谊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