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丙察察指滇藏公路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从云南的丙中洛乡到西藏的察瓦龙乡,再到察隅县城,全长287公里。被认为是最艰难原始的进藏路线,危险却有着天堂般的美景,故有“身处地狱,眼在天堂”、“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之说。</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一、启程</p><p class="ql-block"> 5月12日晨,开启“丙察察”进藏之旅。过三江(长江、汨罗江、湘江),跨四省(浙、皖、鄂、湘),历十数时(约十二小时),行千里路(一千多公里),夜至娄底,是可以数万点星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途中也是风光无限,人文无数。山川、田野、村落自不必说,联想起来,便有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节气,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长沙府有个清代名臣叫曾国藩,黄冈有个开国元帅叫林彪,还有个名扬四海的特产叫黄冈试卷……</p><p class="ql-block"> 至于娄底,据传是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而得名,还是蚩尤的故里,自然应该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只是舟车劳顿,无暇探究,更无心去做什么数星星这种过于浪漫的事。前路漫漫,不如高枕而寝,养精蓄锐。</p><p class="ql-block"> 13日,由湘入黔,历11小时,行960公里,到达“世界古银杏之乡”盘州,已是滇黔交界之地。期间与黄果树瀑布擦肩而过,虽近在咫尺却奈何不在行程之中。遇着一处颇具黔地特色的小山包群,貌似随意堆集却错落有致,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倒也饶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14日,进入云南,行550公里,早早地进入了大理城。大理是名城,自然要去观赏一番。段王爷、六脉神剑之类只存在于小说,但大理四季如春,风光秀丽却是闻名遐迩的。</p><p class="ql-block"> 往洱海,洱海湖面开阔,清莹秀澈,平和宁静,只是天色阴濛,不见蔚蓝,大为逊色。对面苍山为云层所掩,山与湖之间又矗立着重重高楼,自然难得“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的观感。据说对岸有一段异常秀丽,只是对某人的什么宫之类着实不感兴趣,也许被城市包围的湖终究只是一片水而已,灵气渐褪;又据说洱海像一只耳朵,故名,但耳中一湖水,很容易令人生出脑子进水这样的黑色幽默来。</p><p class="ql-block"> 入古城,南北各有高大的门楼,登楼而观,古城全貌尽收眼底。一条大街贯穿南北,两边街巷纵横,灰砖青瓦,雕窗飞檐,古朴典雅。踱步街巷,花木扶疏,溪流潺潺,移步有井,转目皆花,赏心悦目。只可惜诺大的古城,游人寥寥无几,显得冷清空寂。而大理古城依然逃不脱全国古城的定律:修几间老屋,开几家新铺,几条街罢了。</p> <p class="ql-block"> 二、丙察察</p><p class="ql-block"> 15日,出大理,驶入219国道的“怒江美丽公路”段,起于丙中洛,止于泸水六库,主线全长286.68公里。临江一边筑有彩色的骑行、徒步道,全长321公里,有些路段建在怒江江面之上,想来在上面骑行,一定相当刺激,而骑过全程的,想来不是勇士便是“疯子”。</p><p class="ql-block"> 过怒江大桥后有检查站,落地核酸检测,要等出结果才能通过,无奈折返。下至瓦房乡进餐,餐后沿另一侧江岸的乡村公路前行,又遇检查站,但只要在此地做一次核酸检测便可通过。于是又掏钱,取样,过关,再转上219国道。如此这般折腾,浪费了些时间,又争取了些时间。</p><p class="ql-block"> 途中下车踏石阶而下至怒江边,有“登硬野温泉”。江边一排鹅卵石砌成的水池,池中源源注入的是冒着热气的天然温泉。于是坐在池边,一边听着怒江滚滚而去,一边泡着脚,实在是旅途中一种绝妙的体验。只是泉水过于烫脚,必须秒入秒提才行,直至微感有汗方才作罢。</p><p class="ql-block"> 回上时,某人偷懒,觅野路直上,又喊话他人,道此路湿滑泥泞,不如原路而返。岂料众人不肯示弱,偏不信这个邪,你上得我自然也上得,于是纷纷跟上。结果坡陡路滑,众人攀枝拽草,一步三滑,更有人虽在前后护卫之下,依然难免失足摔跤。如此步步维艰上得山坡,两只鞋子已沾满泥污,颇有些狼狈。旅途中免不了会遇着些艰难,闹出些尴尬,然而又未尝不是种难得的体验,别样的乐趣,人生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一路上不断可见横跨怒江的铁索吊桥,大多年代久远而已成危桥,被废弃不用。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锈迹斑斑,但依然倔强地高悬江空;岩石砌筑的桥塔被浸染成黑褐色,也依然矗立在两岸桥头,有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些吊桥,也许比什么古城之类的更有内涵,更有韵味。</p><p class="ql-block"> 行约550公里后,到达老姆登村。</p> <p class="ql-block"> 16日,被当地人告知山上有我们没见过的房子而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驱车上山,果然见所未见。原来是一个尚在建造中的“云上酒店”,建筑外形奇特,像雕堡,像地雷,或是像甲壳,很不好形容,感觉很是雷人。下方三片波状屋顶,白如羽翼,似在谷中的云团之上飘浮。不禁感叹:住在这里,如梦如幻,定是有得道成仙的感觉的吧!</p><p class="ql-block"> 进入知子罗,知子罗是傈僳语“好地方”的意思,曾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城所在地,后整体搬迁而成为一座“空城”。城中有座八角楼,据说以前是图书馆,走在街道,建筑老旧,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而也被称为“记忆之城”,只是时时可以看到有人居住和活动的痕迹,也就没有了“空”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再到老姆登村,老姆登是怒族语“人喜欢来的地方”的意思。村中最有名的景观是一座基督教堂,白墙红窗,简单朴素,清晰地倒映在一池碧水之中。而水池的对面,怒族人黄色的板材楼屋或高或低错落在绿树掩映的山坡之上,木屋的正面大多由倒三角的木柱支撑,极具特色,雾气迷茫之下,如仙境一般。</p><p class="ql-block"> 继续逆怒江而上,经“远征军回国渡口”,翻过江对岸的高山便是缅甸,远征军穿越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异常艰难;听怒江第一啸,江中落有巨石,兼有落差,浊流滚滚,涛声隆隆,极具“如雷贯耳”的声势;转怒江第一弯,一道山梁对怒江“横插一脚”,江流绕道,圈出一个半圆形大弯。弯上台地平坦开阔,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上有个村庄叫坎桶村。村人在这里耕作生息,一派田园风光,恍如世处桃园,七、八月份水清时尤为秀丽。</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走停停,行200多公里到达丙中洛。丙中洛是个小镇,坐落在怒江峡谷之中,远远望去,在一片葱翠之间散列着黄色的楼屋,色彩和谐悦目,背后是碧罗雪山,前面有些梯田,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 17日,离开丙中洛,在怒江边看雾里村,江对岸一片缓坡,白云飘渺下一座小村横卧,仿佛一片不落尘埃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有“三桥并存”,右边是老吊桥,是怒江大峡谷最北端,也是怒江最后一座铁索吊桥。铁索已经锈迹斑斑,桥面严重腐朽且只剩半边,桥塔较为低矮,上方已成污黑,内嵌的“朝红桥”三字反而显得醒目,从桥名可知其建造年代;中间是一座钢缆水泥吊桥,桥面铺着钢板,沿用老吊桥“朝红桥”的桥名;左边则是混凝土大桥,为丙中洛通往察瓦龙、察隅的公路大桥。</p><p class="ql-block"> 走新吊桥至对岸,江边一条小道便是“中国最后的茶马古道”,前半段临江用石片堆叠着低低的围栏,很有古道的韵味,后半段则是在山岩之下,大约是在崖壁上开凿而成。沿古道进入雾里村,村中道路俱为石板铺就,清一色的架空木屋,下面圈养马、驴等牲口,上面住人,木屋上面架空的屋顶覆着薄薄的石片,身处其间,很有一种还朴反古的味道。村中不见人影,一片寂静。</p><p class="ql-block"> 途经秋那桶村,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因时间关系,未及入村观赏,只在村边一民宿进餐休息。旁边是一座天主教堂,其外观却更像一座寺庙,看到屋顶的十字架方才辨识。</p><p class="ql-block"> 出秋那桶,在边检站,又因等待核酸结果而停留。过边检不久,便到了滇藏分界点。两边的崖壁上都大大地挂着各自的“大名”,人们都在“西藏”一侧打卡留影,毕竟西藏才是目标,甚至是一个孕育了很多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离分界点不远就是老虎嘴,一块巨大的岩石凸出在公路上方,酷似一头猛虎张着血盆大口;崖下的怒江变窄,江流直下,犹如阵阵咆哮,但岩石看起来很牢固,穿过老虎嘴时,似乎没有传说中那么惊险。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路标,预示着凶险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过了老虎嘴,须穿过鸡爪骨隧道,道路狭窄,仅可容一车通过;灯光昏暗,隧道壁凹凸不平,有些狰狞,有些恐怖。</p><p class="ql-block"> 出隧道后,便是原始的砂石土路了,道路崎岖不平,弹坑密集。车在不断颠簸中前行,硬生生将滇藏线变成了“颠脏线”,似在讲述几十年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随道海拔升高,峡谷两边不再有茂密的森林,植被渐渐稀疏,甚至只剩光秃秃的岩石;空气变得干燥,山石支离破碎,零乱地散落在山坡上,悬崖的岩壁也是裂缝纵横,似乎随时都会坍塌滑落下来,烂路变得极为漫长。</p><p class="ql-block"> 到达怒江V字大峡谷,登上观景台,风很大,显然这里是一个风口,不敢太靠近崖边。峡谷深深,两边悬崖陡峭险峻,层叠有致,对岸山岩如利刃插入江中,使怒江形成一个V字型锐角大拐弯,极为壮观。 </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道路在降低,离江面越来越近,两边的高山愈发地荒凉,渐接近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大流沙。下车远观,一面巨大的斜坡,平整光滑,呈亮白色,在暗黑色的山体背景下显得尤为醒目,尤为壮观。事实上,这面高达2、3百米的斜坡都是风化了的碎沙石,坡面陡峭,随时都有滑泻的可能。上车缓缓前行,可以看到阳光将斜坡的上方照得更亮。碎石路被过往车辆压出了两道凹槽,只听见车轮碾压碎石的咔咔声。将至坡下时,突然斜坡下端扬起尘烟,并浓至看遮蔽了前方道路。而车到坡前,不得不行,停在坡下显然更是危险。所幸只是一阵轻风卷起表面的沙尘,车辆缓缓穿过尘烟,总算是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 再行不远,见到山坡上有大片的仙人掌,高大粗壮,成树成林,很有些异域风情。有些仙人掌上缀着些火黄色的鲜花,极是艳丽;更有在边缘长了一圈果实的,据说成熟以后很甜。在这横断山脉的怒江流域看到如此茂盛的仙人掌林,实属奇观。</p><p class="ql-block"> 过了仙人掌林,便到了察瓦龙,总计行程约100多公里。察瓦龙,藏语“炎热的峡谷”的意思,大约气候炎热才会使仙人掌生长茂盛吧。</p> <p class="ql-block"> 18日,往甲应村,翻越两座大山,经三个垭口,最高海拔4500米。山路比丙察察还要“烂”,一路上颠来倒去,又因为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再加上山道狭窄,对向来车时须找略宽处等待,50多公里的路程,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尽管如此,过程却很精彩,车过垭口,或者山路转弯,前方只见白云,仿佛驶向云端,故有人称之为“云端越野”;山上盛开着高山杜鹃,红的、粉的、白的,绚丽多姿,花朵肥大而紧簇,热闹而喧腾;有时可向下望见深远的怒江大峡谷,怒江蜿蜒似蛇行斗折,如画如诗。</p><p class="ql-block"> 至甲应村,低矮的小木屋,屋外摆放整齐的木柴,草地上悠闲觅食的牛马,溪流上的小木桥,借助溪流推动的转经桶,满是鹅卵石的溪滩,形态各异的古老的沙棘树,以及远处隐在云间的梅里雪山,以及仿佛近在咫尺的蓝天白云,这惟美的画面,处处透映着恬静与清纯,无怪乎有人称之为“梅里雪山最后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体力和时间的因素,坐摩托车前往冰湖。摩托车驶过鹅卵石溪滩,又驶过沙棘林中羊肠小道,虽然颠簸震荡,却极感刺激过瘾,又不得不佩服车手高超的车技。至林中,还须徒步登山,海拔从3700米上升到3800米,不算高,山路也不算陡,但还是会气喘吁吁,三步一停,五步一息。好在虽然没有茂林深篁,但也是古木虬枝,岩石与倒伏的枯木上覆着苔藓,或青或黄,鲜艳绒密,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到达冰湖,略略有些失望。一湖浑水带点乳色带点灰,四围的灌木黄褐苍苍。天空蒙着厚厚的云层,梅里雪山的“十三太子”隐在云雾之中,只看得见两座低矮一些的尖锋,黝黑的裸岩披着些白雪与冰川,倒也尚可一观。想到那年在雨崩看到的冰湖,冰白湖蓝,如幻境一般,深感大自然的美景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忽然一只牦牛闯入,涉水越滩而去,带来一阵短暂的生动。</p><p class="ql-block"> 出冰湖,漫步甲应村,一番闲情逸致后又颠簸回察瓦龙。</p> <p class="ql-block"> 19日,出察瓦龙,至怒江与玉曲河交汇处,一道长长的山脉安坐在江河之间,山脊尖瘦,如虬龙吸水,又如一艘巨舰破浪而来,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过怒江大桥不久,拐十三弯山道上行,自此与怒江告别。</p><p class="ql-block"> 此后一路翻山越岭,初始森林茂密,溪流滚滚,海拔渐高,雪山渐近,森林消失,尚有青青绿草,之后植被渐渐稀疏,山峦俱为白雪覆盖,还时时有雪花飞扬,路还是一如既往的烂。</p><p class="ql-block"> 依次翻越三个垭口,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米;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米。每至垭口,道路两旁必有雪墙,低者半米,高至两米多,可以想见积雪曾有多深,积雪未铲时,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景象了。可惜雪墙之间的路面有太多的水坑,车辆驶过,泥水溅污了雪墙,仅上端晶莹洁净。车过雪墙之间,仿佛驶入一个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但因烂路而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过雄珠拉垭口后经过海拔3750米的目若村,河谷的缓坡上或远或近地横卧着三、四十座房屋,大多为木屋,屋顶盖着铁皮;围栏圈起来的牧场还只是泛出淡淡的绿意,村前小河流淌,周边是五千多米高的雪峰,一切自然得纯粹。</p><p class="ql-block"> 如此行车220多公里后,到达察隅县城,顺利走完丙察察全程。“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风景”,路是真的“烂”,但也未必是“最烂”,风景也未必是“最美”,因为前方当有更美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