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寄意寒星荐轩辕//樊峻山采写

珺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退休老干部樊引洲纪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语题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自题小像》诗中的两句名言。“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这里指民众,察,体察;荐,进献祭品;“轩辕”,黄帝。意为“在这眼下困难重重的夜色里,我把满腹心意寄托给星空寒月,可星月普照下的万物花草(以草代人)不理解我,而我却痴心不改,仍是倾尽心血挥笔疾书,奋斗不息,为华夏兴国富民大业春蚕吐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下所言的本文主人公樊引洲就是这样的一位“寄意寒星,血荐轩辕”的老军人、老党员、老武装部长、老纪检书记、老信访局长、老嫘祖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奋笔疾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痴心守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洞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脚踏家乡故土 终生探索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晋南夏县西北十二公里处,一个有着五六千年人类历史文明的古老村庄,史传这里是黄帝时代教民桑蚕丝织的嫘祖故里;一条历经沧海桑田而沉浮不息的青龙河横卧在村头,河床两岸桑林密布,遮天蔽日,祖辈先民便称河东为东阴,河西为西阴。在这片物华天宝的肥田沃土上,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繁衍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现代考古之父李济早在九十六年前的1926年,曾在西阴这片故土上发掘出了人类新石期时代的陶器、骨器、石器,尤其是发掘出的半块人工蚕茧,证实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原始故居,这里是华夏丝绸的最早起源。从此“西阴”一词再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村落的名称,而是以“西阴史前文化”“西阴国保遗址”的特有元素符号,响彻震撼于国际国内考古界、史学界和民间文化领域。同时西阴村也被冠上了“中国现代考古第一村”的神秘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东青龙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石刻村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阴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2-111.04,北纬34553519,平均海拔为510-650米,距夏县城北9公里;村中560多户,3000多人,4800余亩耕地;209闻夏公路横穿村中;村东横卧着古老的青龙河,村西南残留着古老的先蚕娘娘“嫘祖祠”,村西北是“西阴文化遗址”“李济考古纪念馆”保护区,“嫘祖文化研究会”长期负责这一工作。西阴村的樊引洲现年76岁,从夏县信访局退休后,现任第二届西阴村嫘祖文化研究协会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七一前夕,我慕名采访了这位人称“西阴通”的同氏族樊老先生:起步西阴蚕业公司,拐进右边隔壁的古式洞门,穿过村中关帝庙,西拐再西拐,便来到了两棵柿子树的樊引洲家门前。大门锁着,邻居告诉我,樊引洲刚刚和老伴顺着前面的灰土沟去了官槽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岭头找到樊先生后,只见他和老伴搀扶着,抖动手指用铅笔在描画着草稿地图。我问先生那是啥?他说他在寻找西阴的人类原始脚印,他在推想华夏丝路的最早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生面朝北方对我说,你看吧,这里属于西阴的西北位置,是西阴地势的绝对制高点,这条被历代祖先赋名的“西头沟”“灰土岭”就是最早西阴人的居住地。祖先依沟凿窑,靠洞生息。早年植桑养蚕,丝织成品,红头发蓝眼睛的西方商人在红红火火的每年正月廿五“古衣贸易集会”后,牵着骆驼,赶着骡马大车,满载“西阴丝绸”在脚下这个“西阴”地方起身,在现在的其毋东岭、枣园东岭(“田井院”驻马店驿站,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服务区)做好充分的人马车辆起身整顿,然后经过“官槽沟、官路古道”(古代的国道)、西河头滩地、胡张西岭,拐进西下冯官槽岭的五龙口后,进入泊头码头,渡船运往闻喜古栈道,继而一路向古代长安城奔去;通过长安稍顿后,又继续向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抵达西宁、甘肃、青海、新疆、印度、伊朗、西域各地。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就是最早的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瓷器和香料不断的往返络绎于此路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西头沟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正听得发呆,樊先生翻着手中的资料说,你看,在古长安西边有一处名为“古井”的遗迹,古井边上有幅楹联: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此处“贤哲东来”即指河东西阴嫘祖后裔丝品。自古西阴丝绸在西方享有美誉。至今苏杭地区出口的丝绸品还使用着“西阴”牌商标,印度伊朗等西方国家的史博馆内至今展示着的古老丝绸品牌都著有“西阴”二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先生得知我也姓樊后,握住我的手说:“一家人,一家人,枣园樊和西阴樊还有苗村樊都是一家人,祖先就在夏县城的东城壕木材市场那个樊家祠堂地方。”我一路搀扶着积劳成疾的樊先生返回家中。静坐之后,我从他和老伴的口中了解到了有关“樊引洲”的一生苦难家世、个人成长工作经历以及终生探讨研究著书西阴历史和嫘祖文化的一幕一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蚕神嫘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官路(古代国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门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窘境家庭 读书参军入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引洲,1946年5月24日出生于夏县西阴村。西阴村古今四大姓为樊、崔、董、徐,樊氏为西阴村最早先民。西阴现在村落为两大块;西头间和东头间。西头间是西阴村的原始先民,多为樊氏;东头间崔、董、徐为后来发展户。樊引洲的父亲叫樊振华,母亲叫张玉便,阴庄娘家;生有三男一女,分别为樊勇洲(后去郭村赵家)、樊徐洲、樊引洲、樊玛瑙;樊引洲五岁时(1951年)丧父,全家生活特别艰难。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又经人介绍把邻村洋桥的吴崇泰接回家中与母亲为伴,作为继父,接着添小女樊引焕。就这样,总算是一家七口人在捉襟见肘的苦难年代中,度过了他的人生童年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由于家庭孩子多,七岁的樊引洲便投奔到郭里村的二姨家做二姨的男孩;二姨对他很好,送他上学,并在郭里村小学读了五年书;十四岁时(1960年)他又返回西阴老家,在西阴村小学又接续着读了两年。这就是所谓樊引洲早年整个“七年完小”求学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小毕业后,樊引洲已经十六岁了,本来还想继续上中学,可由于拮据的贫寒家境所迫,再就没有进入校门,而是凭借着自己的那点七年完小所学知识,就地务农;后被西阴村干部所用,担任了本村驻队(生产队)干部;每天带着社员们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关心国家大事,解决村民家庭杂事。一口气干了四年,村干部和村民对他的为人处世与工作表现评价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1月,夏县武装部在西阴村招兵,经过村干部推荐,决定选送樊引洲参军去部队学习、锻炼、打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这样,整整二十岁的樊引洲光荣加入了北京军区河北张家口4632部队坦克兵;经过一年训练后,又担任了坦克主教、炮长、驾驶员等职;由于他爱学习善钻研,很快又被调入连队做文书、调入营部做通讯员、理发员和卫生员。两年后的1968年10月,樊引洲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早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军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偶然一次在营部学习时,身边的一个侯马老乡战友张福学拿着一篇文章让樊引洲看,只见上面写着《西阴村嫘祖故里考察》。樊引洲说,这是他最早在报纸上看到的“西阴嫘祖”四个字,也是最早在心中埋下的家乡情结,也是他后来几十年对“西阴嫘祖”注入深情的动力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10月,樊引洲结束了三年的义务兵军人生涯,怀着一颗不忘初心的蓬勃情怀,又复原回到了家乡。 1970年3月,经人介绍,樊引洲与隔壁楼底村的王巧贤结了婚。1971年,女儿樊丽萍出生;1973年,儿子樊国栋出生。脱甲归田的樊引洲望着儿女双全的可喜场面,决心从眼下这二十四五岁开始再次起步,好好去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努力拼搏一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与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好战士神枪手神炮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退伍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至今保存的军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夫妻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廿年敬业从政 扎根乡镇基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3月退伍后,樊引洲被分派到夏县庙前国营水泥厂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兼团支部书记。四年时间,各项工作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被调往禹王乡任武装部长,敬业爱岗,风雨兼程,一干就是六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又调往郭道乡担任副乡长兼武装部长干了三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又被调往尉郭乡担任副乡长兼武装部长,一干又是三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樊引洲十二年的乡镇武装部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于是在1986年,被县委调入裴介镇担任纪检书记,一头扎下又是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裴介工作的日子里,他深感自己的完小文化水平很不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在业余时间进行深造。于是,在县委组织部杜作成的推荐下,他报考了山西省成人干部专科进修校,两年时间不断地在夏县党校进修上课学习,终于合格的完成了学业,拿到了中专学历的毕业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从1970年到1990年这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樊引洲把他的一腔青春热血都倾洒在了乡镇基层工作的一点一滴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引洲在乡镇武装部工作期间,曾经于1987年10月,荣获运城军分区集体三等功;在担任乡镇纪检工作期间,于1988年2月被县司法局评为“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县水泥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夏县水泥厂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在禹王郭道尉郭乡镇武装部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在裴介镇纪检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各种荣誉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中专学历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命信访工作 时刻情系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10月,樊引洲从乡镇基层调入了县城,担任夏县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副局长;1994年5月任夏县县委系统工会主席;1999年2月任夏县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局长、书记;县城信访工作共十六年。2006年5月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信访工作十六年期间,樊引洲不怕累能吃苦,有极强的事业精神,曾30多次荣获县地奖励和省有关方面好评:1992年9 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教扶贫”模范队员, 1994年1月被地委、行署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同年7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九三年度先进工作者”;1995年3月,被地委督查室评为“模范督查工作者”;1996年1月,被中共运城地委评为“九五年度模范信访工作者”;1996年12月樊引洲光荣出席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信访工作会议;1998年至1999年连续两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干部下基层模范工作队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1990年的工作日记里写到:我从乡镇调到县信访局任副局长后,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虽说是个清贫单位,没权没势,但我认识到信访工作,是党的机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的“鱼水工程”,又是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济沿着正确轨道发展的“生命工程”,还是广开言语,集思广益,为发展经济提供科学信息决策的“效益工程”,更是一项政治性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从1993年在我主管此项工作以后,勤恳敬业、任劳任怨,带领信访局全体同志,拟方案订措施,建队伍立规章,想方设法搞好本职工作。坚持天天接节值班,从来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没有礼拜天。每天早上提前上班,下午推迟下班,晚上还要加班我们让上访者带着问题来,经过反复研究,认真调查,耐心解说,热情帮助,带着满意,带着微笑,带着感激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埝掌镇南晋村,有一起邻居之间因照壁胡同纠纷告至省高院,三次调解未果,樊引洲调查后,认为群众不满意是有根据的,高院的终审判决有不妥之处,及时向高院要求对此案进行复核,并指出了复核的有关细节,使此案得到最终平息满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6年至1997年,我带领一班人代表县委办到大庙乡马蹄古垛村进行扶贫。九次召集群众大会,倾听群众呼声,制定有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用五十天时间,共上马劳力 15000人次,共用大小车辆500余车,动土石方60000立方米,投入义务工15000个,贯通了北山底村--古垛--上焦的20华里主干路,使其成为古垛通往县城、通往乡政府的经济大动脉。后又带着一班人自助资金8000元,组织80余人大干两个月挖地埋管12华里,把水管按通到各家各户,为古垛下属的四个自然村600余人解决吃水难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3月份,大庙乡梁家坡村民党秀芳反映她的林木问题,经了解情况后,樊引洲请求柴林山书记批示,组织林业局到乡镇政府查明了情况,解决了问题。同年7月份尉郭乡中卫村罗发亮来到县委上访,反映他给临汾车务段仓库送摆市 1150把,款迟迟要不回,樊引洲接访后代表县委信访局出面为他协调此事追回了5750元多年的拖欠。同年8月水头镇水南村李永顺为女儿上大学学费发愁,写信求柴书记解决,樊引洲接到此信,速转柴书记批示,转县信用联社李锋杰主任让水头信用社主任张山虫送贷款2000元到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引洲在他的两年下乡日记中写到:领导重视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结合,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突出主导产业和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物质扶贫和智力扶贫相结合,当前扶贫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解决开发团塞问题和解决行路难问题相结合,部门优势和村里优势相结合。他的这七个“结合”做法受到了县委组织部和运城地委组织部的广泛好评,并在有关刊物上进行发表,面向全区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望着樊引洲书房箱子、抽屉里那一摞摞,一本本荣誉证书,望着挂满墙壁的一面面一块块的奖牌证书,充分见证了一名退伍军人,一位共产党员,一个国家行政干部的恪守职责,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一颗火热忠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在夏县信访局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勿忘初心 致力嫘祖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5月,樊引洲整整六十岁,光荣退休,回到了老家西阴村。可他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能闲坐下来的人。莫道夕阳晚,为霞升满天。黄昏时光最美丽,须留精彩照后人。这时,他又想起了在早年参军时的那个“西阴嫘祖”那个初心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樊引洲1992年在信访局工作期间,就着手开始了对西阴嫘祖文化的探究,在退休前一年的2005年就担任了第二任“山西省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会长”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引洲翻出了经他归纳的《西阴嫘祖文化五代传承人》手稿让我看,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代传承时间“1926年10月15日至1943年5月,共十七年”,传承代表人物:崔延瑚(生于1878年8月8日,卒于1943年5月,终年65岁。私塾学堂毕业。儿子崔以温、崔以良,孙崔保德,曾孙崔恩章、崔天恩。)1926年时他48岁,当年(1925年至1932年)任西阴村村长,1926年6月亲自配合北京城国家考古队的袁复礼和李济开启灰土岭第一锨,发掘西阴遗址,以大量的出土陶器(65箱陶片,总18728块,其中彩陶1356块)骨器(骨针、骨锥、骨环)石器(石锤、石斧、石刀、石箭头、石制纺轮车)和半块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印证了人类早在6000年之前的西阴村嫘祖养蚕丝织和丝绸历史,解开了人类最早的衣着文化的文明时代,表明西阴是华夏民族的根祖发源地。半块蚕茧标本和石制纺轮车被中华民国政府运往台湾故宫博物馆珍藏,视为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代传承时间“1943年至1983年共四十年”,传承代表人物:樊银囤(生于1913,卒于2018年,终年95岁,儿子王江波),小学四年级文化,但爱好历史,善于思考,他跟在父亲后面,也亲自参加了1926年的西阴遗址发掘工作,当时他只有14岁,他父亲是西阴村发掘工作的民工队长,干一天活可挣一个银元。把挖出的每一片出土物都用棉花包裹好,轻放在不同的木箱里(共65箱)。亲眼看到的最贵重宝贝是半块蚕茧标本和一架石质纺车。十五辆骡马大车载着65箱出土宝贝于1926年12月初开出西阴村,送到侯马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代传承时间“1983年至2001年共十八年”,传承代表人物:徐龙保(生于1937年2月2日,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妻子张陈香,儿女瑞明、聪明、高明),1961年担任西阴村团书记,1964年任村会计,1973年至1983年任村副村长副书记,1983年至1994年任西阴村书记。1992年7月,他配合省考古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抢救维修嫘祖蚕神娘娘祠堂,筹资捐款重塑嫘祖雕像,在祠内墙壁一圈绘制黄帝与嫘祖故事。并刻碑纪念以示后人。让西阴文化继承发扬,永记嫘祖先贤。1994年亲自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阴遗址的二次发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传承代表人物还有:樊志圣(生于1928年3月18日,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教育教学职业。儿子樊财生),1981年1月,他被村两委推荐为“夏县西阴嫘祖故里养蚕厂”厂长兼技术指导员和会计。他也亲自配合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4年对西阴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早在1979年,西阴村北岭地建有一座占地30亩的养蚕基地厂房,蚕桑养殖面积500余亩,村南青龙河两岸植有万株桑树。当时村里的墙壁标语是“一家一亩桑,全村奔小康”。1994年12月,樊志圣传承西阴蚕厂集体养蚕和村里分户养蚕(春秋两季)十三个年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千人“嫘祖蚕娘”,共产蚕茧5万多公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代传承时间“2001年至2010年共九年”,传承代表人物:崔生泉(生于1929年8月29日,儿子崔德心、崔德文)。1945年7月毕业于太岳区晋南中学,1947年1月参加解放运城战役,建国后在运城市政府工作。1951年2月调入太原市财政厅工作,1956年调入太原市建设银行工作,1964年调回夏县轻工局工作,1970年3月调入夏县电线厂任厂长。1984年调回工业局离休。回村任西阴村老年协会会长,2001年亲自筹备“夏县西阴嫘祖文化研究协会”,2002年经上级批准担任“首届西阴嫘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会员14人,多为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任务是:一、管理好嫘祖祠堂和西阴遗址的五块石碑。二、利用节假日和古会时间向青少年学生、村民百姓、社会各界媒体文化游人宣讲西阴历史和嫘祖文化,每年观光人数达5000余。同时还有刚刚退休回家的樊引洲,他们一起参加了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纪念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夏县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代传承时间“2010年至2022年共十二年”,传承代表人物:樊引洲(生于1946年5月24日,女儿樊丽萍、儿子樊国栋),中专学历,中共党员,1966年参军,1970年退伍,先后在夏县水泥厂、郭道乡尉郭乡禹王乡担任武装部长,1986年任裴介镇纪委书记。1990年至2006年任夏县信访局副局长局长书记。退休后至今,回村担任第二届“西阴嫘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先后走访了全国十余个有关嫘祖佳话的省市,编写了三十万字的《西阴文化与蚕神嫘祖》图文论著。他的开篇语是“教民养蚕黄帝妃,福泽绵延惠古今,千秋万里丝绸路,发端本是西阴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退休回村的樊引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文化第一代传承人崔延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6年西阴遗址发掘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文化第二代传承人樊银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文化第三代传承人徐龙保、樊志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文化第四代传承人崔生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文化第五代传承人樊引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嫘祖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李济考古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被多次授予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和李济儿子李光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和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考宫本一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省信访工作会议代表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纪念李济发掘西阴八十周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让人生遗憾 追问石轮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引洲先生现在在家养病,他的耳朵有点儿失聪,小声说话他根本听不到。我从他老伴的口中得知他患有心脏病,不宜情绪激动,可就这“情绪”问题咋也说服不了他,一是他爱乱跑,远处近处都在跑,反正都是嫘祖事,说想去哪儿,马上就要去,不得怠慢;二是他爱写,整天不分白昼的去写,半夜里突然心血来潮就爬出被窝去写;三是爱说,只要你和他扯上西阴历史和嫘祖文化话头,他就说个没完没了,有时别人都离开了,他还在那里挤住眼睛在说;四是爱买书看书,他生活上非常细发节俭,舍不得吃喝,可一旦在订阅书刊报纸上和书店遇到可心可爱的书刊时,就毫不含糊的买了一本又一本。由于在一日三餐上不注意,在工作休息上不注意,在情绪冷热上不注意,因此导致了他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不再好意思的打扰樊引洲先生过度疲劳,所以我计划和他告别离开。他听说我要走了,便急忙站起身拽住我的手说,且慢且慢,我还有个心里秘密想给你悄悄说说哩。既然是老人要向我推心置腹谈秘密,那我就又坐在了他的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给他倒了一杯茶水,只见他喝了一口后,欲言又止,好像很犹豫。我劝他不要过于紧张和激动,慢慢说,不急不急。只见他从文件包里掏出两份资料让我看,于是两个文章题目扑入了我的眼帘:《世界上最早纺车出自西阴》《走访老者樊囤娃,了解西阴遗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篇文章大致说的是,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李济博士带领北京考古团队在西阴发掘灰土岭遗址时,除过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和石器外,最显眼最有价值的是还有俩件稀世珍宝:半块蚕茧和石轮纺车。如今九十六年过去了,国际国内的考古学界和文化史学界都只知道“半块人工切割蚕茧”如今存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件镇馆之宝,可从未有一字半句提到过什么还有“石轮纺车”这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篇文章说的是为了了解“石轮纺车”在民间的秘密传说,樊引洲在2006年5月18日又第三次的亲自走访了当年(1926年)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93岁老人樊银囤(1913年出生),详细询问了解当时有关“石轮纺车”的那件出土文物。当事人樊银囤说:那年他14岁,看到北京人来到村里,非常高兴,也很神奇。他们八人住在村中祠院里,李济先生在西阴村灰土岭古遗址上开挖的第一锨土是在现在樊志敏距西阴文化遗址三碑东百余米左右新宅基窑顶上向北方向15 米处地方,挖掘四周面积方园50米左右,因为当时家父是被指派挖士方领导人之一,每人每天报酬就是一个银元。同时,大量木头箱子都放在祠庙的大院里,记得在1926年11月1 日天,北京人在村里百姓家中收买很多棉花,并把从土里挖出的许多各种不同类型陶器、骨器、石器都用棉花细致包装好,一片一片,一件一件都轻放在各自的木箱里。听大人们说“半个人工蚕茧”和“一架石轮纺车”是最宝贵的东西。装有 65 箱,因在装车时我也好奇地站在旁边,当时是用15 辆木头铁角轮骡马大车拉出村送到候马火车站再转往送到北京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在西阴嫘祖文化五代传承人的材料中,参加当时发掘工作的第一二代西阴本村主管当时人崔延瑚、樊银囤都在证实有一架“石轮纺车”,可这些年来的这架稀世国宝到底去向哪里,存在何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呀,如果真的此话当真,那可要惊动全世界的。于是,我睁大眼睛,提高嗓门问樊先生:这事还有谁知道?谁以前还提到过此事?他说:有人专门写过文章。这个人叫张文华,禹王史庄人,在蚕厂五十周年大庆时,蚕厂邀请文化馆樊学谦、张文华、赵任旺还有他樊引洲参加了会议,张文华(原夏县宣传部部长,史庄人)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有关“西阴石轮纺车”的文章。后来夏县文化馆的田亲龙(13103983598)将石轮纺车研制成巴掌大的木制纺轮车,至今由樊引洲收藏保存在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嫘祖发明植桑养蚕技术后,为了把丝合成线,便选择了一块漂亮的圆石,在中间钻上三个眼,把几股丝头穿进石孔绑紧,用手转着合线,这便是最原始的纺车。就好像早年民间合麻绳那样的技术,不同的是把石转轮变换成木制转轮了,即用一短节木棍中间钻成眼穿一根铁丝,上面扭一个勾,把几根麻头绑在勾上用手转木棍,便合成麻绳。随着历史变迁夏县妇女民间使用的纺花机、三角拐、拐叉、缠线轮、织布机、梭子等。由此,随之传承华夏各氏族妇女,这些都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世界西阴第一架石器纺车”模式,由此演绎出各种大小不同类型的木制器和铁制器民间纺织工具,随着历史发展变化,生产工具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大型机械设备制作,均系嫘祖上古时期演变缫丝制衣历史的传统性,生产力的实践性,实物证件的真实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6月笔者采访樊引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遗址碑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嫘祖文化研究会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给学生讲述嫘祖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济当年在西阴考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保存的巴掌状木轮纺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嫘祖文化研究会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阴村历史文化的默默守护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究竟九十六年前的西阴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中有无这件所谓的“石轮纺车”?无风不起浪,瞎编有何用。是当时现场的考古队出了问题还是民工转运出了问题。是战乱年代的私欲走失还是强盗夺宝卖向海外?不得而知,谜团在此,有待破解,让历史还原事实真相,让西阴国宝回归重见天日。因为这是樊引洲老人晚年时光压在心头的一块难愈之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年来,樊先生对西阴历史和嫘祖文化的搜集探索,从未停止过,面对一路走来的许多困苦艰辛,面对好多人对他痴痴追求的不理解,他都不说任何二话,一如既往的按照他的思路与毅力,坚强的攒劲的去圆梦着他早年的那颗初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与他的老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引洲和他的儿女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岁月春秋,望着樊老先生瘦弱的病态身体,只见老伴又搀扶起他,送我出门。这时,鲁迅的两句诗在我心头涌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片冰心沉浸玉壶,这就是对樊引洲老先生的最好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祝愿西阴历史源远流长,祝愿嫘祖文化发扬光大,祝愿樊引洲先生安康长寿,祝愿家乡前景亮丽多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28日采写于西阴蚕业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者与樊引洲促膝畅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者简介】樊峻山,1960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原夏县二中政教主任、团校委书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报主编、音乐教师,夏县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县关工委宣讲团成员,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研究员。愿与各位文学史学同仁倾谈交流,挖掘本土民间非遗历史,振兴夏都民族传统文化。(手机微信13934096372)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