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掠影(2)太行深处隐人家——于家石头村,——赠与我同行的表妹“涛声依旧”、退役军人司机“梁哥”

王和平

<p class="ql-block">文字、手机摄影、编辑王和平</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民间的神话和传说就是似剪的春风,把万条丝绦的太行故事裁剪得分外迷人。</p><p class="ql-block">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明朝兵部尚书、民族英雄于谦受诬陷蒙难后,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于谦故乡1000多公里外的太行山飘荡至今。说是于谦其中一个儿子在仆人的掩护下,辗转来到太行深处井陉的南峪村隐居。在井陉于氏最早的家谱中,于谦被隐写成于钱。明朝成化末年,于谦的两个孙子于有道和弟弟于南道离开南峪村,来到今天于家石头村所在的这个小盆地,听着鹿鸣声,开荒种地,凿石建窑,家道渐渐兴旺起来。“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或许就是其时的景观吧。而今天的石头村则是一代代村民自由劳动、自由生活和生命力的绽放与挂果。</p><p class="ql-block">石头村,现有400余户人家,人口约有1600多,其中95%以上的村民于姓,而且都称:“是于谦的后人,老家在杭州”。此外还有康姓,至于媳妇们姓氏就杂了。当你问到一个村民:“您姓什么?”听到的多是很自豪的回答:“姓于”;不姓于的女人也很荣光:“我是于家的媳妇儿”。</p><p class="ql-block">石头村四面环山,北高南低,环境优雅、隐蔽安详,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这里石房石院、石楼石阁、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只要能看到的,摸到的,全部都是石头,那种古旧的沧桑感迎面而来。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余米,石井窑池1000有余,石头碑碣200多块,再加压倒多数的于姓村民,名副其实的于家石头村。</p><p class="ql-block">为了印证和支持传说,我鬼使神差地查阅了清代张廷玉所著《明史.于谦传》等史料,顿时惘然。</p><p class="ql-block">《明史.于谦传》文曰:“冕,字景瞻,廕授副千户,坐戍龙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无子,以族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奉祠。”意为:于谦只有一个独生子于冕,字景瞻,因封荫授官副千户,判罪充军山西龙门。于谦的冤案既已昭雪,一并恢复了于冕的官职。……于冕没有儿子,以族人的儿子于允忠为他的后代,世袭杭州卫副千户,供奉伺庙。于冕有6女而无子,因此将于允忠过继为后。于允忠是族子,而不是族侄,已出五服,且于允忠及其后人一直生活在杭州。</p><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于谦还有一养子于康。于谦被害后,都督陈逵哭着为他收敛了遗骸。翌年,于康将于谦遗骨还葬杭州。没有史料证实于康后人逃至井陉。</p><p class="ql-block">明代政治家、学者王直,曾主掌吏部十四年,为于谦之父撰写的《故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于公墓表》中载:“于氏之先河南人,世有显宦。……祖九思杭州路总管,累迁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都元帅。因家抗州,之钱塘。……公讳仁,字彦昭,……子二,长即谦,今为大理寺左少卿;次泰。女一,嫁钱塘朱济。”撰文非常明确:于谦祖籍河南,曾祖父于九思做官至杭州定居。于谦父亲于彦昭,有二子一女。长子于谦,次子于泰,女儿嫁杭州朱济。</p><p class="ql-block">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369卷载有江苏松江府南汇县学廪膳生于尔大相关信息及其上代16世谱系,其实这也是于泰记载不断代家族谱系。其中于尔大家族谱系从于九思开始记载,明确记载了于泰为其13世祖。按此谱,可以判定于尔大一支即是于谦胞弟于泰后裔,于尔大为于谦曾祖父于九思17世孙,这是和于谦家族一支有着最近血脉关系的支系。</p><p class="ql-block">由此分析,于谦的血亲后人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全国各地众多自称于家后裔,很大可能是于家族人。</p><p class="ql-block">作为外行,我的推论显得十分肤浅。我相信真实的历史,但更情诱于延续了500多年,距江南千里之外的那个异常的美好。石头村,于谦在这里被传扬;石头村,在太行深处隐隐散发着西湖的灵秀;石头村,于谦赐予的安然。</p><p class="ql-block">想起我读过的一段诗:</p><p class="ql-block">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这足够了,</p><p class="ql-block">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p><p class="ql-block">即使世上没人不理解我,我安然而坐。</p> <p class="ql-block">从石家庄市区出发,走井石快速路去于家石头村,经过微水镇后掌村段看到的含碧园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省道旁的井陉太行山甘陶河风景</p> <p class="ql-block">山坡的金鸡菊</p> <p class="ql-block">距于家石头村1.5公里的高家坡村山地。所有梁、岭、沟、坡无处不地堾,处处有梯田,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田地随山势好似长蛇绕山。</p> <p class="ql-block">于家石头村“石头民俗博物馆”的院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原址是建于1887年的石头村小学。这里收藏有古石器、古家具、古服饰等数百件,记录着村庄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的于谦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陈列的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村民立的“整敕村规”石碑。让人感到特别有趣的是禁赌之规定,对赌博者的惩罚居然是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与于谦形象相匹配的文明和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逼”着人学文化、学写作啊!否则万一犯规了咋办!</p> <p class="ql-block">石路小巷</p> <p class="ql-block">贴着门神、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恭画像的院门</p> <p class="ql-block">村落一角</p> <p class="ql-block">一块残存的石刻墓碑,上刻“皇清待赠登仕郎于公讳 生于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 卒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八日。”说明死者于讳是位读过书尚无官职的童生,23岁(公元1859年~1882年)。</p> <p class="ql-block">清晨8点多,打扫小巷的清洁工。</p> <p class="ql-block">这个很旧的院落不知为何锁着门</p> <p class="ql-block">一座贴着农家乐招牌的石楼</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清顺治4年(公元1647年)建造。最初为村子南门,上砖下石的两层阁楼。</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对面的蜃气楼,是歌楼(戏台),建于康熙14年(公元1675年)。1949年以后不搞庙会,也不演庙戏了,但由于戏台较大,戏场也宽阔,所以村民集会和年节汇演便在这里,实际成为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蜃气楼是一座五脊六兽的石头建筑。前台和后台用花棂隔扇隔开,隔扇正中的圆形木雕是“福禄寿三星”五个字,出口入口处还引用了中国的五音调。</p> <p class="ql-block">戏台下面作为扩音设备的井,这是没电年代的绝招。</p> <p class="ql-block">映在小巷石壁上的蜃气楼楼角光影</p> <p class="ql-block">蜃气楼旁的狮子巷</p> <p class="ql-block">清凉阁,又名神仙阁,于家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相传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由力大无比的村民于春喜独自始建。原计划造9层,以站在顶层能望见先祖于谦被害之地北京。不料第二层修好后,于春喜手臂被砸伤,因破伤风病故,村民们接着修了第三层。如此高大之建筑,不打地基,不用辅料,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上到下完全干打垒而成,实在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清凉阁下纳凉的村民。比城市公园显得更悠闲、宁静、富有诗意,我很自然地想起康斯特布尔风格轻松的乡村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从清凉阁俯视</p> <p class="ql-block">清凉阁下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戏台,因赌博被罚的村民也是在这些戏台演出。一座小山村居然有戏台6座,其中明清时期4座,在我耳闻目睹的中国乡村中还是首例。如果说清凉阁是石头村的建筑标志,这些戏台则是石头村的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一块民国26年(1937年)立的于家家谱石碑。</p> <p class="ql-block">全神庙建于清顺治13年(公元1656年),庙门为板搭门。这是我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看到这种门后,第一次实地看到的板搭门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庙内的全神案</p> <p class="ql-block">位于村正中的真武庙,始建于明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砖石结构,是石头村建造最早、台阶最高、竖碑最多的庙宇,要登15级台阶,拾级而进。殿内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内原有八统石碑,现仅存一块,记载了建村方略、建材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等内容,是难得的“村史”。庙内供着真武大帝和南海观音,于家石头村的人居然把不同宗教的两尊神供在一起,各受朝拜,互通香火,庄重之中又隐着幽默,甚为和谐。</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墙上嵌有一民国26年5月5日(1937年5月5日)表意十分生动和虔诚的刻文:“本村真武神像已破旧不堪,影响信仰及观瞻……目睹心伤,遂共同商议塑修,并将本会存款核计筹措……除本会人等挨户助工外,统计花费洋伍拾贰元整。……”</p> <p class="ql-block">吃午饭的石头村“康瑞农家院”,粗心的我也忘了问女主人是“康家”还是“于家”的人。</p> <p class="ql-block">都是井陉山村的农家饭菜:抿须、老豆腐、香椿炒鸡蛋、干炸花椒叶、素拼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