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33333"><b>题记:<font color="#B06FBB">9年过去了,再翻出来的时候,依然是许多美妙的回忆。那是二十多岁的自己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被这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家们的执着、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尽管后来又在德国生活工作了两年,但心境却不一样了。也许岁月会清洗掉追求理想的痕迹,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那一刻,是否还在有一股力量在激励自己呢?</font></b></font></h3> <div><h1><font color="#ED2308"><b>1. 初到林岛</b></font></h1></div><div><b><br></b></div><h3> 其实,从北京中德科学中心出发的时候我已经很期待了。一路上几乎没有丝毫倦意,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慕尼黑机场。这里的气温比北京低了近10度,干净、湿润的空气让人感觉特别舒服。从机场上了大巴,沿途茂密的树林、平坦的草地、风格迥异的农庄,再加上阴天特有的低矮的乌云,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三个小时多的车程,我们穿过了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经济最富裕、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一路上,赵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很多德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还有德语和英语的演变,让大家增长了很多见识。</h3> <b>图 1. 位于北京海淀区双清路83号的中德科学中心</b><br> <b>图 2. 从中德中心的招待处房间望出去,就是基金委的大楼。6月末的北京,天气有点热了,天空有些浅蓝。</b><br> <b>图 3. 出发前,在中德中心前面大草坪上吃烧烤的时候随手拍了张基金委的大门,这个地方跟我们很多人的未来“命运”联系密切啊……</b><br> <b>图 4. 25人的代表团分成三组,我年龄比较大了,自告奋勇当了一个小组长。没想到这是经手的第一笔经费,还是基金委中德中心拨款的,还是崭新的欧元大钞。虽然是公款,但是拿在手里的感觉真好。</b><br> <b>图 5. ① 2013年6月29日中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准备出发;② 达到德国慕尼黑机场外准备出发至林岛</b><br> <b>图 6. 汉莎航空上的吃喝娱乐都太赞了,唯一的一次乘坐。后来虽然往返德国几次,实在舍不得。印象深刻的是,我看电影的时候,身边的建伟兄打开电脑看起了化学文献。这明显就是差距啊,难怪人家30几岁就成了中科大教授……见贤思齐,善莫大焉!</b><br> 林岛,一座位于慕尼黑西南200公里的小城,地处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交界的博登湖畔,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德国著名旅游胜地。让这座小城更加有名的地方,则是瑞典王室伯纳多特伯爵发起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从195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经是63届了。 <b>图 7. 鸟瞰林岛,宛如博登湖畔的一颗珍珠。湖的南岸是奥地利,西边是瑞士。我们幸运地在这座小岛上度过了快乐且难忘的一周。</b><br> 快到林岛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还下起了大雨。但第二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上午注册前,我们几个小伙伴已经绕着这个小岛走了一圈: 教堂,火车站,剧院,港口……每个地方都显得十分精致,优美。博登湖一碧万顷,波光粼粼;湖对岸,奥地利的村庄坐落在半山腰上,红色的屋顶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仿佛置身童话世界。<div><br></div> <b>图 8. 林岛的码头、街道和公园。鲜花、湖水、草地,每处都透露着一分特殊的安宁</b> <b>图 9. 林岛会议的大海报。按计划,今年将有35位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得住跟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名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b><br> <b>图 10. 7月的林岛小镇,最亮眼的就是这一排停在会场外的接送诺奖得主的专用车队了。全新的黑得发亮的奥迪A8(?),整装待发,路上所有的车辆、行人都自觉礼让……</b><br> <b>图 11. 奥迪公司特别赞助,连司机都英姿飒爽。哎,如能坐上,是不是会有种“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的感觉呢……</b><br> 6月30日下午三点,开幕式准时开始。大会主席Bettina Bernadotte女伯爵(瑞典国王之侄女)美丽高雅的气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长Johanna Wanka、奥斯陆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评委Stalsett博士,诺贝尔基金会主席Storch等先后致辞。从他们的致辞中,可以感觉得到林岛会议的重要性:这的确是当今世界上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font color="#39B54A"><b>能和来自78个国家的600多名年轻学子聚在一起,迎接34位科学大师的到来,不禁对接下来的一周充满了无限期待。</b></font> <b>图 12. 林岛会议开幕前:① 25名中国博士生的代表团; ② 丰盛的餐食;③ Bernadotte女伯爵致辞;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r></b> <b>图 13. 聚光灯下,数十位诺奖得主鱼贯而入(此处应该有剧烈的掌声)</b><br> <div><h1><font color="#ED2308"><b>2. 和34位诺奖得主的对话</b></font></h1></div><div><h1><b><br></b></h1></div><div> 7月1日到4日,林岛每一天的日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早上7点,“科学早餐会(Science Breakfast)”在岛上不同的地点举行:3至5位诺奖得主跟大家坐在一起共进早餐,然后共同讨论一些人类当今正在面对的一些科学话题。例如: 表面化学如何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如何帮助更好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量子信息处理——我们将何去何从?如此等等…… </div> 由于每人只限参加一场早餐会,我选择了4号早上BASF公司邀请的那场,主题是《如何利用绿色化学技术将更多的能源和资源留给子孙后代》。参加早餐会的有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Hartmut Michael教授(1988年化学奖得主,分离了一种可供分析三维结构的膜蛋白结晶,帮助阐明光合作用机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chrock教授(2005年化学奖得主,烯烃复分解反应), Mario Molina (1995年化学奖得主,臭氧层破坏机理), BASF公司副总裁Carla Seidel博士等。BASF公司对CO2的转化利用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他们也积极听取年轻博士生的观点,而且他们更加关注在这些转化中所消耗的能量的多少。至今为止,大自然仍然是利用CO2的高手,光合作用为有机生命体系提供了几乎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但是离大自然的效率仍然很遥远,需要年轻一代科学家的继续努力。 早餐会后,便是大师们的精彩报告。今年第一场报告是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obilka教授。这位看上去还很年轻的生物化学家似乎有些严肃,可十分具有学者气质。报告里包含了很多他们最近的研究进展。尽管很多和生物、蛋白关系紧密因而都听不懂,但是却能明显感受到他那清晰的条理和严谨的思路。那些研究工作并不是简单读读别人的文献,产生点想法就去实验的那种类型。 <b>图 14. 偷拍了一张酷帅的Brian Kobilka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 第二场是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教授的报告。这位77岁的物理化学大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始终保持着满面红光和和蔼的微笑。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固体表面化学,从原子水平上来解释非均相催化剂如何断裂化学键,把Haber–Bosch合成氨工艺的每一步基元过程机理都研究得十分透彻,令人叹为观止!下午我还参加了和Ertl教授的Discussion环节:在林岛音乐厅的一间阶梯演出室里,Ertl教授坐在讲台前面,接受大家的提问。有提问非均相催化剂分解H2O反应制取氢气方面的,也有提问热力学计算方面的,还有提问他怎样喜欢上表面化学研究的……一个半小时的互动,他总是耐心回答大家各种各样的提问,整个过程他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这样的近距离倾听学生和科学大师的对话,往后恐怕很难再有第二次了吧! <b>图 15. Gerhard Ertl教授(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br> 2010年诺奖得主、已是83岁高龄的Suzuki因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偶联反应闻名于世,他的报告内容是我比较熟悉的了。他讲到了Suzuki反应的发现、优势以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报告结束后,各国青年学生都纷纷和他合影、求签名,他都欣然接受,而且显得十分谦逊有礼。后来读了他的诺贝尔获奖报告和个人小传,了解到一些Suzuki反应的发现的详细过程和中间的偶然现象和幸运成分,以及H. C. Brown给他写信中的那些质疑的话,更加让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非凡毅力和勇气。“<font color="#39B54A"><b>Do research that will be in the textbooks !</b></font>” 正是坚守着H. C. Brown (1979年化学奖得主)一样的信条去从事化学研究工作,Suzuki的名字也永远写进了教科书。 <b>图 16. Suzuki教授的报告(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br> 第二天,除了有我期待已久的2005年诺奖得主Schrock和Grubbs的报告之外,还有超分子化学之父Lehn的报告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从超分子化学出发,阐述了自适应化学(adaptive chemistry)的一些前言观点。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着这个宇宙里的万物: 从神经元到大脑再到整个生命体,似乎在寻找一些最根本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由小到大的组装和变化。 Coffee break的时候,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围着Grubbs问了很多问题。我之前读过Grubbs的传纪,了解到他原来的专业是农业化学,天天在实验室里分析恶臭的牛粪便,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有机专业的好朋友实验室帮忙,他觉得那里的气味比牛粪便好多了,最终转行到了有机化学。当我问及他这段经历的时候,Grubbs教授显得格外兴奋,而且还提到了他那位好友的名字。我还告诉Grubbs以后想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CO2,O2,H2等小分子活化方面的研究,问他对这一领域有何看法,他认为非常棒,而且他的课题组也在从事这方面工作。我还试探性地问了一下他的课题组有没有博后的位置,他说因为很难申请研究经费所以没有。诺奖得主也很难申请经费,这在中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第二天早上在主会场入口,我遇到了一位在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工作的女士,也跟她谈及此事,她说这的确是个现实,这跟美国政府削减开支有关,他们也不能断定这种情况什么时候能有所好转。 <b>图 17. 与Grubbs教授(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合影。2021年12月19日,Grubbs教授患癌症去世了,享年79岁。</b><br> 和Schrock的近距离接触是在韩国政府邀请的晚宴上。跟这位不苟言笑的大牛中间就隔着一位墨西哥的博士后,整个桌上来自印度、美国的哥们都没人会用筷子,Schrock也显得十分笨拙。正餐上来之前,韩国前任首相、韩国大使的致辞似乎有点太长了,Schrock拿起筷子在他面前的盘子、杯子上“演奏”起音乐来。致辞一停,他笑着问大家: “饿了吧?开始吧!” 我们都动手吃了起来,餐桌上的气氛很轻松很活跃,坐在我们中间的诺奖大师也只是一位普通人,看上去并没有特别之处。晚饭后,Schrock也很高兴地给我们一起留言、合影。 <b>图 18. 韩国政府邀请的晚宴上,第一次跟诺奖得主共进晚餐</b><br> <b>图 19. Schrock教授就在身边不远处,已经白了头发</b> <b>图 20. Schrock(200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亲笔签名:<font color="#ED2308">Do all chemistry, work hard at it !</font></b><br> 另外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以色列女科学家Yonath,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了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看那些天然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被精确、快速地组成多肽链,每秒钟可以形成5–40个肽键,而在实验室合成一个肽键要花6小时!大自然和生命体系的力量不得不让人惊叹,我甚至后悔当时没有选择生物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些远比当年生物课堂上的老师的讲义有趣多了啊!最后,当一张Yonath的卷发全被彩色的核糖体覆盖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女科学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事业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第三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他的准晶理论从提出到被接受,经历了艰苦和漫长的过程。一次次地被怀疑,被抛弃,甚至被嘲讽,用他的话说,“<b><font color="#ED2308">Pauling对他的反对一刻也没停止,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font></b>。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发现,最终得到认可。Shecheman还在ppt里展示了他1982年4月8日的实验记录本那关键性的一页,也就是最早发现准晶的记录:黑色钢笔写下了一串串数字和小圆圈(其实当时我并不懂那代表着什么)。他也很风趣地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b><font color="#ED2308">实验记录一定要写在纸上,而且加上日期,因为将来有一天你会看到你当时到底观察到了什么。</font></b> <b>图 21.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font color="#ED2308">"世界上没有准晶,只有准科学家”</font>。因为他的发现,国际晶体学会在1992年修改了晶体的定义。</b> 此外,1991年化学奖得主Richard R. Ernst教授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他的报告中通过展示自己的业余爱好表达了他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他喜爱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唐卡)。通过拉曼光谱等各种手段对不同年代的唐卡进行研究,不仅揭示了所使用的无机颜料的化学成分,还用红外照相技术展示了唐卡中肉眼观察不到的一面。这位科学大师还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教派分流、哲学思想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让人大开眼界。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图 22. Ernst教授ppt上一句“<font color="#39B54A">He who understands nothing but chemistry does not understand chemistry either</font>”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b></h3> <b>图 23. 听到最后,感觉科学的尽头似乎是神学或者佛学……</b><br> 最后一天, K. Alex Müller教授(1987年物理奖得主,发现高温陶瓷超导材料)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86岁高龄的他显然他腿脚都不灵便了,拄着拐杖讲了两分钟后,一句: “I’d better sit down before I fall down”,让现场每个人都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他的眼睛也不灵便了,右手颤抖操纵鼠标的样子也显得笨拙。但是他还是用最大的嗓音、最专注的热情向大家介绍他的研究工作。在台上做完半小时的报告,他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走下讲台,裤袋里的纸巾也露出了大半截在外面,他也完全没有觉察。多么让人尊敬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如今还在尽力想着把自己的经历和学术分享给年轻一代…… <b>图 24. Müller教授的一句: “I’d better sit down before I fall down”,让现场每个人都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b> <b>图 25. 86岁的老人,坐着讲述他的科学发现里的故事……</b><br> <div> 此外,以色列科学家Hershko(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他的报告中给我们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建议也让我十分难忘:</div><div><font color="#39B54A"><b>① 选择一位好的导师;</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② 要让兴趣和好奇心成为自己研究的驱动力;</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③ 选择别人经常不感兴趣的课题,不要随大流,追热点;</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④ 注重实验中的偶然发现;</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⑤ 绝不要远离benchwork。</b></font><br></div><div> 在他的讨论会上,我还询问了对中国当前科研资助体系的看法,面对重重压力年轻科研工作者该如何起步的问题。他很了解中国的情况(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I know, If you do not go with the mainstream, you’ll die !” 他给我的策略就是:“<font color="#39B54A"><b>You can cheat in the funding, but never in the research”</b></font>. 他还认为成功的科学家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的和精力发表太多的文章,每年有那么几篇重要的就够了。<font color="#39B54A"><b>太多的文章只是意味着你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不等于你贡献了很多的知识</b></font>。我也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是现实情况离这样的境界还是有很远的距离啊。还有一位德国的学生问Hershko怎样才算一名好的导师,他笑着回答:“<font color="#ED2308"><b>永远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告诉他们需要做些什么</b></font>”。还有人问他有没有开除过自己的学生时,他也很坦然地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学生实验数据造假,其他人没法重复她的结果就被开除了。</div> <b>图 26. Hershko教授的忠告(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 除了大师课堂,Workshop和Pannell Discussion部分也很精彩。在Workshop中, Kroto教授(1996年化学奖得主,富勒烯化学)给我们做了一场题为《Presentation skills》的报告。报告开始前,Kroto教授从台上走下来,跟我们坐在前排的每个人都寒暄、握手,问我们来自哪里,研究什么领域,显得十分和蔼、平易近人。报告中,他用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演讲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想,具体到如何选择ppt的字体、背景颜色、如何布置图片和文字的比例等等,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好友的一些演讲录像,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b>图 27. Harry Kroto教授(1996年化学奖得主)</b> <b>图 28. “怀疑是智慧的诸多又名中的一个。”</b><br> <b>图 29. 茫茫宇宙,谁不是一粒尘埃?</b><br> 四天里,30多场诺奖得主的报告都十分精彩。听完这些报告,诺奖大师们给了我更加强烈的感觉:<b><font color="#39B54A">他们都是那么热爱自己的研究,而且是一种真正的、痴迷的爱;他们往往会从人类的生老病死、能源资源的分配利用、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宇宙万物的起源发展等角度去审视他们自己和别人的研究工作;他们除了有过不错的运气和奇妙的意外,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很勤奋,都很努力。</font></b>正像Schrock教授给我的签名留言里写到:“Do all chemistry, work hard at it !” 从这些报告里传达出来的做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精神状态,我想才是最重要的吧。真的希望这种精神状态能一直会鼓励自己。 <div><h1><font color="#ED2308"><b>3. 迈瑙岛(Insel Mainau)之行</b></font></h1></div><div><b><br></b></div> 在林岛大会的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著名旅游景点迈瑙岛。从林岛的小港口出发,两小时的旅行,游轮在碧绿的湖面上乘风破浪,湖对面的瑞士小镇一座连着一座,远处起伏的山峦不停从眼帘里闪过,足以让人解散所有的疲惫和烦恼。 <b>图 30. 游轮准备从林岛码头出发了</b><br> <b>图 31. 游轮在博登湖上乘风破浪</b><br> <b>图 32.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若不是隐隐的山,还以为置身茫茫的海……</b><br> 游轮的一层大厅,供应各种新鲜的水果,啤酒和饮料和别致的巴伐利亚风味点心。而且许多诺奖得主就坐在那里,和来自各个国家的年轻学者畅谈、交流。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199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udolph A. Marcus教授,他提出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帮助人类认识了许多重要化学反应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本质,对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0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语速很快,而且经常伴随着手势。我跟他聊了许多:中国的科研资助体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压力,还有美国著名化学家Lewis的伟大贡献、35次被提名诺奖但最终没能获得最终自杀的悲剧人生,还聊到了Harber发明合成氨工艺解决了几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他又亲自在飞机上指挥纳粹军队使用化学武器残杀了无数生命…… <b>图 31. 路途中有啤酒佳肴,丝竹管弦,还有学术讨论和Poster……<br></b> Marcus教授仍然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着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他酷爱自己的科学,他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想方设法得出答案的决心来表达这样的酷爱。当我看到对面的Dan Shechtman 在和几个学生谈论的时候,我就问Marcus教授:诺贝尔奖对一个国家来说到底有多重要,一个以色列,不大的国家,出了那么多诺奖得主,而中国全社会都对诺贝尔奖如此渴望……Marcus的答案让我有点意外: 他说一点也不重要!他认为重要的是有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国内的科学研究一直很难培育一流的大师吧!最后,后面还有好多学生等待着和Marcus教授的谈话,我只好把时间留给别人。他还很愉快地在我的那本诺奖得主相册上写上了鼓励的话语,还拿过我的胸牌读出我的名字,才在他的简介下面写上:“ To Wanfang:”后写下了一段鼓励我的话语。这近20分钟的交谈,和那段鼓励的话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b>图 32. Rudolph A. Marcus教授(199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写给自己一段鼓励的话语……</b> <div> 迈瑙岛上几千种鲜花四处盛开,几百年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让整个小岛装扮成了一座绿色的花园。中世纪的城堡、古朴的马车、别致的喷泉不断映入眼帘,让人忘记这是瑞典王室的私家花园。</div><div><br></div> <b>图 33. 这真像小时候家乡的野菊花?唉,那时候没有用上智能手机,也没有微信和支付宝,要不然掏出手机扫一扫,也就知道了……</b><br> <b>图 34. 这里的玫瑰品类真多啊……</b><br> <b>图 35. 这种玫瑰的名字真不一般,叫“莫扎特”</b><br> <b>图 35. 在湖边一个角落,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对青年夫妻。虽然我也是已婚人士,此情此景——爱情之甜蜜,偕老之幸福,加上岁月之静好,山水之秀美,莫不羡哉?</b> 在迈瑙岛的一片草地上,还举行了一场科学家(Guterl博士,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执行主编)、政治家(199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前东帝汶总统Ramos-Horta)和宗教领袖(奥斯陆主教、诺贝尔和平奖评委Stalsett)之间的对话。科学、政治、宗教三者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都在社会前进历程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 这在西方社会更加明显。在提问阶段,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国学生直接问Stalsett: “你们为什么要把200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给奥巴马?”, 也许只有美国学生才敢挑战他们的总统吧。Stalsett则表示他也不很清楚,因为他不担任那年和平奖的评委。 下午三点半,简短的告别仪式在岛上的Castle Courtyard举行,2013年第63届林岛大会也到此落下了帷幕。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 <b>图 36. ①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几个月前刚向奥巴马递交了辞职)与岛主Bettina Bernadotte女伯爵告别; ② 离岛前的最后的聚会</b><br> <b>图 37. 在这岛上还看到大众的赞助车队,诺奖得主独享尊荣啊!</b><br> <br><div><h1><font color="#ED2308"><b>4.林岛会后一周的访问</b></font></h1></div><div><b><br></b></div> 7月6日早上,我们开始了会后一周的访问。第一天我们游览了著名的新天鹅堡,这座路德维希二世的王宫真可谓富丽堂皇、精致典雅。城堡的前方有视野开阔的平原,背后的有直入云霄的峻岭和清澈如镜的天然湖泊,真的就是迪士尼的童话世界了! <b>图 27. 慕尼黑附近的巴伐利亚风光-1</b> <b>图 28. 慕尼黑附近的巴伐利亚自然风光-2</b> <b>图 29. 新天鹅堡,据说是迪士尼乐园城堡的原型</b> <b>图 30. 途中,一座有故事的教堂……</b><br> 晚上到达慕尼黑,这座德国第三大城市,没有太多繁华,但是到处干净整洁,树木和草地相间,空气十分清新。玛利亚广场上的市政厅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黑色、泛着气泡的啤酒代表着慕尼黑最让人留念的符号。 <b>图 31. 慕尼黑市政厅,赵老师说最有趣的是大钟的整点报时于是,我们等啊,等啊……</b><br> <b>图 32. 终于等到了……(2015年夏天,带着老婆孩子又来这里看了一次,已经不觉得那么有趣了)</b><br> 在慕尼黑,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德意志博物馆(慕尼黑科技馆)。里面展出的有从18世纪的航海帆船到现代的大型远洋轮船;从原始的滑翔机到现代的喷气式飞机;从工业革命早期的蒸汽轮机到现代化的高精密机床……绝大多数都是实物而不是模型!在航空航天馆,可以看到涡轮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可以走进波音客机的驾驶舱;在化学馆,能看到一台核磁共振仪的内部剖面结构,还有各种先进的光电材料,大型的微生物发酵反应装置,Miller反应装置……好几层楼分布着不同的展区:玻璃工业、照相技术、造纸工业、纺织技术、轨道交通、机械电子……听赵老师讲,这里面的展出时常更新。他已经来了几十次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们一共三个小时的参观,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哦。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过来参观。 <b>图 33. 德意志博物馆入口,一看就像是老古董</b><br> <b>图 34. 蒸汽时代的巨无霸,这可不是模型啊</b><br> <b>图 35. 蒸汽时代的宝贝</b> <b>图 36. 机械强国,大约很早就开始了吧</b> <b>图 37. 直升机,真家伙!</b><br> <b>图 38. 空中客车A380的驾驶仓,真家伙 !<br></b> <b>图 39. 涡轮发动机,真家伙!</b> <b>图 40. 核磁共振仪的内部,用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里面</b> 下午,也安排了三个小时的参观慕尼黑现代美术馆。但只可惜个人艺术修养不够,只认识几幅画下面毕加索和梵高的名字,其他大家都不了解。美术馆里不像其他地方人那么多,可以一个人坐在一间展厅中央,仔细端详墙上的油画,欣赏里面的意境,里面人物的表情,可以想象500年前罗马古城的原貌,也算作一种享受吧。 <b>图 41.听了讲解,也忘了这画讲的是什么了,拿破仑出征吧?</b> <b>图 42. 画上的古罗马城</b> <b>图 43. 这里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美术馆上艺术课……</b> 第二天早上,我们访问了慕尼黑大学的蛋白质科学中心。在Trauner教授的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了解了一些他们在蛋白科学研究方面的动态。中午我们参观了马普学会总部,了解许多关于马普学会机构设置和科研情况,以及和中国的合作等,马普学会也特别欢迎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加入,各个研究所都有不少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后。 <b>图 44. 慕尼黑大学蛋白质科学中心</b> <b>图 45. 德国马普学会总部:1974年访问北京的照片都展示出来了。墙上的毛爷爷,让人倍感亲切啊!</b><br> 结束马普总部的访问,我们开始了这次在德国最长的一段旅程: 从慕尼黑到柏林,我们的大巴车一路北上全程500多公里。在柏林,我们访问了Fritz–Haber研究所:这里是全世界催化研究最领先的研究机构之一;负责接待的研究人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研究用途,耐心回答我们的提问。也是通过他们,我们了解到其实中国的大连化物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影响力了。 <b>图 46. 斑驳的柏林墙,苏联人一夜之间修起来的啊,如今仅存的一段,成了涂鸦的好地方……</b><br> <b>图 47. 勃兰登堡</b><br> <b>图 48. 德国国会大厦,背后的玻璃穹顶下面,听说就是当年希特勒纵火的地方……</b><br> <b>图 49. Fritz–Harber研究所-1</b><br> <b>图 39. Fritz–Harber研究所-2</b> <b>图 40. Fritz–Harber研究所-3</b> <b>图 41. Fritz–Harber研究所-4</b> <b>图 45. Harber的雕像和他当年研究合成氨的反应塔:合成氨的工艺可是为人类制造了大量氮肥、养活了地球上几十亿的人口啊!肃然起敬!</b> 离开柏林,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就更紧张了:几乎每天都要在大巴上奔波好几个钟头。从波鸿到米尔海姆再到科隆到波恩,最后到法兰克福。在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第一次见到了高压聚乙烯的反应装备,德国化学会主席Barbara Albert教授介绍了德国化学科学的大体情况;在马普煤炭所,Benjamin List实验室先进的设备和管理让我们做有机的同学羡慕不已;在波恩DFG总部,中国和印度代表团受到了他们热情接待,他们对愿意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多资助;洪堡基金会的负责人也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基金会的资助情况,并欢迎我们申请洪堡奖学金。 <b>图 46. 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高压聚乙烯实验室</b> <b>图 47. 在Ziegler–Natta催化剂诞生地,马普煤炭所所长Benjamin List给我们介绍他们的光辉历史。8年后,List获得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b> <b>图 48. 上一个合影吧,这个让当时的自己心心念念的圣地……</b> <b>图 49. 慕尼黑、柏林、波恩、科隆、海德堡、法兰克福,这些城市有相隔的并不近,为了不影响行程,经常天黑了还在路上……大巴上,经常也是热闹非凡:有歌声、笑话、有故事,还有游戏……<br></b> 离开德国前的最后一站,我们还参观了巴斯夫公司总部。这家全球最大的的化学公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像一座小城一样分布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近10平方公里的厂区分布着100多公里的道路,200公里的铁路,几千公里的管道,还有公司自己的电站、医院和火车站。厂区南北分别建有一座消防站,确保火灾出现时消防人员能最短时间赶到现场。在丙烯催化氧化生产丙烯酸的部门,我们见到了几百平方米、好几层楼高的生产线。工程师告诉我们,这样偌大一个车间,所有的参数都是自动控制,最多只需要3个人负责。 <b>图 50. 路德维希港莱茵河畔的BASF总部,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进去后不能拍照,只能网上搜一张了),厂区里面实在震撼。</b><br> 我们这些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平常都是在小小的玻璃瓶中做那些很少量的化学,进入这样庞大、繁复的管道和容器中间,真的还是第一次,十分震撼!我们也向工程师问了许多问题,比如催化剂是怎样载入的,会不会回收利用?中间体丙烯醛毒性大、又具有刺激性,有没有什么防止泄露的措施?工程师们都十分耐心地给我们解答、演示。我们了解到,BASF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在车间很多地方都装有检测探头,很低的丙烯醛浓度,甚至还没有被人的闻到的时候,都会有警报了。所以在车间里基本没有什么气味。负责接待我们的女士还告诉我们,整个巴斯夫厂区,哪怕仅有1千克的产品泄露或丢失,他们也能通过监测系统把它找到!在访客大楼,我们还参观了BASF的展厅,这里用声音、图像、实物、动画等各种手段展示了BASF公司的产品:建筑装饰材料,油墨印刷用品,功能塑料和纤维,保健和营养品,染料和涂料等等,让我们开了很多眼界。负责人还给我们介绍了BASF在中国特别是上海的一些情况,还邀请我们回国后有机会去上海BASF公司参观、访问。 <div><h1><font color="#ED2308"><b>5. 难忘的友谊</b></font></h1></div><div><b><br></b></div><h3> 两周竟然过得那么快,等到从法兰克福机场离开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过去的两周是多么让人难忘。两周以来,在旅途的大巴上,在林岛街头的露天啤酒馆,在波恩贝多芬的故居前,在科隆大教堂附近的中餐馆,在海德堡步行街的小店里,都留下了大家的欢声笑语,留下了这辈子都会永远珍藏的美好回忆。赵老师,常局讲述他们的求学往事;CEO初恋和失恋的故事,都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许多经历;也让我更加期待努力可以改变的未来;万老师给我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建议我也牢记在心;建伟兄勤奋、上进的学习劲头和人生态度让我备受感染……正是这两周跟大家的相遇,我决定要做一个自信、快乐、向上的自己。</h3> <b>图 51. 那个下午,坐在海德堡大学的广场上,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安静的古城堡……也许200多年前,费尔巴哈、黑格尔他们也曾坐在这里思考哲学,思考纯粹的精神……</b> <b>图 52. 法兰克福莱茵河畔散步的那个下午,已经开始意识到第二天就要离开了,有点不舍得感觉。</b> <b>图 53. 在林岛的一天早上出去散步,跟这个巴基斯坦小弟邂逅,相谈甚欢。离别前他还要跟我合影,还送我一本英文书(晚上一翻开,讲的全是美国怎么背地里攻击巴基斯坦的……)。实在没有礼物回赠,就送了他一张10元人民币,留作纪念……这小弟后来去了瑞典做分析化学,后来也就渐渐失去了联系。中巴友谊真是源源不断,2013年秋天再去德国时候,又结识了几个巴基斯坦哥们,都十分仗义。那年冬天,开车帮忙接我老婆生孩子出院回家的还是Sharif……</b><br> <b>图 54. 科隆大教堂后面的台阶上,一顿中餐后大家都无比惬意……</b><br> <b>图 55. 我竟然还有这个鲜艳的待遇……</b> <b>图 56. 法兰克福街边的小酒馆,大家索性直接对瓶吹了起来……朝夕相处两周,第二天就要回国了,此地一别,很多伙伴都再也没见。</b> <h1><font color="#ED2308"><b>6. 致谢与自勉</b></font></h1><h1><br></h1><h3> 林岛之行结束,回到上海,我正式毕业离校。首先,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兆国教授:为人处世、做学问都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h3> 到达林岛的第二天,老爸在电话里第一句便是说在电视上看到韩国飞机在芝加哥出事的新闻,叮嘱我出门在外注意安全:感谢爸爸妈妈近三十年的养育和关爱! <b>图 57. 中间是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常青局长和中德科学中心赵妙根老师,两位见多识广、有故事长辈,有缘相识,实属三生有幸。最右边的这位帅哥后来去了哈佛大学,还发了《Nature》,几年前回国,在国内某名牌大学当了年轻教授,让人钦慕。</b> 在整个林岛的访问前后,中德科学中心赵妙根教授、陈乐生教授和朱美兰老师,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常青局长、付出了很多精力组织和安排,让整个两周活动充实而精彩;赵老师和常局长给了我们这些年轻的博士生很多鼓励、祝福和期望。大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国争光是大话,那我们至少在将来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吧。<br> <h3> 在德国的两周里,24位优秀的兄弟姐妹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交流,让我各方面都有很丰富的收获和感悟,我也特别感谢你们!</h3><div align="right">2013年7月28日<br>上海</div> <h1><font color="#ED2308"><b>【后记】</b></font></h1><div><br></div><div><h3> <b> 2022年3月底到6月初,在家闭关两个多月,除了读文献,看化学书,还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初为了完成任务记了上面的流水账,如今配上图,就当作是对那时没有微信朋友圈的一种补偿了,也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反思,一种激励吧。</b></h3><h3> <b>9年过去了,除了诗和远方,渐渐懂得了“米价方贵,长安居大不易”,</b><b>懂得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b><br></h3><div> <br></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