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变成大老板

兵歌·记忆

<h5></h5><h3> 去年冬天,听说街里新开了一个火锅店,几个好友定了个日子,下班以后齐聚饭店,品味尝鲜,同时还蹭一下开业酬宾的菜品打折、赠送肥牛的优惠热度。<br> 席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正帮着店里忙活,时而还指挥服务员的工作。借去洗手间的机会,证实了我的眼力,果然是他,街里修鞋店的“闵师傅”。<br> 服务员告诉我,“闵师傅是店里的老板”。我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眨了眨眼睛,回头又看了闵师傅一眼,他冲我摆摆手,微笑着招呼了一下。几分钟以后,服务员端着一盘手切羊肉和一碗果羹送到我们房间,告诉我是“老板加菜”。</h3><h3> 我很不好意思,连声道谢。然后给同桌的几个朋友讲述了我和“闵老板”相识过程。</h3> <p class="ql-block">  10年前,家搬到李石以后,偶尔会去街里找个修鞋摊(店)把鞋子护理或修整一下。大多数时候都是就近就便,钉个钉、粘个底或打双鞋油,没有太高要求,保证质量就行。</p><p class="ql-block"> 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让我到李石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修鞋摊点,推荐词就是“闵师傅人好,鞋修得也好。”</p><p class="ql-block"> 秋天一个周末的上午,我拎着三双皮鞋慕名而去。闵师傅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顺势接过我手里的鞋袋。然后只说了取鞋的时间,却没给我修鞋的报价。我也没问,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 取鞋的时候,他抹了个零头,取整。收费很便宜,我心里暗喜,当然鞋子也修的很“板正”。出门的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朋友推荐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一来一往,两次见面,他始终用修鞋匠固有的“坐姿”接待我、招呼其他客户。留给我的印象:有点南方口音,偶尔有字吐的不清,话也不多,但笑容可掬,面相很善。应验了朋友的评价,“人挺好的,也很实在。” 那以后,我成了他修鞋摊店的“VIP”。</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有一次接待李石的一个群体访,在对面坐着的9个上访者中,我一眼认出了闵师傅,便主动和他打了招呼,闵师傅笑着跟我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那次接访我印象深刻,与其它集体访不同,眼前的9个上访者提出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我发现他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我和相关部门的同志一起给他们回复了解决问题的路径。结果大多数上访者还是不满意,只有闵师傅和另外一位老同志支持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后,基层的同志告诉我“闵师傅已在回迁协议上签了字。”至此,曾经去省、进京访的闵师傅家回迁的问题圆满解决。</p> 那天在闵师傅加盟的“红菇坊”火锅店里,他特别开心地告诉我“火锅店就是回迁的房屋”。我替他高兴。<br> 闵师傅叫闵奎兵。在李石地区知道小闵子的多,但知道闵奎兵的很少,就是常年找他修鞋的人也很少知道他的名字,我们相识7年多,我也只叫他闵师傅。<br> 闵师傅今年54岁,出生在江苏省扬州的宝应县望直镇。据他自己讲,12岁那年患了一场病,之后症状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他成了瘸子。<br> 治疗出院不久,因为身体的原因,加上学校离家有段距离,他走路不便,辍学回家。<br> 跟他聊天,他介绍自己的时候很认真又不失幽默:文化程度“小学二年”,而且二年级的时候,为强化“基础教育”,住院治病前后又复课一年,这辈子实际在校读书三年多。<br>  长到17岁的时候,闵师傅在老家的镇上支起了一个修鞋摊。他说:“开始的时候坐在路边修鞋有点不好意思,特别是遇到熟人脸上都觉得发烧一样。”“一年年长大,总得想办法自己养活自己啊。”“修鞋不是啥手艺活,就是个熟练工,也累不着。只是作业条件差点,汗脚的鞋味浓点,其它别的都还可以。”坚持了一段时间,他修鞋的生意很好,镇上的人都爱找他修鞋。他很骄傲,“那个时候,自己养活自己已经绰绰有余了。”他决定“修鞋一辈子”。 没曾想19岁那年,伯父从部队转业分到了抚顺钢厂。他从小就受伯父的喜欢,伯父到抚顺工作以后就动员他也到抚顺谋事谋生。鼓励他“城市修鞋的人比农村镇上的人多的太多。”他动心了,然后投奔伯父来到李石,在伯父住的附近租了一处小平房。几天以后,李石街里的路边多了一个修鞋摊,当地人曾一度管他叫“小南方”。<br> 闵师傅回忆,初到李石的时候,到处是烧煤的煤烟气味,耳边传来的火车汽笛声让他兴奋不已,他很喜欢这个味道、这种声音,他说“那是城市里才有的味道和声音”。<br> 在街里修鞋,居民评价他为人忠厚,童叟无欺,都说他心眼儿好,人善良,鞋子修得也好,很快他赢得了大家的好口碑,在李石地区站稳了自己的“地盘”。<div>  他在李石成家,又生了一对龙凤胎,夫妻俩靠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很幸福,还买了一处楼房,领着一对龙凤胎,让人好羡慕。<br></div> 前些年,当地政府调整区域规划,他在李石居住多年的两处房子都在征收范围。摇身一变,他住上了新楼,又回迁一处“门市房”。闵师傅高兴得说自己“选对了人生”。<br> 刚拿到回迁的门市房时,闵师傅还有点发蒙,虽然地处闹市临街,却不知道能干点啥。和妻子商量一番之后,准备对外出租,而且“门市出租”的招租广告也打印好了。<br> 闵师傅回忆,那些天,他修鞋的时候总“走神儿”,满脑子门市房。围坐在修鞋店聊天的居民,看出了闵师傅有啥心事,都关心他是不是“家里出了啥事”。闵师傅微微一笑,“没事,啥事没有。”<br> 几天之后,他“变卦”了。他决定自己经营门市房。<br> 他的想法得到了两个好朋友的支持,很快“三人开店”,合伙经营一个火锅店的想法一拍即合。<br>  闵师傅说,“开饭店很风光,有当老板的感觉。”他很开心。但是修鞋的生意也不错,他舍不得丢下。他就利用早晚的时间忙活饭店的事,白天依旧守在自己的修鞋店里。 火锅店开业以后生意也不错,闵师傅人缘好,李石地区的人很认可他,都愿意到他的火锅店捧场。闵师傅很感激。 <br> 去年以来的疫情对餐饮业冲击很大,闵师傅的火锅店也是如此,开开停停,效益受到影响。但闵师傅和合伙人“咬牙”挺住了。他悄悄告诉我“投里的钱,基本收回来了。”<br> 去年底,他们几个人在火锅店附近又开了一个“烧烤店”,扩大了经营范围。这下子闵师傅的“老板味”更足了,李石街里很多人向他投去羡慕和敬佩的目光。<br> 当上了老板,闵师傅的“派头”没变,还是那样谦和、热情,不显声色。每天依然会在修鞋店里和小区的居民谈天说地,聊天开心。<br> 前几天的一个周末,我去他那里修鞋,遇见了75岁的金春芝老人,我们聊起闵师傅。老人家开口就说“这可是个大好人”。老人家也是闵师傅的“VIP”,10多年来,全家老小的鞋子都是闵师傅给修理养护,“楼上楼下很多人家都爱找小闵子修鞋”,金春芝强调似地告诉我。<br>   几个坐在修鞋店门口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夸奖闵师傅为大家服务的事。“对老人和小孩特别照顾”“特别热情周到”“小来小去都不要钱”“有困难的给免费”“去饭店吃饭他还给加菜呢”……<br> 听到这些赞誉,闵师傅笑了,脸上微微泛红。<br> 从修鞋匠变成开饭店的老板,闵师傅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大家都希望他的饭店生意红火,但更希望他别离开坚守了几十年的修鞋摊,因为那里有老百姓最朴素的需求。<br>  闵师傅笑着作答,“舍不得修鞋摊,舍不得关爱我的李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