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显芳华 杏树永久留青春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峥嵘岁月显芳华 杏树永久留青春</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唐永祥</b></h1><h1><b> 七月的夜晚,风轻,月柔,置身一帘旖旎的夜色中,仰望星空,凝望着那苍穹里的星月,思绪便漫漫的汹涌而来,记忆随风摇曳,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往事被徐徐唤起,聚拢……又值建党101周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梳理一下自己的知青岁月,倍感亲切与温暖。四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烟云,记忆逐渐模糊了,唯有那段即短暂而又漫长的知青经历,仿佛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b></h1><h1><b> 抬头远望,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燃烧着青春、践行着理想的岁月,也许只能珍藏在心中,只能在月夜深处,才显露出浓浓的化不开情愫。</b></h1><h1><b> 近日在翻阅知青战友们珍贵“上山下乡”旧照片时,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b></h1><h1><b>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当年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在广阔天地里锤炼红心。因此,“知青”成了一种烙印,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的青春年华的记忆中。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也是宝贵的。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六旬的人们一个倾诉、回忆和互相问候的机会。也许,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这一代人的深刻印象永远都不会淡漠忘记。</b></h1><h1><b> 人这一辈子可能要走过很多地方,但是能让你记忆犹新的寥寥无几,当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1700万城镇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当年时代的洪流。</b></h1><h1><b> 我高中毕业时,记得那一天是1974年7月10日,我同我的知青战友们肩背挎包、胸戴大红花,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汇合在整装待发的勃利广场(现为新时代广场)。当我到那时,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人们聚集在那里等候送别亲人下乡。广播里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曲。知青们在锣鼓鞭炮声中,在欢送人群的簇拥下走向多辆披彩挂花的大卡车。我看见父母双亲、兄弟姐妹站在离车窗四五米远的人群里,他们都流泪了,我从父母亲的眼中看到,他们对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未成年孩子有着太多的牵挂,不知道对我期盼着什么,看上去一脸的迷茫……此时,无论是要离开的还是来送别的人们,心情一下坠入伤感的氛围中,此刻,我开始真正踏上了社会的旅途,我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铺垫,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的支撑,然而这一去要多久?前途如何?命运如何?我没有想过!</b></h1><h1><b> 当汽车一辆辆缓慢启动,开出县城时,开始知青们还是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什么,而后车内的气氛变得沉闷,只听那高一阵低一阵的汽车发动机声在轰鸣作响,汽车经过了一阵阵的颠簸,在忽高忽低的土路上穿梭来去,终于停在了一个村子的道口上,这是兴隆村的道口,离我们去的地方还有六七里路——这就是黑龙江省勃利县杏树人民公社(今为杏树朝鲜族乡)永久村。 </b></h1><h1><b> 只有在县城才能见到的热烈场面,只见通往永久村路的两旁站满了欢迎的百姓队伍,她们穿着过年才能穿着的服装,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还有管弦乐队,夹道欢迎,就是我们这些城镇里来的学生也从未见到这么隆重热烈的场面。</b></h1><h1><b> “这就是我今后一辈子要劳动生活的地方吗?”我默默地望着这个陌生的村子,心中充满着迷茫与困惑……永久村,对于这个地名,在我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未曾想过我的青春,我的生活会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b></h1><h1><b> 接到村里,对我们这些知青(不到20岁的孩子)热情款待,在大队俱乐部,特意为我们这些离开父母远离县城的孩子们杀猪摆席,当时永久村有八个生产队,乡亲们都俗称为“八大金刚”,队长和社员们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送我们的亲人向我们告别返城时,有的女孩子们哭得一塌糊涂,唯有知青点点长李雅勃和我们这些男生,装作倔强刚强,我们当时暂住在老百姓家里,第二年,村里特意为我们知青盖上了村里唯一的砖瓦房。我从小就爱好美术,爱好写写画画,在知青宿舍房山头,我就画出了反映知青生活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宣传画,在拖拉机库的墙上,画了一个女司机(寓意女知青),开着拖拉机奔向2000年,当时敬爱的周总理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农村现代化,画出了当时对农村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现在到永久村,还能看到我当年的涂鸦作品。广阔天地炼红心,是短暂的永久村生活练就了我未来的美术路。那时村里有个什么宣传报道啊,都找我,记得县里举办农业学大寨美术作品展览,我的这幅作品还在全省获奖呢,今天并被载入黑龙江历史文化通览七台河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直到走向今天,我的美术作品已经走向全国,但永久村永远是我生命创作的源泉。</b></h1><h1><b> 我们的知青点坐落在村西南,在当时算是农村的高级集体宿舍了,房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我们这些来自县城的知青,性情各异,在这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们的务农生活。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我们把永久村作为第二故乡,吃粗粮、点油灯、踏泥泞,披星戴月,艰难劳作。我们在春寒料峭时撒播种子,三夏大忙中收割、打场,赤日炎炎下除草施肥,冰天冻地里修壕积肥。</b></h1><h1><b> 清晨,我同知青伙伴们抗着农具,踏上那崎岖的田间小路。黄昏,我们带着满身汗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中的知情点;我们裸着晒得黝黑的皮肤,淘尽粘在身上的泥土,在信仰和茫然中洗却疲劳与烦恼。</b></h1><h1><b> 永久村有一条倭肯河支流,因盛产黑鱼,村里老人们都叫它黑鱼泡,这里的黑鱼、老头鱼、泥鳅鱼、鲫鱼、草鱼、鲶鱼、鲤鱼、花鲢、胖头鱼等种类繁多,正可谓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平日里,黑鱼泡风平浪静,水流清澈,河岸边都有齐腰深。当时我们几个男生夏日经常来黑鱼泡岸边洗澡摸鱼,摸到鱼就带回村里和社员们一起改善伙食。黑鱼泡它日夜地奔流,唱着欢乐的歌,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青春的记忆。我们爱听它的歌唱,目送它跳跃着奔向远方。永久村的黑鱼泡有我青春的身影,永久村的田埂上有我青春的脚印,永久村的茅屋前有我青春的痕迹。夜晚,茅草房内,昏暗的油灯下我们的欢声笑语给这静静的小村子带来了盈然生机。如水的月光洒向葱茏的田野,洒向贫脊的村舍,夜风轻拂,乡夜似歌。月光倾泻在我的知青宿舍墙壁上,蓬松的草屋顶上染上了一层银辉,徐徐吹来的夜风里带来了田野特有的清香。那时候我们生活尽管清贫,却也充满欢笑;日子虽然艰辛,但亦不乏憧憬,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b></h1><h1><b> 记得我们临走返城时,乡亲们欢送我们很远很远,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至今还浮现在眼前。给我们带上了煮熟的鸡鸭鹅蛋,烙饼,馒头啊,她们自己却从来都舍不得吃。 </b></h1><h1><b> 别梦依稀咒逝川,永久一别四十八年前。我们辛劳的汗水洒遍了永久村那片热土,我们青春的足迹遍布了永久村前的每一块土地,艰苦的环境也磨砺出我们吃苦耐劳、刚毅向上的品格。上山下乡,使我们锻炼了体魄意志和坚韧进取的精神;上山下乡,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熔铸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我们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沧桑。而今我和我当年的知青都渐已步入老年。岁月染白我们的头发。渐渐的,我们淡出了彼此的世界。尽管岁月在荏苒中流逝,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愿天涯海角,各自珍重。四十八年过去了,我时常怀念那难忘的蹉跎岁月,追忆那眷恋的乡村知青生涯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青春之歌、眷恋之情!穿过悠悠的岁月,透视知青的青春韶华,诠释激情岁月的美丽人生。在我下乡农村生活中,唯有这春天的歌、秋天的情总是萦绕梦怀。</b></h1><h1><b> 不忘初心,是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奉献的一代,回忆知青岁月,诠释那段岁月的美丽,当年的磨练,也是今天的财富。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且有自己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堪回首,四十八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知青人却渐渐的淡出了时代的舞台,只有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道道辙痕,牵着我的思念,连着我的思绪,刻进我的心田,流向远方。</b></h1><p class="ql-block"><b> (特别鸣谢群主谭建华提供知青历史照片,感谢所有知青战友在永久村青春相伴)</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峥嵘岁月显芳华 杏树永久留青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杏树朝鲜族乡永久村1974年知青重返第二故乡</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丁明录</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7月10日上午,多日阴雨的天气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杏树朝鲜族乡永久村迎来了17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一下车就和村干部、老党员紧紧握手,互相问候,声语未尽却已眼睛潮润。他们就是48年前从勃利县城下放来到杏树公社永久村知青点插过队的知青,他们一起相约回访第二故乡,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实地亲身感受这些年来永久村的发展变化,共绘永久村未来建设美好蓝图。</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勃利县人大副主任吴恩坤、杏树乡党委书记孙志东,大四站镇党委书记陈雷,抢垦乡副乡长滕玉福,永久村支部书记于德军,妇女主任刘英,会计李玉成等迎接并全程陪同。</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知青们来到了当年生产劳动过的地方,永久黑鱼泡,河面碧波荡漾,芦苇青青,四周稻浪翻滚,丰收在望,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在城里见不到的美景。离开黑鱼泡,大家回到了当年居住的知青点宿舍。虽然当年的宿舍已经被农户改造了,但仍能看到当年的一些记忆,房山头上当年知青唐永祥画的宣传画,仍然清晰可见。现在在知青宿舍居住的老党员于炳生对我们说:“有人让我把这个房山头扒了,我坚决不同意,如果扒了,这幅画就没了,我得给这些孩子们留个念想啊!”在曾经住过的地方,知青于淑英一眼就认出了她们当时居住的那间房子,异常激动,大家在知青宿舍房山头合影留念。在永久村,知青们查看了当初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回忆自己那个壮丽、难忘的青春岁月。看着身边绿油油的玉米,听着水渠流水的声音,呼吸着新鲜空气,知青们纷纷驻足留念,感受着在都市体会不到的心旷神怡。</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48年岁月更迭,不改深厚情谊。永久村委会会议室里,笑语阵阵,掌声不断,永久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茶话会在热情洋溢、真挚感人的氛围中进行。勃利县人大副主任吴恩坤、杏树乡党委书记孙志东、永久村党支部书记于德军分别就永久村党建引领、农业生产、产业链接、村风民俗及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向广大知青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杏树公社永久知青重回第二故乡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各位知青朋友能够积极宣传永久、推介永久,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引导身边人到永久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共谋乡村振兴。省政府机关党委书记(知青点点长)李雅勃,代表知青一起回忆了当年那些逝去的往事和与乡亲们结下的深厚情谊,谈起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对永久村百姓表达了感谢感激之情,并表示今后会继续关心关注永久村的未来发展,号召全体知青一起为建设新永久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党员于炳生对知青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大家保重身体,经常联系。杏树中心校党支部书记丁明录也即兴助词,他说道:现在的永久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人心欢畅、地阔天新、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欣欣向荣、丰收满仓、夜如白昼,广场健身、人来人往,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饮水安全,出行便利。48年前,你们风华正茂,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告别父母亲人,来到杏树公社永久村插队。在这片热土上,你们有遗憾更有收获,有苦涩更有温馨,有泪水更有欢乐。经过时间的砺练,你们学会了坚强与乐观,成熟与淡定,这是你们人生旅途中一段最难忘、最刻骨铭心的经历。衷心的祝愿老知青们的友谊之树能够长青,一起常回家看看。接着知青们向村委会赠送了17个知青签名的书法作品,《追梦青春,感恩永久》。</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座谈结束后,知青们又拿着水果,营养品去看当年给他们做饭的师傅姚殿春,姚师傅前几年患了半身不遂,只能天天躺在炕上,老两口看见这些当年的孩子们,激动的热泪盈眶,兴奋不已,老人一一的叫着他们的名字,手拉手地向他们诉说着想念,谈起当年的往事,谈起那时的艰辛,谈起如今的变化,谈笑风生中,情更浓,意更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离别之际,乡亲们紧紧握着知青们的手,叮嘱着常回家看看。是啊!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是知青们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在他们的话语中,当年的岁月在我们眼前重演,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那些年,需要新时代青年延续下去,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华章。在杏树乡午饭后,知青们来到了勃利陶瓷文化产业园,在这里,知青们感受到了勃利黑陶的魅力,勃陶文化产业园安总热情的接待了大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勃陶文化产业园主任王玉臣给大家介绍了勃陶的发展历史,仿佛又走进了那个火红激情的年代,大家走进各个展馆进行参观,对勃利黑陶赞不绝口,在由陶瓷器皿累成的景观墙前纷纷合影留念。最后,大家回到会议室进行座谈,对我县黑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献计献策。</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勃陶文化产业园,大家来到勃利紫竹林饭店共进晚餐。大家边吃边聊,互相敬酒,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洋溢着一片浓浓的之情。</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知青联谊会得到了李雅勃、李郁、赵伟、侯殿华、唐永祥、陈振军、于淑英、刘喜清、王艳玲、封东华、刘玉波、刘玉杰、封东旭、宋亚萍、关贵生、姜忠思、周固莲17位知青的积极响应,期待着下次再相聚有更多的知青参加进来。这次聚会是一次重温友情的盛会。当年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战友情深,友谊长存。通过这次聚会,必将更进一步增厚这种情谊。这次聚会是一次追觅的聚会,追忆我们永久村的一点一滴印记,寻觅我们青春的身影,寻觅我们稚嫩的足迹。牢记吧!牢记我们的友谊,牢记我们共同的经历。期待吧,期待更多的团聚、欢聚!</b></h1><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乡插队来永久<br>热血满腔汗水流<br>广阔天地红心练<br>大有作为壮志酬<br>春夏秋冬四季忙<br>黑鱼泡中苦乐求<br>喜看稻菽千重浪<br>知青精神遍神州</b></h1></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永久沃土热血沸腾忆当年 黑鱼泡畔勇献青春再回首</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丁明录</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七月的暖风,吹拂着人们幸福的心房;七月的阳光,映红了人们美丽的脸庞;七月的花海,簇拥着美好祝福的笑脸;七月的火炬,点燃着激情燃烧的梦想;七月的乡村大地飘溢着喜庆的芬芳,七月的广袤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迎着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强劲东风,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志豪情,我们1974年一起插队的老知青在永久村集合!沐浴着建党101周年的灿烂阳光,带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第二个百年进军的关键时刻,我们1974年一起插队的老知青在永久村欢畅。今天,我们欢聚在永久村,让快乐在这里蔓延,让舞姿在这里翩跹,让歌声在这里悠扬,为我们的伟大的党走过了昨天,走进了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喝彩!永久巨变快发展,知青欢聚笑开颜。</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今天,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希望的田野为席,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宴,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国泰民安,幸福万年长。党旗鲜红,黑鱼泡碧波翻浪歌盛世,党徽灿烂,永久人意气风发建家乡。</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我们的永久村,生活像花一样芬芳,岁月像花一样灿烂;我们的永久村,歌声像花一样火红,美梦像花一样绽放;我们的永久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人心欢畅.地阔天新。我们的永久村.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欣欣向荣.丰收满仓!我们的永久村夜如白昼,广场健身,人来人往,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我们的永久村饮水安全,出行便利,住房有保障。说不完永久村的新变化,赞不完永久村的新妆容。</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敬爱的知青大哥哥大姐姐,</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48年后再次回到了久别的永久村,回到了曾经为之奋斗的第二故乡。2022年7月10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深深眷恋着永久村这片土地的知青们终于回家了。时光如水,岁月如梭。48年前,你们风华正茂,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告别父母、家乡,来到杏树公社永久村插队。</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在这个大家庭中,你们和村民一起田间挥汗、砖厂劳作、寒日里修水渠,苦中作乐、同舟共济,在这片热土上,你们有遗憾更有收获,有苦涩更有温馨,有泪水更有欢乐。经过时间的砺练,你们学会了坚强与乐观,成熟与淡定,这是你们人生旅途中一段最难忘、最刻骨铭心的经历。</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48年后,你们已从青年步入老年,无情的岁月将皱纹抹到了你们的脸上,将白发染到了你们的鬓角上。你们伴随着共和国的坎坷步伐,走过跌宕浮沉的历程,已近花甲之年的你们,欢聚在永久村,共同追忆似水年华,回首峥嵘岁月,再叙知青友谊。无论你是从政、教书育人、还是下海经商、自己创业,无论是成功辉煌还是平淡如水,你们在此相聚都只为那份知青情谊,为那段一起战斗、在你我心中烙下深深印迹的、如火的知青年代。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倭肯河水,必有其源。衷心的祝愿老知青们的友谊之树能够长青,一起常回家看看,时常想起相互问候,只因为你们在这片土地有共同的根。</b></h1><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 共同的命运,使你们有缘相识相知,纯朴的感情,使你们患难与共,让我们共同感谢永久村这块土地,将大家连接在一起。感谢各位村领导、乡亲们,感谢各位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祝大家健康快乐、幸福美满,预祝本次联谊会圆满成功!</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下乡插队来永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热血满腔汗水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广阔天地红心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大有作为壮志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春夏秋冬四季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黑鱼泡中苦乐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喜看稻菽千重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知青精神遍神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