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释义/乔丽卿 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始章</p><p class="ql-block">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p><p class="ql-block">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p><p class="ql-block">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p><p class="ql-block">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p><p class="ql-block">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p><p class="ql-block">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p> <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 道、德、仁、义、礼是五位一体的,相互承接,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而用则愚,合而用则吉。</p><p class="ql-block"> 道,是人人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遵循着道的自然法则,道也寓于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之中,万事万物却几乎感觉不到道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在道创造万物,在道的规律和法则下运行和发展,却无法清晰追溯和捕获道的轨迹。好比是我们的第六感,只有感受,却不确定存在。 </p><p class="ql-block"> 德,得也,人对于道的认知和心得,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所以把这种得到命名为德。怎样得德,基于对道的认识,也是说德是万事万物由乎道的表征。德是道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表现。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正所谓龙有龙途,虾有虾道。依道而行,依德而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各得其所,使欲求得到满足。故,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得上道,德弱者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举水几何,视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道德经》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p><p class="ql-block"> 仁, 所谓仁,就是人所感到亲切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之心,慈悲和不忍之心,使万物遂愿而生遂愿而成。看到别人可怜,不光要同情他,还要慈惠于他,要去给予和帮助他人。所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的仁爱之心。故,亲近仁,就是依于德合于道。修德,必然见仁。仁之极致,也几于道。</p><p class="ql-block"> 义,合乎事理的行为就是义,指的是办事要合时宜,处事要得体,让人感觉舒服。义的本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合法、合情、合理,在上位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偏不移,无论面对多大的利益诱惑,都能执行和坚守原则。传统文化离不开仁和义这两种品质,即便是现代的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仁、义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仁而生义,因义而护仁,两种品质,缺一不可。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蕴涵着理,所以人们根据义中之理奖善惩恶,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如果在一个人的品质中只有仁慈而没有正义,那就很容易在判断时候只要慈惠而放弃了规律和法则,没有规律和法则也就没有所谓的仁义了,也就不几于道,合于德了。</p><p class="ql-block"> 礼,一种行为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如夙兴夜寐一样,成为道德人伦的规律,以维护人和人之间的顺序。只有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p><p class="ql-block"> 道、德、仁、义、礼五个方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本质和做人做事的根本。道是根,德是本,仁是魂,义是规,礼是矩,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洞察国家盛衰的规律,通晓成败兴亡的定数;掌握治理有序与乱象频发的趋势,更懂得隐退与仕进的时机。故,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学会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到来,善于抓住机会。一旦,时机来临有所行动,则能功成名就,位及人臣;看破玄机果敢行动,顺势而为,则能成就绝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只不过没身于尘世而已,无闻于世。只要掌握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这个道理程度足够高,不管成败,还是闻达或落寞,都将名垂于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