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捉蝉时期。尤其是刚刚下过一场雨,蝉要在这一段时间纷纷“出土”。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再捉蝉,但还是很自然地回忆起小时候捉蝉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蝉有多种,我们家乡只有两种, 一种学名叫黑蚱蝉。</p> <p class="ql-block"> 黑蚱蝉,体型较大,型似蚂蚱而得名。它的叫声为连续的吱吱……声。我们方言中,蜕过皮的蝉叫“知了,或杜了”;未蝉皮的叫“杜了爬,杜了龟,杜了牛,杜了猴等”。虽读音不同,但都是指的这种蝉。</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蝉,学名叫蟪蛄</p> <p class="ql-block"> 蟪蛄,体型小,色棕白,爬在树上不易被发现,只有循着它断断续续的吱~吱~尖利的叫声才能看到它。这种蝉我们方言叫小杜了。高中学习的《逍遥游·北冥有鱼》中有一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师给我们讲,蟪蛄就是我们那一带说的小杜了。</p><p class="ql-block"> 小杜了出现得比较早,人们正忙于收麦之时,小杜了已在树上时断时续地发出叫声了。待到收麦结束,杜了爬才陆续从地下拱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一到傍晚,蝉从地下挠开一细小的缝隙,等待天完全黑下来后出洞。这时候,很多人提着罐头瓶,在地面上仔细搜寻蝉洞的缝隙,发现后,用手指抠开,用小木棍插入洞中,把蝉提出放入罐头瓶里,然后,高兴地继续寻找下一个。有人直接用铁锨铲抢地面。抢过一片地面,往往有三四个蝉洞同时露出。蝉蹲坐在里面,惊恐无助地看着人,又乖乖地被提出来。</p> <p class="ql-block"> 天黑后,躲过一劫的蝉,纷纷爬出洞穴,争先恐后地向着树爬去。这时,人们个个像巡逻队员一样,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有的捡拾地上爬着的蝉,有的围着树干摸蝉。那时,手电筒并不普及,有手电筒的既可以在地上捡蝉,又可以在树上捉蝉。有些蝉本已爬到树的高处,正暗自庆幸时,却又被手电筒照见,被人用竿子捣落下来捉住;那些没手电筒的人,只能如盲人摸象一样,围绕着树干来回摸索。偶而借上别人手电筒的余光,朦胧中好像发现了一只蝉,但摸过去却是树上的一个小疙瘩,自然失望又自嘲自笑。我们方言之所以把捉蝉叫做“摸杜了爬”,正是源于这个“摸”字。</p> <p class="ql-block"> 有些蝉也许是比较聪明,为避开人们的巡捕,它不去爬树,而是出洞后就近爬到禾苗、花草或枯枝上。可惜它仍不如人聪明。人们见到有蝉皮挂在那里,便知这一片有蝉出没。于是,有手电筒的时常到这些地方扫射;没手电筒的就蹲在那里静候。蝉总是有动静、有声响的,它细微的“哧啦,哧啦”抓爬声暴露了自己,所以,仍逃不过人的魔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伙伴们拿着长竹杆,又出发捉蝉去了。这时,有的蝉正在蜕皮,有的蝉刚蜕过皮不久,还不会飞,都成为我们捕捉的对象。这种捉蝉法,我们方言叫“逮嫩杜了”。</p> <p class="ql-block"> “逮嫩杜了”的 同时,我们还收集蝉皮。蝉皮是一味中药,助消化。当时公社收购站收购蝉皮。每年我们能收集一斤多两斤蝉皮,拿到收购站卖两三块钱,买铝笔,买作业本,甚至还可以买一双塑料凉鞋。</p> <p class="ql-block"> 暑天,天热心燥。鸡卧湿地,犬吐火舌,蝉也扇动着翅膀竞相尖叫。其声浪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大概是惹了众怒,很多人加入到灭蝉运动中。其中套蝉是小伙伴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长竿子的顶端,系上马尾之类的细丝做成活套。白天,找一些叫得厉害的蝉为捕捉对象。靠近树下,举起长竿慢慢接近它。不知为什么,这时蝉会自动向活套里钻。看准时机一拉,活套便紧紧地套住它的脖子,任凭它如何扑楞挣扎都无法逃脱。</p><p class="ql-block"> 夜睌,大人们点燃火堆,有的撞击树干,有的甚至爬到树上摇晃树支,惊飞的蝉如飞蛾投火般,纷纷尖叫着投进火堆。</p> <p class="ql-block"> 关于蝉,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其中之一《庄子.达生》讲的是捕蝉的故事。孔子带领众多弟子到楚国去,路过一片树林,见一驼背老人在粘蝉,如同拾物一般容易。孔子好奇地问:“你的技术这么好,是你有窍门呢,还是你有道呢?”老人回答:“我有道也,我粘蝉的技术在于累丸,我在竿头上能重叠两个泥丸而不倒,则粘蝉失者十之二三,重叠三个泥丸而不倒,失者十之有一。重叠五个泥丸而不倒,粘蝉如同拾物一般。此时,我的身体如同有根基的树桩一样稳固,如同枯木一样纹丝不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我心中只有蝉翼。我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又怎能粘不住这小小的蝉呢?”。孔子听后,转身对弟子们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p><p class="ql-block"> 关于蝉,也有许多诗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们听到蝉鸣感到吵闹而去灭蝉,诗人听到“蝉噪”却感到林间更加清静。正所谓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夏秋之交,蝉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也是蝉最后狂欢的时候。雄蝉各显其能,花样翻新,争相与雌蝉交配。</p> <p class="ql-block"> 雄蝉在交配之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就会死去。雌蝉产过卵后也慢慢死去。所谓“寒蝉凄切”,大概是蝉发出的生命挽歌吧?</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介绍, 雌蝉产卵是非常有学问的,它们的产卵器在树木的嫩枝上刺上一圈小孔,把卵产在树枝内部,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供应,树枝逐渐枯死。然后等待风雨的来临,将这些带卵的树枝吹落到地面,以便新的幼虫入地生长。在蝉的生命周期当中,幼虫阶段维持的时间很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呆个1-3年,最长的则需要呆上17年。</p> <p class="ql-block"> 蝉,给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蝉的成长既漫长又艰难。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十几年的蛰伏和等待,闯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只为能够爬到树上完成蜕变,并一展歌喉,呈现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蝉值得我们尊重,也值得我们赞赏!</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学习,有的通过考学,有的通过参军或招工,从农村垎垃地里爬出来,走进了城市里,有一间办公室,有一张办公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还可以“知了,知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与蝉从地里爬到树上,占上了高枝蜕变、歌唱多么相似?我们没有理由不满足,没有理由不珍惜!</p> <p class="ql-block"> 成年后,虽然知道人们把蝉定义为害虫,虽然知道蝉是美味仍垂涎,但我再也不捉蝉。因为,蝉被捉时那种惊恐无助的“眼神”,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萦绕不去!毕竟它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况且它们的生命如此曲折艰难!回忆起童年捉蝉的经历,我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心情如同当年的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一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