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专题:4.山西省(四)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目前,山西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世界遗产类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30处,拥有数量排列全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400.尧陵~即帝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西侧。据祠内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一块碑文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后来元代中统年间(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曾奉元世祖之命修筑尧陵。明成化、清雍正、乾隆时都曾对尧陵重修过。陵丘高50米,周300米,为三皇五帝陵墓最大,封土堆古柏葱茂,世称"神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1.东羊后土庙~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让人大开眼界。身着明代服饰的后土圣母、娲皇娘娘、碧霞元君众星捧月般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她们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四个金孔雀,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孔雀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三位圣母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三位圣母的服饰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彰显出女性的尊贵。</p> <p class="ql-block">402.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至治元年(1321)维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牛王庙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后面及两侧后半部三分之一筑墙,正面为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整体采用大额枋结构,完全沿袭宋金时期乐亭戏台的独特风貌,三面敞开,观众可以从正面两侧观看。牛王庙戏台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又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牛王庙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前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为单檐十字歇山灰瓦顶。台基有四根角柱,前台石柱上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也正是因为这一行大字,才让它们的价值无法估量。</p> <p class="ql-block">403.临汾铁佛寺~也称“大云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贞观(627~649年)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毁坏,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东,共三进院落。一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组成;二进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南北配殿组成;三进院落由大雄宝殿、南北厢房、藏经楼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顶宝塔组成。琉璃塔是寺院的主体,塔为平面方形楼阁式五层砖塔,总高35米,塔内底层为方形空室,当心置铁佛头一尊。塔身琉璃图案题材,全为佛教神祗和佛教故事,四周衬以山石、树木、花卉、流云、城池、狮像等图案,是我国现在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2006年5月,铁佛寺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塔心室的铁佛头,外表补饰泥塑彩绘,佛头中空,原藏经卷,系由生铁一次浇铸而成,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会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极为生动,依其造型风格,为唐代原作。</p> <p class="ql-block">404.王曲东岳庙~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原属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舞台。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部分,前檐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后部建筑为元代遗构,平面略呈方形,台宽7.25米,面宽7.2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为台口。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无前后场之分。前檐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大额,后墙及两山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墙正面敞口的形式,斗栱为重栱双下昂计心造作法,内檐梁架结构尤为别致。台前有清代增建硬山卷棚顶抱厦。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5.侯马晋国遗址~又称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西北部。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到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为止,新田一直是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侯马晋国遗址分布面积约50余平方千米,囊括了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墓葬群等,发掘遗迹共4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10万余件,其中有1000余件“侯马盟书”等。侯马晋国遗址的古遗址群规模大、类型完整,展示了晋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为研究先秦社会变革和晋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61年3月4日,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6.霍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东大街16号。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大堂南北向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谯楼、仪门、雨道、牌坊、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静怡轩、西料房等,中轴线两侧的建筑虽已不存在。霍州州署大堂是国内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州衙之一,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权机构的发展演变以及衙署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6年11月20日,霍州州署大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7.霍州鼓楼~位于临汾市霍州市城内中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又称文昌阁。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阁楼一层四周屋面楣额上方各悬挂贴金匾额一块,楼上二层回廊外沿设有观景台,木制围栏,刻有各式图案,做工精细,文物专家认为是明代雕刻之杰作。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楼总高29米,虽经历史沧桑,但其历史魅力犹存。2019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8.霍州观音庙~位于临汾市霍州市赵家庄村。霍州观音庙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典型的寺庙综合建筑,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两条平行轴线,东轴线为一进院,轴线上分布有山门、三圣殿、东侧有厢房、廊房、耳殿。西轴线为两进院,中轴线上分布有元代过街楼阁、观音殿,轴线两侧分布有廊屋。现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大小殿八座,均为筒瓦硬山顶式建筑,琉璃瓦脊。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09.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四周青山环绕,东有潺潺泉水流过。据传,此庙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坐北面南,占地约2347.5㎡。现仅存悬山顶式戏台、硬山卷棚顶式钟鼓二楼、悬山顶式圣母殿及歇山顶式东西垛殿,共六座清代建筑。娲皇庙庙内碑文现已不存,故该庙宇的创建年代无从考证。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娲皇庙圣母殿内的娲皇圣母壁画是该庙最为精华的部分,是清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总面积达71.17平方米。画面采用通景式构图,利用建筑、树木将人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勾线填色,略有渲染,颜色以矿物颜料朱、青、绿、白、黄为主。殿宇、勾栏、亭榭采用界尺绘出。整个画面依据神话传说与清代社会现实生活交织组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东山墙壁画总面积24.33平方米,全景描绘宫廷中处理国事的画面。后檐墙东西两侧壁画面积分别为10.48和10.34平方米,主要描写内容为内廷御膳房内宫女们的工作情况。西山墙壁画总面积26.02平方米,正中大殿上书有“开天立极”的匾额,整个画面以此主题展开。</p> <p class="ql-block">410.霍州祝圣寺~原名东福昌寺,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城内前进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毁,明景泰元年重建,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又重修。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后大殿及东西厢房,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2019年10月,霍州祝圣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1.霍州窑址~位于临汾市霍州市西南白龙镇陈村以南的汾河西岸台地上,烧造始于金代,终于明代,是中国北方金元时期的重要瓷窑址之一。霍州窑址面积约在15万平方米左右,集中点在陈村村南一带。在晋南地区一些金元墓中也常见可与之对比的瓷碗等,这也是对霍州窑时代的很好傍证。2006年5月25日,霍州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2.挂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2019年10月7日,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413.柿子滩遗址~位于临汾市吉县东城乡西村。该遗址是中国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4.柏山东岳庙~位于山西临汾市蒲县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环山而建,创建年代不详,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 有山门、 凌宵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 圣母祠、 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 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 殿内塑有东岳黄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 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 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 是我国现存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p> <p class="ql-block">415.七里脚千佛洞石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南乡七里脚村的成川河东岸。始凿于北魏晚期(494~534年),止于唐代。千佛洞石窟共有 2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造像 70余躯。南窟属北魏洞窟,北窟为唐代开凿。千佛洞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为研究这一地区北魏和唐代佛教及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里脚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魏到唐。石窟坐东向西,依崖开凿,现存庙院面积东西16米,南北17米,崖高15米,千佛洞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造像70余尊。</p> <p class="ql-block">416.隰县鼓楼~又名大观楼,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中心,是隰县的象征。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创建,清代屡有修葺,为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建筑。十字门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的建筑,巍峨壮观,楼顶部四周还有体现隰县辉煌历史的巨匾四桢:东为“龙泉古郡”,西为“长寿遗封”,北为“三晋雄邦”,南为“河东重镇”。其建筑形制,梁架结构,牌匾等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原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7.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临汾市隰县城西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千佛庵寺院依山叠造,构思巧妙,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地尽其用,浑然一体,特别是大雄殿宝殿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艺术,贴金敷彩,金碧辉煌,精巧玲珑,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千佛庵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前后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韦驮殿、钟楼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的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了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p> <p class="ql-block">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明永乐北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精美动人,完整如新。大殿建筑面积仅有216.72平方米,殿堂之内满布彩塑,除佛坛之上的5尊主像外,墙壁、檀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绘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于佛国的殿堂楼阁之中。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如果说大雄宝殿中鬼斧神工的悬塑艺术令人惊心动魄的话,那么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这就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于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418.古县热留关帝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境内热留村,始建于唐,后经明清两代缮修,总面积为1217平方米。该建筑为四合院布局,由正殿、献殿、戏台、配殿、山门等组成,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正殿保存着元代的建筑特点,除关圣大帝、关平、周仓等巨型雕塑外,四壁皆悬空绘画,内容述尽关羽一生事略。人物呼之欲出,配景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2019年10月,热留关帝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9.曲沃大悲院~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中心。唐大和元年(827年)创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重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进行过修葺。大悲院坐北朝南,布局为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8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西院又叫旧庙,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是寺院的主体。现存建筑献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清代所建。2001年6月,大悲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昂,补间各施一朵,形制同柱头铺作。昂为真昂,昂尾挑于中平槫下,阑额、普拍枋断面呈丁字形,用材规整。献殿东侧墙上存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大悲院新修卢舍那佛记》、明万历十六年《大悲院记》碑等4通。</p> <p class="ql-block">420.南林交龙泉寺~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北董乡南林交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大殿脊槫墨书题记记载,寺院始建年代为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寺庙坐北朝南,现存影壁、大殿和东、西厢房。其中大殿为元代建筑,影壁为明代建筑,东、西厢房则为清代所建。2013年5月,南林交龙泉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1.曲村天马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翼城两县接界处,是一处以晋文化为主的西周时代遗址,面积约10平方公里,文化堆积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外,以晋文化遗存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为探索早期晋都晋文化,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这里遍布居住遗址,西部是晋国公族墓地和“邦墓”区,中部的晋侯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许多青铜器的铭文载有晋侯名号。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422.曲沃薛家大院~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内西城巷10号,系清代民居,该院一套三院,两层阁楼,砖木结构,古朴典雅,现为曲沃县博物馆。大院建于清代中期,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011.60平方米,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南房、过厅、过厅楼、北楼。前院均为平房,由山门、东西厢房、南房、过厅组成;中院经过厅楼与后院相连,由东西楼、北楼组成。东西楼形制相同,面阔三间。北楼为明三暗五的建筑格局。大院建筑中保存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及彩绘。2019年10月,曲沃薛家大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3.曲沃羊舌晋侯墓地~位于临汾市曲沃县羊舌村,是晋国西周时期的国君墓地,由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组成。是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墓主人推测为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此墓葬从2005年8月开始发掘,已出土数十件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件件制作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时代可早到商或更早。大部分的陪葬墓都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的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时代特征明显。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4.东许三清庙献殿~位于临汾市曲沃县高显镇东许村。坐北朝南,庙内仅存献殿。根据献殿脊槫下墨书题记记载,此庙为元元统元年(1333年)重修,后代屡有修葺。献殿位于庙的北端,前檐面阔三间,后檐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献殿内梁架保留有彩画,山尖部分存有壁画。献殿整体保存较好,主体仍为元代建筑遗构,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东许三清庙献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5.翼城四圣宫~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城东南50公里外西闫镇曹公村。创建于元代,因供奉“尧、舜、禹、汤”四圣而得名。四圣宫建筑保存比较完整,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舞楼、献殿(已毁)和正殿,东、西两侧有廊房和看楼。正殿和舞楼均为元代建筑,其中舞楼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造型古朴庄重,是元代戏台建筑中的优秀作品。四圣宫东侧有关帝庙,建有戏台(已毁)、正殿及东、西看楼,是自成一体的一组清代建筑。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6.木四牌坊~俗称木牌楼,位于临汾市翼城县城内村南十字街心,北与石四牌坊遥遥相对,为旌表科举成就功名者所建。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康熙十五年(1676)、民国十四年(1925),1989年重新维修。木四牌坊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两层滴水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8根立柱均不用柱础,每2根为一组,立于4个五边形台基上。柱子排列采用平面方形和单排立柱相结合的手法。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7.石四牌坊~俗称石牌楼,位于临汾市翼城县古城村北十字街心,南与木牌坊遥遥相望。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三楼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阔、进深均为5.5米。梁架、斗栱、椽飞、垂莲柱等均为木构,下层柱枋花板台基等均为石质,石柱、额枋上浮雕人物、禽兽、花卉等。石四牌坊雕刻逼真精美,采用圆雕、镂空雕、半圆雕、平雕等各种雕刻手法,将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不落俗套的饰于石柱、额枋上。2013年5月,石四牌坊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8.樊店关帝庙~位于临汾市翼城县南唐乡樊店村,占地1642平方米。庙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献殿、大殿,轴线两侧为东西庙门、东西耳楼、廊房、配殿、耳殿。现存大殿为元代风格,戏台和东西庙门仍保留有明代风格,东西耳楼为清代建筑。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9.大河口遗址~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得确定知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时期。新石器遗址位于西部,西周遗址位于中部,东周遗址位于东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汉代遗址位于遗址的南部。2019年10月7日,大河口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0.南撖东岳庙~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南撖村。始建年代不详,正殿檐下斗栱题有“至元二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字样。现存建筑献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献殿、正殿,正殿左右各有耳殿三间,东西两侧有配殿廊房等。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1.南梁古城遗址~位于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故城村。该遗址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900米,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尤其是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相当丰富。仰韶文化遗存以尖唇夹砂罐为主,龙山文化遗存中最常见的器类为鬲、甗、盆、折肩罐和豆。周文化遗存在遗址文化堆积中为主,分布最为广泛,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延续时间较长,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战国。2019年,南梁古城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2.乔泽庙戏台~亦称水神庙,位于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西乔泽庙内。庙已毁,戏台独存。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1.6米,沿袭宋金舞亭建筑规制。平面方形,面阔9.4米,进深9.35米,单檐歇山顶,举折适度,筒板布瓦覆盖。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两侧后半部与背面墙内立撑柱四根,共为八根柱子支撑顶部荷载。角柱之上施大兰额结成井字形框架,八根由外向内支撑华丽的八卦藻井,结构精巧,设计合理,是我国现存元代戏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3.苇沟-北寿城遗址~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西北,包括南寿城、北寿城、东寿城、苇沟、老君沟、后苇沟、营里、曹家坡、凤架坡之间的一大片古代遗址,总面积近九百万平方米,以苇沟-北寿城晋文化城址为代表。主要遗存为龙山文化、东下冯类型文化、晋文化为主,战国至汉代的遗存较集中在东半部。2019年10月7日,苇沟-北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4.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基本保持明、清时村落布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丁村民宅均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包括正厅、厢房、门楼、牌楼、牌坊、观景楼、绣楼等建筑。全部建筑大体包括北院、中院、南院三个建筑群组,其整体布局规划严谨,疏密均匀,错落有致。丁村民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1988年1月13日,丁村民宅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5.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的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11千米,是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备受关注。1961年3月4日,丁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6.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7.灵光寺琉璃塔~位于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被埋在地下的灵光寺碑有:金皇统囗年《灵光寺碑》;明正统十一年《重修灵光碑记》;明崇祯五年《敕赐灵光寺招僧住持记》;明崇祯九年《邑侯薛公去思碑记》和清乾隆四年《重修南北佛殿碑记》。2013年5月,灵光寺琉璃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8.襄汾普净寺~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该寺东、南有汾水环绕,西、北毗邻吕梁山麓,恰处晋南灵秀之地。现存建筑系由山门、天王、菩萨、关王、药王、大雄宝殿等殿宇组成,集古代建筑、雕塑、服饰、绘画、书法诸艺术于一体的古文物群。其中大雄宝殿,释迦塑像和历经千年尚枝繁叶茂的古木瓜树,合称普净寺三宝,令观者叫绝。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9.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8年,陶寺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440.陶寺北墓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北800米处,墓地总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墓区西北部墓葬年代较早,有的墓葬属西周晚期,东南部已至战国时期,墓地延续约500年。截至2019年,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还有车马坑5座。2019年10月7日,陶寺北墓地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1.襄陵文庙大成殿~位于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2013年5月,襄陵文庙大成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2.乡宁寿圣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创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元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正殿和钟楼。正殿为宋代原构,钟楼为元代所建。寿圣寺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寿圣寺柱头斗拱四铺作单昂,补间斗拱明间两朵,次间一朵,为四铺作单昂;钟楼创建于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上下二层,歇山顶。下层带围廊,面阔、进深各三间,现存结构保留了元代风格。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3.营里千佛洞石窟~位于临汾市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悬岩上,俗名佛洞庙。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规模不大,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石窟高3.1米,宽深各4.5米,四壁满雕千佛,现存951尊。雕像刀法简练,姿态庄重,造像手法具有北朝至隋唐风格。洞后局部有后代绘制的壁画,为佛传故事,窟内主像风化严重。窟前寺院内保存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及民国年间石碑2通。2019年10月7日,营里千佛洞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444.永和文庙大成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成殿,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部分梁栿上仍保存有彩画。2013年5月,永和文庙大成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5.师家沟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村落居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沟的向阳坡地上,村中砖构的窑洞式宅院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环村一周的石板路将村庄围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为师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着师家的祠堂、节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长工院等,整个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6年5月,师家沟古建筑群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仅窗棂图案就有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敦本堂”“清白家风”等题额,字迹浑厚,刚劲有力,处处散发着封建社会耕读世家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师家沟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连的两个台地上,总体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组合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结合地形的变化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一些与四合院组合的三合院和立体组合的二层多进合院形制。在总体布局中有着防御特点,整个宅院除通过共同的交通通道联系外,还在各个院落间用较为隐蔽的踏道、侧门、隧道、甚至设在窑洞中的暗洞相互贯通。</p> <p class="ql-block">446.洪洞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1961年3月4日,广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则大部分经明代重建。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上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山墙砖台上为当时铸铁十八罗汉像;韦陀殿,建筑学上称垛殿,正中供奉韦驮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动。东壁绘有明万历年间的壁画,内客严谨,钱条流畅,保存非常完整。</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为单檐庑殿顶。琉璃镶边屋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隔扇门镂雕精美,是木刻艺术上的上乘之作。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p> <p class="ql-block">447.洪洞关帝庙~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城中心关帝街。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后历代均有修葺。关帝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64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前殿、献殿、露台、戏台、春秋楼,两侧为东西廊房和钟、鼓楼。春秋楼又名三真阁,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上中下三层为木构建筑,墙内有八根通柱。楼内三层塑一木雕关公坐像,通高1.5米。现存正殿保留元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8.洪洞玉皇庙~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西北5公里马牧乡辛北村。元太宗已丑(1229年)年建,明、清和民国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玉皇殿、关公殿、二郎殿均为元代建筑。寺庙坐北向南,分前后二进院落,总建筑面积4128平方米。后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正门、仪门、月台、八卦台、玉皇殿。二郎殿和关公殿位于玉皇殿东西两侧,舞台置于前院南侧,东侧为玉皇庙大门。三座大殿内梁架均为草栿,保持了典型的元代风格。殿内均有壁画,画面粗犷,线条流畅、保存尚好,与大殿同为元代作品。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9.洪洞净石宫~俗称融宁宫,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堤村乡干河村,因建在村西净石山下而得名。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后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东院有北大门、东廊房、南窑洞三孔。西院有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垛殿、窑洞两孔、二门、过路戏台等建筑。西院正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神龛内悬塑盘龙和42尊塑像均为明代作品,东西山墙及后墙保存壁画80平方米,为清顺治五年(1640年)绘制。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0.洪洞商山庙~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孙堡村西,因祀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而得名三皇庙。其创建年代不详,就其商山庙名称来看,创建时是为了祀奉秦朝末年隐居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商山四皓”而建。明代时改为祀奉三皇。明清年间均有修葺。商山庙坐北面南,现存建筑有三皇殿,东、西垛殿,东配殿、东西厢房。院内存清道光十八年维修记事碑,东朵殿前墙嵌清光绪二年记事石碣。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琉璃瓦剪边,柱头斗栱五踩单翘单昂,明次间均辟隔扇门,殿内东、西山墙对称清代绘三皇、五帝人物壁画。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1.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杜村小李村,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在此主持工作,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当时薄一波同志经常来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曾在此做过有关“群众运动与建设根据地”报告。2019年10月,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452.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临汾市安泽县冀氏镇南孔滩村。是1938年3月期间,八路军总部东进太行时,曾经居住过的住所。旧址完好地保存着朱德、彭德怀、左权、任弼时所居住过的窑洞,以及总部机关用过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453.麻衣寺砖塔~位于临汾市安泽县城北13公里岭南村西2公里南山岭上。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为金代建筑。塔高21.6米,第一级边长2.45米,并镶有石碣32块,四面筑有佛龛。每面嵌砖雕佛像两排,计17尊。第一级塔面与龛内共有佛像180尊。第二级四个面嵌佛像11尊。三级四个面镶石碣,四个面嵌佛像36尊。五六七级四个面各嵌佛像3尊,另四个面石碣上各嵌2尊。八级每面嵌佛2尊,九级无佛,全塔可看到的砖雕佛像336尊、毁坏21尊、尚存315尊。2013年5月,麻衣寺砖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4.郎寨塔~位于临汾市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东。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8米,现存八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宋代建筑。塔基石砌须弥座式,高0.85米,宽1.95米,一层中空,正面辟拱门,东、北面隐起板门,西面嵌清嘉庆八年(1803)诗碣1块,其余四面皆隐起破子棂窗、八角倚柱,上施额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叠置仰莲两层,二层以上四面均辟壶门,每层塔檐叠涩出檐。塔身五层以下收分甚小,五层以上逐渐收缩。塔顶残,塔刹不存。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5.浮山老君洞~又名混元石梁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城西南5公里梁村,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万历三年(1575年)完工,是一座砖石混砌仿木构建筑。殿坐北朝南,殿高4米,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券有一洞通向内殿,四壁满绘壁画,面积77.86平方米,共分115组,612尊神像,因年久失修,现仅存87组,神像500余尊。壁画内容为道家故事题材,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绘制,内容为道教始祖老君显化事迹。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6.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南鸣条岗。舜帝陵庙景区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创意超前。景区总占地1778亩,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舜帝之陵,始建于禹。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陵庙又分神道、陵园、皇城三部分。神道上连理神柏,世间罕见;陵冢上五子古柏,苍劲肃穆;皇城城墙高大,庙内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完好。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积2.7万平方米,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庙内砖砌方形墓冢即帝陵,高3米,周长51米,正面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刑其任书“有虞帝舜陵”石碑。陵前嵌“有虞氏陵”石碣一方。享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檐敞朗,西山墙嵌“鸣条舜陵者略”石碑4通。后部为皇城,中轴线上布列戏台、献殿、正殿,两厢为配殿、钟鼓楼,主从有序,布局严谨。庙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碑刻7通。</p> <p class="ql-block">457.池神庙及盐池禁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南城街道解放南路南端。坐北朝南,分布面积21600平方米,池神庙是自唐以来为供奉盐神而建的庙宇,历代多有维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池神庙现仅存三大殿、戏台、西厢房和偏院等古建筑,另有唐至清碑刻四十多通。三大殿位于庙最北端,呈一字形东西排列,中殿为盐池之神殿,东殿为条山之神殿,西殿为风洞之神殿,皆为面宽进深三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建筑。2013年5月,池神庙及盐池禁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8.运城关王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红旗西街61号。创建于元代,明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五年(1526年)进行过大修。庙址坐东朝西,现存山门、献殿、正殿与春秋楼。山门、献殿与正殿皆为明代建筑。之所以叫关王庙,是因为关羽是先封王,后封帝。现存的庙宇修建时间早于关羽封帝的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后的清代虽有修饬,但都未大修,故人们一直称之为关王庙。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9.常平关帝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常平乡常平村内。常平关帝庙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寝”之制,主体建筑依轴线顺次布列,余则对立两侧,庙前为“灵钟盐海”、“秀毓条山”木坊两座,钟鼓楼相对两旁,石雕牌坊位于钟鼓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立。通过牌坊为山门、午门和献殿,三座建筑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洁,皆饰彩绘,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祖塔在山门与午门之间,八角七层砖建,实心塔,无基座,七重叠涩出檐。塔身嵌铭五块,记载了金大定丁酉建塔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重修情况。关帝家庙现存碑竭20余通,对于关羽历代封号、家族历史、庙宇沿革等均有详细记述。</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木雕神龛内关羽端坐,四位侍者神情恭谦。过垂花门进入一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娘娘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前檐插廊,重檐歇山顶。殿内关夫人、侍女像为清塑中之佳品。圣祖殿位于庙内最后高大的台基上,乾隆二十八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殿内佛坛上塑关公始祖、三代祖父及夫人像,为国内武庙中之仅见。</p> <p class="ql-block">460.解州关帝庙~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名。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间悬清乾隆帝手书横匾“神勇”,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p> <p class="ql-block">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上山西108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p> <p class="ql-block">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的信仰价值在于,其行为构成了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价值的楷模:忠孝节义,神勇武威,为国捐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关公文化以“忠、义、仁、勇”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了儒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p> <p class="ql-block">461.解州同善义仓~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红旗街。据碑碣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河东大旱,光绪六年(1880)建此粮仓。整体布局为坐南朝北,二进院布局,为前院后仓。东西宽59.5米,南北长宽164.403米,占地面积9782平方米。2019年10月7日,解州同善义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462.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3.郭村泰山庙大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城郊上王乡郭村。庙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内建筑大多已毁,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无栏额,前檐明间和次间施粗圆木通面额,上施斗栱七朵为四铺作单下昂。稍间无补间,为明清改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对後乳栿用三柱。梁栿上均绘有彩绘。檩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道光五年重修题记。2006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4.安邑塔~又称太平兴国寺塔,位于山西运城郊外。隋代初建,那时叫“舍利塔”,由于从明时经历三次地震,几经大难而没有跨塌,至今依然高耸云天,足显其神奇。塔高86米,总共13级。到了北宋宋太宗时期,以“南海观音塔”为核心,修建了太平兴国寺。“南海观音塔”也主随客便的被称为“太平兴国塔”。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5.寨里关帝庙献殿~位于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栱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栿与平梁上皆施彩绘,与大殿同期,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6.古垛后土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创建年代不详,元贞元年(1295年)、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均有修葺。古垛后土庙占地3805平方米。庙院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现存戏台、圣母殿均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皆为明清建筑。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上有元元贞元年题记。戏台砖砌台基,高1.3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四铺作单昂,补间斗拱三朵,形制同柱头铺作。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7.河津台头庙~位于运城市河津市新耿南大街与龙岗路交叉十字口东北隅。据庙内现存最早的两通完整碑刻碑文记载,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年(公元1473年)均有过不同程度的重修。台头庙总面积约为15000余平方米,台头庙建筑布局为中轴式对称建筑,其所有建筑均整齐坐落在中轴线上及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大门、中门、舞台、献殿、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以及庙院两侧的东西廊房,共六处建筑。台头庙的大门、中门、正殿和两侧配殿均为元代建筑风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8.阮氏双碑楼~位于运城市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中,座西北朝东南,为清光绪例赠武德佐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陵云德行碑楼,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砖雕仿木结构。2019年10月,阮氏双碑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469.山王墓地~位于运城市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在汾河南岸二级台地。清光绪版县志记载山王村为古耿城,即晋大夫赵夙为晋献公灭耿之地。耿属西周侯国,或云姬姓,或云赢姓。山王村东南有一块台地,东西、南北皆百余米,村民切崖建房,遂发现是一处西周墓群。后追缴回三件器物,包括一件鼎,一件盘,一个壶盖。铜盘与壶盖铭文一致,都称“中大师作孟姬……”某器,这组青铜器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研究河津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字资料。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0.河津玄帝庙~位于运城市河津市樊村镇樊村,玄帝庙又称琉璃庙,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沿中轴线有山门、香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香亭面宽、进深皆三间,三重檐歇山顶。中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1.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2.蒲津渡遗址~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门外,东临古典戏曲古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总面积2268平方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朝时便建造过浮桥,蒲津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1年,蒲津渡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发掘出土了唐开元大铁牛等铁器群。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山西省考古所对铁牛实施“顶升保护”,该工程是原址、原位垂直顶升12.2米。历时6年,耗资1000余万元,2005年元月竣工。2268平方米的遗址复原平台展示当年古渡口的历史风貌。除铁牛、铁人、铁柱等铁质文物外,还有明代堤坝等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473.永济扁鹊庙~位于运城市永济市于乡镇洗马村北,庙坐北朝南,占地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献殿、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献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扁鹊墓位于扁鹊庙西侧。墓冢高1.7米,周长近47米,呈圆锥形。冢旁立有宋大观元年(1107年)“扁鹊墓”石碑一通,石羊东西各一只。2019年10月,扁鹊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4.东姚温牌坊~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姚温村。张氏节孝坊位于东姚温村西300米,为明代旌表蒲州故民卫武之麦张氏节孝坊。坐西朝东, 四柱三楼,面宽三间,单檐庑殿顶;王氏节孝坊位于东姚温村西200米。坐西朝东,牌坊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为旌表故太学士孟庭之妻王氏节孝坊,四柱三楼,圆形直柱,单檐仿木歇山顶。2019年10月,东姚温牌坊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475.董村戏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戏台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庆二十年(1819年)两次重修。现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另存康煕十五年(1676)《重修乐楼记碑》1通。2019年10月7日,董村戏台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6.解梁故城遗址~位于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故城为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该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明显,厚0.08米,土中夹杂有陶片。2019年,解梁故城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7.普救寺莺莺塔~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峨嵋塬头上的普救寺内,因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天下。现塔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2019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8.栖岩寺塔林~位于山西省永济城西中条山顶栖岩寺内。寺始建于北周时期,初名“灵居寺”,隋仁寿元年(601)改名“栖岩寺”。现存古塔26座。其中唐、五代、宋塔各1座,元代塔2座,明、清塔21座。除宋塔外,余皆僧人墓塔。唐塔是现在所知最早的圆形亭阁式塔,造型精美,极为难得。2019年10月,栖岩寺塔林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9.永济万固寺~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古辛庄胜利庄自然村南。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始建于北魏时期。现仅存砖塔、无梁殿、药师洞。进入山门为大雄宝殿,亦称万佛阁,系明万历年间砖石建筑。其后为药师洞五间,中辟门一眼,三踩斗每间五朵,殿内奉药师佛。塔位于寺内后部,为八角平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54.6米。塔身系青砖水磨相砌而成,上下收分较大。寺内保存有唐、宋、元、明、清碑记22通,毗卢阁水陆石刻4方。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0.黄河栈道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三门乡至曹川镇老鸦石沿河北岸。栈道外侧临黄河,内壁为岩石,多数呈一个侧倒的“凹”字。栈道顶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一般为3米左右,全部在2米至10米之间,保存良好的路面宽度可达2.5米多。2006年5月25日,黄河栈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55年至1957年,在黄河栈道遗址考古发现长625米的栈道和7段栈道遗迹。1997年,考古勘查发现黄河栈道遗址遗迹40处,累计长5000余米。黄河栈道遗址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黄河潜运史、交通史等均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黄河栈道已经出现。秦汉,黄河栈道已具规模,漕运业已形成。唐代,黄河栈道为最盛期。宋开始,黄河栈道走向式微。</p> <p class="ql-block">481.下阳城遗址~位于运城市平陆县西15公里的老城乡太阳渡村南,属于周代的遗址。该城筑于西周初期,属虢之重邑。城内现存城墙残基数段,共计长200余米。出土的青铜器有:编钟、鼎、簋、豆、壶、鉴、鏊、钺、车马器等,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骨贝、铲币、布币、玉器等珍贵文物。2013年5月,下阳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2.虞坂古盐道~位于运城市平陆县,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该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路面宽2—4米,全长约8公里。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3.虞国古城遗址~位于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遗址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现残存南墙300余米,墙基宽15—20米,夯层厚6—8厘米。1980年,山西文物商店从长治征集回刻着“虞侯政”名字的青铜壶弥足珍贵。因为这个叫“政”的人,是西周时的虞国国君。2013年5月,虞国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4.司马光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司马光墓碑楼高大,壮观,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一生的成就。碑额“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亲笔;碑文为苏东坡书。是司马光墓的重要标志,对外很有影响。1988年1月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著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著作《资治通鉴》,死后赠封为温国公。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p> <p class="ql-block">余庆禅院是宋代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寺内,现存有一座宋代的大佛殿。殿内有3尊造型优美的大佛像。在大殿后部,还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485.西阴村遗址~位于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为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1996年11月20日,西阴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486.夏县文庙大成殿~位于运城市夏县县瑶峰镇南关村解放南路80号,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现仅存大成殿。夏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7.薛嵩墓~位于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大张村北300米。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该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壁龛、墓道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长91米。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现存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8.禹王城遗址~即古安邑,位于运城市夏县西北7.5千米处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地处青龙河平川和鸣条岗丘陵地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为春秋战国时期(前562年—前339年)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前206年—前202年)及晋(266年—420年)时的河东郡治所,总面积13平方千米。1988年1月13日,禹王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9.崔家河墓群~位于运城市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埝掌河与青龙河夹峡的丘陵之上。崔家河墓群墓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墓。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研究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0.大洋泰山庙~位于运城市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椽栿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等题记。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1.东下冯遗址~位于运城市夏县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东下冯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东下冯遗址五至六期,相当於商代二里冈时期,有商代古城址和排列有序的圆形房址,遗物以陶器为主。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2.墙下关帝庙~位于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乐楼、看亭、献亭、正殿、寝殿,正殿西侧建有配殿两座,为观音殿,牛马王祠。东侧建有配殿一座,为土地殿。乐楼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十社灯酒会重修戏楼谨志”题记。2019年10月7日,墙下关帝庙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3.上冯圣母庙~位于运城市夏县县城北向 15千米的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4.二郎庙北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庙宇坐北朝南,现存北殿为元代遗构。砖石台基,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柱头斗拱四铺作单昂,补间斗拱四铺作单抄,每间一朵,当心间补间斗拱出45°斜拱。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5.埝堆玉皇庙~位于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埝堆村。创建年代不祥,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81平方米。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前檐施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前檐施通长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三柱。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6.宋村永兴寺~又名重兴寺,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华峰乡宋村村东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代至清代,明万历朝曾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永兴寺,北殿经多次重修,梁架大部分保存金代风格。东西厢房为现代建筑。距主体建筑70米处建有密檐式清代砖塔一座。殿内原有北朝释迦牟尼佛像,现仅存佛像基座。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7.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位于运城市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道路两旁。牌坊坐北朝南,是清光绪年间,为清盐提举仇嘉谟之母孙宜人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8.吴吕后稷庙~位于运城市闻喜县阳隅乡吴吕村,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嘉靖、清乾隆年间先后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进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存有水陆殿和戏台,均为元代遗构。水陆殿前竖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五年(1790)所立的重修后稷庙碑刻二通。2006年5月25日,吴吕后稷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99.邱家庄墓群~位于运城市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属战国汉墓群,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岭上,断崖暴露大量的土坑竖穴和砖室墓。1973、1979年清理发掘15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青铜器有鼎、豆、壶、剑、镞,玉器有琮、环,陶器有鼎、豆、壶等,墓地保存较完整。2006年,邱家庄墓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0.上郭古城址~位于运城市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上郭城址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1.绛县文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原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 等。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庙宇南北长96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224平方米。大成殿为元代建筑风格,明伦堂为清代遗构。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2.绛县长春观~位于运城市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创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后历代均有修缮。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和清代建筑三清殿。玉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木通额,通额上施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施一朵。大殿结构简洁,用材硕大,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3.绛县太阴寺~俗称卧佛寺,位于运城市绛县卫庄镇张上村中,坐南朝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1米,占地面积为8748平方米,始建于北魏时期。太阴寺是研究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几经证实太阴寺是国家图书馆视为镇馆之宝《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2001年,太阴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太阴寺原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舍利塔。两侧分别排列有东配殿、西配殿、东耳殿、西耳殿、斋堂和僧舍。现仅存过殿和大雄宝殿。过殿台基为宋金时期遗存,木构为1916年失火烧毁后,从附近范村整体搬迁来的1座家庙。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寺内保存有木雕像5尊,彩塑4尊,五代至清碑共7通。</p> <p class="ql-block">檐下悬挂“大雄宝殿”木匾乃金大安二年(1086年)镌刻。殿内中部设木制佛龛,龛内有木雕释迦牟尼卧像一尊。像长4米,高1.5米。雕造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龛内绘有明洪武五年(1372年)绘制的一组佛弟子吊唁壁画。</p> <p class="ql-block">504.景云宫玉皇殿~位于运城市绛县横水镇东灌底村。 该殿初创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后代均有修葺。宫院坐北朝南,多进院落,原有山门、戏台、献殿、三清殿、玉皇殿等,东西两侧配有钟楼、鼓楼、三文殿、三武殿、四圣殿、四帅殿和道院等。1933年宫内建筑毁于大火,现仅存玉皇殿,为元代遗构,殿前尚存唐元始天尊像碑,通高2.09米。唐贞观八年(634年)勒石,碑文楷书720字。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5.董封戏台~位于运城市绛县安峪镇董封村,原为泰山庙内建筑,现庙已毁,仅存戏台。戏台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清嘉庆四年(1799年)增建三面观抱厦。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6.倗国墓地~位于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发现于2004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进行发掘。该墓地属西周时期墓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8200平方米,发现墓葬300余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7.南樊石牌坊及碑亭~位于运城市绛县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12米,阔8.50米。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牌坊上雕“圣旨”和“旌表”石匾,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右侧附设石碑楼一座,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于各种石雕艺术造型内,书体有真、草、隶、篆,并配有线刻图案、花卉,雕工、书法俱佳,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508.南柳泰山庙~位于运城市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千米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342.8平方米。庙院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多次修缮。现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殿、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现存正殿、后土殿及圣母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09.乔四牌楼~位于运城市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乔寺碑楼坐西朝东,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碑楼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乔寺碑楼为我国最大的纯砖石旌表建筑,集建筑、砖雕、石雕、书法艺术于一体,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0.周家庄遗址~位于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面积约5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着壕沟、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等,是一处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遗存的大型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1.晋文公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卫庄下村。墓高40米,圆形,周长200米。墓主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被迫在外逃亡19年后归国即位,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实力强大的霸主。</p> <p class="ql-block">512.程村遗址~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北部。遗址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1100米,1987年12月调查发现,未发掘,据自然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瓮等器物残片,均为灰黑陶。时代为东周,遗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3.临晋县衙~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以中轴线布局分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为元代时临晋县衙所在地。该县衙创建于元大德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遗迹,全国独一无二。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4.闾原头永兴寺塔~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城关镇闾原头村。塔建于唐末五代,为方形九级(现余八级)楼阁式砖塔,高13.5米。矗立于古郇城遗址上。一层中空,内设佛龛,余皆为实心。各层皆为叠涩出檐,装饰倚柱、门窗。塔身逐层向上收分,塔顶残损。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5.妙道寺双塔~又称“雁塔”,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城北隅双塔学校内,据《猗氏县志》及两塔碑文载,两塔创自隋唐间,宋代重修。此处历为寺院,先后名为“妙道寺”、“双塔寺”、“雁塔寺”。两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宋代建造,方形七层,高约30余米。双塔之门,对向而立,俗称西塔为“白蛇塔”,东塔为“许仙塔”。每年七夕,有“双塔交影”之称。又因双塔上雁巢丛结,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6.猗氏故城~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又名猗顿城,是西汉时期遗址。猗氏故城故城现存城墙,南、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厚19至21米间,夯土层厚度9至10厘米。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7.张村圣庵寺塔~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张村。原为圣庵寺内建筑,寺院已毁,仅塔独存,为宋代砖塔。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1.62米。一层正面辟门,塔内中空2.5米,以上各层皆为实心。一层塔檐下仿木结构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身收分不大。2013年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8.北辛舍利塔~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北辛村。塔原是崇圣禅院内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现寺已毁,唯塔尚存。塔为三级覆钵式砖塔,通称喇嘛塔,高21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7.8米。一、二层为正方形,三层为圆形覆钵,塔顶相轮已毁。2019年10月,北辛舍利塔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9.南阳村寿圣寺塔~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学校内。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为宋代建筑。塔通体十一级,楼阁式砖塔。塔身八角形,高约30米,一层边长2.8米,直径6.6米、高5米。一层的塔檐砖雕仿木结构斗拱,二层以上皆出叠涩砖檐。除九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各层高度由下至上逐渐收缩,塔刹已毁。塔旁遗有金代铁钟1口,蒲牢形纽、圆肩,金大定十二年铸,高2.35米,直径1.65米,厚0.05米,四周铸有铭文,为原圣寿寺遗物。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0.万泉文庙~位于运城市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84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和琉璃影壁。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所建,但大成殿现存大梁上所写建筑时间是嘉靖七年(1528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方米。前檐斗拱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洁,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1.万荣东岳庙~亦称岱庙、泰山庙,位于运城市万荣县城内西大街。创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置汾阳郡时即有此庙。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万荣东岳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股、八卦亭、东岳殿、阎王殿,建筑布局尚存早期建筑中楼塔设置于中轴线前端的规制。现存有元、明、清历代修庙碑9通。东岳庙总体布局宽舒有序,其中飞云楼富丽多变、巍巍壮丽之势冠于全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1988年1月13日,万荣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高23.19米。平面呈方形,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飞云楼构架奇巧,在内槽四角立四根通天金柱,从底层直达顶层。四柱间分层设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层枋材相连贯,形成庞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作为整个楼阁的骨干。檐下斗拱密致,近三百攒之多,依不同位置结构造各异,有五踩、六踩、七踩,耍头有蚂蚱头、麻叶形单幅云、龙头式等,昂有象鼻昂、琴面昂等,宛如云朵簇拥,与翘起如飞的翼角组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艺术造型。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飞云楼相传为鲁班所造,系中华第一木楼。</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殿为东岳庙正殿,宽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斗拱四铺作,上檐单昂,下檐出单抄。前檐石柱收刹较大,殿内梁架多为圆材略加锛砍后制成,元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楼体主要荷载由贯穿楼身三层的4根高15.45米通天柱支撑,通柱与楼层间以梁枋联贯,形成井筒式结构。各层飞檐起翘,檐下由不同形制的345组斗栱及全楼大小82条琉璃屋脊和檐头的32个翼角组成。楼身外观玲珑精巧,富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522.万荣旱泉塔~位于运城市万荣县孤山西麓,原为孤山槛泉寺附属建筑,现寺己毁,唯塔尚存,为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建造。塔平面方形,为十一级密檐式砖塔,高约31.2米,塔基为须弥座束腰塔座。一层南面辟拱门,一至四层塔檐下,仿木构砖雕斗栱,五层以上迭涩出檐,各级设有半园拱门。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3.万荣后土庙~又称万荣后土祠,古称汾阴后土祠,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后土祠,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万荣后土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1996年11月20日,万荣后土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335.62平方米,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典型庙宇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分明,由神道、山门、品字台、东西五虎配殿、祭坛、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张仪道等组成。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其中,山门为元代建筑,秋风楼为明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庙内存铁钟、铁缸、石香炉、抱鼓石,以及宋刻“萧樯碑”、金刻“庙貌碑”、元刻“秋风辞”碑等珍贵文物。是了解宋代帝王封禅祀土事宜及宋金时期后土庙貌规制的珍贵史料,在书法、文学和学术方面独具价值;万荣后土庙的楼阁,结构精巧、建筑宏伟,山门与摒台组成的“品”字戏台独具一格,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建筑物上的木雕、石刻、铁艺、琉璃、陶艺、壁画都体现了清代精湛、细腻逼真多姿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524.万荣稷王庙~位于运城市万荣县城西北7.5公里的稷王山麓太赵村北隅。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金元时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栿,当地称之为“无量殿”。殿内后壁上镶有元至元时创修舞台碑碣一通,为研究稷王庙历史沿革和当地戏曲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5.稷王山塔~位于运城市万荣县三文乡稷王山顶。塔耸立在稷王山顶峰,据塔内铭碑记载,建造于宋元祐二年(1807年),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米,高23米。一层塔檐仿木构砖雕斗栱,其余各级皆叠涩出檐,塔顶残损。远观其塔像一棒槌,俗称“棒槌塔”。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6.薛瑄家庙及墓地~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家庙原有前后两院,现存前院,坐南朝北,南北长31.6米,东西宽13.4米。庙内存有《薛文清公全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木雕书版1080块。2块明代石碣,1通薛瑄线刻像碑。木刻对联三幅,傅山所书一幅。故居坐西朝东,南北长14米,东西宽11.8米,西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保存完整。“文清祖茔”在村西300米处,坐南朝北,由北向南有砖影壁、牌楼、栓马石柱、石虎、石羊、石马。墓地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1米。周围有土墙,现存19通明代石碑,墓冢百余座。薛瑄墓在墓地东侧,冢高1.50米,周长18米。保存完整。2013年5月,薛瑄家庙及墓地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7.阎景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528.中里庄八龙寺塔~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塔原为八龙寺附属建筑物,现寺已毁,仅存塔一座。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3.9米。平面正方形,实心。底座高0.62米,边长3.65米。一至五层辟有砖券拱门,一至六层塔檐下皆施仿木构斗栱,七层上筑宝顶。属宋代砖塔。2013年5月,中里庄八龙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9.永乐宫~位于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龙泉村东侧,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永乐宫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是现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观,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范例,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永乐宫内现存元代壁画1005.3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元朝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制,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530.古魏城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城关镇北2.5公里。古魏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现残存北城墙1500米,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1.巷口寿圣寺砖塔~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城关镇巷口村西侧。创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明清历代重修,俗称“塔寺”,“塔寺晨钟”被列为“芮城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侵华日军所毁,现仅存宋塔一座。塔体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6米,南面开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2.东庄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20万平米。东庄村遗址于1955年被发现,1958年5、6月发掘,遗迹有灰坑、窑址、房址和墓葬等,出土有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红陶片,器型有尖底瓶、敞口钵、双耳罐、深腹瓮等,石器有斧、刀、锛等,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2013年5月,东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3.广仁王庙~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城北4公里中龙泉村北侧,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殿周檐柱16根,全部砌入墙内。正殿前檐两稍间墙壁上嵌记事石碣4块,其中唐碣2块,一为元和三年(808年)河东裴少徽“广仁王龙泉庙记”,一为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是研究广仁王庙历史沿革及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史料。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4.金胜庄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大王乡金胜庄村西50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红陶及夹砂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1987年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纹饰分圆点弧形三角纹、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还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为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金胜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5.匼河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匼河遗址是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2013年5月,匼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6.坡头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属龙山文化。坡头遗址发现于1955年,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发掘清理墓葬262座,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墓地的发掘被评为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13年5月,坡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7.芮城清凉寺~位于运城市芮城县甘枣山下寺里村。现存的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殿宇设计气势磅礴,造型巍峨壮观,斗拱古朴壮美,梁架粗犷豪放。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而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是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为研究元代建筑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清凉寺还保存有元、明、清各代价值颇高的数十幢石碑。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38.芮城城隍庙~位于运城市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芮城城隍庙,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通,为珍贵史料。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539.西侯度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村,在高出黄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0.西王村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1.风后陵~位于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西王村西、赵村村南、凤凰山黄帝城东北500米处。风后冢现状高2米,周30米,冢前有台湾易经姓名协会竖立的石碑一块(《平阳府志》云:“解州有上古风后墓,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芮城县西赵村风陵渡。”《史记》:“风后生于海隅,传其曾佑黄帝,以指南车引导黄帝突围,打败蚩尤,死葬于河曲,称之为风陵。”</p> <p class="ql-block">542.北阳城砖塔~位于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中心,别称“孝子塔”。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平面呈正方形,原为9层,现存8层,高约10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檐部均叠涩出檐,檐口微曲。底层券洞内嵌一尊石刻佛造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头被盗。佛像基座上有“宝元二年岁次乙卯八月辰甲朔二日立……”题刻,记载了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而造的事迹,为考证建塔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3.稷山大佛~位于运城市稷山县大佛北路大佛寺内,大佛寺原名清凉院,又名佛阁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寺院座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及两侧钟楼、鼓楼、碑廊、文殊殿、普贤殿、十八罗汉洞和十殿阎君洞。大殿内正中有金代土雕大佛一尊,比例适度,工艺考究,栩栩如生。十殿阎君洞系在土崖开凿而成,洞内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塑像13尊,形象逼真,为元代泥塑艺术精品。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4.稷山稷王庙~位于运城市稷山县城内,是奉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该庙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嫄殿、两侧配有钟、鼓楼。 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5.马村砖雕墓~位于运城市稷山县马村,是宋金时代留下的家族墓群,为金大定段氏家族墓地。稷山段氏族墓共发现金代墓葬14座,已发掘9座,金墓全部是仿木砖雕结构,面积约7至10平方米。这些墓中的门窗格扇精雕细刻,装饰极为华丽。窗棂图案纹饰变化不一,种类繁多,集中了地上古建筑难以保留下来的大量建筑装饰资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集古建筑、砖雕艺术、民俗学与俗文学为一体的艺术宝库。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6.南阳法王庙~位于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300米。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3141.8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法王庙现存元、明、清建筑有:山门、乐楼、正殿,两侧分别为七星殿、九曜殿、十帅殿、后土圣母殿、瘟神药王殿、牛王马王殿、南厢房及掖门。2013年5月,南阳法王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7.稷山青龙寺~位于运城市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创建成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元明以来多次重修。青龙寺现存建筑系元、明遗物,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8座。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2001年6月25日,青龙寺元代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8.玉璧城遗址~位于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一带。玉璧城在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始筑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城始荒废。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49.绛州大堂~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内,始建于唐,建筑面积449.68多平方米。原为绛州州守衙内的正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绛州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的“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绛州知州时恪恭刻,并标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1996年11月20日,绛州大堂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0.绛州鼓楼~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居园池社区东南部。坐西向东,整体东西长23.95米、南北宽17.65米,占地面积422.7平方米。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清屡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坐东西向,下辟东西向砖券门洞,门楣前后匾额,东“涵远”,西“振昕”。楼身三层,面宽五间,进深四椽,三重檐歇山顶。周有回廊,鼓式柱础。一、二层檐下施斗拱,一层为一斗三升,二层为三踩单翘形制。券门两侧上方嵌石碣2方。与钟楼、乐楼并称“绛州三楼”。东门两侧嵌重修石碣2方。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1.绛州钟楼~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居园池社区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创建于宋乾德元年(963),元、明、清代均有修葺,现存梁架为明代遗构。楼体边长为9.45米,方形基座高1.74米。楼身砖砌,四向辟砖券拱门,柱头上施阑额、普柏枋,斗拱形制为三踩单翘,每面置平身科一攒、出45°斜拱。梁架为抹角梁上承井口枋,十字歇山顶,琉璃脊饰。楼内悬金天德二年(1150)铁钟1口。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2.绛州乐楼~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居园池社区贡院巷西端。坐南向北,整体东西长16.7米、南北宽8.87米,砖石砌台基高2.6米,占地面积14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民国三年(1914)及1983年均有维修、2008年落架大修。其面宽五间、进深四椽、重檐式建筑。下层为四坡顶,上层前檐歇山、后檐悬山顶,前出抱厦,二层梁架为三架梁通檐用二柱。檐下施三踩单翘斗拱。戏台前面对七星坡,坡南低北高,利于观赏演出,与绛州鼓楼、钟楼并称绛州三楼。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3.绛州文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四府街105号,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35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宋元、明多次有重修。绛州文庙现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影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东西两侧有厢房。大成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带周围廊,重檐歇山顶,布瓦琉璃剪边。脊枋上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题记。绛州文庙保存了明代纪年建筑,大成殿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4.新绛龙兴寺~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809.64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龙兴塔是绛州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高八层,清代增高为十三层,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9尊彩塑;碧落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书法珍品。2006年5月,新绛龙兴寺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5.新绛白台寺~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法藏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阁内下层塑有观音菩萨及侍立,上层供奉西方三圣,上下两层彩塑皆为元代彩塑;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塑;释迦殿,系金明昌年间所建,殿内彩塑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协侍菩萨,两侧彩塑罗汉六尊;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建,殿内彩塑为元代作品;院内存有唐代九级造像幢,碑刻等。还有一人难以怀抱的槐树,传为唐槐,现仍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寺院的沧桑故事。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6.新绛福胜寺~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北17公里光村。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两金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钟鼓二楼耸峙于寺前两侧,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序。2001年06月25日,福胜寺作为元、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重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四椽袱与 后乳袱在金柱上搭交,纯系元制。殿内奉弥陀佛、 观音和大势至,背面悬塑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皆为建殿时原作。明代于两侧补塑四大天王与十八罗汉。菩萨、童子与罗汉像塑工最佳。后殿七间,二层,下层为三佛洞,上层为藏经阁。 洞内塑三世佛(释迦、燃灯、弥陀)及胁侍菩萨,均为明代作品,其中六躯胁侍菩萨造型尤精。</p> <p class="ql-block">557.新绛稷益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俗称阳王庙。元至元年间重建,明弘治、正德年间扩建重修。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其中彩绘的朝三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斩蛟、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堪称我国古代壁画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558.新绛三官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殿内塑三清与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庙内存清代重修碑二通。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59.新绛寿圣寺大殿~位于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宋建隆二年(961年)创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斗栱一朵。殿内使用减柱造,后槽施大内额一根,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上皆施彩绘。2019年10月新绛寿圣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0.北池稷王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32.65米,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1.龙香关帝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创建于宋代,明、清两代重修。现仅留戏台、献殿及正殿。大殿据形制判断为元代遗构。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补间施一朵斗拱,殿内用减柱造。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7尊塑像。据专家考证为元代作品。献殿三楹为清时增建。舞台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所建。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2.乔沟头玉皇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3.泉掌关帝庙~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古交镇泉掌村西北隅“灵公台”下。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清顺治、乾隆重修。现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饰。四周有围廊,石雕龙柱。龙柱雕饰工艺极佳,充分表现了古代绛州青石雕刻的技艺水平。西南角石柱留有大明成化年字样。占地面积480平方米。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4.冯古庄墓地~位于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冯古庄村南。墓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 300米,面积 15万平方米。已发掘墓葬时代属西周中晚期。该墓葬出土文物丰富、精美。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诸国的分布地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