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发展潜力,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思想家和探索家。教师本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跟随孩子的兴趣出发,放手让孩子去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实践,看到孩子激发出的潜力与思维火花,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惊喜,更是让教师看到了相信孩子的魅力,草莓小组就是如此,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小组来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草莓小组”种植的草莓苗枯死了,孩子们就想自己赚钱购买草莓种子重新进行种植,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赚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但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非常强烈,既然如此何不去相信一次孩子呢,也许孩子的能力超乎成人的想象与意料,正如《纲要》所说:“为每个幼儿提供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此教师决定放手真正去支持孩子,并从中进行了价值初判:</b></p><p class="ql-block"><b> 1.如何理解赚钱?</b>(适合孩子的赚钱方式有哪些、赚钱需具备什么条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何得到成人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b> 2.如何自主赚钱?</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何合理调配自己的时间去赚钱、人员分配、赚取多少金额</span>)</p><p class="ql-block"><b> 3.如何进行购买?</b>(金钱的决定权与使用权、购买方式、草莓种子的选择、购买人员分配)</p><p class="ql-block"> <b> 4.如何在赚钱购买草莓种子的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财商、情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小组成员</b></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草莓小组新增了三名成员,现共有12名小组成员,分别是:刘钶文、王志佳、徐心怡、石宏泽、吴蕊兰、周渝梵、俞泽阳、于偌萱、刘雨佳、邹墨、张梓晨和唐梦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活动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一:如何理解赚钱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意义时刻:</b></p><p class="ql-block"> <b> 孙 昱:</b>可以跟老板找一个简单的工作,然后做好这个工作,老板给你好多金子,给你红包就有钱了。妈妈赚的钱全都买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b>陶俊逸:</b>应该你先捡一些瓶子,然后去瓶子工厂,然后给他很多瓶子就能赚到钱了。如果价格不够瓶子太便宜的话,他还要再去捡瓶子去赚钱。</p><p class="ql-block"> <b> 邹 墨:</b>我感觉还可以把画再修改修改。</p><p class="ql-block">孙 昱: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因为要是把画弄毛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b>师:</b>你的意思是如果去修改的话,可能会把画给破坏了,反而卖不出好价钱了,是吗?</p><p class="ql-block"> <b>孙 昱:</b>是的,可以去垃圾桶捡瓶子,然后刷干净,然后再给它用好看的贴纸装饰去卖,然后给它装满热水,然后再给它做一个传单说:“赶紧购买漂亮又美的瓶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分析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思考了许多种赚钱的方式,有的是找工作赚工资;有的是捡瓶子去瓶子工厂赚钱;有的是把画修改得更完善去贩卖;还有的是把废旧瓶子装饰成工艺品进行售卖......从中可看出孩子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而且孩子们都是有能力、善思考的独立者,对于赚钱的方式都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是多数孩子比较赞同捡瓶子这个想法,对于捡到的瓶子后续的处理方式却有着不同的观点:直接卖和进行清洗装饰后再叫卖,这里正好存在着价值点:一是直接回收废旧瓶子价格比较便宜;二是二次利用废旧瓶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做成工艺品进行售卖;三是以叫卖的方式吸引顾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蕴含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 1.孩子是想要直接捡瓶子卖还是捡完瓶子装饰后再卖?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2.孩子是如何理解垃圾回收和二次利用的?</p><p class="ql-block"> 3.孩子是如何理解售卖的方式的?</p><p class="ql-block"> 4.孩子是如何理解赚钱的方式的?</p> <p class="ql-block"> 孩子主要是想要自己赚钱购买草莓种子,只是对于赚钱的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思考,根据孩子的兴趣出发,教师决定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型问题定为:孩子是如何理解赚钱的方式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激发推进:</b></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讨论中观察到孩子对于收集废旧瓶子的赚钱方式很感兴趣,并且还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经验,知道做好疫情防护措施,不仅要赚钱还要保证自身安全。不过,去哪里收集废旧瓶子呢?什么时候去收集呢?如何去收集呢?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规划的。</p><p class="ql-block"> 教师本着相信孩子的理念和孩子进行探讨,并用“相信与质疑”的方式进行提问,以促进孩子进行深入思考,并让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录,和同伴、集体分享交流,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进一步修复完善自身理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二:如何规划收集废旧瓶子计划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意义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我们去玩的时候去捡瓶子,然后带回家去卖。</p><p class="ql-block"> <b> 吴蕊兰:</b>我觉得可以在玩的地方捡瓶子,我们小区有很多小朋友去玩,人很多可以捡到好多好多瓶子。</p><p class="ql-block"> <b>周渝梵:</b>去广场上捡啊,我看到广场有瓶子。</p><p class="ql-block"> <b> 徐心怡:</b>可以去学校捡瓶子,捡不到再去其他学校捡。</p><p class="ql-block"> <b>张梓晨:</b>我的想法是一个一个班去捡。</p><p class="ql-block"> <b> 刘钶文:</b>我是早上去小区,带着袋子,问问小区的门卫:“我可以进去捡吗?”然后才可以进去捡。</p><p class="ql-block"> <b>俞泽阳:</b>不行,小区有很多陌生人,要爸爸妈妈帮忙的。</p><p class="ql-block"> <b>刘钶文:</b>我可以先问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同意我就去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分析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 从孩子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孩子对于捡瓶子的地点有自己的见解,在人多的场所就能捡到瓶子,比如:游乐场所、广场、学校,还有现在是疫情期间,各个小区的管控相对比较严格,无法自由出入,需要询问社区工作人员,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能进去捡瓶子,由此可见,孩子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能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小组活动内容相结合,但是,多数孩子都想到了捡瓶子的地点与特征,但却没有想到时间、工具和路线等方面,因此可行性还不够,教师可以从捡瓶子计划这点进行深挖,和孩子共同探讨并规划处具体的方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蕴含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 孩子是如何规划收集瓶子的计划的?</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于收集瓶子只考虑到地点,其他方面都没有考虑到,不过收集瓶子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相当复杂,需要涉及的方面较多,例如:如何判断选择较适合的收集地点?何时去收集?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怎么做比较可行?等等。</p><p class="ql-block"> 正如《指南》中所说:“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因此,教师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型问题定为:孩子是如何规划收集瓶子的计划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激发推进:</b></p><p class="ql-block"> 通过讨论与记录,孩子们都对收集瓶子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把时间、地点、工具和同伴都考虑到了,于是,教师提出在周末的时候去实施计划,孩子们自己提出了质疑:1.爸爸妈妈要上班没时间陪;2.个别孩子周末要上培训班没时间。</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将此价值点带到了反思讨论会上和全班孩子进行探讨,结合大家的力量去商量出对策,最终孩子决定在校园内收集废旧瓶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三:如何去各班收集瓶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意义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 <b> 徐心怡:</b>我觉得可以在早上上学时让老师带我们去每个教室里捡瓶子。</p><p class="ql-block"> <b> 吴蕊兰:</b>要是捡到很多瓶子的话,我们拿得了吗?</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可以拿袋子去要啊。</p><p class="ql-block"> 师:那你们想从哪个班开始收集瓶子呢?</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可以从小班中班大班的顺序去。</p><p class="ql-block"> <b>张梓晨:</b>我不同意,我觉得先去大班比较好,大班的哥哥姐姐需要喝很多水。</p><p class="ql-block"> <b> 刘钶文:</b>我不同意,还是先从小班再到中班再到大班好,小班的弟弟妹妹一直玩也会喝很多水。</p><p class="ql-block"> <b> 师:</b>现在小朋友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按小班中班大班的顺序收集瓶子,另一种是按大班中班小班的顺序收集,那我们按哪种顺序收集瓶子比较好呢?</p><p class="ql-block"> <b>孙 昱:</b>可以分成好几组人,我们一起去找,然后我们很多人可以捡完瓶子后到操场一起汇合。</p><p class="ql-block"> <b>俞泽阳:</b>我不同意,我们可以分组去要瓶子到彩虹跑道集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分析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 心怡提出去各班收集瓶子的想法,大家针对这个想法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需要携带工具——袋子,收集瓶子的路线——从小到大班/从大到小班,最后采用分组的形式去收集瓶子,但是怎么去跟班级教师、孩子进行沟通呢?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呢?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要让孩子自己去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蕴含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 孩子是如何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收集到瓶子?</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于去各班收集瓶子的路线及方式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去收集的过程中需要与人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 正如《指南》中也提出:“幼儿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能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孩子去自主讨论并到各班进行实践,<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型问题可定为:如何与人沟通收集到瓶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激发推进:</b></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收集瓶子的过程中虽然与老师、孩子有交流,但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主动与不同的人沟通收集瓶子,所以还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表达得不是很清晰,声音也不够响亮,更没有做到有礼与人沟通,在视频中可看到教师询问了几次后才明白孩子的意思,并请孩子主动去和班里的孩子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活动中,孩子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到了瓶子,但教师还是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尤其是沟通的礼仪方面,在讨论中,教师将孩子的想法进行了记录,孩子可以直观了解如何礼貌地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再一次去各班收集到了很多废旧瓶子,并且做到了与人友好沟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四:如何贩卖废旧瓶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意义时刻:</b></p><p class="ql-block"> <b>师:</b> 小朋友们去各班收集了许多废旧瓶子,并跟班上的老师说明了情况准备卖掉,那你们想卖给谁呢?</p><p class="ql-block"> <b>周渝梵:</b>卖给老板。</p><p class="ql-block"> <b>徐心怡:</b>要专门收废品的。</p><p class="ql-block"> <b> 师:</b>收废品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找到?</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我听到老板会喊:“收废品喽!收废品喽!”。</p><p class="ql-block"> <b> 俞泽阳:</b>他还会骑车叫的,我看过好几次的。</p><p class="ql-block"> <b>刘雨佳:</b>我还看到他们都拿着大袋子。</p><p class="ql-block"> <b> 师:</b>找到老板后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b> 周渝梵:</b>把瓶子卖给他。</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带着瓶子找老板很累的,还不一定能找到呢!</p><p class="ql-block"> <b>俞泽阳:</b>可以问老板要手机号码,有瓶子了再打电话告诉老板。</p><p class="ql-block"> <b>徐心怡:</b>那个老板是到我家来收的,没有电话。</p><p class="ql-block"> <b> 俞泽阳:</b>可以打电话给徐心怡妈妈呀,让她帮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分析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对于回收废品老板的人物特征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徐心怡小朋友在奶奶的陪同下成功找到了收废品的老板,但是却没有要到老板的联系方式,孩子便想到打电话给徐心怡妈妈寻求帮助。那打电话时该怎么说呢?如何才能得到心怡妈妈的帮助呢?其中就涉及到了社会交往的礼貌用语、沟通技巧、大胆并清晰表达想法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蕴含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 1.电话里如何与人沟通?</p><p class="ql-block"> 2.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交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交往的乐趣。”因此,教师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型问题定为:孩子们是如何与人打电话进行沟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激发推进:</b></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通过讨论、记录和练习的方式完善了打电话时需要沟通的话语,教师和孩子共同营造了安静的环境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自主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后成功获得了家长的帮助,孩子们也体验到了与人交往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五:如何购买草莓种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意义时刻:</b></p><p class="ql-block"> <b>俞泽阳:</b>水果店里有许多水果卖,肯定会有草莓的。</p><p class="ql-block"> <b> 周渝梵:</b>我在水果店就没有看到草莓,现在西瓜卖得最多。</p><p class="ql-block"> <b> 吴蕊兰:</b>菜场也有很多东西卖,我和奶奶去过。</p><p class="ql-block"> <b>石宏泽:</b>可是现在是夏天,草莓已经过季了,根本就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可以网上买呀,我妈妈就在网上买许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b> 俞泽阳:</b>我妈妈也是,经常会有快递。</p><p class="ql-block"> <b>刘雨佳:</b>网上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可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b> 张梓晨:</b>我妈喜欢在淘宝上买东西。</p><p class="ql-block"> <b>邹 墨:</b>还有京东和拼多多也可以买。</p><p class="ql-block"> <b>刘钶文:</b>我妈妈在拼多多上买了很多东西,玩具、衣服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分析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 现在网购已经成为流行趋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选择网购的平台和各类商品。但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只看到过家人网购,自身却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对网购充满了好奇与兴趣。</p><p class="ql-block"> 《指南》中提出:“支持幼儿在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借由买草莓种子这一机会,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网购的需求,看家人网购和亲自网购意义完全不一样,这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与挑战,教师可以提供条件和机会给孩子去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由此,教师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型问题定为:孩子是如何进行网上购物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蕴含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1.如何理解网购的?</span></p><p class="ql-block"> 2.如何选择网购平台和商品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激发推进:</b></p><p class="ql-block"> 孩子既有网购的兴趣,在生活中也有简单购物的经历,因此,教师选择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自主进行探讨与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进行讨论,共同讨论出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孩子的矛盾点进行深入探讨:到底是选择口感独特的还是选择价钱便宜的草莓种子?在相信与质疑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逐步推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反思收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草莓小组”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放手支持孩子的行为,活动中,因为教师的相信与支持,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激发了孩子许多潜能,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时,《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采取的是先思而行的方式,先放手让孩子去大胆进行思考与探讨,而后再让孩子自己去进行操作实践,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感受,并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修复完善自身理论,建构新的认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