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见过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人肯定不少,但知道马踏飞燕来自何方的人可能不会很多。享誉海内外的青铜器“马踏飞燕”,就出土在武威雷台下一个规模不大的汉代墓葬里。</h3><div><br></div><div>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马踏飞燕” </div> <h3>雷台位于武威市区北关,是一处高8米多、始建于晋代的夯筑土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而得名。雷祖观(现名雷台观)是古代祭祀雷神的道观,依台而建的山门、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古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在1969年之前,这里仅仅是一座名气不大的道教庙宇,一座香火不旺的雷祖观和一棵被雷劈的斜树,很难勾起人们的游兴。直到1969年,当地农民无意间从这里挖出了汉墓和汉墓里的宝贝....</h3> <h3>1969年9月,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时代,当地农民在挖掘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此墓虽遭过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艺术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br></h3> <h3>出土铜奔马的雷台一号汉墓</h3> <h3>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它神势若飞,体型矫健,昂头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一飞鸟,飞鸟展翅,惊愕回首,既表达了快马奔驰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稳定了重心,其造型完全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且给人以天马行空、踏鸟追风、一跃千里之感。</h3> <h3>东汉的无名艺术大师的这一杰作,不仅神态生动,制作精湛,而且造型非常独特,充分展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生活体验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技巧,极富浪漫色彩。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宾努亲王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认为这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宝,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h3> <h3>“马踏飞燕”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文物精品,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它出土后曾多次作为中国优秀考古文化的代表,先后到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赞誉。美国报刊甚至称其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峰。它踏鸟追风的独特造型,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天才之中国”的美誉。</h3><h3><br></h3><h3> 按比例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佣阵列</h3> <h3>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br></h3> <h3>“马踏飞燕”一鸣惊人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对雷台汉墓的墓主人以及铜奔马所踏飞鸟的名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没有定论。由于年代久远和墓葬资料缺失,雷台汉墓的主人是谁还是个谜,只知道是东汉晚期时一名姓张的将军。</h3><h3><br></h3><h3>铜奔马的称谓在学术界提法也有40多种之多,最常用的是“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超龙雀”(龙雀是传说中的风神)、“天马”、“飞廉铜马”(飞廉是风神的名字)、“龙马踩日鸟”等几种。 <br></h3><div><br></div><h3> 1973年国家发行的铜奔马邮票</h3> <h3>走近雷台公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弘的汉代风格的大门,花团锦簇的广场上,“马踏飞燕”雕塑直刺蓝天,新建音乐喷泉、凝聚汉文化精萃的牌楼、图腾柱,你会被一种历史的遐想所包围和震撼。还有参天古木掩映下的雷台观、雷台汉墓等古迹,无不浸润着汉文化之神韵和气势。</h3> <h3>汉代风格的雷台公园大门</h3> <h3>特别是按照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俑复制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队,威武雄壮,整装出征,车辚辚,马萧萧,大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豪气。就连那几株有几百年树龄,被雷击只剩半截枯干的古树,也透露着一种文化的悠远与壮美。</h3> <h3>没有故事的景点,留不住人; 没有谜的景点,同样留不住人。雷台的魅力之一在于有谜,引人之处也在于有谜。雷台汉墓留给我们的谜团太多了:它真正的墓主人到底是谁?铜奔马的设计师又是谁?铜奔马的正确称谓是什么?世界上真有走对侧步的马种吗(一侧的前后腿同时迈步)?那批铜车马仪仗俑,究竟是怎样的排列阵势?如果是一支即将奔赴疆场的队伍,那么队伍中怎么掺杂着家属、夫人、婢奴、从婢?</h3> <h3>厚重的过往,就如大汉风烟,在历史的天空中渐渐飘散,唯有那尊精巧绝伦的铜奔马,在深埋千年后横空出世,似乎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旺盛的生命力和昂首阔步,走向复兴的精神风貌.......</h3><h3><br></h3><h3>武威市人民广场的武威市城标-----马踏飞燕</h3> <h3>国家级旅游景区证书</h3> <h3>凡是优秀旅游城市都会矗立马踏飞燕的雕塑</h3> <h3>文/风景图 疯韵犹存董林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