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拍摄日志(20220629)

新时空纪实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9日早上5:30,齐长城摄制组一早出发,前往莱芜区望夫山进行采访拍摄。</p> <p class="ql-block">望夫山上有一个宽阔的院落。院内庙宇林立、松柏苍翠。院落北侧一巨石下,有一天然石佛洞。洞内的三尊古石佛创修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石佛雕刻精美,现仅余佛身,佛像身上的塑彩仍鲜亮。洞口上“石佛洞”三字为明弘治年石刻。这是望夫山山阳的重要庙宇。不少村民前来上香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石磨山子村村民陈玉明(70岁,2022年),六代人都在望夫山上管理庙宇,他每天一趟上山,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商店。他带着摄制组仔细察看了石佛洞洞口的几通石碑。嘉靖四十五年立碑记有《古佛洞记》,其中碑文中有“显于周朝梦于汉帝神通广大”的记载。还有大明万历四十一年立的石碑刻有《石佛洞记》。据陈玉明老人说,明朝之前这里还叫望夫山,明朝之后改名万福山了。</p> <p class="ql-block">上午9点15分,齐长城摄制组来到济南市莱芜首元齐鲁长城文化研究院,采访了孙建修院长。</p><p class="ql-block">孙建修院长介绍说,莱芜首元齐鲁长城文化研究院现有研究人员十六名,大都是莱芜史学界和文学界的老专家、老学者。研究院成立以后,致力于齐长城和鲁长城的文化研究。他们徒步走完了莱芜段的四大关、十五小关,对每一个关隘做了详细了解和记录,梳理了文字资料,已形成部分成果。</p> <p class="ql-block">上午的11点,齐长城摄制组来到了莱芜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馆。文化馆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齐鲁会盟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下午15点,齐长城摄制组冒雨来到了莱芜市区的分金台。管鲍分金的故事流传开来,很多地方也都建起了“管鲍分金台”。莱芜的“管鲍分金台”遗址已废弃,现在的“管鲍分金台”只是在一家公园内立了一个“管鲍分金”塑像。</p> <p class="ql-block">下午16:15,齐长城摄制组一行来到了莱芜雪野街道的娘娘庙村。</p><p class="ql-block">娘娘庙村前有一口古老的石井。</p> <p class="ql-block">在已经破败的娘娘庙旧址的院内,有一块残存古碑。经莱芜文史专家刘恒杰先生和摄制组仔细辨认,此乃“谭公去思碑”。</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原党支部书记毕延成(46岁,2022年)向摄制组介绍了娘娘庙村的历史。娘娘庙村的娘娘庙是明朝万历年间泰山一名道士选址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村的古道保存完好,从村口的娘娘庙一路上坡一直通往锦阳关。古道两边应该全是店铺,每年的娘娘庙大会,做卖买的人山人海。古道中间是一条青石板路,青石板非常光亮,还能看出车辙的痕迹。在车马兴盛的年代,村里的青年人都在村口排队帮着拉车,挣点辛辛苦苦的脚力钱养家糊口。</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村西南口八盘山的山石上有一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的中间是释迦牟尼,两侧是他的两个弟子,还有两个普萨。</p> <p class="ql-block">在村的西南边,有两棵柳树,村民说这两棵柳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其中一颗柳树的树身上长出了一颗榆树,俗称柳包榆。</p><p class="ql-block">18点20分,齐长城摄制组完成了对娘娘庙村的考察采访,返回莱芜区。</p> <p class="ql-block">欲知详情,请关注济南广播电视台正在拍摄的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齐长城》。</p> <p class="ql-block">(图片:@孝林广记;文字:新时空纪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