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电影的场厅里一阵阵毫不掩饰的抽泣声此起彼伏,由始至终。我的纸巾误打误撞装进了中午吃饭时手提绿豆汤的袋子里,以致晚上整场电影任由眼泪数行同时下落,也不好意思发声打扰问旁边的女孩儿借张抽纸。我在想,谁看了这部电影会动心落泪?爸爸们,妈妈们,资深父母们。从影片的评分来看,是一部近期十分推荐的好片,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是一部解译人生意义的好片。我想我的止不住的泪来自于理解人大同小异的生命历程以及自己为儿为女,生儿育女,为父为母,学做父母的亲身经历。 年轻时候以为爱是轰轰烈烈,走过岁月确信爱是叮叮嘱嘱、唠唠叨叨、重重复复、平平淡淡。家人,永远无法给我们带来轰轰烈烈的爱,他们的爱在炖够时间飘出香味的排骨汤里,在把最自豪的称赞汇集在你身上的言语神情里,在找不到你猛地听见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身影后的责备愤怒里,在看着你睡着后的恬静面庞顿时洋溢在自己内心的暖心喜悦里。谁说父母不苦,自从生了孩子,没有父母不苦;谁说父母不幸福,自从有了孩子,哪个父母不幸福。 家人是一颗一颗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外婆自从在小文的世界里“消失”后,小文一直在找外婆,她的年纪已经能明白事理了,但心理上的惯性不允许她接受外婆离开的事实,这种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孤独感太让人恐惧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一种天塌了的感觉,但小文这个孩子很坚强,努力为自己找到了一颗一颗星,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无意间培养起了一个男人的责任感。 <p class="ql-block"> 余华在《活着》里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三妹的爸爸因贪了口酒卧躺病榻时对三妹的大姐说:“他(三妹)终于有个上心的事了。”想办法把吃进小文肚子里的塑料小球取出来,教导她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吃,操心定点去幼儿园接小文放学,去幼儿园参加亲子课卖力沉浸,小文在幼儿园的课堂上表演丧葬仪式三妹鞠躬向其他家长表示歉意……站在老师的角度这个家长多不靠谱啊,可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这个家长多真实多努力啊。“上心”这个词用在小文出现后的三妹身上太合适了,做多少以名以利为目的的大事能比得上做好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更能培养人的责任心呢?毕竟,电影的主角身份设定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起初连踏踏实实生活的心性和能力都不具备的浪子,父亲、大姐信不过他,女朋友认为他无法依靠,甚至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自己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本身就是每个人不断寻找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生中总会遇到来磨砺你的人,对的人,会让你心生光芒、活出力量。</p> <p class="ql-block"> 小文在粉色骨灰盒上涂色的样子是每个拥有色彩童年的孩子都有的画像。家里的窗,客厅的地板,卧室的墙上(即使贴了漂亮的墙纸),爸爸妈妈工作的笔记本上……只有大人想不到的地方,没有孩子不会涂鸦的空间。有时作案时间不明,但是万千儿童的动机却一模一样——用色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回忆电影里离世的人,小文的外婆、和小文同龄的女孩儿、三妹的情敌、三妹的父亲。小文在外婆和同龄女孩的离世中学着理解分离和重视生命,三妹在整理情敌仪容、完成父亲留下的生命课题中学着与生活和解,学会感恩和爱。人生的色彩是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前提是你得有一套水彩笔,尽力集齐人生的水彩笔(好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的基础任务,打好基础,不能漏走生活中的每一小步。</p> <p class="ql-block"> 三妹的父亲说“人生,除了死,无大事。”电影的主环境设定是“上天堂”的一套老房子,父亲和大姐一直不把房子过户给三妹是因为对三妹脚踏实地的生活能力的不信任,直到小文的出现把三妹拉进柴米油盐,一颗浮动的心落了地,三妹用自己之前最反感的父母教育方式——唠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来提醒小文家庭住址,他给她梳好了头,他为表达不舍在雨夜里淋雨追车,对人对生活没有真心的付出是无法开启自己爱的能力的,电影用莫三妹这个角色告诉我们——爱,是尽力付出后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能沟通情感的强大力量,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存在。“上天堂”老房子边上是一家婚庆公司,导演用邻里相近明暗对比的方式呈现生活的红白喜事,大家都笑着走出婚庆公司却很少笑着走出“上天堂”。最喜欢电影中的两帧画面,建仁和白雪的婚礼上两人手牵手走进“上天堂”和结尾大家集体抬头看星空。</p> 导演刘江江生长于殡葬世家,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有独特的体悟,电影呈现了这个行业以及行业人的温暖,传递着与原生家庭和解、与陌生人相处、面对亲人离世以及非血缘的父女故事。这部电影大概是想说“人,怎样好好活着”以及“如何倍加珍惜平凡生活里温情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