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开着一辆七座商务车,备齐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铺盖衣裳。带着老婆,观天池,游三峡,逛草原,看大海,寻古藉……走南闯北,游山玩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逢年过节举办家庭聚会,玩游戏,猜谜语,唱K歌,让一个家族相处和睦,亲密无间;他热心资助同学青芳,访问刘宪,寻找占伟,历尽艰辛,把一个个分散的同学找回,建起互助友好的同学群,让分别四十多年的同学又凝聚在一起;他人缘很好,乐于助人,同学们有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忙,是大家信任的好朋友。他就是我们班的郭培庆同学。看着他如此潇洒幸福,牵动了我的思绪,拿起笔写下了这篇不成文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刚恢复高考,我们正值风华正茂,一起进入五寨师范。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调整座位,郭培庆和范变根成了同桌。变根从小酷爱数学,上学时在班里是数学尖子,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又代数学课,理所当然是同学们的小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习课,培庆请教变根数学题,变根不厌其烦讲解,她天生大噪门,满教室里都能听到他们的讨论声。这样一来二往他们由讨论数学题扩展到别的科目,由学习扩展到别的事。时间久了班里就有人议论他们俩搞对象啦,更有好事者每次调换座位时就把他俩的桌子搬到一起,就这样他们俩成了分不开的同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久生情,两个情窦初开的青年开始相爱了。小树林谈心,剧场里看电影,小操场散步,教室里,餐厅内,常常出现他俩在一起的身影。教数学的张老师是个热心肠的人,发现以后就把培庆找到办公室一顿教育,并郑重提醒他忻州姑娘你追不到,白忙活一场,还耽误学习,但培庆还是一如既往地追,制造浪漫,抓住机会,他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课堂上,培庆的脸老是偏向变根那边,张老师不时提醒他“培庆,看这里。”但是他还是屡教不改,这成为同学们的美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毕业了。临走那天,他们难分难解,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培庆眼含着泪替变根收拾东西,打包行李,送上火车,目送着心爱的人儿渐渐远去,才依依不舍地离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后,我得知他俩结婚的消息,为他们高兴。中间和他们见过几次面也是急匆匆去急匆匆回。直到退休了,各自消闲了,和他们接触的机会多了,谈及当年的事,培庆才感慨地告诉我,他当年追变根可是下了大功夫啦。于是我好奇地询问他具体细节,他向我娓娓道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那年秋假,培庆要去忻州求婚。八十年代初,交通不便,每天只有一趟从保德发往阳方口的大班车,通信工具只有手摇的老式电话。出远门准备工作必须充分,他准备好盘缠、干粮,毯子和一只三节电池的大手电,以防不便时可以在野外过夜。于是开启了艰难的求婚的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上六点钟坐大巴到阳方口,再从阳方口转火车去了忻州,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出了车站,站前广场,人海茫茫,人生地不熟,到哪去找呢?培庆懵了,只知道变根家在北合索,同学正义住在卢家窑,别的一无所知。他边走边打问,穿过一条条街道,走过一道道小巷。七月天,烈日炎炎,热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他又急又累,转辗了好几条街才打问到同学小李村卖瓜的老乡。培庆上前和老乡攀谈,买了老乡的瓜,套近乎想搭老乡的车。当时卖瓜的老乡骑着自行车,在后座上挂两个大篓子。他付了老乡八毛钱,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把两条腿搭在两只篓子里巅巅簸簸来到卢家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找到同学正义,正义和培庆骑车去北合索村。变根把他们让进家门,培庆第一次上门,拘谨得说话也结巴了,说明来意,已经憋得满脸通红。变根父亲拉着脸立即表态:“我不同意!”母亲也明确表示对这门亲不满意,不愿把姑娘嫁到贫穷边远的保德。两小伙子,费尽口舌劝说都无济于事,变根父母态度坚决。没办法,他俩只好返回。已经夜深了,两位同学摸黑骑车前行,不小心撞在一根横着的电线干上,栽了个大跟头,碰得鼻青脸肿,两人爬起来摸摸自己身体没大碍,推着自行车回到家中已经是半夜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培庆是个非常执着的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第二次去忻州,如法炮制,瞄准卖瓜老乡,攀谈,买瓜付钱又坐老乡的自行车还是把腿伸到两个篓子里到了上社村,上社村离还有北合索七里地,当赶到北合索村时已经天黑了。求婚者第二次登门了。劝说,哀求,表态,还是没有结果,但变根父母这回留他住宿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次去忻州。听到那个小伙子又来了,变根的父母请来了亲戚朋友七八个坐下一炕,当说客。真像诸葛亮舌战群儒,众亲戚七嘴八舌,列举了诸多不利因素,“什么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跑口外,女人挖苦菜。什么农村家庭四个儿子贫困不堪。什么婚后两地分居不方便生活……”众亲戚费尽口舌,培庆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没有被这气势吓倒,没有反驳只是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后才慢条斯理地说:“你们说得都在理,但是你们说的都不算数,还是问问变根的意见,只有她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培庆眊着变根机灵地把这个难题推给了她。变根是个善良忠厚的姑娘,不愿意伤害任何人,于是无奈地说:“我很难为,说不同意吧,怕伤害了我的同学,说同意吧又怕伤害了父母。”众亲戚没话可说了,培庆听了这话,暗自高兴,看见了光明,还得再加把劲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家后,培庆想要攻克岳父母这座堡垒,他必须依靠盟军。首先得让变根和他形成统一战线,并肩作战才能取胜。于是他去信和变根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次去忻州把变根约到合索村外的小树林里。两个小青年在小树林里相互依偎着倾诉相思之苦。变根告诉他父母的工作很难做通,主要是嫌保德地方不好,怕她嫁过去受罪。培庆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究竟好不好你亲自去看看才知道。于是两人约定利用星期天去保德。周日,变根慌称要到忻府区同学家转转,就和培庆一起来到保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培庆第五次去忻州带着变根来到保德,逛了保德最繁华的街道,品尝了保德名吃。八零年的保德已经旧貌换新颜了,街道整齐,市面繁荣。回到培庆家,郭家拿出最好的吃喝热情招待准新媳妇。变根感觉保德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差,最起码比合索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六次去忻州培庆明目张胆地手拉手把变根送回家,并对她父母说他们去保德了。其实他这是告诉变根父母他们两已经难分难舍了,变根父母眼看着一对年轻人相亲相爱已经无法拆开,只能默许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培庆想到要尽快促进,还得搬援军,找来师范王老师当救兵。于是第七次去忻州,这回不用搭卖瓜老乡的自行车了。王老师到忻师借了两辆自行车,两人骑车赶往北合索。王老师与两位老人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不愧是语文老师,能说会道,举出了培庆的很多优点,列出了同学找对象的许多好处。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婚姻自由,交通也越来越方便……经过老师的一番好言相劝,变根的父亲表态了:“唉,这小伙子三番五次来,这段时间相处感觉这孩子实在,靠得住,再说人家老师也来了,咱们总得给人家面子吧,只要姑娘满意,我们没意见。”培庆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就向准丈人和丈母娘表态,婚后一定会对你女儿好,你们放心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时间,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孑身一人,不顾风雨酷暑,在相距三百多公里的两地,七次往返忻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破解了一个个难题,他的真诚,他的执着,他的坚持,他的信心,终于让老丈人感动,答应了这门亲事。艰辛的求婚历程有了好结果,培庆高兴的彻夜未眠,马上打电话把这一喜迅告诉了父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 举行了订婚仪式后,培庆还住在丈人家不走。当时变根家生活也不富裕,一个未婚女婿住下有许多不便,每天还得变着花样招待。岳父母纳闷了,这新女婿怎么住着不走呢?后来一问闺女才知道人家等着要领结婚证呢。唉,遇上这样死缠烂打的女婿真是没办法,答应让他们领证了。说你们可以抽空去保德领吧,万万没想到,培庆连保德都等不上回,立即拿出介绍信,拉着变根就到北合索镇领了结婚证。这回才彻底放心了。在提亲时就准备好了介绍信,并且担心年龄不够,在开介绍信时让工作人员在介绍信上给长了两岁。一个二十刚出头的人考虑问题多么周全,真是老谋深算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情人终成眷属,毕业后的当年腊月二十四他们就举办结婚典礼。婚后,变根工作在忻州,培庆工作在保德,这样培庆就奔在两地之间。日子虽然艰苦,但培庆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勤快,实诚,关爱妻子,招得丈人的喜欢。变根善良热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没有房子住,假期里把教室收拾成临时住宿,也把日子过得美满。第二年,儿子出生了,没地方坐月子,只能搬回娘家居住,岳父母开通明事理,把闺女外孙照顾得无微不至。女婿孝顺懂事,感恩丈夫和丈母娘的付出,脏话累活抢着干,上至几个大姨姐下至小舅子他都关心照顾,谁家有困难都伸手援助,深得丈人家的一致好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女儿相继出生,这时候培庆在保德工作优秀,得到领导赏识,入了党并升为校长。变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很辛苦,但是她没有怨言,任劳任怨尽一个妻子的职责。长期分居终不是办法,于是培庆辞去校长职务,调到忻府区教育局工作,变根也调回了忻州市里工作,这样一直到结婚九年后他们才算有了一个正式的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尽甘来,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幸福生活,儿子女儿相继考上了大学,找到了称心的工作,都已结婚生子,各自过上了美满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他们都退休了。虽没有豪宅名车,也没有腰缠万贯,他们不攀比,不羡慕,相依为命,互敬互爱,老两口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健健康康,高高兴兴,自驾游,同学聚,打球、打牌、唱歌、跳舞。退休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成了同学们羡慕的伴侣,大家称他们为神仙眷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