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黄强将军与共产党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黄强与共产党人的渊源,可上溯到五四运动之前。1918年,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公开发表了一篇《海外中国大学末议》的文章,文中提出在国外设立大学,专门招收中国学生,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培养中国的各类人才。吴稚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黄强将军的积极响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促成了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吴稚晖与黄强交情甚笃,说起他们的友情,不妨从吴稚晖的临别赠言说起。为了接受大批的中国学子赴法勤工俭学,吴稚晖不顾年数已高,要亲赴法国里昂筹办中法大学,临行前去辞行,又特地给黄强写了一幅书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并注小字云:“英儒罗素,以此三语为老子精神,常冠其所著之书,以为纪念,吾友莫京先生,最能实行此意,故书此以实先生之书斋,并当临别纪念焉。”莫京就是黄强。吴稚晖还如此评价过黄强:“不居功,不弄权。”黄强与吴稚晖的忘年之交,由此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黄强将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黄强将军既是赴法求学运动的宣传发动者也是组织实施者,他首开广东先河,与汪精卫、陈其瑗创办了广东青年留法俭学会,担任会长,并亲自起草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章程》及《说明书》。由于他曾留学英、法,精通多国语言和熟悉欧洲习俗,为了组织派遣更多的留法学生,他在广州开班培训,亲自担任法语补习教员。时在湖南长沙读书的何长工及华容县的革命家罗成鼎,戴勋在广州看到俭学会的《留法勤工俭学会章程》及《说明书》后,上门找到黄强,了解俭学会赴法留学情况,黄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这几位湘籍学子,并亲书介绍信让何长工到北京找蔡元培和李石曾先生。李石曾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他早年留学法国,此时在京负责 “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 的日常工作,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何长工一行很快得以留学法国。汪精卫在巴黎听到这件事之后,特地致电黄强,要他进一步宣传发动,鼓励支持更多广东学子投入赴法俭学运动。因为从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籍贯来看,粤籍赴法留学的学生远没有河北、湖南、山东、四川等省多。鉴此情况,黄强联合侨居广东的法国人士和国内教育家,马上成立“华法教育会广东分会”自任会长,为广东青年的赴华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上书广东省府,多次拜见时任广东省长的李耀汉,面呈鼓励勤工俭学扶持方案,最终得以批复同意每县各送2至4名优秀青年赴法留学,所需学费由县补助一半。此举一出,短短半年内,广东选送的半自费留法学生多达200多人。河源李悦义、龙川彭思华、邹世俊等都是当年的选送生。勤工俭学运动培养出一大批文化精英和各类专业人才,一大批中共领导人也在赴法求学运动中脱颖而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何长工等等。这批留法学生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学成后又纷纷回国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快速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1917年,黄强被命为广东工艺局局长,他历来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一机会让他立马转向在国内办学培养各类人才。广东工艺局的基础是广州城西增埗制造厂,黄强利用增埗制造厂的一大片空旷之地,筹资建筑校舍,首创工业学校,全称为“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内设机器、织染、化学、美术四个专业学科。河源籍学生阮啸仙,紫金籍学生刘尔崧,大埔籍学生张善铭皆为此校开办后的第一批学员,刘尔崧还担任学生会主席。为了支持新文化运动,1920年黄强兼任工业学校校长。1922年龙川学生黄居仁又进此校读书,先进学生把此校作为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阵地,组织学联参加“五四”运动。杨匏安、张善铭、周文雍乃至被称之为“东江三杰”的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皆成为中共广东支部的前期党员,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被称之为“红色甲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的补给线被彻底切断,黄强将军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在缅滇公路现场督工。而在他的家乡水贝也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斗。此时滞留在港的数百个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急需转移疏散到内地,党中央、南方局一再发电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承志、张文彬、尹林平马上组织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全力投入这场被矛盾称之为“抗战以来(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由于日军进城后封锁了码头渡口和机动船只,除安排部分人士乘船走澳门至广州湾外(即西线),大部分人仍得从东线转移,即香港——白石龙——惠阳——老隆——韶关——桂林。为了保证文化人士在转移途中的绝对安全,廖承志、连贯、乔冠华从香港偷渡到沙鱼涌,沿坪山、秋长、惠州、老隆、韶关沿线建立秘密交通站,布置大营救工作。时任后东江特委书记的梁威林在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了黄强的堂弟黄用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杂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的老隆属于国统区,由于“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高潮的又一次来临,中共的活动早已转入地下,中共的组织机构也随时局更迭。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后同时撤销广东省委,设立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而东江特委又分为前东江特委和后东江特委。蓝训才作为粤北省委的特派员,出任老隆交通站站长,站址就设在了黄强老家的黄氏大祠堂。后来的东江特委和龙川中心县委皆在此祠堂成立。廖承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在老隆建立中心交通接待站,并把连贯留在老隆坐镇指挥,接待站就设在了与黄强祖屋的正对面,隔江相望的福建会馆,而地下党员黄用舒则是黄强的堂弟,时任老隆区区长,他傍着堂兄黄强的这棵“大树”和自己的特殊身份,为东江特委和龙川地下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情报,筹措活动经费,提供地下党的水贝住宅和活动场地。而转移文化人士的数百张“难民证”和“通行证”都是他通过特殊关系弄来的。大营救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廖承志、张文彬均在老隆住了不少时日。国民党特务有跟踪,想抓捕却不敢贸然下手,数百名文化名人从惠州转到老隆,悉数被安全地转移到外地,无一落入敌手。重庆派来的高级特务刘百闵,手头有“邹韬奋原在东江游击队,后因日军进攻,己转入东江乡间隐居,” 的准确情报,也有 “一经发现,可就地惩处” 的上峰命令,他怀疑黄用舒是“白皮红心”的共党分子,却既不敢在老隆对黄用舒实施抓捕也不敢对通缉要犯“就地惩处”。柳亚子的《两抵老隆》,邹韬奋的《在东江的日子》,均对此段惊险经历有过文字记录。就在大营救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南方工委出了叛徒,粤北省委及各地的基层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廖承志在曲江被特务秘密抓捕,张文彬等一行在大埔被抓,其它地方的党组织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被逮捕被杀害。老隆交通站的蓝训才、福建会馆的连贯、东江特委的梁威林以及一大批地下党员却在一夜间得以快速撤离,隐蔽疏散。龙川的地下党组织能在这次大劫中幸免于难,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黄用舒的内部情报,如果没有黄强这顶“保护伞”,是难以躲过此劫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黄强将军的实业救国牌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尾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追溯黄强将军的平生功业,无非是剿匪治乱打日寇,修桥筑路办学校。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完全是公德积善之事,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记念和弘扬的。让我颇感惋惜的是,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十九路军的高级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都留在了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却留在了台湾。其实他不是跟着老蒋兵败后撤往台湾的,而是在越南受降后直接去收复台湾,并出任高雄市的市长。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曾是福建联合反蒋的组织策划者之一,自然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重用和关照。据说他的亲家翁薛岳到了晚年连房租都交不起,而被诉上了法庭,晚年实是凄凉。而他退休之后,不得不侨居马达加斯加,异国他乡,形单影只,生活异常孤独。他常常对着大陆的方向静静地伫立,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每逢清明和中秋,他则对着遥远的故乡长跪不起,默默地燃起一柱心香,遥祭故乡的列祖列宗;每当有部下或同乡来马达加斯加探望,他则哽咽地说:“我从家乡带出了好些人,他们没有当官发财,没有荣归故里,却有了一张抗战烈士荣誉证或伤残证,我对不住故乡,对不住父老乡亲。”说着说着老泪纵横,哽咽得无法继续说下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黄强将军的祖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他很念旧,也很重情,他对自己的女儿小萍说:“你回大陆时一定要帮我做这几件事:一去广州沙河十九路军坟场看看我的老部下,给阵亡的将士们献束花;二去惠州看看陈炯明,他在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曾资助我去英国留学;三回龙川水贝乡下看看我的祖屋,代我祭拜列祖列宗。”黄小萍是个孝女,她每一次回来都按照父亲的叮嘱一一做到,只是父亲去世后,他再到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坟场时,偌大的地方,既没有家父的衣冠冢,也没有父亲碑文,这本是她家的私家园林,又是黄强将军捐献出来建造纪念阵亡烈士的陵园,怎么就没有父亲的一席之地?而远在东江上游的龙川老家水贝村,昔日豪华的将军府早己荒草萋萋,墙颓瓦倾。她愿意出资修建交给政府管理,只求挂上一个“黄强将军故居” 的木牌子,以便安顿父亲毕生漂泊的灵魂。令人心酸的是,即便是这个小小的愿望,竟遭到了个别族亲的诸多刁难,甚至质疑她的身份,怀疑她意欲回来争夺将军的祖业遗产,这实在让她不寒而栗。我在想,黄强将军戌马一生,立志报国,四海为家,留给女儿的不是可供瓜分的万贯家产,而是亲情血脉的延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谱系。一个柔弱的知识女性,一位己故的将门之后,为了让父亲能魂归故里,她不辞劳苦,一次次的往返于台湾和大陆之间,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反对分裂,积极参与两岸文化交流,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不遗余力。这份执着,这份倔强,若不是父亲生前的谆谆嘱托,若不是想起父亲对着故乡一次次长跪不起的情景,若不是在父亲的弥留之际许下“陪将军回家”的诺言,谁能坚持下来,且仍在锲而不舍地坚持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十九路军坟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在我游历的好些地方,我看到许多民国将军的祖屋故居,都早已得以修复并陆续对外开放,成为各地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说别省,单是广东就有陈济棠、余汉谋、张发奎、马超俊等等,唯独黄强将军的祖屋破败不堪,危房将倾。他毕生戎马,亦军亦政,建树颇丰,却连一块“黄强将军故居” 的木牌子,都无法挂在老隆水贝江边的祖屋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东江无语,河水呜咽,一位在东江的浪涛声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抗日名将,却将被遗忘在岁月的河流里,实在令人遗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2022年6月28日初稿于惠州枫园书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简介:陈雪,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出版《东征!东征!》、《时光印格》、《东坡寓惠诗文选注》《穿越封锁线》等12部,先后获“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电影编剧奖、广东红色曰记最佳纪实奖等。有作品收入《当代散文精品》、《高中语文阅读训练》、《高考模拟试题》、《中国散文排行榜》。现任惠州市作协主席,《东江文学》主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网页制作:李宝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