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在讨论关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国名的翻译,以为中文的翻译实在有过度美化之嫌,有人质疑:“美国没有丑陋的东西?英国没有愚蠢的人?法国没有枉法的事?德国没有缺德者?有些名字音译时可以要借谐音搞得花哨一点,但过度美化就不妥了…”因此掀起一场讨论。</p> <p> 翻译外文事物名称为中文时,即使同样音译,但同音字里面拣选什么字,往往就造成国人对该事物的什么印象,这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比如有人提到,“梦露”“门罗”实际是同一姓,然而中文“梦露”令人顿觉妩媚,想象其人必为妖娆美女,读到“门罗”则觉得理性,想必是一秃头大叔…</p><p> 汉语言很容易引起意境的联想,或美化,或引申,这正是中文的特点,也是中文魅力的体现。中文简略,一字意味无穷。仅凭三四千汉字,便可写成各类文章。因此中文几千年变化不大,今人可读懂古文,普通人可读懂大学者优美文章诗篇,文化容易流传和普及,跟这些特点是有关的。反观英文,每遇一事一物,便造一新词,以至于每一学科都有大量难懂的专业术语。但英文这种做法有一好处:专指某一物某一事的名词很难引起其他如中文般或美化或隐喻的联想。英文这样的特点是难有歧义,一词一指,符合西方逻辑对语言与概念的对应要求。</p><p><br></p><p> 而中文不然。中文用单字组成新词,往往能造成各种联想。“美国”一词虽为新词专用,但“美”字确实隐含中文固有的情感价值判断,因此被批评“美化了美国”。那么改称“米国”如何?就不是美化吗?从汉语联想的角度,“米国”似乎到处都是米,也是大大的美化了。中文的表达往往难以完全剔除感情色彩。</p><p> </p><p> 借名称美化事物不唯翻译界有之,汉语中比比皆是,刚刚读到一段话:蚂蚁上树没有蚂蚁,夫妻肺片没有肺片更没有夫妻,驴打滚里没有驴肉,老婆饼、煲仔饭里当然不可能有老婆和仔…二十四桥明月夜,原来是金华火腿蒸豆腐。蛋壳漂在清汤上,原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所以中餐馆里,中文菜单令人浮想联翩,“扬州炒饭”英文菜单往往只是呆板的“stirred fried rice with shrimp”。即使音译成“Yangzhou Chaofan”外国人又哪里懂得扬州这个地名带来的憧憬与期待?</p> <p> 可见“美化”这件事其实基本上是汉字本身固有的特点带来的,中文很难有中性无感情色彩的翻译,那么选择略为赞美的字、词,使人阅读时有美感,也是通常的做法。至于“美国”人都美丽,“英国”人都英明,“法国人”讲法,“德国”人有道德,这都属于汉语语言习惯的联想,这种联想既不能让英国人自觉英勇,也不能让美国人自觉美丽。如果眼界开阔,知道只是从音译而来,也就破除此联想了。</p><p> 窃以为要务不在改这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而在扩大眼界,放眼全球,豁达大度,以显海纳百川之大国气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