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微风轻轻推开了记忆的大门,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1966年7月7日,在敲锣打鼓声中,第一批舟山知青,胸挂大红花,奔赴大西北—宁夏青铜峡邵岗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景,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也是我递交建宁申请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听当年青铜峡民政局干部王惠敏介绍:1966年5月,舟山地区领导,就由政府、居委会干部、家长、知青代表组成参观团,来到青铜峡,按照浙江支援宁夏,舟山对口青铜峡的决议,重点考察青铜峡的工业、农业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接着就有了第一批知青插队落戸青铜峡,当年全国还沒有开展这项工作,舟山地区就积极走在了前面,到了宁夏,方知浙江杭州知青,比我们早一年到达,全国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是68年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舟山地区島屿多,陆地面积少,人口多,当地没有象样的工业基础,在我记忆中,舟山只有4806海军工厂、定海农机厂、海洋渔业公司,裕大造酱厂等,算是比较象样的几家国有企业,毕竟难以安置大批学校毕业的青年学生就业,因此提前行动了。至于第一批支宁知青是怎么动员报名的,我还是在校学生,丝毫不知情,当我6月中旬得知时,一时心潮澎湃,那个时代是崇拜英雄的时代,邢燕子、董加耕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军队的女儿》、《燕飞塞北》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激励着年轻一代,我在7日当天写下申请书递交镇上,由于不到规定年令,多次到镇上找丁镇长表决心,正在这时,居委会通知所有学生青年,8月18日开会,听丁镇长作动员报告。9月1日至8日,各居委会纷纷举办学习班。学习班办的热火朝天,学生青年人人热血沸腾,一个个递交了建宁申请书,9月5日晚上,学员们争先恐后的上台表决心,我也抢着表示,并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了,表示坚决要红在宁夏,专在宁夏,在宁夏干一辈子革命。当时父亲单位正要招收六名职工,给我家一个名额,我根本不顾及父母的心情,毅然决然的要到宁夏去,如今想来,多么伤及父母的心,电视剧《人世间》,真实的反映了那一代父母与儿女分别时痛苦惆怅的心情,今天如果当你的孩子不满16岁,你能舍得让他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农村,独自生存吗?此时想来,不由得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居委会有兄弟俩报名的,有姐妹俩报名的,有社会青年,也有在职职工,那位兄长在舟山已有工作,多年以后我才知,因为他的女朋友也报名到宁夏去,为了追随爱情,他放弃了舟山工作,沒有轰轰烈烈,也可歌可泣啊!听说当年有好几对这样的青年。两姐妹都是高中生,更是扎根农村,与当地社员结婚了,姐姐后来招工到当地学校教书,妹妹虽然招工到集体企业,但企业不景气,自己打零工,挣点小钱,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前几年妹妹也撒手人寰了。当年我路遇初中王同学,当她激动的告诉我,她也报名到宁夏时,大吃一惊,她是部队干部子弟,身材苗条,长相俊俏,我班部队子弟,后来全参军了,她竟然放弃了优越的家庭条件,响应党的号召,也走上了建设大西北的道路,后来招工到煤矿,多年以后,有同学向我打问,要她的联系电话,当我打问到时,方知她早已病逝,不由得一阵唏嘘。</p> <p class="ql-block"> 舟山知青中不但有我校学雷锋的标兵,也有前几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从15岁到25岁不等,有自願的也有个别动员报名的,才过两个月,已有大批青年学生报名。我们舟山中学也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和未毕业的学生报名,为此,学校专门在9月21日晚,举办了欢送会。青铜峡邵岗公社、蒋顶公社也建好了知青点,准备迎接知青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1966年9月24日,第二批舟山知青就踏上了远航的征途,一路凯歌向大西北进发了,当年二批共有8百名舟山知青到青铜峡插队落户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56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人的一生中却是漫长的历程,舟山知青在这片塞北的黄土地上奉献了青春年华,无论在农村,还是在煤矿,在企业,都洒下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舟山知青给这片黄土地带来了蓬勃朝气,带来了无法估价的文化知识和文明气息。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贡献了青春,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愧。</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1966年10月,邵岗公社二旗大队知青点留影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7日,第一批去宁夏青铜峡蒋顶公社下乡的舟山普陀知青,与带队干部在知青点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7日,曾经50年前去宁夏的知青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 同窗感言:你美篇中说的王同学,是舟山中学初一(4)班的,她爸爸是高炮团的团政委,当时她妈妈(我们卫校的书记)不同意她去宁夏,她的妹妹是我们卫校的图书馆馆长,和我是好朋友,后来王同学的爸爸升级为师长,退休后可以进入上海,允许带一个子女,她妈妈记恨她不听父母的话,沒有把这个名额给她,给了在杭州海关工作的儿子,她妹妹很气愤她的母亲这个做法,告诉我如果让她姐姐回上海的话,她姐姐不会去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