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改变山村面貌 牢记使命建设美丽乡村

发现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钢城区南部新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峪村美丽乡村建设侧记</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7日上午,阴天,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十几天的酷热天气终于消退。驾车走在平顺的马路上,望着远处的山,云雾缭绕;吹着车窗的风,凉风习习。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雨后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情愉快,身心舒畅。</p><p class="ql-block"> 在区委驻南部新城东峪村第一书记李敏义的带领下,集体协商指导员来到该村山里红农业种植合作社指导集体协商合同签订工作。</p><p class="ql-block"> 集体合同签订进行的很顺利,合同签订完成后,指导员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成员邹斌陪同下,参观了村里新近建设完成的四处民宿、花椒园、文化墙、养鸡场等,回到办公室,又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丰胜,村两委成员吕玉凤进行了座谈。</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东峪村,位于城区东南10公里处,是钢城区最偏远的村庄之一。西南紧邻灰菜峪,西北距9363红色教育基地不远,东南与新泰市的围屏庄、路踏泉村接壤,东北毗邻青冶行。</p><p class="ql-block"> 东峪村,东、南、北三面环山,一条不宽的山沟贯穿全村的东西,村民大都居住在山沟的北边。由于村子处于深山,又是行政区的边缘,交通多有不便,不要说济南了,就是钢城区的人知道东峪村的也不多,来过的更少,理所当然的成了小三线建设的首选地。</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东峪村峪中荆棘丛生,荒山野岭无人居住,邻村人多来此砍树枝簇蚕、开荒种地,人称“蚕草峪”。</p><p class="ql-block"> 东峪村,建村时间短,山地瘠薄,属纯青石山区。村民昼夜开荒不辍,勤劳耕作,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93户,206人,5个姓氏。可耕地200多亩,山滩150亩,山林1900多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花椒、柿子、山楂、地瓜等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生存,走进深山</b></p><p class="ql-block"> 1913年,邹姓从寨子高峪来此开荒种地;陈姓从新泰巩家庄迁来。为种地方便,孙姓、刘姓也从大上峪迁来,亓姓从黄庄通香峪搬来。9户人家前后20年陆续迁聚于峪中。建村后,因峪在大上峪村东,遂改名为东峪。</p><p class="ql-block"> 1939年,东峪并入灰菜峪,属蒙阴县管辖;1942年隶属博莱县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隶属沂源县六区;1957年隶属黄庄乡;1958年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61年从灰菜峪分出,设为行政村;1984年隶属丈八丘乡;1985年隶属黄庄镇;1988年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隶属钢城区黄庄镇;现属钢城区南部新城建设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国安,建设小三线</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叶,我国周边局势十分严峻,为加强战备,1964年10月,毛主席作出了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指中西部省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自身的腹地通称为“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国防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全国各省市“小三线”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主要承担生产半自动步枪、枪弹、手榴弹、地雷、迫击炮、迫击炮弹、硝铵炸药等军工产品,目的是一旦战争爆发,交通切断,各省可以立即装备起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做到独立作战。</p><p class="ql-block"> “9363厂”就是根据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部署,华东局和山东省委作出的决定,于1966年建设的山东“小三线”武器生产基地之一,它对外叫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秘密代号为“国营9363厂”,其中“93”代表“小三线弹药生产”,“63”则是工厂序号,主要生产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弹。</p><p class="ql-block"> 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方针,泰沂山区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理想选址,“国营9363厂”就选址在泰沂山区腹地的沂源县黄庄公社大上峪大队的北山坡上,工厂北面与莱芜相邻,西面和南面与新泰接壤,处于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杨崮。</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筹建组来到青杨崮,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营9363厂”的地理勘探、项目论证、规划调整、工程立项、工业设计等工作,8月25日,“国营9363厂”项目正式立项。</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2000余人的施工大军奔赴沟壑纵横、群山连绵的青杨崮,拉开了“国营9363厂”的基础建设序幕。全厂占地面积1903亩,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分别建设了101铸造车间、102机加工车间、103总装车间、104硝铵炸药生产车间、105木工车间等生产分区,分布在青杨崮南麓的九条山沟中。</p><p class="ql-block"> 1968年,新华翻砂厂建厂,把二车间建在村西北向阳峪,打山洞4处,村西建职工宿舍300间。村东南“蚕草峪”建装药三车间,宿舍与村庄建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1969年修建了直通205国道的公路,1972年全部铺上油漆,这一年村民全部安上电灯。</p><p class="ql-block"> 东峪村民风淳朴,团结和睦,勤劳善良。新华翻砂厂建厂,占了村里20亩好地、上百亩山场,村民毫无怨言,并且积极协助,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和支持。刚建厂,建筑材料遍地都是,村民无一人乱拿、乱动。厂里宿舍与村民住宅建在一起,职工的衣裳刮到了村民家,村民主动送还。村民把职工当亲人,每逢过节、过年、探亲访友,都为他们看家护院。职工有困难,村里也尽可能的给予帮助。1974年三车间一邵姓职工的儿子烫伤,东峪村借给他200元钱为儿子治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三线职工宿舍、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发展,靠山吃山</b></p><p class="ql-block"> 东峪村山多地少,70年代初,壮劳力抽调挖水井,老弱妇女垒涵洞600米,垫地22亩。村人在山顶栽柏树20万棵,山腰栽花椒柿子、枣树等。同时,打大口井2眼,电机管道配套,保证了小麦、玉米的用水。村民生活用水自新华建厂就用上了自来水。因工作成绩突出,东峪村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也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92年,村民邹都峰创建了东峪养殖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东峪养殖场已经成为钢城周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日产蛋5000多斤。目前养殖场正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日产单将达到8000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97年新华厂搬迁,自来水中断,市电业局帮扶村里打深井一眼,家家户户重新用上了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孙丰胜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加大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积极组织村民大力发展牧业,养猪、养鸡、养羊、养兔,规模大、效益高。花椒树、柿子树数量多,家家有经济林。东峪村走上了以山养兔养羊、以兔羊粪便养树的良性循环轨道。</p><p class="ql-block"> 2015年,党员、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动村民捐款,本村及外地原东峪村人共捐款6万多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政府资助下,建成了长1080米、宽4米,横贯村庄东西的大路。</p><p class="ql-block">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出行问题,村书记主任孙丰胜还亲自跑到区交通局、长运公司协调解决了村里通公交车的问题。2018年12月城子坡至东峪的公交车正式通车。村里通公交,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交通状况、提升了村庄品位,为拉动经济发展、开展乡村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建设了240平的文化广场。2016年,利用区扶资金又建设长860米、宽3米的生产路、拉呱大院。2017年,再次利用政府帮扶资金,新建了长880米、宽3米的生产路,建设了幸福院。2018年扩建了文化广场,面积达到了680平方,建新了幸福食堂和卫生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挖的口径达十几米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美丽,旧貌换新颜</b></p><p class="ql-block"> 村居环境治理再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紧密相连。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东峪村两委高度重视,在上级部门领导支持下,因地制宜,有序开展,长效治理,以“山青水秀,环境优雅,美丽宜居”为奋斗目标,动心思、下功夫、出力气,持续推进村居环境治理,扮靓村庄颜值。</p><p class="ql-block"> 东峪村三面环山,道路坑洼不平,赶上大雨天就成了“水泥”路,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乡村振兴,道路先行。面对群众诉求和期盼,东峪村两委把“户户通”路面硬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扎实推进路面施工建设。2019年,投资8万余元拓宽、整修、硬化小街小巷20条,1350米小街小巷铺上水泥。2020年“户户通”工程开始,全村每户都通了水泥路,打通了连通村民家门口的“最后一米路”。之后,又为村内小街小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p><p class="ql-block"> 为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2020年村里成立了山里红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民种植花椒、蔬菜、蜜薯等,为村民提供农产品种植服务,开展农业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 山里红合作社种植的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分多、精油含量高,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深受市场青睐。去年有的村民光花椒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p><p class="ql-block"> 花椒树满身是刺,管理、采摘时,手臂容易被扎伤。为了提高花椒种植效益,克服花椒采摘困难,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山里红合作社主任孙丰胜,亲自到外地学习无刺花椒种植技术,学成回村以后,在村里建立了无刺花椒种植基地,推广种植无刺花椒。</p><p class="ql-block"> 无刺花椒树和传统花椒树相比较,树龄长、树形高大、锐刺少、花椒朵大、叶厚,果实继承了大红袍花椒的特点。在无刺花椒种植基地,我们看到无刺花椒树生长在山坡上,树干粗壮,满枝的花椒颗粒饱满,颜色翠绿。无刺花椒在水土保持、绿色发展和持续增收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无刺花椒转型升级,无刺花椒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为无刺花椒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无刺花椒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东峪村将成为无刺花椒苗木生产基地之一,大量的无刺花椒树苗销往各地。现在花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亩,年产量5万斤左右,按照市场价20元每斤计算,可收入100多万元,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开展垃圾清理、铲除积垢、拆违拆旧,主要针对村内房前屋后柴草堆、残垣断壁、主次道路等进行清理整治,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重点围绕街道两边的“四大堆”,采取拉网式排查,一条街一条街地整治,确保村居环境整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村庄彻底换新貌。</p><p class="ql-block"> 在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又把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放在了提升巩固方面,村两委研究决定绘制文化景观墙,提升村庄颜值。说干就干,投资5万元,打造了一条长度350米、面积800平方米的文化墙,对其进行精心粉刷、彩绘,让美丽乡村锦上添花,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乡村文化墙,画面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还能起到宣传、教育、警示作用,对培养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意识效果明显,作用巨大。现在,村民每每经过文化墙时都会驻足观看,欣赏着精彩的画面,内心十分愉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旅游,打造民宿新业态</b></p><p class="ql-block"> 民宿业是发掘乡村价值、改善乡村环境、聚集现有资源、创新业态类型的新兴产业。中国民宿的特点:个性特征张扬,文化特征明显,平民特征突出,乡愁味儿浓厚,观赏性、体验性和研究价值并重。</p><p class="ql-block"> 由于民宿历史痕迹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小街小巷,阡陌交错,犬吠鸡鸣,潺潺水声,袅袅炊烟,夕阳火红,十分贴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这些熟悉的场景再次呈现,就很容易使游客引起思乡之情,勾起儿时的回忆,是典型的乡愁型旅游产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庭园景色,绿意盎然;田野环绕,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游客置身于此,聆听着大自然的蛙鸣声、鸟啼声,碧绿的山头、微风吹拂、飘来阵阵花香,就好像置身于大自然般,能够亲身体验到最轻松、悠闲的乡村生活,度过最不一样的美好假期。</p><p class="ql-block"> 为了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实惠的住宿条件,自去年开始,东峪村因地制宜,特选择村中古树周边4处无人居住的民居进行优化改造,将残垣断壁变民宿,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在去年民宿硬件已经建好的基础上,完成了民宿装饰,外围彩灯带安装等。下一步将通过微信、朋友圈大力宣传民宿旅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艺术品一样的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富裕,助力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根据区委的安排部署,区总工会安排职工服务中心李敏义同志到东峪村任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 第一书记到任后,走访调查了村里的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村里办公设施不太完善,而且还有两间办公室空着时,就产生了向单位争取点资金,把空置的办公室利用起来,改善一下办公条件的想法。当这一想法反映到区总工会以后,总工会任主席非常支持,表示单位经费再紧张,各方面经费压缩一下,也得把这件事办好。于是,区总工会筹集资金3万多元,为村里购置单人沙发两组,三人沙发一组,写字台两张,书橱两个,半厨小桌三件,椅子、凳子若干和空调,电脑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p><p class="ql-block"> 入村半年多来,第一书记还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施展才干,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加油助力。与村两委一起,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进村主路沿河带安装设置了290米长的道路护栏,保障了广大村民的出行安全和道路行车安全。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协调莱钢培训中心与东峪村建立党员主题日手拉手结对帮扶,为15户困难家庭送去油,米,面等生活物资。</p><p class="ql-block"> 在疫情防控期间,区总工会为东峪村购置了值班帐篷,遮阳伞,防护口罩,消毒酒精等物品。与区妇联、区工商联、中兴汽配公司为东峪村援助大批防疫物资,为疫情防控工作夯实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指导东峪村合作社建立工会组织,组织开展集体协商工作。通过济南市组织部开展的“泉广第一书记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推动东峪村特色农产品走向泉城广场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明天,再绘新画卷</b></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东峪村计划投资50万元,在村东修建一条5.6公里的生产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利用村内五六十年代的老石头房子,通过整修、改造、翻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会客厅”。</p><p class="ql-block">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峪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一定会在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p>

花椒

东峪村

村民

乡村

民宿

无刺

建设

东峪

村里

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