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校 的 記 憶,拟 图 崔国显,制 图 贾桂香,文字及摄影 张锐峰

姜河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0一九年,幾位同學相約到隴縣東風(娘娘廟)轉轉看看,因为那裡是我們的出生地,我們在那裡長大,我們在那裡讀書,自然,對於那裡的一切,就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尤其是我們的母校一一那是我們啓蒙的地方,这更讓我們有了一種急切的心情,他,還是記憶中的可愛的母校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崔國顯同學手繪的我们上学時的東 風小學校园草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多位同學根據記憶、回憶、對比、補充,反复修改、认真核對,最後確定的小学校园图,完整、準確地還原了東風小學當時的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同學們在原東風(娘娘廟)小學校址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東風小學原名叫娘娘廟小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名稱呢,這與當時的地名有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锐峰手繪草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東風鎮原來叫娘娘廟鎮。唐高祖李淵起事前曾任過隴州刺史,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幼年時隨家人來到隴州南由縣(即現在的寶雞大水川),不幸在此得了遍體糜爛的惡瘡。某年,附近一家酒坊的酒缸被毒蛇侵入,長孫家人聽說喝了這種酒能醫治瘡疾,就病急亂投醫,讓長孫喝了這缸中的酒,沒想到不但頑疾真的得愈,而且出落得愈發漂亮。時值李世民正在此地徵戰,發現長孫的美麗,驚為天人,便娶其為妻。李世民登基後長孫被封為皇后。長孫皇后每每回家探親,中途需要休息,就在這裡的相公山下修了一座休憩的亭苑。因這裡是她的親情之地,於是她多次上奏李世民,請求減免此地賦稅,使隴州民眾得到了實惠。長孫仙逝後,隴州人就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廟來供奉她,此廟就被稱為娘娘廟,此地也隨之成為娘娘廟鎮了。文革期間,設在娘娘廟鎮的公社改名為東風人民公社。供奉長孫皇后的大殿變成小學的西校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學校原來的校大門門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懷著忐忑的心情和一絲希望我四處尋找,寄望於通過一處或者是一個角落、哪怕是一堵殘垣斷壁,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記憶里還原我小學時母校當時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是,眼前的一切,直叫我驚愕不已,院落里早已沒有了整齊乾淨的校園和校舍,坍塌的教室和圍牆,就象是經歷了一場地震,到處是破磚爛瓦,唯一还留存的那座教室墙皮脱落,房檐已有几处掉落,院子里野草叢生,幾棵樹木間雜在荒涼的背景里勉強地維持著生命。僅存的那一垛校門門柱孤孤單單地立在荒亂和雜蕪中,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讓它堅固的軀體印上了被歲月摧殘的印跡,此時的它,就象是一位耄耋老人站立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每天看著日出日落,似乎是还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職責,在一年四季的輪回中,守望著出出進進的孩子們。</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離校門二三十米有一棵國槐樹,在我上學的時候它就已經很粗壯了,幾十年過去了,它已經很有些老態龍鍾。撫摸著老樹,我的淚水就像是噴湧的泉水,我叩問老樹:歲月流逝了曾經,難道歲月留給我們的就只有這些、只能是這些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在小學任教的賈桂香老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曾經讀書的窑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著眼前的一切,這讓我在心中萌生出一個意願:我應該在還沒有完全變老、意識還清楚的時候,用留存在記憶里的記憶寫一寫我小時候的母校,不論寫的如何,但至少在我的心裡產生一種溫暖,在我的人生里留下一些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0二0年的春天和秋天,我踏上了探訪的路,二0二一年春節前,我在弟弟和一位朋友的陪伴下再一次去故地尋訪,並在李金蓮、任隴礦同學的幫助下去隴縣檔案館查找資料,期間受到了檔案館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和鼎力支持,使我得到了母校的一些信息,讓我的文字寫作有了材料的佐證,很感謝檔案館的同志們,還有那位不厭其煩,熱情為我查找、復印資料的那位小姑娘,衷心的感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小學原来分為東、西兩個校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东校区坡上的教师宿舍、窖洞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東校區僅存的一座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西校區已經夷為一片荒地,幾乎是殘垣斷壁都沒有了,只有一些居民開墾的幾塊荒地,種著一些蔬菜和堆放的苞谷桿及兩個小小的麥草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曾经的煤礦礦部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煤礦的家屬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可能會有人問我:回憶小學,怎麼還要提及東風(娘娘廟)煤礦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副圖片,它的建構形式和风格是不是一樣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圖是東校區僅存的一座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圖是原煤礦的辦公室</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据陇县煤矿志记载,娘娘庙煤矿,位于县东三十华里的相公山以西、石咀子以东,早在清同治年间此处已出现煤苗,当地群众自行开采,主要以手工采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末民初,县城内有封姓家族和北巷子顺义成号张书铭先后联络一批商人集股投资开采,后因销路不好亏损过多关门停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鳳隴公路通車,改變了娘娘庙地區的交通狀況,陝西省建設廳派人在娘娘廟地區勘察測量認定有開採价值,遂于一九三八年初,西安的张玉衡、高敬如、付冠英合伙來隴,在娘娘廟成立「新隴煤礦股份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四O年至一九四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華北華南大片土地被侵佔,宋子文的雍興公司把不少紗廠、冶金廠、麵粉廠等擁塞在隴海鐵路沿線的西安、寶雞一帶,這些工廠都靠燒煤作動力,但是關中產煤地區少,從外地運煤耗資又大,唯用隴縣娘娘廟煤礦的煤比較合算,因而和「新隴煤礦」進行協商,而新隴煤礦也感到繼續開採前途不大,同意轉讓。雙方於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簽署了「決議書」,新隴煤礦將全部資產轉讓給雍興公司,從此,新隴煤矿改名为“雍興公司隴縣煤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隴縣煤礦志》記載,雍興公司隴縣煤礦由於管理人員逐漸增多,為了解決子弟上學問題,興建了一所六年制小學。初期有教師五人,前隴中校長韓有章為學校的創始人。學生共百人左右。學校純屬礦辦,教師工資、學校設備及一切其他經費開支,均由礦財務課提供,礦內職工子弟可免費上學,工人子弟交部分學費和書籍費,均可入學讀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查閱隴縣檔案館資料介紹,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雍興公司經營隴縣煤礦,為解決礦區職工子女上學,創辦礦區小學,地址在今東風鎮原煤礦西區,校長韓友璋。初招學生兩班,後增至三班,學生約有百人左右,職員子女免費入學,工人子女須納學費。隴縣解放後,隨煤礦停業,學校亦隨之停辦。後煤礦恢復開採,職工子女就近在東風小學上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另據隴縣檔案館資料介紹,東風(娘娘庙)小學一九四二年建校,佔地面積八畝,校舍建築面積七百三十平米,班數五個,學生數一百二十六人,教職員工八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四二年--是時間上的巧合?還是檔案資料的巧合?我曾想找一些上了年紀的煤礦老工人瞭解和考證一下,但是很讓我失望,那些老工人幾乎都離世了,因此,我只能從查閱到的那些資料和遺存的建築式樣上去推測:雍興煤礦小學就是東風小學的前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小时候,在進入校門後靠著圍牆的台坡上,是有一個近十米高的碉樓的,碉樓為磚木結構,入口處已被封堵。從外觀上來看,似乎已经很有些年代了。我無從得知這座碉樓在當時的作用、為什麼要修這麼一座碉樓,但是,根據碉樓的樣式,這應該是用來觀察和瞭望用的,四二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碉楼自然是为了保护校园而建,虽然在我探访的时候这座碉楼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在我记忆中的那座碉楼也足以說明了東風小學的前身即雍興小學。</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我六歲上學,就讀的教室在西校區。說是教室,其實是一座廟殿(廟殿的傳說已在前面介紹,這裡不再贅述),很大。那時候,還沒有電燈,上學去的又早,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都拿著自做的煤油燈。煤油燈的光亮很微弱,只能夠看到眼前的東西,四處還是黑黑的,這就給了一些調皮的男生作祟的機會,他們早早的到了學校,把教室的門打開一個小縫,然後在教室的門框上邊放上一把苕帚或簸箕,自己藏起來,等到有人進教室門上的東西就會掉落下來嚇人一跳。還有些膽大的男生早早的藏在桌子底下,一旦有人進來,他們就學著淒歷的鬼叫聲,或者是猛的大喊一聲,嚇得好多個女生都不敢單獨進教室,還有幾個膽小的女生嚇得直哭,而這些製造鬧劇的男生們卻是覺得從中獲得了很多的樂趣和滿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這個畫面也是我們上學時候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殿教室的旁邊有一條不長的小坡路,坡上面有兩間不大的教室。記得有位姓蒲的女老師個子高高的,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圆圆的眼睛,長得很秀氣,說起話來聲音甜甜的,她是教語文的。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上課,老師檢查生字本,坐在我前兩排的一個姓寇的同學因為字寫得不好而且還沒寫完,這讓老師很是生氣,大聲訓斥道:你來學校幹什麼來了,作業都做不好,你是給誰學呢?說著揪住他的耳朵讓在教室外面站著,其他的同學都不敢吭聲。但是我很愛蒲老師,不光是她的秀氣和甜美的聲音,她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比如哪位同學的作業能及時完成,作業寫的好、乾淨,上課認真聽講,下了課以後她就會叫你坐在她的腿上給你掏一掏耳朵、整理一下你的衣服,有時候還會給你講個故事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隨著煤礦的不斷發展職工增多,小鎮上的人口也在逐漸增加,适学的孩子们越來越多,加上周邊農村適齡上學的孩子也很多,東、西兩個校區的教室已經不能容納下更多的孩子上學。東校區像個不規則的四邊形,東邊窄還有一個坡度,坡上有一塊平地是老師們的宿舍和灶房,轉角向北緊捱著的土崖下面有二個窯洞,一個當作教室,一個當作學生們的灶房。坡的下邊是两排教室,包括老師辦公室和教導處,橫向還有一間不大的老師和學生分住的宿舍。西北邊有一個廁所。受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東校區是無法擴展的,只能在西校區增加校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為了增加校舍,學校規劃在西校區加蓋一座教室附帶老師宿舍,可是,學校里沒有多少資金投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校採取勤工儉學的辦法:讓學生們去河對岸農村的一個磚瓦窯上背磚。一個來回需要三十幾里地呢,我們每天早上手裡拿著繩子排著隊,由老師領著趟過河去到窯上背磚。那時候我們都才上四年級,年齡也才九、十歲,最大的也才十一歲,一塊磚5斤,每個人必須背四塊,我們男孩子相對來說力氣還大一點,剛開始還行,那麼遠的路走著走著就不行了,尤其是麻繩勒在肩膀上,那真叫一個痛啊!男孩子受不了,女孩子們可就更吃不消了,二十斤重的東西背在身上,直壓的腰都直不起來。一天要背兩趟,同學們實在是受不了了,老師就讓女孩子們背三塊。這樣整整背了半個多月,磚瓦基本上是差不多了,總算是消停了,可以安心上課了。建造房子的時候,我家門口的那一棵高大的香椿樹还被充了公做了房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背磚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教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图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个年代,天氣可是真冷呀!教室沒有電,也沒有火爐,一個個凍得臉紅手僵,很多人的耳朵和手都有了凍瘡,我的手上至今還留存著凍瘡的斑痕。還有些同學的腳後跟(包括我)也凍了長長的口子,走起路來疼痛難忍,還時不時地會流血。不知道是聽誰說的:甪臭椿樹上流出來的膠,拿回去後把縫衣針燒紅將膠化開瞬間塗在裂口裡過幾天就會愈合,一時間有好多人在煤礦後邊的一片臭椿林里爬上树扣树胶,嘿嘿,这当然也少不了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後來,我們就各自想辦法做小火爐或者火盆,在家裡的做飯的爐膛內燒上幾塊煤(但是大部分都是用煤矸石,因為家裡面的煤是定量供應的,還要做飯)架在小桶或者廢臉盆里擱置的幾根鐵絲上提到教室里取暖烤烤手。煤塊要時不時地用嘴吹一吹,不然的話就沒有了火苗,火就不旺,有可能还会灭,哈哈,你看,下課放學時一個個都灰頭土面的,活像一個討飯的。</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課的鈴聲是我們最期待的,畢竟是一群天真愛玩的孩子們,四十分鐘的課時實在是觉得有點太漫長了,盼望著趕快聽到下課的鈴聲是那麼的迫切。終於,「鐺鐺,鐺鐺……」,下課的鈴聲響起了,同學們一窩蜂的衝出教室跑到校園裡和操場上盡情地玩起來。這時候,女生們有女生的愛好,男生自然有男生們的所愛。</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那個年代的學校里是沒有多少體育器材的,尤其是縣域內的學校,運動器材更是少得可憐,跳繩、鐵環、拔河繩、蘭球、單雙槓、砂坑,基本上就這些東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除了跳繩可以是男女生都能玩的器材外,其它的器材女孩子就沾不上邊了。但是,女生們也有女生好玩的東西,抓石子、跳皮筋兒、抓羊拐兒(羊腿上的骨頭)。抓石子可以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或者更多,玩的時候先將一顆石子拋起,然後在接石子的時候同時還要把在地上的其他石子一並抓起來才能算贏,誰要沒接住落下來的石子就算輸,抓羊拐也一樣。這種遊戲須要反應快,還要手靈活,很不容易的。玩的時間長了,總是會覺的沒有意思,女生們又玩出新花樣:踢毽子、打沙包、跳方格,毽子和沙包都是自己做的,不用花一分錢,用粉筆在地上畫幾個方格就可以蹦來蹦去,當然,其中的樂趣也只有她們感知了。</b>(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少年時代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除了上課學習之外,所有的課余時間我们都是在遊戲和玩耍中渡過的。</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男孩子們當然也有我們的快樂,滾鐵環能滾出很多花樣來,比如將鐵環360度旋轉,待慢下來時又繼續推著往前走,還可以把手裡推鐵環的彎鈎套進鐵環上的小圈里推著走等等。男生們最喜歡的還是打彈球了,在地上掏出等边三角形三個小窩,然後在距窩前一定的距離划上一道線,人依次往前邊的窩里投,誰投進窩里就可以把三個窩都滾動一遍,然後待在第三個窩里,如果有別的彈球滾到你的彈球跟前而沒有進到窩里就可以把它狠狠地打到遠遠的地方去不让进窝……但是,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正統的地方,校園裡很多時候是規定不讓玩這個的,我們也只能偷偷地玩了。其他的比如鬥雞(兩個人一人抱起一條腿用彎曲的關節互相頂)等,只要是幾個同學湊在一起想起玩什麼就玩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跳皮筋兒</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抽木猴</span></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丢手绢</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鬥雞</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拔河</span></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滾鐵環</span></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跳绳</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打弹珠</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老鷹抓小雞</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六一兒童節,是每一個少年兒童最高興、最快樂、最激動的節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東風(娘娘廟)小學可以說是附近十里八村鄉村小學的核心,不光是因為这里是镇政府的所在地,更因为每年六一兒童節的歌詠比賽和隊列比賽,都是在東風小學的操場上進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東風(娘娘廟)小學的師資力量是很強的,有專職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快要來臨之際,學校就早早的選拔一部分學生進行唱歌和舞台队形的教唱和訓練。记得每天课间休息我们就搬上長條凳子(高低錯落)趕緊練習一會兒,臨近節日之際,老師就安排上課時間或者晚放學抓緊時間練習。唱歌很費嗓子,嚴重影響比賽,老師就從藥店買了胖大海回來用大口鍋煮上一大鍋水讓我們喝潤嗓子保護嗓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師们的精心指導、打造和同学们的辛苦训练,使我們東風小學在每年的歌詠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學校爭得了很高很多的榮譽,我記得唱的歌曲有《歌唱二小放牛郎》、《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讓我們蕩起雙槳》、《草原英雄小姐妹》、《我們是中華少年兒童》、《学习雷锋好榜样》、舞台剧《张思德之歌》,還有一首革命歌曲歌詞里有「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裡……」(歌名想不起來了),《酸枣刺,尖又尖》等。總之,東風小學的實力,总是杠杠的!</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隊列比賽是六一兒童節里最壯觀最有氣勢和意義的比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隊列比賽就是看你的方隊整齊不整齊、洋鼓隊的演奏能不能統一一致、小號手吹奏的有沒有氣勢和差錯、領隊(即指揮)能不能指揮隊列整齊有序雄赳赳氣昂昂地闊步行進等。 每年過六一兒童節的隊列比賽,都要在操場上進行訓練。五月份的天氣已經有些熱了,但是,為了給學校爭得榮譽,我和同學們不怕累不怕太陽曬,一遍又一遍地走隊形,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喊口號,大家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們要拿第一名!</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記得那個時候,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隊列比賽,有个叫丁玉龍的同學舉著小旗子指揮洋鼓隊和方隊闊步前進,鄭進京同學是大隊長,吹著哨子諧調行進的速度和喊口號,讓隊列井井有序整齊不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比赛的这一天,操场上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各个学校都铆足了劲儿要勇夺第一,但是,毋庸置疑,東風小學依然是最棒的!</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行進中的隊列</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相公山是座落在娘娘廟鎮的一座高約3百米左右的小山,西鄰寶平公路,北與煤礦緊連。關於它民間也有傳說。相傳古時,當地一家富戶有一個叫水蓮的女兒與在自家做工的夥計李田相愛,受到水蓮父母的百般阻撓,後來水蓮和李田雙雙殉情。世人感激其事,就把李田的靈堂設在相公山上供奉,把水蓮的靈堂設在相公山下供奉;由於供奉非常,香火旺盛,娘娘廟和相公山也因此知名,逐漸就自然形成了當地的地名。</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相公山雖然不高,但是與它周圍所有的山相比,應該算是最高的了。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每到春天柳樹發芽,老師就帶領我們去踏青春遊,這一天,是我、也是同學們最最開心的一天了。一大早,我就会帶著母親給我准备的食物,穿上少先隊隊服,戴上紅領巾來到學校里集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暖暖的太陽已經冉冉升起,整個相公山籠罩在明亮的陽光下,顯得格外高格外的大,顯現出深深的黛色。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攀爬,一路上,前後都有老師不時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過於難走的地方大家手拉手慢慢地前行,老師也幫忙攙扶著我們。到了山頂,一座廟宇矗立在一處平台上。四周的土崖上垂吊著密密麻麻的迎春花枝條,一只只小喇叭似的黃花綴滿枝頭。廟後的幾棵大樹上,不時的有黃鸝的鳴叫,或者是布穀鳥的叫聲,使這座山顯得更加幽静和空阔。廟的檐角懸掛著風鈴,偶爾有一陣風吹來,鈴兒叮噹……叮噹,讓這座大廟透露出來一種神秘玄妙莫測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大廟里,空空蕩蕩的,除了雕梁畫棟顯示出它的鬼斧神功和豐富的色彩外,再也看不到什麼了。後來聽人們說在破四舊運動中裡邊的塑像等都被拆除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红领巾在空旷的山野里到处摇曳飘动,如同星星点点的火炬,同学们在山上捉迷藏,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唱歌跳舞,围在一起席地而坐野炊……虽然不是公园,没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没有划桨的小船 ,只是一座山,但是,少年時代的我們在這一天里,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感受到了少年生活的快乐,感受到了一個少年兒童在祖國的壮丽河山中茁壯成長的驕傲與自豪!</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五八年初,團中央發佈《關於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教育部又提出要把勤工儉學作為各級各類學校貫徹教育方針的一項根本措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件指出:勤工儉學是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中小學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和師生福利的一個重要方面。</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記得從我上三年級的時候起,每年的春天,老師們都要帶著我們到農村去勞動。走出了課堂,來到廣袤的田野,空氣真清新呀,美美地吸一口簡直爽極了!放眼望去,只見一層層的梯田裡,綠油油的麥苗就象是綠色的絨毯,真想躺在上面打幾個滾兒。春天的風兒時不時的輕輕地吹過,葉片兒微微的搖動著,好像是看到了我們的到來象似顯得格外的親切,就好像是知道我們就要觸摸它們。</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這個時候,正是小麥條鏽病高發的時候,綠油油的葉子上會長出星星點點的黃斑,地裡還會間雜長出很多的野草,這種病會嚴重的影響麥子的產量,甚至會導致麥子死亡。那個時候,農民種麥子是不打農藥的,條鏽病的防治就是用農村人燒炕後的炕灰撒在麥苗上進行防治。我們的任務就是提著籃子橫著一排(一種用藤條編制的可以手提的筐)把從農民家炕洞里掏出來的炕灰撒在麥苗上,再把地裡的野草拔乾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暖暖的春風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潤下,在艷陽的照耀下,六月份,麥子漸漸地成熟了,金燦燦的望不到盡頭。是豐收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學校就早早的放了暑假,然後組織我們到農村生產隊裡將農民割下來的麥捆背到生產隊的麥場上……</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到農村勞動</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麥田防病</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深秋,高粱和苞谷成熟了,我們背著被子到山裡去幫助生產隊收秋。</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秋天,也正是各種種子成熟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到山裡採收黃荊種子、酸棗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這種勤工俭学的勞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才停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查閱隴縣檔案館关于中小学方面的資料,其中記載:一九六0年全縣中小學各種勤工儉學活動收入總計5.83萬元,其中農付業純收入3.26萬元,其它勤工儉學收入0.05萬元。</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寒冬臘月,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石作良几位老師带领我們到段家峽水庫工地勞動。</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沿著已經被構樹枝條和野草覆蓋的這條小路上去,那個崖壁上的窯洞是備戰備荒時,學校組織學生們挖的防空洞,幾十年過去了,雖然洞口已經坍塌,但是還依然能夠看到它的輪廓,它就象是用一隻眼睛努力地看著外面的世界,並告訴來訪者它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我,什麼都不知地捲入了這場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中。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嚴重的破壞,停課鬧革命是當時的政治形勢。當時的我及同學們年齡尚小,雖然看到了一些事情和現象,但因為涉世不深,並不懂得当时的政治斗争及其意義,也只能是懵懵懂懂,在大形势的影響下停课、复课、又停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後的幾十年里,每當我在工作中、在自我的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不由地發出內心深處的哀嘆:如果不是在小學僅有的五年學習時間里認識了一些漢字,知道了1+1=2,學習了一點珠算知識,我很清楚:沒有老師的關愛,沒有老師們的嚴格的和精心的教育,我只能是識得幾個字的大老粗。</b></p><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現在的東風(娘娘廟)小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使我曾經的母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漂亮的教學樓、平坦靚麗的塑膠操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美麗的校園環境……這一切,是我們曾經的憧憬,是我們的夢想,如今,這一切都成了現實,都具象的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母校驚人的變化而感到興奮與自豪!為祖國重視教育的大政方針而感動和喝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學的塑膠操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歲月就象一颗迅速消失的流星,霎那間,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手撫這道在漫長的歲月里被風霜雨雪侵蝕而依然不倒的校門門柱,我頓時覺得就像握著一位世纪老人的手,從它的顫抖的掌心裡,我感知到了它彷彿在給我講述著東風小學的故事,講述著東風小學的變遷史。我在它的講述中,曾經的一些印象和朦朦朧朧的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動,它們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從我記憶的深處向我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忽然有了一個心靈的感應:兒時的曾經的母校所有的一切並沒有從我的情感世界里消失,它只是化作另外一種具象隱匿於我的視線之外。當我被一種表象的殘酷而感到痛苦時,母校和我有著一種心靈與情感的神秘的感應,無論什麼時候,當我的憶念里有了對母校的思念,母校的輪廓就會清晰地看到,當我懷念我可愛的母校時,母校就看著我背著小書包撲進它的懷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也許,僅存的這道校門門柱會在未來的風風雨雨中被一點一點剝蝕,直到成為一堆塵土,甚至是會在突然的哪一天轟然倒掉,也或者是被推倒,而我,也會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得越來越老、直到離開人世,但是,在我的靈魂里、或者是我的每一粒骨灰里,都浸透著我對母校的深深的情感,我的情感連著母校,我的靈魂也歸於母校!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一 謹以此篇獻給我親愛的母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6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