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中的"儒教文化"

玉玺

<p class="ql-block">  阳明心学中的"儒教文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近再读阳明先生的有关文章,对阳明先生学术思想中的"儒、教、文、化"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先说“儒”。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心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儒学根植于《易经》,《易经》乃四书五经之一,孔子著巜十翼》注解了《易经》,使《易经》去繁就简,易于理解,打下了儒学的基础,也可以说为孔子众弟子编著《论语》提供了思想引导。到了汉代,董仲舒建议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护国理论,也确保了两千余年中华文脉永续不断。接着是魏晋南北朝,先是魏晋王弼等人通过注释《道德经》,推动了圆道融儒的深化,随后南北朝不同时期各种立佛和灭佛的事件,使得唐朝韩愈再塑儒教成为可能,从而真正的做到了儒释道一家。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儒学道统,与之对应心学兴起,在众心学中阳明先生的心学独树一帜,得以流传。这个时候阳明心学主要著作《传习录》也像经书一样,得以形成并广为传诵。顺便说一下,众多的经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先是师生充满哲理的对话、书信、讲义广为传播,然后由学生整理成册,之后先是不受重视,再经过时间的考验又越来越显示其价值,最后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或者成为民族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的《易经》,《诗经》、《论语》以及西方中东的《圣经》、《古兰经》等都是这样一个特点,《传习录》也是如此,因此说心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也不是王明明先生龙场悟道悟出来的唯心学术,而是王阳明先生基于传统儒学,结合自身实践提出来的哲学思想,经其弟子及崇拜者整理出来、影响后世的文化瑰宝,是中华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二说“教”。阳明心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并没有现代人理解的那样,从立题到结构,再到总结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把众多的书信、对话、讲义综合起来,体现自己的核心思想。在我看来,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教”字,教的主要内容,其实在阳明心学理论基石就八个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比如阳明先生在给自己弟弟的信中,讲到了"证诸先觉,考诸古训",甚至给自己的老上级乔伯岩还反复的讲到,学习上要"专、精、明、诚",细细着磨,无不有体现着这八个字的精义之处。其目的就是通过一种思想的灌输,教化人民,使其各安其位,树立好人生在世的目的与目标,然后努力的去奋斗去实现之。这与现在讲的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是异曲同工的,它的作用就是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使社会能够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我再介绍一下“文”。这里的“文”不是指阳明先生的文章、文气,甚至也不是阳明先生众多书信、对话、讲义中的心学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对话、书信、讲义,我们所看到的阳明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比如通过书信等方式,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像:这"不求异于人,但求同于理"的观点,在封建社会允许表达出来,无异于石破天惊,因为在苦文字狱久矣的明朝,皇上很可能就会反问一下王阳明:难道当你观点与我不一致,就可以不尊重我了吗?当然,还有在知道别人认可并学习自己的学说时,阳明先生不加掩饰的写道:"甚为喜慰,、何啻空谷之足音",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显示了阳明先生率真可爱的一面。从阳明先生的书信中看出,那个时代不仅可以教育引导自己的学生、晚辈,还可以直言的告诫、引导自己的平级同事,甚至还可以对自己的老师、上级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如《送仲伯乔伯岩书》中的乔伯言、《与王春甫书》中的王春甫,还有笔下的杨阁老等,不仅是同事,有的还是顶头上司。由此可见,阳明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自信,也足见那个时代思想能自由交流的文化现象,是多么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字是“化”。这里讲的“化”,实际上是"改变、变化"的意思。这是整个心学构建以后,对社会、对文化要达到的目的与所要产生的作用,旨在教化国民,统一全社会的意志,使社会各界各安其命,所辖彊域保持稳定。这里的改变、变化不仅体现在阳明先生的《申谕十家牌法》、巜乡约》等文章,其实在他每一篇文章的中,几乎都体现了"化"的思想和"化"的存在。向巜辰中诸生书》讲到: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这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哲学,哲学能指导生活。《寄诸用明书》中讲到:晦养厚寄,《寄李道夫书》中有关:"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熏陶之",以及《与杨阁老书》中的安邦治国的精神,尤其《书正宪扇》中的“谦”的思想,以及《申谕十家牌法》中要求人民做守法公民等等,都体现出来一个"化"字,使"以德化人"通过心学"以文化人"的形式,倡导儒学文明,推动社会发展。 22.6.26/玉玺</p>